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之中,正进行着队列演练。
朱元璋目睹那一列列方阵,口号嘹亮,动作一致,不禁呆立当场!
其气势与整齐之姿,着实令人赏心悦目!
“老九,汉中军将士,皆能如此规整列阵否?”
朱元璋满面惊异地问朱松。
“正是,此乃最基本之要求!”
“汉中军日常操练中,队列、口号、站姿乃固定项目!”
朱松坦然点头。
“此等景象虽美,然有何用?能助战场杀敌?”
朱元璋直言心中疑惑。
诚然,此等阵仗颇为悦目,但战场之上,岂是队列整齐便能取胜?
在朱元璋的传统观念里,军人应接受搏杀训练,或锻炼体能,正如王卫学院所行之法!
何以汉中军风气迥异?
“父皇,此中缘由您或许不知!”
“在父皇看来,军人最为重要者为何?”
朱松含笑问道。
“军人首要者,当有杀敌之能,有保家卫国、视死如归之气魄,方为大明之勇士!”
朱元璋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父皇所言非虚,但那乃军人取胜之条件,非军人本质之定义!”
“无论其能力大小,是否有保家卫国之心,皆需建立于一点之上,方能尽展所长!”
“军人之根本,在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此乃最基本之要求!军队须为一体,无论个人多么英勇,亦须融入集体,坚决遵循上级指令,此乃合格军人之必备品质!”
“其次,达成此点后,再谈意识形态之培育,即您所言,需怀保家卫国之信念,有勇往直前、不惧牺牲之决心!”
“最后,方论及个人与团队之实力。”
“若首条未达,后两条便无从谈起!”
朱松此番阐述,令朱元璋陷入沉思。
他细细品味朱松之言,理解其意后,心中涌起莫名之感。
此等理论,朱元璋前所未闻,即便是蓝玉等人亦难以言及!
服从命令,历朝历代军人之基本要求,军营之中,违抗军令,即刻命丧黄泉!
此观念根深蒂固,无需赘言!
然朱松却刻意强调!
“我大明军队,岂不亦须服从将令,有何不同?”
朱元璋疑惑问道。
“儿臣以为不同!历朝历代,包括大明,皆要求听令行事!”
“但这仅为口号、规定!”
“我大明军队,可有针对此规定之专门训练?”
朱松之语,令朱元璋无言以对!
此还需训练?
我命你听令,你听便是!
规定即规定,执行即可,何须训练?
“你之意,队列、口号、军姿等训练,皆为使其服从命令?”
朱元璋瞪大双眼,望向朱松,满是不敢置信!
“正是,此等训练,可令服从命令成为军人本能,令其习惯、接受,直至根深蒂固!”
“身为军人,若连这点基础都无法胜任,何谈军旅生涯!”
“或许有人轻视此类训练,视其为华而不实。
但在战场上,我敢断言,汉中军之凝聚力与执行力,将超越任何军队!”朱松自信满满地阐述。
“这倒是新奇!”
“这便是汉中军所向披靡之秘诀?”朱元璋似乎领悟了朱松的言下之意,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服从命令,需刻入骨髓,而非简单遵从。
“此言不差!”
“军人之天职,即为服从命令!”
“唯有将此做到极致,方有资格谈及保卫家国,上阵杀敌!”
“若此点做不到,即便整体实力再强,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正因如此,历朝历代战争,往往依赖装备与人数优势。”
“但做到这点,即便以少敌多,装备落后,亦能扭转战局,反败为胜!”
“这也是儿臣认为,征伐西域,汉中军三万兵马足矣的原因。”朱松理所当然地说。
朱元璋听后,内心深受触动,觉得朱松言之有理。
他满脑子回荡着朱松的论点,越琢磨越觉深刻。
尤其是那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此理人人皆知,但能践行者又有几何?
以朝廷军为例,虽军令严明,但每次征战,逃兵依旧屡见不鲜。
尽管与数十万大军相比,这数百上千的逃兵微不足道,但他们却揭示了一个事实:军中多数人的服从,更多源于对规矩的恐惧,害怕受罚,害怕丧命,而非真心诚意。
战场上,这种弊端尤为明显。
逃兵之外,更多的是那些混日子的平庸士兵,他们虽不至逃跑,却也不过是滥竽充数。
正因如此,战局一旦不利,己方稍受重创或阵型被冲散,便会出现溃逃之状。
这样的军队,只能打顺风仗,逆风时则不堪一击。
正如朱松所言,能打逆风仗的士兵,必须将服从命令视为天职,深入骨髓。
这便是老九严格训练汉中军将士的原因吗?朱元璋在与朱松谈论此事后,对汉中军将士的看法大为改观。
他意识到,这是一支既能打顺风仗,也能应对逆风局的王者之师。
“父皇,已至中午,既来汉中军,不妨共进午餐?”朱松邀请道。
“好,既然来了,便尝尝你们汉中军的伙食。”朱元璋点头应允。
然而,当踏入汉中军大食堂时,朱元璋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食堂可容纳千人同时就餐,此刻几乎座无虚席,但现场异常安静,只有餐具碰撞声和咀嚼声。
如此大的食堂,几乎无人交谈,更无喧哗。
在朱松看来,这似乎理所当然。
“老九,你这军纪是否过于严苛?”朱元璋惊讶地问。
连用餐时都不许将士随意说话,这常人岂能忍受?
