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联邦二十八年,本来应该是联邦事务总理重选的年份。按照宪章规定,这一年将召开联邦全体成员国会议,从大明联邦各国中推举候选人,选出新一任总领联邦事务总理。但开年的连串讣告,让整个联邦的政治节奏骤然放缓。
正月十七,明国金陵府传来消息:宁国前任皇帝、第一任大明联邦事务总理朱权于凌晨寅时薨逝,享年八十八岁。
这个生于洪武十一年的皇室庶子,其生平几乎贯穿了大明从本土到联邦的转型全程。朱权的早年作为朱元璋第十七子,他自幼便在嫡庶有别的宗法制度下挣扎。
史载其"五岁诵《孙子》,七岁能骑射",二十岁就藩大宁,短短几个月便练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劲旅,更收服朵颜三卫,闯出"宁王善谋"的名号。
但这份努力始终未换得父亲特别的关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遗诏中,对于他这个杰出的藩王只字不提,只有老头子心心念念的好大孙朱允炆,而他们这些藩王,诸藩两字便一笔带过。
即便在逆境中,朱权的手腕仍显锋芒。抵辽东后,他借朱元璋留下的少量启动资金,联合当地女真部落,疏通辽河漕运,半年内便建立起涵盖抚顺、辽阳的防御体系,成为辽东不可忽视的力量。
然而靖难之役改变了他的轨迹,四哥朱棣以"平分天下"为诺,诱其出兵相助,却在事成后软禁其部众,褫夺兵权,最终仅改封南昌。
《宁国史》记载,那段时期的朱权"终日以琴棋书画自晦,府中遍布锦衣卫,连洒扫仆役皆为眼线",这种摆烂装傻的状态持续了整整二十三年。
转机出现在洪熙年间的海外分封。时年四十六岁的朱权抓住第二批藩王赴海外的机会,被大侄子朱高炽分封到了吕宋。
不同于其他藩王依赖朝廷补给,他带着仅有的三千亲兵和招募的二十万移民,用三年时间平定吕宋土着叛乱,建立宁国根基。
《联邦拓殖志》记载,他在吕宋推行"以夷制夷"策略,联合熟番打击生番,逐渐消灭宁国土着,同时引入中原农耕技术,使吕宋从蛮荒之地变为"岁入稻数百万石"的粮仓。
随着海外藩国增多,朱权凭借其资历与谋略,逐渐成为藩王中的意见领袖。在明国、越国等势力角力时,他牵头组织"海外藩王同盟",为大明联邦的成立奠定基础。
联邦元年,他以全票当选第一任事务总理,在任期间确立了"成员国平等议事技术共享军事联防"三大原则,这些框架至今仍是联邦运行的核心。
退位后,朱权返回宁国,继续推动发展。他力主推进科学发展,博采众长,学习各国的造船技术,使宁国的造船业跃居联邦前三。
至其晚年,宁国虽然看似只有吕宋这一小块地盘,但已经是南洋诸国的盟主、拥有三千万人口的六大强国之一,之后更是在继任者的发展下,成为了太平洋霸主。
朱权的国丧尚未结束,二月廿二,扬国传来讣告:第二任联邦事务总理、扬国前君主朱高燧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这位朱棣第三子的一生,始终笼罩在"被忽视"的阴影中。《明太宗实录》里,关于朱高燧的记载寥寥无几,更多时候是作为"太子朱高炽之弟汉王朱高煦之弟"被提及。
史载朱棣对长子的仁厚、次子的勇武均有评价,唯独对这个幼子,仅留下"性温顺"三字评语。母亲徐皇后在世时,他还能借"讨巧卖乖"获得些许关注,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后,便彻底淡出父亲视线。
朱高燧并非没有挣扎过。永乐二十一年,他曾暗中联络京营将领,试图发动政变,事败后被朱棣斥责"无知小儿,不足为虑"。
这场未遂的叛乱,更像是一场绝望的呐喊,即便用错误的方式,也要在父亲心中留下痕迹。但朱棣直到晚年处理朱高煦的安置问题时,才想起这个被遗忘的儿子,最终改封其为扬王,命其前往满剌加建立藩国。
《扬国史》详细记录了他在海外的奋斗。初到满剌加时,面对湿热气候与土着袭扰,朱高燧"布衣芒鞋,与工匠同作息",亲自主持港口建设,使扬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十年增长十倍。
他仿照大明典章制定律法,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发展科学技术,和工匠和士兵同吃同住,这种务实改革让扬国在短短三十年里,成为南洋贸易的枢纽。
