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现场,改装后的拖拉机在十分钟内完成了犁地、耙地、播种三种作业的转换,效率提高了三倍。
"天才的设计!"孙嘉佳激动地拍着汪璒的肩膀,"我马上向兵团司令部汇报,在全兵团推广这个改装方案!"
春耕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汪璒驾驶着改装过的拖拉机,每天工作十四小时以上。她的"分段作业法"也在全连推广——将土地按墒情分类,先耕干燥地块,雨后集中处理低洼处,大大减少了农机陷车的概率。
五月中旬,一封家信辗转送到了汪璒手中。叶施诗娟秀的字迹密密麻麻写满了三页纸,大多是叮嘱保暖吃饭的琐碎话。信末附着一句:"你父亲说,他年轻时在西北垦荒,也遇到过农机不足的情况。当时他们用报废汽车的变速箱改造过一台简易播种机,图纸我随信寄来了。"
汪璒展开泛黄的图纸,心跳突然加速。父亲从未提起过这段经历!图纸上的设计简单实用,正好能解决眼下播种机齿轮经常卡死的问题。她连夜修改了设计,第二天就带着女子突击队去收集废旧零件开始了制作。
"汪队长,营部急电!"通讯员的声音打断了他们的工作,"气象站预报特大白毛风将在24小时内来袭,所有人员立即撤回营地!"
汪璒抬头望向天际,远处的天空已经泛起不祥的黄色。北疆的白毛风能见度几乎为零,温度骤降至零下四十度,是牧区最可怕的灾害。
"收拾工具,把新做的播种机抬进仓库!"她果断下令,"刘红梅,你带大家先撤,我去通知三号地的同志!"
当汪璒骑着马赶到三号地时,狂风已经卷着雪粒呼啸而至。她眯着眼看到五个人影还在田里抢收最后一批种子。"快撤!"她的喊声被风吹得七零八落。
返程途中,风雪越来越大。汪璒把自己的围巾给了衣着单薄的新队员小赵,指挥大家用绳索互相系在腰间防止走散。突然,前方传来一声惊叫——小赵陷进了被积雪掩盖的沟渠!
"都别动!"汪璒解下绳索,趴在雪地上慢慢向前挪动。嫂子符媛圆教过她,在雪地救援必须增大受力面积。她将随身的铁锹横放在雪面上,一点点接近挣扎的小赵。
"抓住锹把!别站起来!"汪璒半个身子悬在沟沿,终于拽住了小赵的手。其他人合力将他们拉上来时,小赵的棉裤已经结了一层冰壳。
"我的腿......我的腿没知觉了......"小赵的声音带着哭腔。
汪璒立刻想起嫂子讲过的战地冻伤处理原则。她迅速割开小赵的裤腿,看到皮肤已经呈现可怕的苍白色。"必须马上回暖,但不能用火烤!"她脱下自己的棉衣裹住小赵的腿,对其他人喊道:"轮流背她走!绝对不能让她睡着!"
暴风雪中,这支小小的队伍艰难前行。汪璒走在最前面探路,腰间的绳索连着后面的战友。她的睫毛结满冰霜,裸露的双手已经冻得发紫,却始终紧紧攥着指南针。
三小时后,当营地了望塔的灯光穿透雪幕时,汪璒几乎虚脱。医疗室里,她强撑着帮卫生员处理完所有冻伤伤员,才允许别人查看自己冻伤的双脚。
"二度冻伤,至少要卧床休息一周。"卫生员皱眉道,"你怎么还能走这么远的路?"
汪璒笑了笑,眼前浮现出嫂子在前线救护伤员的照片:"我们汪家的女人,骨头里都是掺了钢铁的。"
这场百年不遇的白毛风持续了三天三夜。营地损失了部分牲畜和庄稼,但得益于提前预警,没有人员死亡。汪璒带领的雪地救援队事迹传遍了整个兵团。
伤愈后第一天,孙嘉佳就把汪璒叫到了办公室:"兵团党委决定授予你'优秀知识青年'称号。另外......"她推过一份文件,"北疆农科院要来我们这里设立实验站,点名要你参与新型抗旱播种机的研发。"
汪璒翻开文件,看到父亲当年设计的改良播种机图纸赫然在列。原来农科院的专家在西北考察时,曾记录过这个巧妙的设计。
"还有件事。"孙嘉佳意味深长地说,"你父亲当年是西北建设兵团的劳动模范,他发明的旱地播种法至今还在使用。看来你们父女俩,注定都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印记。"
汪璒摸着图纸上父亲年轻的签名,突然明白了他沉默背后的骄傲。那天晚上,她给家里写了一封长信,第一次详细描述了自己在北疆的生活和工作。信的结尾她写道:"请告诉爸爸,他的女儿正在把他年轻时的梦想,播种在这片更辽阔的黑土地上。"
一个月后,由汪璒主持改造的十台抗旱播种机投入使用。女子突击队也因为在白灾中的英勇表现,被正式授予"铁玫瑰突击队"的旗帜。授旗仪式上,汪璒站在队伍最前方,背后的黑土地上,新播下的种子正在萌芽。
兵团司令部的调令来得突然。汪璒正在试验田记录新播种机的出苗率,孙嘉佳指导员踩着露水匆匆走来,手里捏着一份盖着红印的文件。
"上级决定派你去阿尔善牧区推广农机改装技术。"孙嘉佳的声音里既有骄傲又含担忧,"那里是蒙汉混居区,条件比我们这儿还要艰苦得多。"
汪璒的钢笔尖在记录本上顿了一下,洇开一小片蓝墨。她想起父亲日记里提到的西北牧区——缺水少电,冬季长达七个月,牧民们世代逐水草而居。
"什么时候出发?"
