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允许你们擅自治疗的?"穿防护服的男人厉声喝道,"这是三类传染病,必须统一处理!"
"我们在尝试中西医结合......"汪璒站起身解释。
"胡闹!"男人打断她,"牲畜不是你们的实验品!明天防疫组到齐后,所有病畜一律扑杀!"
争执声引来了更多防疫人员。汪璒被"请"出治疗区时,回头看见哈森老人沉默地收拾药罐,背影佝偻得像风干的胡杨。
深夜的蒙古包里,汪璒翻遍父亲笔记和带来的兽医手册,寻找口蹄疫的传统疗法记载。油灯将她的影子投在毡壁上,忽大忽小如挣扎的思绪。帐篷外传来引擎声,她以为是防疫组去而复返,掀开门帘却看见一辆风尘仆仆的越野车。
"汪璒同志!"徐远舟跳下车,眼镜片上全是尘土,"我带了便携实验室!"
后备箱里装着微型离心机、显微镜和一套简易检测设备。"听说疫情严重,我向院里特批的。"他抹了把汗,"查干-乌布斯的样本还有吗?"
在哈森的帮助下,他们连夜展开分析。徐远舟的操作行云流水,PCR仪嗡嗡作响,离心机旋转如微型旋风。汪璒负责准备药材提取物,手指被染得翠绿。
"看这里!"凌晨三点,徐远舟突然喊道。显微镜显示屏上,一组细胞正发生奇妙变化——病毒侵袭的痕迹在某种物质作用下明显减缓。"这种多糖结构我从没见过!它能阻断病毒复制!"
旭日初升时,初步报告已经打印出来。数据清晰地显示:查干-乌布斯提取物能有效抑制口蹄疫病毒,且对牲畜肝肾无副作用。汪璒捧着这叠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纸张,像捧着整个草原的希望。
防疫组的晨会上,争论异常激烈。白发苍苍的农业部专家将报告看了三遍,最终摘下老花镜:"数据确实令人信服,但大规模应用需要更多临床试验。"
"我们没有时间等!"汪璒指向窗外,"每耽搁一小时,就有更多牲畜死亡!"
"折中方案如何?"徐远舟突然提议,"对重症按标准方案处理,轻症尝试传统疗法对比观察?"
防疫组最终勉强同意划出小范围试验。接下来的日子,牧区变成了露天实验室。徐远舟每天采集样本,汪璒和乌云塔娜配药治疗,巴特尔带人记录每头牲畜的变化。哈森老人坐在帐篷口,像尊古老的守护神,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第七天清晨,统计结果出来了:传统疗法组的康复率比对照组高40%,且没有出现西药常见的副作用。防疫组组长看着数据,终于点头:"可以扩大应用范围,但必须严格记录每例情况。"
胜利的喜悦还没散去,新的难题又来了。牧区即将开始秋季转场,而病畜需要持续治疗。"不能耽误转场,"巴特尔忧心忡忡,"否则冬牧场准备不及,整个冬天都难熬。"
汪璒望着远处牧民拆卸蒙古包的忙碌身影,突然想起父亲笔记里提到的"移动羊圈"。当晚,她在油灯下画出了设计图——一种轻便可拆卸的治疗篷车,由马车牵引,能容纳二十头牲畜沿途治疗。
"太棒了!"徐远舟看着图纸两眼放光,"还可以加装太阳能板,给我的实验设备供电!"
转场那天,景象蔚为壮观。三十多辆勒勒车排成长龙,最前面是巴特尔骑着的枣红马,最后面则是汪璒设计的"移动防疫单元"。徐远舟穿着蒙古袍坐在篷车里监控设备,活像个现代萨满。孩子们追着车队奔跑,唱着新编的歌谣:"查干-乌布斯真神奇,治好牛羊千万只......"
当冬牧场的炊烟升起在远方时,汪璒收到了国际民族医学峰会的正式邀请函。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将展示她的蒙汉结合医疗成果。
"你必须去。"徐远舟比她还激动,"这是让世界了解草原智慧的机会!"
但转场后的牧区百废待兴,防疫仍需持续,学堂也要重建。汪璒握着邀请函,陷入深深的两难。那天夜里,她独自走到山坡上,望着星光下的牧场。父亲笔记里的一句话浮现在脑海:"真正的成就,不在于走得多远,而在于种下的东西能否在自己离开后继续生长。"
第二天早餐时,汪璒做出了决定。她把邀请函递给徐远舟:"你比我更了解实验室数据,由你代表我们去日内瓦。"
"什么?"徐远舟差点打翻奶茶,"这是你的研究成果!"
"是我们的。"汪璒纠正道,"而且牧区现在更需要我。哈森爷爷年纪大了,乌云塔娜还没完全掌握全部药方,学堂的孩子们..."