洪熙十年,朱高燧曾想返回大明,向兄长朱高炽展示扬国的成就。但因为其他事情提前离开,不久就听闻大哥、二哥皆死于侄子朱瞻基之手的消息。
他当即快马加鞭返回扬国,从此再未踏足故土。《联邦人物传》记载,此事后,他"焚尽大明舆图,专意经营扬国",最终使扬国成为拥有三千万人口、掌控马六甲海峡的强国。
联邦五年,朱高燧当选第二任事务总理。任内最大贡献是推动联邦度量衡统一,使各国贸易结算效率提升40%。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退位后,他并未留在扬国都城,而是选择迁居明国金陵府,在朱权的府邸旁筑屋而居。两位老人时常一同垂钓、弈棋,朱权去世前三天,两人还在秦淮河畔对弈,朱权死后,朱高燧的饮食骤减,半月后便追随而去。
接踵而至的讣告在三月初七抵达玄中城:第三任联邦事务总理、周国前皇帝朱有墩薨逝,享年七十九岁。
朱有墩的一生虽无朱权、朱高燧那般跌宕,却同样刻着时代印记。作为周王朱橚之子,他早年专注于戏曲创作,其《诚斋乐府》在大明本土广为流传。洪熙年间分封时,他本不愿前往海外,却也知道皇命不可违,只能接受现实,前往爪哇建立周国。
《周国史》记载,他到任后"以文治代武功",在占领区推广儒学、医学、艺术教育,使周国成为了大明联邦中最与世无争,文化最为多彩的国家。
联邦九年,朱有墩以"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主张当选总理。在位期间,因为之前两任总理的改革余荫,做的相当平稳。退位后,他将皇位传予儿子,自己则潜心整理联邦史料,着有《联邦典仪》三卷,规范了成员国之间的外交礼仪。
三位前总理在三个月内相继离世,在联邦引发巨大震动。按照联邦宪章,国丧期间暂停一切娱乐活动,各成员国降半旗三十日,玄中城的联邦议事大厅增设灵堂,供各国使节吊唁。
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臣,也有年轻的外交官。他们看着三位逝者的画像,仿佛看到联邦从草创到成熟的历程:朱权奠定了联邦的框架,朱高燧完善了运行机制,朱有墩则巩固了发展秩序。
这三位出身不同、性格迥异的君主,最终都成为联邦理念的践行者。
喜欢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正月十七,明国金陵府传来消息:宁国前任皇帝、第一任大明联邦事务总理朱权于凌晨寅时薨逝,享年八十八岁。
这个生于洪武十一年的皇室庶子,其生平几乎贯穿了大明从本土到联邦的转型全程。朱权的早年作为朱元璋第十七子,他自幼便在嫡庶有别的宗法制度下挣扎。
史载其"五岁诵《孙子》,七岁能骑射",二十岁就藩大宁,短短几个月便练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劲旅,更收服朵颜三卫,闯出"宁王善谋"的名号。
但这份努力始终未换得父亲特别的关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遗诏中,对于他这个杰出的藩王只字不提,只有老头子心心念念的好大孙朱允炆,而他们这些藩王,诸藩两字便一笔带过。
即便在逆境中,朱权的手腕仍显锋芒。抵辽东后,他借朱元璋留下的少量启动资金,联合当地女真部落,疏通辽河漕运,半年内便建立起涵盖抚顺、辽阳的防御体系,成为辽东不可忽视的力量。
然而靖难之役改变了他的轨迹,四哥朱棣以"平分天下"为诺,诱其出兵相助,却在事成后软禁其部众,褫夺兵权,最终仅改封南昌。
《宁国史》记载,那段时期的朱权"终日以琴棋书画自晦,府中遍布锦衣卫,连洒扫仆役皆为眼线",这种摆烂装傻的状态持续了整整二十三年。
转机出现在洪熙年间的海外分封。时年四十六岁的朱权抓住第二批藩王赴海外的机会,被大侄子朱高炽分封到了吕宋。
不同于其他藩王依赖朝廷补给,他带着仅有的三千亲兵和招募的二十万移民,用三年时间平定吕宋土着叛乱,建立宁国根基。
《联邦拓殖志》记载,他在吕宋推行"以夷制夷"策略,联合熟番打击生番,逐渐消灭宁国土着,同时引入中原农耕技术,使吕宋从蛮荒之地变为"岁入稻数百万石"的粮仓。
随着海外藩国增多,朱权凭借其资历与谋略,逐渐成为藩王中的意见领袖。在明国、越国等势力角力时,他牵头组织"海外藩王同盟",为大明联邦的成立奠定基础。