“父皇,严明的军纪实则为了他们的成长!”
“试想,若在战场上他们亦能如此,效率岂不倍增,且更难以被察觉?”朱松含笑反问。
朱元璋闻言,一时语塞。
“话虽如此,但长期如此,他们真能忍受吗?”朱元璋仍显忧虑。
“父皇宽心,军营中每六日亦有休憩之时,彼时他们自可放松。”朱松笑答。
听罢,朱元璋终于释然。
想那王卫学院的学子都能承受严苛训练,汉中军更当无碍!
父子二人不再纠结此事,静默用餐,取餐后径直奔向专为他们准备的空桌。
朱元璋留意到汉中军的伙食颇为丰富,土豆粉条、馒头、米饭、鸡蛋、肉丸、青菜、西红柿、水煮肉片等应有尽有,各取所需。
食堂墙上贴着标语,严禁多取,禁止浪费。
已用餐的汉中军将士,碗碟几近空净,真正做到了按需取食,绝不浪费。
朱元璋对汉中军的严明军纪与执行力大为赞赏。
餐后,他又见将士们排队于洗手池前洗碗,两旁有专人检查,碗筷未洗净者,必令其重洗。
“陛下、殿下,臣愿代劳洗碗。”蒋瓛主动请缨。
“不必,我等虽老,洗碗这等小事岂需他人相助?”朱元璋婉拒。
于军营之中,规矩自异于宫廷!
朱元璋挥手制止,坚持亲自洗涤,朱松见状而笑。
老爷子性情豪迈,不拘小节,洗碗之事,何足挂齿?
反之,他素来对那些娇惯的藩王世子与皇子们的奢靡之风深恶痛绝。
子孙若不能吃苦,仅知享受先祖余荫,乱世之中何以立足?
不久,朱元璋一行离开食堂,第二批士兵相继进入,食堂再度陷入寂静,遵循食不言的纪律。
“趁士兵轮替用餐之际,儿臣陪父皇再逛逛军营如何?”
朱松主动提议,引领朱元璋巡视汉中军营。
朱元璋欣然应允。
“食堂尚佳,带吾去看看将士们的寝所吧?”
朱元璋闻汉中军与朝廷军不同,后者多居营帐,而朱松却于军营内建起宿舍楼。
汉中军将士,所居皆是整齐划一的楼房。
一小旗之众,共居一大宿舍。
参观宿舍时,朱元璋惊奇地发现,床上被褥皆叠得方正如豆腐块。
“此……此乃将士夜寝之被?”
每张床铺皆整洁无垢,被子叠得一丝不苟,再次刷新了他的认知。
粗犷的汉子们,住处竟也能如此井井有条,美观大方?
“此乃基本内务规定,亦是汉中军入伍必修课程!”
朱松解释道,“旨在培养士兵服从性,正如儿臣昔日对父皇所言。
此外,这也是锤炼战士坚韧品格的上佳途径。
若连内务整理这等小事都做不好,何谈战场必胜之决心?”
蒋瓛听后,脸上浮现出苦笑。
汉中军的禁卫军特训,其严格程度,连锦衣卫都望尘莫及,更不用说其他军队了。
朱元璋心中感慨万千,此行汉中军营,确实大开眼界。
他曾以为汉中军所向披靡,全凭装备优势,现在看来,军纪严明才是其真正的基石。
在如此严格的军纪下,训练出的将士,绝非那些松散的乌合之众所能比拟。
在朱元璋眼中,哈密国、东察合台的士兵,乃至大明朝廷军,都不过是乌合之众。
对于汉中军,朱元璋唯有佩服。
参观结束后,朱松与朱元璋准备返回,刚出军营,朱元璋的目光就被营门口两名站岗的哨兵吸引。
汉中军的哨兵,身姿挺拔,一动不动,精神饱满,令人信赖。
反观大明朝廷军营的站岗士卒,或打哈欠,或伸懒腰,只有在巡视时才故作精神。
朱元璋对军队了如指掌,他曾是行伍中人,站岗放哨的经历自不在话下。
但汉中军如此表现,却是首次遇见。
与朝廷军相比,朱元璋不禁感到挫败。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朱元璋目睹那一列列方阵,口号嘹亮,动作一致,不禁呆立当场!