她没说完,徐远舟突然握住了她的手:"我明白了。我会把会议录音带回来,一份给学堂当教材。"
他的手温暖而坚定,汪璒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心。两人之间的空气似乎变了质,像春天的冻土开始松动,有什么东西正要破土而出。
国际会议很成功。徐远舟发回的电报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报告反响热烈,WHO专家要求合作研究,瑞士记者要来牧区采访......"随信附上的还有一张剪报,上面是徐远舟站在讲台上的照片,标题是《Z国青年科学家展示传统医学现代价值》。
汪璒把剪报贴在学堂的墙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找自己的名字——因为徐远舟在致谢部分列出了所有帮忙采集草药的小朋友。
初雪降临那天,徐远舟回来了,带着会议资料和一台崭新的太阳能显微镜。更令人惊喜的是,他申请到了长期调研项目,将在牧区驻扎至少两年。
"不止为了研究,"他在篝火旁对汪璒说,火光映红了他的侧脸,"还为了......更重要的事。"
汪璒假装没听懂,但心跳快得像受惊的小鹿。她起身去添奶茶,发现哈森老人正笑眯眯地看着他们,眼神了然如看透一切的父亲。
冬去春来,牧区焕发出新生机。防疫单元升级成了永久性医疗站,汪璒与徐远舟合作编写的《蒙汉双语防疫手册》发放到每个牧户手中。最令人骄傲的是学堂的新教室——由兵团资助建造的砖瓦房里,孩子们同时学习传统牧歌和现代科学。
五月的一个清晨,汪璒收到周维民的来信。老工程师即将退休,想把汪璒父亲留在研究所的全部资料送回牧区。"这些本该属于你,属于这片土地,"信中写道,"你父亲若在天有灵,定会为你骄傲。"
包裹到达那天,全牧区的人都来了。箱子里除了笔记和工具,还有一本从未示人的相册。汪璒翻开第一页,呼吸为之一窒——年轻的父亲站在西北牧区的山坡上,身边是位蒙古族姑娘,两人中间放着台手工制作的播种机模型。照片背面写着:"与小云和我们的'孩子',1962年春"。
"这是......"徐远舟惊讶地看着照片中女子熟悉的眉眼。
汪璒抬头望向人群中的乌云塔娜,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姑娘对医药有着天生的悟性。血缘的纽带如此奇妙,跨越时空将两代人的命运编织在一起。
"要告诉她吗?"徐远舟轻声问。
汪璒摇摇头:"有些秘密,让它们随蒲公英飘散吧。重要的是,我们都在这里扎下了根。"
夏日的草原上,野花如繁星般绽放。汪璒站在当年父亲站过的山坡,望着眼前的一切——医疗站的蓝顶,学堂飘扬的国旗,远处正在试用的新一代播种机。徐远舟悄悄握住她的手,这次她没有抽开。
在笔记本最新的一页,汪璒写下:"亲爱的爸爸,您当年种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森林。而我,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根与翼......"
[全文完]
喜欢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又名做梦吧你
"我们在尝试中西医结合......"汪璒站起身解释。
"胡闹!"男人打断她,"牲畜不是你们的实验品!明天防疫组到齐后,所有病畜一律扑杀!"
争执声引来了更多防疫人员。汪璒被"请"出治疗区时,回头看见哈森老人沉默地收拾药罐,背影佝偻得像风干的胡杨。
深夜的蒙古包里,汪璒翻遍父亲笔记和带来的兽医手册,寻找口蹄疫的传统疗法记载。油灯将她的影子投在毡壁上,忽大忽小如挣扎的思绪。帐篷外传来引擎声,她以为是防疫组去而复返,掀开门帘却看见一辆风尘仆仆的越野车。
"汪璒同志!"徐远舟跳下车,眼镜片上全是尘土,"我带了便携实验室!"
后备箱里装着微型离心机、显微镜和一套简易检测设备。"听说疫情严重,我向院里特批的。"他抹了把汗,"查干-乌布斯的样本还有吗?"
在哈森的帮助下,他们连夜展开分析。徐远舟的操作行云流水,PCR仪嗡嗡作响,离心机旋转如微型旋风。汪璒负责准备药材提取物,手指被染得翠绿。
"看这里!"凌晨三点,徐远舟突然喊道。显微镜显示屏上,一组细胞正发生奇妙变化——病毒侵袭的痕迹在某种物质作用下明显减缓。"这种多糖结构我从没见过!它能阻断病毒复制!"
旭日初升时,初步报告已经打印出来。数据清晰地显示:查干-乌布斯提取物能有效抑制口蹄疫病毒,且对牲畜肝肾无副作用。汪璒捧着这叠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纸张,像捧着整个草原的希望。
防疫组的晨会上,争论异常激烈。白发苍苍的农业部专家将报告看了三遍,最终摘下老花镜:"数据确实令人信服,但大规模应用需要更多临床试验。"
"我们没有时间等!"汪璒指向窗外,"每耽搁一小时,就有更多牲畜死亡!"
"折中方案如何?"徐远舟突然提议,"对重症按标准方案处理,轻症尝试传统疗法对比观察?"
