朱棡亦是如此,若非朱元璋和朱松到访,他平时都舍不得动用这套瓷器。
不慎打碎,便再难寻回!
此物珍贵,市面上难求。
“父皇,您尝尝这茶,乃去年老九特意差人送来,儿臣都舍不得多饮。”朱棡递上一杯茶,笑对朱元璋道。
“嗯,确是汉中府之味。”朱元璋品了一口,点头笑道。
朱棡心中一动,老爷子竟能品出汉中府之味,听闻他现已不舍离开汉中,想必已习惯那里的生活。
日后,老爷子留在汉中的时间,恐会更多。
“老三,咱想问你,太原此番能调集多少骑兵北伐?”朱元璋话锋一转,问向朱棡。
“这……儿臣骑兵远不及九弟汉中军,步兵有五万,骑兵仅八千。”朱棡面露难色,苦笑回应。
此事确非朱棡之过。
瓦剌、鞑靼常侵扰山西,为御敌,朱棡每年损失众多骑兵与战马。
骑兵可寻,战马难求,他又无朱松、燕王之能,难以筹集大批马匹。
“八千骑兵,足矣。”
“此番,你便率这八千骑兵,与咱一同北伐!”朱元璋闻言,并未惊讶,北境陕西压力最大。
西北、北平府兵强马壮,境况远好于太原。
敌人亦挑防守薄弱之山西劫掠。
朱棡欣然应允。
能随朱元璋北伐,其余皆不重要。
此难得机遇,他必把握。
很快,朱棡集结八千骑兵。
然朱元璋见状,脸色微变。
太原骑兵甲胄,着实寒酸。
朱棡并无过错,关键在于老爷子见识过汉中军的精良装备后,再望向朱棡麾下的骑兵,顿时感觉他们像是乡野之人。
没有比较,便无伤害。
至于燕王朱棣,他所享有的,皆是汉王朱松曾经的玩物。
朱棡自知麾下骑兵相形见绌,见朱元璋兴致不高,面上也露出尴尬之色。
但他非老九朱松,无法让汉中军全员披甲。
“老九,听说你给老三备了礼?拿出来瞧瞧!”朱元璋此刻笑言道。
朱松闻言一笑,随即示意,耿青便领着一小队人马,押着一辆马车至前。
“这……”朱棡望着眼前的马车,一脸惊愕。
难道这是老九为他北征准备的座驾?
“三哥,弟初来太原,无以相赠,这车中备有一百套骑兵甲胄与装备,权当见面礼了!”朱松笑着解释。
朱棡闻言,惊得下巴几乎落地。
一百套骑兵甲胄与装备,莫非与汉中军相同?
若为真,这百套装备定能让他的八千骑兵战力大增!
虽数量有限,无法全员装备,但只要主要将领穿戴,战力必将不可同日而语!
“真是……真是甲胄与钝器!”朱棡激动上前,掀开马车帘子,只见车内尽是汉中军般的甲胄与装备,顿时喜形于色!
“这礼,三哥可还满意?”朱松笑问。
“满意……真是及时雨啊!”
“九弟,三哥欠你一个人情!”朱棡连忙点头,此言发自肺腑!
“三哥不会只满足于这些吧?若日后弟还能提供更多这样的甲胄与装备呢?”朱松笑问。
“九弟,你这话何意?”朱棡闻言当场愣住。
“这一百套甲胄装备,既是见面礼也是样品。
我已得父皇准许,汉中产的甲胄钝器可向藩王出售。”朱松解释,“三哥若有兴趣,日后直接给汉中府下单即可,钱到位,其余都好商量。”
朱松的话让朱棡更为震惊,他看向一旁微笑不语的朱元璋。
藩王私造兵器已是重罪,朱松竟敢在父皇面前提此生意,且听其语气,似乎还是父皇允许的,这太令人难以置信!
“瞅啥?你那骑兵装备,也该换了!”朱元璋说道,“北征结束后,你与老九商议,在西安府和太原府建两兵工厂,专为大明将士铸造甲胄兵器。”
朱元璋的话让朱棡瞠目结舌。
“父皇为何选儿臣?”他心中疑惑,老爷子怎敢把如此大事交给他?若藩王掌控朝廷甲胄装备来源,后果不堪设想。
“此事你俩最合适。
老九有技术,你有煤!”朱元璋笑道,“炼好钢需煤炭,陕西有矿但主要供民间和发电厂。
你山西煤矿多,打造甲胄兵器最合适。”
朱棡闻言恍然。
其实朱元璋和朱松完全能控制山西煤矿,但已无必要。
大明军队需要大量甲胄兵器,不仅是藩王,朝廷军也急需装备。
汉中府产量远远不够。
“那你刚还说跟咱做生意,让咱订汉中军的甲胄装备?”朱棡不解。
朱棡回过神来,再次向朱松询问。
“我只是在给三哥做个示范!等你去四哥和十七弟那里,就照我刚才说的,让他们给你下单,岂不更好?”
