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太假,这点伤亡数-《大唐:开局抬棺劝谏,李二气炸了》

  与此同时。

  崇仁坊一座门庭森严,仆役如云的府邸后院。里面的丝竹管弦之声刻意压得很低,却掩不住一种压抑的躁动。

  “小姐,您今天为啥有些心绪不宁?”秋菊打趣着自家小姐。

  长孙纳兰的玉手从琴弦上拿来,语气里颇有些担心。

  “也不知太子弟弟,在吐谷浑可好??”

  “噗嗤…”

  秋菊笑得很揶揄,“小姐,您关心的可不是太子殿下吧!”

  长孙纳兰俏脸一红,连忙上前堵住她的嘴巴。

  “叫你乱说,小心我撕了你的嘴。”

  “嘻嘻嘻…小姐您才不会呐!”

  长孙纳兰警告一番,然后整个人又莫名其妙的想起魏叔玉来。

  太子弟弟的才能她最清楚,这回之所以能大败吐蕃,或许与魏郎君有关。

  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长安?

  延康坊,魏王府邸。

  以文采风流着称的李泰,正负手站在暖阁窗前,背对着身后几个同样锦衣华服的年轻人。

  窗外震天的欢呼如同针尖,一下下刺着他们的耳膜。

  李泰脸上惯常的温雅笑容,消失得无影无踪,只余下一片阴沉的冷硬。

  外面每一声“太子千岁”的呼喊声传来,都让他的脸色僵硬一分。

  “好大的威风…”武元庆凑近一步,声音压得极低,带着浓浓的不甘与酸意。

  “二十万大军,说灭就灭了…这功劳,怕是要顶破天了。”他瞥了一眼李泰绷紧的侧脸线条,又飞快地低下头。

  武元爽也低声道:“魏王殿下,太子经此一役,声望只怕如日中天。又有那诡计多端的魏叔玉在旁相助,您往后的路…”

  他后面的话他没敢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自从他的耳朵被魏叔玉削掉一只,武元爽心里对李唐皇室只有恨。

  倘若有机会的话,他武元爽定要李唐皇室乱起来。至于最后谁坐稳江山,他武元爽一点都不在意。

  李泰猛地转过身,眼中寒光一闪即逝。他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丝毫无温度的笑意:

  “急什么?天大的功劳,也要有命、有钱去享才是。”

  目光扫过窗外喧嚣的洪流,李泰语气带着一丝恶毒的玩味。

  “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听着痛快。可你们算过没有?调集如此庞大的军队,跋涉数千里苦寒之地,粮秣转运耗费多少?

  兵甲损耗多少?抚恤伤亡又将是个怎样填不满的无底洞?”

  他顿了顿,声音更冷:

  “我那太子哥,还有那不知天高地厚的魏家小子,他们捅下的这个窟窿,怕是倾尽东宫和公主府的府库也填不平!等着看吧,风光过后,便是万丈深渊!”

  他的话浇熄武氏兄弟心头的焦灼,两人对视一眼后,眼中重新燃起一丝扭曲的期待。

  皇宫,太极殿的偏殿内,气氛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李世民身着常服,立于巨大的沙盘舆图前。

  高重激动而微微发颤的尖细嗓音,一字一句清晰的宣读完捷报。

  殿内侍立的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李积等,个个都因巨大的震惊而呆若木鸡。

  “好!打得好!”李世民猛地转身,声音洪亮如钟,震得殿梁嗡嗡作响。

  “高明与玉儿,不负朕望,不负我大唐男儿血性!”

  停顿下大步走到沙盘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标注着吐谷浑的位置。

  “禄东赞,尚囊!哼,跳梁小丑终成齑粉!二十万大军…好!此役,足以震慑西陲诸国三十年!”

  “陛下洪福,太子殿下英明神武,魏家小郎君少年奇才!”群臣齐声恭贺,声震殿宇。

  老将李靖捻须含笑,眼中尽是欣慰:“此战布局之精妙,时机拿捏之精准,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呐!”

  然而当欢喜的狂潮稍稍退去,那封染血的捷报再次被呈上御案。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有关己方伤亡数字的简短描述时,他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了。

  “这…这怎么可能!”

  李世民不敢置信的揉着眼睛,再次看向手中的捷报。

  “嘶……”他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顿时感到头皮一阵发麻!

  他李世民可是马背上的皇帝,对战争再清楚不过。

  想要像这种俘虏12万的大胜,伤亡怎么才几千人?更让他感到格外离谱,里面有一大半都是摔伤!

  “药师看看吧,捷报会不会有水分?”

  “水分??”

  李靖连忙接过去,看完后他同样呆若木鸡。倘若捷报没问题的话,那这场大战简直能载入史册。

  “陛下,老臣看不出来。但不管怎么说,大败吐蕃二十万大军,这点肯定没得跑!”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缓缓坐回御座,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冷的扶手。

  他目光扫过殿中群臣,声音沉了下来,“此战虽获全胜,然我大唐将士,亦血染疆场。阵亡者,优加抚恤,务必使其家人无后顾之忧!

  伤残者妥善安置,朝廷养其终身!此事,由玄龄、药师你二人亲自督办,不得有丝毫疏漏!”

  “臣遵旨!”

  殿中热烈的气氛,因李世民的旨意,悄然蒙上了一层凝重。

  长孙无忌一直垂手侍立,此刻才缓缓抬起头。脸上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沉稳表情,只是眼底深处掠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幽光。

  “陛下圣明,体恤将士,实乃社稷之福。太子殿下之勇毅,更显天家气魄。此役大胜,固然振奋人心,然…”

  他话锋微不可察地一转,语气带上一丝恰到好处的忧虑。

  “然如此倾国之力,远征数千里苦寒之地,其耗费之巨恐非常人所能想象。

  粮秣转运、兵甲损耗、战马折损,加之抚恤伤亡…所耗钱粮必如山崩海倾。国库怕是…”

  他没有说下去,只是轻轻叹了口气,目光忧虑望向御座上的李世民。

  他这一席话,如同往烧得正旺的炭盆里浇了一瓢凉水。

  几位重臣脸上的兴奋不由得收敛几分,目光下意识地投向李世民,又彼此交换几个复杂的眼神。

  是啊。

  泼天胜利的背后,那如山如海的账单,由谁来付?

  太子与魏叔玉固然立下不世之功,可这巨大的窟窿又该如何填补?

  “诸位爱卿,你们有何见解?”

  随着李世民的声音落下,大殿内顿时落针可闻。这种得罪人的话,他们压根就不想讲。

  尤其是那12万的俘虏,所耗费的粮食将是个天文数字。而且他们都在边疆,倘若让朝廷负责的话,那...那简直是天大的灾难。

  等了好一阵,就在李世民不耐烦之际,房玄龄最终开口了。

  “陛下,那事是太子殿下与魏驸马负责,下旨将12万俘虏赏给他们吧。”

  我尼玛!

  魏征心里直想骂娘,狗老房真不是东西呐,亏他好大儿年节送一马车的秋露白给他。

  “陛下......”

  还没等魏征话说出来,李世民抬手制止住他。

  “房爱卿说得没错,就下旨将俘虏都赏给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