其气势与整齐之姿,着实令人赏心悦目!
“老九,汉中军将士,皆能如此规整列阵否?”
朱元璋满面惊异地问朱松。
“正是,此乃最基本之要求!”
“汉中军日常操练中,队列、口号、站姿乃固定项目!”
朱松坦然点头。
“此等景象虽美,然有何用?能助战场杀敌?”
朱元璋直言心中疑惑。
诚然,此等阵仗颇为悦目,但战场之上,岂是队列整齐便能取胜?
在朱元璋的传统观念里,军人应接受搏杀训练,或锻炼体能,正如王卫学院所行之法!
何以汉中军风气迥异?
“父皇,此中缘由您或许不知!”
“在父皇看来,军人最为重要者为何?”
朱松含笑问道。
“军人首要者,当有杀敌之能,有保家卫国、视死如归之气魄,方为大明之勇士!”
朱元璋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父皇所言非虚,但那乃军人取胜之条件,非军人本质之定义!”
“无论其能力大小,是否有保家卫国之心,皆需建立于一点之上,方能尽展所长!”
“军人之根本,在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此乃最基本之要求!军队须为一体,无论个人多么英勇,亦须融入集体,坚决遵循上级指令,此乃合格军人之必备品质!”
“其次,达成此点后,再谈意识形态之培育,即您所言,需怀保家卫国之信念,有勇往直前、不惧牺牲之决心!”
“最后,方论及个人与团队之实力。”
“若首条未达,后两条便无从谈起!”
朱松此番阐述,令朱元璋陷入沉思。
他细细品味朱松之言,理解其意后,心中涌起莫名之感。
此等理论,朱元璋前所未闻,即便是蓝玉等人亦难以言及!
服从命令,历朝历代军人之基本要求,军营之中,违抗军令,即刻命丧黄泉!
此观念根深蒂固,无需赘言!
然朱松却刻意强调!
“我大明军队,岂不亦须服从将令,有何不同?”
朱元璋疑惑问道。
“儿臣以为不同!历朝历代,包括大明,皆要求听令行事!”
“但这仅为口号、规定!”
“我大明军队,可有针对此规定之专门训练?”
朱松之语,令朱元璋无言以对!
此还需训练?
我命你听令,你听便是!
规定即规定,执行即可,何须训练?
“你之意,队列、口号、军姿等训练,皆为使其服从命令?”
朱元璋瞪大双眼,望向朱松,满是不敢置信!
“正是,此等训练,可令服从命令成为军人本能,令其习惯、接受,直至根深蒂固!”
“身为军人,若连这点基础都无法胜任,何谈军旅生涯!”
“或许有人轻视此类训练,视其为华而不实。
但在战场上,我敢断言,汉中军之凝聚力与执行力,将超越任何军队!”朱松自信满满地阐述。
“这倒是新奇!”
“这便是汉中军所向披靡之秘诀?”朱元璋似乎领悟了朱松的言下之意,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服从命令,需刻入骨髓,而非简单遵从。
“此言不差!”
“军人之天职,即为服从命令!”
“唯有将此做到极致,方有资格谈及保卫家国,上阵杀敌!”
“若此点做不到,即便整体实力再强,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正因如此,历朝历代战争,往往依赖装备与人数优势。”
“但做到这点,即便以少敌多,装备落后,亦能扭转战局,反败为胜!”
“这也是儿臣认为,征伐西域,汉中军三万兵马足矣的原因。”朱松理所当然地说。
朱元璋听后,内心深受触动,觉得朱松言之有理。
他满脑子回荡着朱松的论点,越琢磨越觉深刻。
尤其是那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此理人人皆知,但能践行者又有几何?
以朝廷军为例,虽军令严明,但每次征战,逃兵依旧屡见不鲜。
尽管与数十万大军相比,这数百上千的逃兵微不足道,但他们却揭示了一个事实:军中多数人的服从,更多源于对规矩的恐惧,害怕受罚,害怕丧命,而非真心诚意。
战场上,这种弊端尤为明显。
逃兵之外,更多的是那些混日子的平庸士兵,他们虽不至逃跑,却也不过是滥竽充数。
正因如此,战局一旦不利,己方稍受重创或阵型被冲散,便会出现溃逃之状。
这样的军队,只能打顺风仗,逆风时则不堪一击。
正如朱松所言,能打逆风仗的士兵,必须将服从命令视为天职,深入骨髓。
这便是老九严格训练汉中军将士的原因吗?朱元璋在与朱松谈论此事后,对汉中军将士的看法大为改观。
他意识到,这是一支既能打顺风仗,也能应对逆风局的王者之师。
“父皇,已至中午,既来汉中军,不妨共进午餐?”朱松邀请道。
“好,既然来了,便尝尝你们汉中军的伙食。”朱元璋点头应允。
然而,当踏入汉中军大食堂时,朱元璋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食堂可容纳千人同时就餐,此刻几乎座无虚席,但现场异常安静,只有餐具碰撞声和咀嚼声。
如此大的食堂,几乎无人交谈,更无喧哗。
在朱松看来,这似乎理所当然。
“老九,你这军纪是否过于严苛?”朱元璋惊讶地问。
连用餐时都不许将士随意说话,这常人岂能忍受?