“以后这厂的收益,你我各得一成。”朱松笑道。
“嗯……为何只是一成?”朱棡疑惑。
“三哥,你未免太贪心了吧!剩下的八成可都是朝廷的!”朱松提醒道。
朱棡闻言醒悟,瞥了朱元璋一眼。
没错,这厂虽在他们封地,但名义上归朝廷,利益大头自然也是朝廷的。
他能管理此厂,并获一成收益,已是莫大的好事。
更重要的是,产出的甲胄装备,可用于装备他的骑兵。
但朱棡很快又琢磨起来。
看似朱松也只占一成,实则等于占了九成。
若皇位日后传给老九,那朝廷的八成岂不都成了他的?
也就是说,众多藩王中,能长期掌管此厂并生产甲胄装备的,仅他晋王朱棡一人,老九都不算数。
老爷子分明是在将他当作储君培养!
朱元璋和朱松之所以敢让朱棡参与甲胄装备生产,皆因火器装备的出现。
这些甲胄装备对敌人是噩梦,但在火器面前却微不足道。
因此,两人都不担心朱棡有其他心思。
实力摆在眼前,碾压一切。
交给朱棡生产的都是防御性装备或某类物品,热武器由朱松掌控,其他问题便不再是问题。
朱松借此机会拉拢朱棡,得到这位三皇子的支持。
一旦朱棡上船,便是他汉王朱松最坚定的拥护者,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也是朱元璋所期望的结果。
“这不合理!若这厂乃朝廷所有,我们何以收取费用?”朱棡迅速指出疑点,一脸困惑。
就如同工部制造的铠甲兵器,皆是朝廷财产,即便是供给朝廷或藩王军队,也是直接调配,哪有让军队自费的道理?
“三哥,你又误解了!”
“此厂虽归朝廷管辖,却也是个的企业。
企业自当追求盈利!”
“换言之,即便是朝廷部门,该付费时仍需付费,即便是朝廷军队装备,也得向此厂账户拨款!”
“藩王亦是同理!”朱松含笑解释。
“竟有这样的事?”朱棡闻言惊愕不已。
“往后炼钢厂、煤炭厂及此类产业,皆将定性为国企!”
“这些国企虽首要服务于朝廷与军队,但也需盈利,以确保企业健康发展!”朱松神情严肃地说明。
这套理念,朱松早在汉中府时便已向朱元璋阐述。
朱元璋在明白其益处后,自然点头赞同。
往昔国家生意多由户部掌控,但小农经济下,管理事务并不多。
未来工业若兴起,仅凭户部管理定会生乱。
将这些产业设为实体,仍为国家所有,却能自主经营,方能确保其长远发展。
“老三,别再多问,今后听老九的,他让你如何便如何!”朱元璋摆手,对朱棡叮嘱。
“儿臣遵命!”朱棡心头一紧,连忙应答。
随后,朱棡欣然收下这一百套甲胄装备,分发给麾下将领。
明日即将出征,他麾下八千骑兵与朱棣、朱权相比相形见绌。
但有了这一百套装备,局势便大不相同了。
即便面对老四麾下的两万骑兵,朱棡亦敢于正面迎战!
父子三人在晋王府共度一夜后,次日清晨,朱棡麾下的八千骑兵也已准备完毕。
临行时,朱棡妥善安排了王府事务,并与家人道别,随后跟随朱元璋和朱松的大军,踏上了前往北平府的征途。
一行人自太原府向东北进发,行程约千里。
然而,由于道路非水泥铺设,行军速度受到影响。
历经五日,大军终于抵达北平府城外。
令朱元璋与朱松惊讶的是,北平府竟也修建了水泥路。
须知此前水泥仅在汉中和西安府可见,即便是朱元璋欲修路,亦需从西北采购水泥。
而燕王朱棣并未有从西北采购水泥的记录,这水泥路究竟从何而来?更令人震惊的是,北平府内竟有多座水泥厂。
朱元璋疑惑地询问朱松:“老九,你是否将水泥制法透露给了老四?”
朱松摇头否认,心中同样震撼。
他怀疑朱棣或许也如父亲般获得了某种未知的力量,但随即又觉得这种想法荒谬。
朱松下车仔细察看了水泥路,发现其质量远不如西北的水泥路,推测是水泥杂质过多或生产不达标所致。
他将这一发现告知朱元璋,后者皱眉沉思,表示需亲自询问朱棣方能解惑。
此时,在北平府内,宁王朱权与燕王朱棣已集结兵马,于城楼下静候朱元璋大军的到来。
朱权接获朱元璋书信后,即刻调动六万朵颜三卫兵马,直趋北平府,与燕王朱棣会合。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不慎打碎,便再难寻回!