"三天后。给你配了个助手——路杊,那小伙子机械底子不错。"孙嘉佳递过一沓资料,"这是牧区基本情况。记住,那边风俗习惯和我们不同,凡事多观察,少武断。"
临行前夜,汪璒收到了母亲寄来的包裹。除了一罐自制肉酱和几双厚袜子,还有本用油布精心包裹的笔记本——父亲二十年前的边疆日记。扉页上有一行新添的字迹:"给璒璒,大地会善待认真对待它的人。——父,姜屿"
火车转汽车,汽车换马车,当远处终于出现阿尔善牧区标志性的白色蒙古包群时,汪璒和路杊已经颠簸了五天。八月的阳光灼烤着草原,热浪使远处的景象微微扭曲。
"看!有人来接我们了。"路杊指着前方扬起的尘土。
三匹骏马疾驰而来,为首的汉子皮肤黝黑发亮,腰间别着银柄匕首。他在马车前猛地勒住缰绳,马匹前蹄高高扬起,溅起的草屑落在汪璒的鞋面上。
"我是牧区生产队队长巴特尔。"汉子居高临下地打量他们,目光在汪璒纤细的手腕上停留片刻,"兵团就派了个丫头片子来?"
汪璒仰头直视那双鹰隼般的眼睛:"汪璒,农机技术员。这是助手路杊。"她拍了拍随身工具箱,"带我们去看需要改造的拖拉机吧。"
巴特尔鼻子里哼了一声,调转马头:"跟上!丢了我可不管找!"
牧区营地比想象中规模大得多。十几座蒙古包呈环形分布,中央空地上停着五台锈迹斑斑的拖拉机,几个穿蒙古袍的青年正围着其中一台敲敲打打。
"就这些铁疙瘩,"巴特尔跳下马,"去年买的,用不了几次就趴窝。你们有十天时间。"
汪璒蹲下身检查最近的一台,掀开引擎盖时扬起一片铁锈。
喜欢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又名做梦吧你
"天才的设计!"孙嘉佳激动地拍着汪璒的肩膀,"我马上向兵团司令部汇报,在全兵团推广这个改装方案!"
春耕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汪璒驾驶着改装过的拖拉机,每天工作十四小时以上。她的"分段作业法"也在全连推广——将土地按墒情分类,先耕干燥地块,雨后集中处理低洼处,大大减少了农机陷车的概率。
五月中旬,一封家信辗转送到了汪璒手中。叶施诗娟秀的字迹密密麻麻写满了三页纸,大多是叮嘱保暖吃饭的琐碎话。信末附着一句:"你父亲说,他年轻时在西北垦荒,也遇到过农机不足的情况。当时他们用报废汽车的变速箱改造过一台简易播种机,图纸我随信寄来了。"
汪璒展开泛黄的图纸,心跳突然加速。父亲从未提起过这段经历!图纸上的设计简单实用,正好能解决眼下播种机齿轮经常卡死的问题。她连夜修改了设计,第二天就带着女子突击队去收集废旧零件开始了制作。
"汪队长,营部急电!"通讯员的声音打断了他们的工作,"气象站预报特大白毛风将在24小时内来袭,所有人员立即撤回营地!"
汪璒抬头望向天际,远处的天空已经泛起不祥的黄色。北疆的白毛风能见度几乎为零,温度骤降至零下四十度,是牧区最可怕的灾害。
"收拾工具,把新做的播种机抬进仓库!"她果断下令,"刘红梅,你带大家先撤,我去通知三号地的同志!"
当汪璒骑着马赶到三号地时,狂风已经卷着雪粒呼啸而至。她眯着眼看到五个人影还在田里抢收最后一批种子。"快撤!"她的喊声被风吹得七零八落。
返程途中,风雪越来越大。汪璒把自己的围巾给了衣着单薄的新队员小赵,指挥大家用绳索互相系在腰间防止走散。突然,前方传来一声惊叫——小赵陷进了被积雪掩盖的沟渠!
