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此乃好物!-《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仅凭电话机自然不成,电话与电网相似,乃一整套网络,需中继传输。

  电话机仅是传输终端。”朱松耐心解释。

  “这电话此刻能用否?朕亦想一试其效用,看它是否真的如你所言那般神奇。”

  朱元璋望着眼前的电话机,心中跃跃欲试。

  “当然可用!”

  “父皇请看,此为电话机传输信号所需之线路,只要有此线路……”

  朱松先向朱元璋解释了电话传递声音的原理,随后命人在研究院东门与西门间搭建起一条通信线路。

  “蒋瓛,你去西门守候电话机。

  若电话响起,你只需拿起听筒,如此置于耳畔即可!”

  “若闻人声,即可通话!”

  朱松对蒋瓛吩咐道。

  蒋瓛闻言,立刻领命而去。

  待蒋瓛至西门电话机旁,朱松这边才拿起电话,接通对面后,将听筒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急忙接过,模仿朱松之前的样子将听筒置于耳畔。

  “蒋瓛,你可闻朕声?”

  朱元璋直接问道。

  “陛下……这真是您的声音?臣……臣听见了!”

  很快,听筒内传来蒋瓛激动的声音,显然也被这神奇的电话所震撼。

  “果真是蒋瓛?声音竟如此清晰!”

  朱元璋听到蒋瓛的声音自听筒传出,神色激动。

  此乃好物!

  确是好物!

  “父皇现下知晓电话之用了吧?”

  “试想,日后您在御书房,仅凭一部电话,便能将声音直传朝廷各部,大大提高办事效率,无需专人奔波传达!”

  朱松笑着提醒道。

  “确是如此!”

  “这电话机着实好用!”

  “这电话是否即刻便能启用?”

  朱元璋一脸激动地询问。

  “确实,我计划在汉中府和西安府率先推广开来!”

  “同时,应天府也可并行发展。”

  “待此次北征归来,父皇或许就能用上电话了!”

  朱松笑着点头应允。

  八百年后,寂军墓中的八将尸王皆已觉醒灵智。

  太原府,晋王父子兄弟重逢,场面略显冷清。

  出征前夕,朱元璋与朱松共赴汉中府视察,临行前,朱松需为各机构与企业明确未来数月的发展方向,设定目标,以待北征归来验收成果。

  此行或耗时更久,至少半年,因建立漠北城池并稳固统治,远比征战杀伐更为耗时。

  在漠北大局未定前,朱元璋与朱松恐难以脱身。

  因此,朱松离汉前,必须为汉中府的发展定下计划,以防懈怠。

  转眼便是出征前一晚,朱松自当陪伴徐妙锦。

  然夜半时分,徐妙锦却劝朱松前往陈优姿处。

  “夜深了,何必奔波?”朱松略显无奈。

  “殿下明日即出征,陈妹妹虽性情难测,但终究是侧妃,岂能不顾?”徐妙锦正色道,“此行或数月不归,陈妹妹新婚不久,殿下理应多加关怀。”

  徐妙锦一番话,有理有据,朱松无从反驳,只得耐性离开徐妙锦房间,前往隔壁陈优姿的院子。

  朱松平日对侧妃陈优姿少有关心,若非见面,几乎忘却其存在。

  近期因事务繁忙,加之陈优姿性格不合心意,他更是无暇顾及她。

  陈优姿夜不能寐,知晓朱松次日将出征,早早沐浴回房等待。

  然而夜深人静,朱松仍未现身。

  自新婚之夜后,两人便未同床共枕,这让陈优姿倍感委屈。

  难道出征前他也不愿见自己一面吗?