此物珍贵,市面上难求。
“父皇,您尝尝这茶,乃去年老九特意差人送来,儿臣都舍不得多饮。”朱棡递上一杯茶,笑对朱元璋道。
“嗯,确是汉中府之味。”朱元璋品了一口,点头笑道。
朱棡心中一动,老爷子竟能品出汉中府之味,听闻他现已不舍离开汉中,想必已习惯那里的生活。
日后,老爷子留在汉中的时间,恐会更多。
“老三,咱想问你,太原此番能调集多少骑兵北伐?”朱元璋话锋一转,问向朱棡。
“这……儿臣骑兵远不及九弟汉中军,步兵有五万,骑兵仅八千。”朱棡面露难色,苦笑回应。
此事确非朱棡之过。
瓦剌、鞑靼常侵扰山西,为御敌,朱棡每年损失众多骑兵与战马。
骑兵可寻,战马难求,他又无朱松、燕王之能,难以筹集大批马匹。
“八千骑兵,足矣。”
“此番,你便率这八千骑兵,与咱一同北伐!”朱元璋闻言,并未惊讶,北境陕西压力最大。
西北、北平府兵强马壮,境况远好于太原。
敌人亦挑防守薄弱之山西劫掠。
朱棡欣然应允。
能随朱元璋北伐,其余皆不重要。
此难得机遇,他必把握。
很快,朱棡集结八千骑兵。
然朱元璋见状,脸色微变。
太原骑兵甲胄,着实寒酸。
朱棡并无过错,关键在于老爷子见识过汉中军的精良装备后,再望向朱棡麾下的骑兵,顿时感觉他们像是乡野之人。
没有比较,便无伤害。
至于燕王朱棣,他所享有的,皆是汉王朱松曾经的玩物。
朱棡自知麾下骑兵相形见绌,见朱元璋兴致不高,面上也露出尴尬之色。
但他非老九朱松,无法让汉中军全员披甲。
“老九,听说你给老三备了礼?拿出来瞧瞧!”朱元璋此刻笑言道。
朱松闻言一笑,随即示意,耿青便领着一小队人马,押着一辆马车至前。
“这……”朱棡望着眼前的马车,一脸惊愕。
难道这是老九为他北征准备的座驾?
“三哥,弟初来太原,无以相赠,这车中备有一百套骑兵甲胄与装备,权当见面礼了!”朱松笑着解释。
朱棡闻言,惊得下巴几乎落地。
一百套骑兵甲胄与装备,莫非与汉中军相同?
若为真,这百套装备定能让他的八千骑兵战力大增!
虽数量有限,无法全员装备,但只要主要将领穿戴,战力必将不可同日而语!
“真是……真是甲胄与钝器!”朱棡激动上前,掀开马车帘子,只见车内尽是汉中军般的甲胄与装备,顿时喜形于色!
“这礼,三哥可还满意?”朱松笑问。
“满意……真是及时雨啊!”
“九弟,三哥欠你一个人情!”朱棡连忙点头,此言发自肺腑!
“三哥不会只满足于这些吧?若日后弟还能提供更多这样的甲胄与装备呢?”朱松笑问。
“九弟,你这话何意?”朱棡闻言当场愣住。
“这一百套甲胄装备,既是见面礼也是样品。
我已得父皇准许,汉中产的甲胄钝器可向藩王出售。”朱松解释,“三哥若有兴趣,日后直接给汉中府下单即可,钱到位,其余都好商量。”
朱松的话让朱棡更为震惊,他看向一旁微笑不语的朱元璋。
藩王私造兵器已是重罪,朱松竟敢在父皇面前提此生意,且听其语气,似乎还是父皇允许的,这太令人难以置信!
“瞅啥?你那骑兵装备,也该换了!”朱元璋说道,“北征结束后,你与老九商议,在西安府和太原府建两兵工厂,专为大明将士铸造甲胄兵器。”
朱元璋的话让朱棡瞠目结舌。
“父皇为何选儿臣?”他心中疑惑,老爷子怎敢把如此大事交给他?若藩王掌控朝廷甲胄装备来源,后果不堪设想。
“此事你俩最合适。
老九有技术,你有煤!”朱元璋笑道,“炼好钢需煤炭,陕西有矿但主要供民间和发电厂。
你山西煤矿多,打造甲胄兵器最合适。”
朱棡闻言恍然。
其实朱元璋和朱松完全能控制山西煤矿,但已无必要。
大明军队需要大量甲胄兵器,不仅是藩王,朝廷军也急需装备。
汉中府产量远远不够。
“那你刚还说跟咱做生意,让咱订汉中军的甲胄装备?”朱棡不解。
朱棡回过神来,再次向朱松询问。
“我只是在给三哥做个示范!等你去四哥和十七弟那里,就照我刚才说的,让他们给你下单,岂不更好?”