“父皇,严明的军纪实则为了他们的成长!”
“试想,若在战场上他们亦能如此,效率岂不倍增,且更难以被察觉?”朱松含笑反问。
朱元璋闻言,一时语塞。
“话虽如此,但长期如此,他们真能忍受吗?”朱元璋仍显忧虑。
“父皇宽心,军营中每六日亦有休憩之时,彼时他们自可放松。”朱松笑答。
听罢,朱元璋终于释然。
想那王卫学院的学子都能承受严苛训练,汉中军更当无碍!
父子二人不再纠结此事,静默用餐,取餐后径直奔向专为他们准备的空桌。
朱元璋留意到汉中军的伙食颇为丰富,土豆粉条、馒头、米饭、鸡蛋、肉丸、青菜、西红柿、水煮肉片等应有尽有,各取所需。
食堂墙上贴着标语,严禁多取,禁止浪费。
已用餐的汉中军将士,碗碟几近空净,真正做到了按需取食,绝不浪费。
朱元璋对汉中军的严明军纪与执行力大为赞赏。
餐后,他又见将士们排队于洗手池前洗碗,两旁有专人检查,碗筷未洗净者,必令其重洗。
“陛下、殿下,臣愿代劳洗碗。”蒋瓛主动请缨。
“不必,我等虽老,洗碗这等小事岂需他人相助?”朱元璋婉拒。
于军营之中,规矩自异于宫廷!
朱元璋挥手制止,坚持亲自洗涤,朱松见状而笑。
老爷子性情豪迈,不拘小节,洗碗之事,何足挂齿?
反之,他素来对那些娇惯的藩王世子与皇子们的奢靡之风深恶痛绝。
子孙若不能吃苦,仅知享受先祖余荫,乱世之中何以立足?
不久,朱元璋一行离开食堂,第二批士兵相继进入,食堂再度陷入寂静,遵循食不言的纪律。
“趁士兵轮替用餐之际,儿臣陪父皇再逛逛军营如何?”
朱松主动提议,引领朱元璋巡视汉中军营。
朱元璋欣然应允。
“食堂尚佳,带吾去看看将士们的寝所吧?”
朱元璋闻汉中军与朝廷军不同,后者多居营帐,而朱松却于军营内建起宿舍楼。
汉中军将士,所居皆是整齐划一的楼房。
一小旗之众,共居一大宿舍。
参观宿舍时,朱元璋惊奇地发现,床上被褥皆叠得方正如豆腐块。
“此……此乃将士夜寝之被?”
每张床铺皆整洁无垢,被子叠得一丝不苟,再次刷新了他的认知。
粗犷的汉子们,住处竟也能如此井井有条,美观大方?
“此乃基本内务规定,亦是汉中军入伍必修课程!”
朱松解释道,“旨在培养士兵服从性,正如儿臣昔日对父皇所言。
此外,这也是锤炼战士坚韧品格的上佳途径。
若连内务整理这等小事都做不好,何谈战场必胜之决心?”
蒋瓛听后,脸上浮现出苦笑。
汉中军的禁卫军特训,其严格程度,连锦衣卫都望尘莫及,更不用说其他军队了。
朱元璋心中感慨万千,此行汉中军营,确实大开眼界。
他曾以为汉中军所向披靡,全凭装备优势,现在看来,军纪严明才是其真正的基石。
在如此严格的军纪下,训练出的将士,绝非那些松散的乌合之众所能比拟。
在朱元璋眼中,哈密国、东察合台的士兵,乃至大明朝廷军,都不过是乌合之众。
对于汉中军,朱元璋唯有佩服。
参观结束后,朱松与朱元璋准备返回,刚出军营,朱元璋的目光就被营门口两名站岗的哨兵吸引。
汉中军的哨兵,身姿挺拔,一动不动,精神饱满,令人信赖。
反观大明朝廷军营的站岗士卒,或打哈欠,或伸懒腰,只有在巡视时才故作精神。
朱元璋对军队了如指掌,他曾是行伍中人,站岗放哨的经历自不在话下。
但汉中军如此表现,却是首次遇见。
与朝廷军相比,朱元璋不禁感到挫败。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