  正当她满心委屈,几乎要痛哭时,门外传来声响。

  朱松踏入房间,陈优姿立时由忧转喜。

  “殿下,您终于想起我了?”她起身投入朱松怀中。

  “眼睛怎么红了?”朱松见状一愣,随即似有所悟。

  尽管陈优姿有些任性,但毕竟是侧妃,进门后未被重视,想必心有委屈。

  “想到殿下明日出征,臣妾舍不得。”陈优姿柔声说道,紧紧抱住朱松。

  “你呀,我又不是不回来了。

  这段时间太忙,冷落了你。

  等我回来,定好好补偿。”朱松无奈叹气,许下承诺。

  “多谢殿下!”陈优姿一脸惊喜。

  “时候不早了,明日本王要随父皇出征,早点休息吧。”朱松轻拍她的肩膀提醒道。

  “臣妾伺候殿下宽衣。”陈优姿美眸闪烁,满心欢喜。

  次日清晨,朱元璋与朱松父子已整装完毕,于汉中府外集合三万兵马,预备向西安府进发。

  汉中官员及周贵妃、徐妙锦、陈优姿前来送行。

  望着朱松父子登上华丽马车,逐渐远去,三位女子眼中满是不舍。

  她们深知,此行至少数月难再相见。

  午后,大军抵达西安府城外。

  朱元璋下令,大军城外扎营,勿扰民安。

  三万将士遂于城外过夜,次日清晨再行启程。

  此时,西安府至太原府的水泥路已竣工,此乃朱棡与朱松携手修建,旨在便利山西煤炭运输。

  同时,山西各地水泥路亦在修建,资金来源或为朱棡私资,或为朝廷拨款。

  各方皆已明了修路之利,前期投资,后期回报无穷。

  西北地区修路之成效显着,朝廷与藩王对此皆态度坚决。

  修路致富之口号,已在大明广为流传。

  自西安府至太原府,北行之路,需渡黄河天险。

  然除渡河外,余路皆为水泥铺就,全程约五百公里。

  汉中骑兵疾行,三日左右可达太原。

  ……

  太原晋王府内,晋王朱棡近日神采飞扬。

  与朱松合作煤炭生意后,他深谙低调致富之道。

  汉中府盈利之业,凡可引进合作者,朱棡几已尽收囊中。

  如今太原府亦焕然一新,虽不及西安、汉中,却已初现两府早期发展之貌。

  不仅街道皆铺水泥,城中规矩亦与汉中、西安无异。

  简而言之,老九在西北的成功给了朱棡效仿的榜样,他随后照搬老九的发展模式,结果太原府的发展远超预期,财政与民生均有极大改善。

  经过一年多的并肩作战,朱棡对九弟深感敬佩。

  同时,他也风闻老爷子有意传位给老九,以他的智慧,不难理解其中缘由。

  以往若太子早逝,他或许还会觊觎储君之位,但面对远超常人的老九,他已提不起丝毫斗志。

  他决定安心追随老九,把封地治理好,享受眼前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收到朱元璋即将亲征漠北并召他同行的消息,朱棡倍感荣幸。

  得知父王与老九即将抵达,他提前率领太原官员在城外恭候。

  为避免惊扰百姓,他只召集了官员迎接。

  不久,朱元璋与老九乘坐的马车出现在众人眼前。

  久别重逢,朱棡激动万分,热泪盈眶,快步上前向朱元璋行跪拜礼。

  “儿臣参见父皇!”

  “老三,起来吧!”朱元璋亦显激动,“咱父子已有数年未见了吧?”

  “回父皇,儿臣上次回京乃洪武十五年。”朱棡声音略带颤抖,自马皇后去世后,他再未踏足应天府。

  即便节庆之时,朱元璋亦未曾考虑召回在外诸子。

  藩王归京耗费巨大,实属不便。

  “时光匆匆,已然十数载矣!”

  朱元璋愣了片刻,方觉已过十二年。

  “三哥!”

  朱松向朱棡拱手行礼。

  “九弟,昔日相见,你尚年幼,如今模样大变,三哥几不敢认!”

  朱棡望向朱松,咧嘴而笑。

  洪武十五年,朱松尚未就藩,与朱棡相见甚少,因朱棡洪武十一年已赴太原。

  那时,朱松不过七八岁孩童。

  朱元璋子孙虽众,却多被分封各地。

  兄弟间鲜少谋面者,比比皆是。

  如幼弟宁王朱权,朱棡仅在其襁褓中时见过,更不用说其后之皇子。

  “三哥若欲见弟,只需至汉中,弟随时恭候!”

  朱松笑而点头。

  “这……”

  朱棡闻言一愣,随即望向朱元璋。

  朱松此言太过随意!

  藩王无诏不得离封地,朱松竟邀他随时前往汉中,这显然违背了朝规。

  然而,朱棡惊讶地发现,父亲听后神色无异,似无怒意。

  这是何意?

  “老九所言极是,往后应多来往。”

  “昔日所定规矩,亦需适时调整。”

  朱元璋见朱棡惊讶,笑着点头,默许了朱松之言。

  藩王无诏不得离封地,昔日可行,今后则不可,此规矩已失基础。

  此事,朱元璋与朱松早有商议。

  特别是得知朱松发展计划,加之电话、无线电等通讯手段即将兴起,再限制藩王自由,又有何意义?

  既然那条规矩没有意义,为何还要坚持?

  不如直接允许藩王间的交往,这对各藩王领地内的经济发展更有裨益。

  例如朱棡、朱椿与老九的生意往来频繁,但他们从未亲自到访汉中府,也未曾与老九面对面交谈,一切均通过手下人代为处理。

  既然手下人都能交往,那限制这两位藩王的意义何在?

  难道朱元璋真的能阻止藩王们日常的交往吗?

  至于藩王叛乱或有异心的问题,或许以前存在,但只要老九的火器发展起来,这些问题都将不复存在。

  “那太好了,有空我也可以去汉中探望父皇和九弟了!”朱棡闻言非常高兴。

  “闲聊暂且搁置,既然已到太原府,我们先进城吧!”

  “大军就在城外驻扎。”朱元璋对朱棡说道。

  于是,一行人进入太原府,朱元璋和朱松不再乘坐豪华马车,而是骑马缓缓行走在太原府的街道上,观察着这座城池。

  总体而言,与西安府和汉中府相比,太原府显得颇为简陋。

  尽管它模仿了汉中府,但发展速度明显滞后。

  即便如此,也比原来的太原府好了许多倍。

  进入晋王府后,朱棡取出朱松上次赠送的王族瓷器,亲自为朱元璋泡茶。

  这瓷器堪称艺术品,豪绅们购买后大多作为收藏,只在接待贵宾时才舍得使用。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