“以后这厂的收益,你我各得一成。”朱松笑道。
“嗯……为何只是一成?”朱棡疑惑。
“三哥,你未免太贪心了吧!剩下的八成可都是朝廷的!”朱松提醒道。
朱棡闻言醒悟,瞥了朱元璋一眼。
没错,这厂虽在他们封地,但名义上归朝廷,利益大头自然也是朝廷的。
他能管理此厂,并获一成收益,已是莫大的好事。
更重要的是,产出的甲胄装备,可用于装备他的骑兵。
但朱棡很快又琢磨起来。
看似朱松也只占一成,实则等于占了九成。
若皇位日后传给老九,那朝廷的八成岂不都成了他的?
也就是说,众多藩王中,能长期掌管此厂并生产甲胄装备的,仅他晋王朱棡一人,老九都不算数。
老爷子分明是在将他当作储君培养!
朱元璋和朱松之所以敢让朱棡参与甲胄装备生产,皆因火器装备的出现。
这些甲胄装备对敌人是噩梦,但在火器面前却微不足道。
因此,两人都不担心朱棡有其他心思。
实力摆在眼前,碾压一切。
交给朱棡生产的都是防御性装备或某类物品,热武器由朱松掌控,其他问题便不再是问题。
朱松借此机会拉拢朱棡,得到这位三皇子的支持。
一旦朱棡上船,便是他汉王朱松最坚定的拥护者,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也是朱元璋所期望的结果。
“这不合理!若这厂乃朝廷所有,我们何以收取费用?”朱棡迅速指出疑点,一脸困惑。
就如同工部制造的铠甲兵器,皆是朝廷财产,即便是供给朝廷或藩王军队,也是直接调配,哪有让军队自费的道理?
“三哥,你又误解了!”
“此厂虽归朝廷管辖,却也是个的企业。
企业自当追求盈利!”
“换言之,即便是朝廷部门,该付费时仍需付费,即便是朝廷军队装备,也得向此厂账户拨款!”
“藩王亦是同理!”朱松含笑解释。
“竟有这样的事?”朱棡闻言惊愕不已。
“往后炼钢厂、煤炭厂及此类产业,皆将定性为国企!”
“这些国企虽首要服务于朝廷与军队,但也需盈利,以确保企业健康发展!”朱松神情严肃地说明。
这套理念,朱松早在汉中府时便已向朱元璋阐述。
朱元璋在明白其益处后,自然点头赞同。
往昔国家生意多由户部掌控,但小农经济下,管理事务并不多。
未来工业若兴起,仅凭户部管理定会生乱。
将这些产业设为实体,仍为国家所有,却能自主经营,方能确保其长远发展。
“老三,别再多问,今后听老九的,他让你如何便如何!”朱元璋摆手,对朱棡叮嘱。
“儿臣遵命!”朱棡心头一紧,连忙应答。
随后,朱棡欣然收下这一百套甲胄装备,分发给麾下将领。
明日即将出征,他麾下八千骑兵与朱棣、朱权相比相形见绌。
但有了这一百套装备,局势便大不相同了。
即便面对老四麾下的两万骑兵,朱棡亦敢于正面迎战!
父子三人在晋王府共度一夜后,次日清晨,朱棡麾下的八千骑兵也已准备完毕。
临行时,朱棡妥善安排了王府事务,并与家人道别,随后跟随朱元璋和朱松的大军,踏上了前往北平府的征途。
一行人自太原府向东北进发,行程约千里。
然而,由于道路非水泥铺设,行军速度受到影响。
历经五日,大军终于抵达北平府城外。
令朱元璋与朱松惊讶的是,北平府竟也修建了水泥路。
须知此前水泥仅在汉中和西安府可见,即便是朱元璋欲修路,亦需从西北采购水泥。
而燕王朱棣并未有从西北采购水泥的记录,这水泥路究竟从何而来?更令人震惊的是,北平府内竟有多座水泥厂。
朱元璋疑惑地询问朱松:“老九,你是否将水泥制法透露给了老四?”
朱松摇头否认,心中同样震撼。
他怀疑朱棣或许也如父亲般获得了某种未知的力量,但随即又觉得这种想法荒谬。
朱松下车仔细察看了水泥路,发现其质量远不如西北的水泥路,推测是水泥杂质过多或生产不达标所致。
他将这一发现告知朱元璋,后者皱眉沉思,表示需亲自询问朱棣方能解惑。
此时,在北平府内,宁王朱权与燕王朱棣已集结兵马,于城楼下静候朱元璋大军的到来。
朱权接获朱元璋书信后,即刻调动六万朵颜三卫兵马,直趋北平府,与燕王朱棣会合。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