防疫组最终勉强同意划出小范围试验。接下来的日子,牧区变成了露天实验室。徐远舟每天采集样本,汪璒和乌云塔娜配药治疗,巴特尔带人记录每头牲畜的变化。哈森老人坐在帐篷口,像尊古老的守护神,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第七天清晨,统计结果出来了:传统疗法组的康复率比对照组高40%,且没有出现西药常见的副作用。防疫组组长看着数据,终于点头:"可以扩大应用范围,但必须严格记录每例情况。"
胜利的喜悦还没散去,新的难题又来了。牧区即将开始秋季转场,而病畜需要持续治疗。"不能耽误转场,"巴特尔忧心忡忡,"否则冬牧场准备不及,整个冬天都难熬。"
汪璒望着远处牧民拆卸蒙古包的忙碌身影,突然想起父亲笔记里提到的"移动羊圈"。当晚,她在油灯下画出了设计图——一种轻便可拆卸的治疗篷车,由马车牵引,能容纳二十头牲畜沿途治疗。
"太棒了!"徐远舟看着图纸两眼放光,"还可以加装太阳能板,给我的实验设备供电!"
转场那天,景象蔚为壮观。三十多辆勒勒车排成长龙,最前面是巴特尔骑着的枣红马,最后面则是汪璒设计的"移动防疫单元"。徐远舟穿着蒙古袍坐在篷车里监控设备,活像个现代萨满。孩子们追着车队奔跑,唱着新编的歌谣:"查干-乌布斯真神奇,治好牛羊千万只......"
当冬牧场的炊烟升起在远方时,汪璒收到了国际民族医学峰会的正式邀请函。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将展示她的蒙汉结合医疗成果。
"你必须去。"徐远舟比她还激动,"这是让世界了解草原智慧的机会!"
但转场后的牧区百废待兴,防疫仍需持续,学堂也要重建。汪璒握着邀请函,陷入深深的两难。那天夜里,她独自走到山坡上,望着星光下的牧场。父亲笔记里的一句话浮现在脑海:"真正的成就,不在于走得多远,而在于种下的东西能否在自己离开后继续生长。"
第二天早餐时,汪璒做出了决定。她把邀请函递给徐远舟:"你比我更了解实验室数据,由你代表我们去日内瓦。"
"什么?"徐远舟差点打翻奶茶,"这是你的研究成果!"
"是我们的。"汪璒纠正道,"而且牧区现在更需要我。哈森爷爷年纪大了,乌云塔娜还没完全掌握全部药方,学堂的孩子们..."
她没说完,徐远舟突然握住了她的手:"我明白了。我会把会议录音带回来,一份给学堂当教材。"
他的手温暖而坚定,汪璒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心。两人之间的空气似乎变了质,像春天的冻土开始松动,有什么东西正要破土而出。
国际会议很成功。徐远舟发回的电报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报告反响热烈,WHO专家要求合作研究,瑞士记者要来牧区采访......"随信附上的还有一张剪报,上面是徐远舟站在讲台上的照片,标题是《Z国青年科学家展示传统医学现代价值》。
汪璒把剪报贴在学堂的墙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找自己的名字——因为徐远舟在致谢部分列出了所有帮忙采集草药的小朋友。
初雪降临那天,徐远舟回来了,带着会议资料和一台崭新的太阳能显微镜。更令人惊喜的是,他申请到了长期调研项目,将在牧区驻扎至少两年。
"不止为了研究,"他在篝火旁对汪璒说,火光映红了他的侧脸,"还为了......更重要的事。"
汪璒假装没听懂,但心跳快得像受惊的小鹿。她起身去添奶茶,发现哈森老人正笑眯眯地看着他们,眼神了然如看透一切的父亲。
冬去春来,牧区焕发出新生机。防疫单元升级成了永久性医疗站,汪璒与徐远舟合作编写的《蒙汉双语防疫手册》发放到每个牧户手中。最令人骄傲的是学堂的新教室——由兵团资助建造的砖瓦房里,孩子们同时学习传统牧歌和现代科学。
五月的一个清晨,汪璒收到周维民的来信。老工程师即将退休,想把汪璒父亲留在研究所的全部资料送回牧区。"这些本该属于你,属于这片土地,"信中写道,"你父亲若在天有灵,定会为你骄傲。"
包裹到达那天,全牧区的人都来了。箱子里除了笔记和工具,还有一本从未示人的相册。汪璒翻开第一页,呼吸为之一窒——年轻的父亲站在西北牧区的山坡上,身边是位蒙古族姑娘,两人中间放着台手工制作的播种机模型。照片背面写着:"与小云和我们的'孩子',1962年春"。
"这是......"徐远舟惊讶地看着照片中女子熟悉的眉眼。
汪璒抬头望向人群中的乌云塔娜,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姑娘对医药有着天生的悟性。血缘的纽带如此奇妙,跨越时空将两代人的命运编织在一起。
"要告诉她吗?"徐远舟轻声问。
汪璒摇摇头:"有些秘密,让它们随蒲公英飘散吧。重要的是,我们都在这里扎下了根。"
夏日的草原上,野花如繁星般绽放。汪璒站在当年父亲站过的山坡,望着眼前的一切——医疗站的蓝顶,学堂飘扬的国旗,远处正在试用的新一代播种机。徐远舟悄悄握住她的手,这次她没有抽开。
在笔记本最新的一页,汪璒写下:"亲爱的爸爸,您当年种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森林。而我,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根与翼......"
[全文完]
喜欢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又名做梦吧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