联邦元年,他以全票当选第一任事务总理,在任期间确立了"成员国平等议事技术共享军事联防"三大原则,这些框架至今仍是联邦运行的核心。
退位后,朱权返回宁国,继续推动发展。他力主推进科学发展,博采众长,学习各国的造船技术,使宁国的造船业跃居联邦前三。
至其晚年,宁国虽然看似只有吕宋这一小块地盘,但已经是南洋诸国的盟主、拥有三千万人口的六大强国之一,之后更是在继任者的发展下,成为了太平洋霸主。
朱权的国丧尚未结束,二月廿二,扬国传来讣告:第二任联邦事务总理、扬国前君主朱高燧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这位朱棣第三子的一生,始终笼罩在"被忽视"的阴影中。《明太宗实录》里,关于朱高燧的记载寥寥无几,更多时候是作为"太子朱高炽之弟汉王朱高煦之弟"被提及。
史载朱棣对长子的仁厚、次子的勇武均有评价,唯独对这个幼子,仅留下"性温顺"三字评语。母亲徐皇后在世时,他还能借"讨巧卖乖"获得些许关注,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后,便彻底淡出父亲视线。
朱高燧并非没有挣扎过。永乐二十一年,他曾暗中联络京营将领,试图发动政变,事败后被朱棣斥责"无知小儿,不足为虑"。
这场未遂的叛乱,更像是一场绝望的呐喊,即便用错误的方式,也要在父亲心中留下痕迹。但朱棣直到晚年处理朱高煦的安置问题时,才想起这个被遗忘的儿子,最终改封其为扬王,命其前往满剌加建立藩国。
《扬国史》详细记录了他在海外的奋斗。初到满剌加时,面对湿热气候与土着袭扰,朱高燧"布衣芒鞋,与工匠同作息",亲自主持港口建设,使扬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十年增长十倍。
他仿照大明典章制定律法,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发展科学技术,和工匠和士兵同吃同住,这种务实改革让扬国在短短三十年里,成为南洋贸易的枢纽。
洪熙十年,朱高燧曾想返回大明,向兄长朱高炽展示扬国的成就。但因为其他事情提前离开,不久就听闻大哥、二哥皆死于侄子朱瞻基之手的消息。
他当即快马加鞭返回扬国,从此再未踏足故土。《联邦人物传》记载,此事后,他"焚尽大明舆图,专意经营扬国",最终使扬国成为拥有三千万人口、掌控马六甲海峡的强国。
联邦五年,朱高燧当选第二任事务总理。任内最大贡献是推动联邦度量衡统一,使各国贸易结算效率提升40%。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退位后,他并未留在扬国都城,而是选择迁居明国金陵府,在朱权的府邸旁筑屋而居。两位老人时常一同垂钓、弈棋,朱权去世前三天,两人还在秦淮河畔对弈,朱权死后,朱高燧的饮食骤减,半月后便追随而去。
接踵而至的讣告在三月初七抵达玄中城:第三任联邦事务总理、周国前皇帝朱有墩薨逝,享年七十九岁。
朱有墩的一生虽无朱权、朱高燧那般跌宕,却同样刻着时代印记。作为周王朱橚之子,他早年专注于戏曲创作,其《诚斋乐府》在大明本土广为流传。洪熙年间分封时,他本不愿前往海外,却也知道皇命不可违,只能接受现实,前往爪哇建立周国。
《周国史》记载,他到任后"以文治代武功",在占领区推广儒学、医学、艺术教育,使周国成为了大明联邦中最与世无争,文化最为多彩的国家。
联邦九年,朱有墩以"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主张当选总理。在位期间,因为之前两任总理的改革余荫,做的相当平稳。退位后,他将皇位传予儿子,自己则潜心整理联邦史料,着有《联邦典仪》三卷,规范了成员国之间的外交礼仪。
三位前总理在三个月内相继离世,在联邦引发巨大震动。按照联邦宪章,国丧期间暂停一切娱乐活动,各成员国降半旗三十日,玄中城的联邦议事大厅增设灵堂,供各国使节吊唁。
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臣,也有年轻的外交官。他们看着三位逝者的画像,仿佛看到联邦从草创到成熟的历程:朱权奠定了联邦的框架,朱高燧完善了运行机制,朱有墩则巩固了发展秩序。
这三位出身不同、性格迥异的君主,最终都成为联邦理念的践行者。
喜欢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