"都别动!"汪璒解下绳索,趴在雪地上慢慢向前挪动。嫂子符媛圆教过她,在雪地救援必须增大受力面积。她将随身的铁锹横放在雪面上,一点点接近挣扎的小赵。
"抓住锹把!别站起来!"汪璒半个身子悬在沟沿,终于拽住了小赵的手。其他人合力将他们拉上来时,小赵的棉裤已经结了一层冰壳。
"我的腿......我的腿没知觉了......"小赵的声音带着哭腔。
汪璒立刻想起嫂子讲过的战地冻伤处理原则。她迅速割开小赵的裤腿,看到皮肤已经呈现可怕的苍白色。"必须马上回暖,但不能用火烤!"她脱下自己的棉衣裹住小赵的腿,对其他人喊道:"轮流背她走!绝对不能让她睡着!"
暴风雪中,这支小小的队伍艰难前行。汪璒走在最前面探路,腰间的绳索连着后面的战友。她的睫毛结满冰霜,裸露的双手已经冻得发紫,却始终紧紧攥着指南针。
三小时后,当营地了望塔的灯光穿透雪幕时,汪璒几乎虚脱。医疗室里,她强撑着帮卫生员处理完所有冻伤伤员,才允许别人查看自己冻伤的双脚。
"二度冻伤,至少要卧床休息一周。"卫生员皱眉道,"你怎么还能走这么远的路?"
汪璒笑了笑,眼前浮现出嫂子在前线救护伤员的照片:"我们汪家的女人,骨头里都是掺了钢铁的。"
这场百年不遇的白毛风持续了三天三夜。营地损失了部分牲畜和庄稼,但得益于提前预警,没有人员死亡。汪璒带领的雪地救援队事迹传遍了整个兵团。
伤愈后第一天,孙嘉佳就把汪璒叫到了办公室:"兵团党委决定授予你'优秀知识青年'称号。另外......"她推过一份文件,"北疆农科院要来我们这里设立实验站,点名要你参与新型抗旱播种机的研发。"
汪璒翻开文件,看到父亲当年设计的改良播种机图纸赫然在列。原来农科院的专家在西北考察时,曾记录过这个巧妙的设计。
"还有件事。"孙嘉佳意味深长地说,"你父亲当年是西北建设兵团的劳动模范,他发明的旱地播种法至今还在使用。看来你们父女俩,注定都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印记。"
汪璒摸着图纸上父亲年轻的签名,突然明白了他沉默背后的骄傲。那天晚上,她给家里写了一封长信,第一次详细描述了自己在北疆的生活和工作。信的结尾她写道:"请告诉爸爸,他的女儿正在把他年轻时的梦想,播种在这片更辽阔的黑土地上。"
一个月后,由汪璒主持改造的十台抗旱播种机投入使用。女子突击队也因为在白灾中的英勇表现,被正式授予"铁玫瑰突击队"的旗帜。授旗仪式上,汪璒站在队伍最前方,背后的黑土地上,新播下的种子正在萌芽。
兵团司令部的调令来得突然。汪璒正在试验田记录新播种机的出苗率,孙嘉佳指导员踩着露水匆匆走来,手里捏着一份盖着红印的文件。
"上级决定派你去阿尔善牧区推广农机改装技术。"孙嘉佳的声音里既有骄傲又含担忧,"那里是蒙汉混居区,条件比我们这儿还要艰苦得多。"
汪璒的钢笔尖在记录本上顿了一下,洇开一小片蓝墨。她想起父亲日记里提到的西北牧区——缺水少电,冬季长达七个月,牧民们世代逐水草而居。
"什么时候出发?"
"三天后。给你配了个助手——路杊,那小伙子机械底子不错。"孙嘉佳递过一沓资料,"这是牧区基本情况。记住,那边风俗习惯和我们不同,凡事多观察,少武断。"
临行前夜,汪璒收到了母亲寄来的包裹。除了一罐自制肉酱和几双厚袜子,还有本用油布精心包裹的笔记本——父亲二十年前的边疆日记。扉页上有一行新添的字迹:"给璒璒,大地会善待认真对待它的人。——父,姜屿"
火车转汽车,汽车换马车,当远处终于出现阿尔善牧区标志性的白色蒙古包群时,汪璒和路杊已经颠簸了五天。八月的阳光灼烤着草原,热浪使远处的景象微微扭曲。
"看!有人来接我们了。"路杊指着前方扬起的尘土。
三匹骏马疾驰而来,为首的汉子皮肤黝黑发亮,腰间别着银柄匕首。他在马车前猛地勒住缰绳,马匹前蹄高高扬起,溅起的草屑落在汪璒的鞋面上。
"我是牧区生产队队长巴特尔。"汉子居高临下地打量他们,目光在汪璒纤细的手腕上停留片刻,"兵团就派了个丫头片子来?"
汪璒仰头直视那双鹰隼般的眼睛:"汪璒,农机技术员。这是助手路杊。"她拍了拍随身工具箱,"带我们去看需要改造的拖拉机吧。"
巴特尔鼻子里哼了一声,调转马头:"跟上!丢了我可不管找!"
牧区营地比想象中规模大得多。十几座蒙古包呈环形分布,中央空地上停着五台锈迹斑斑的拖拉机,几个穿蒙古袍的青年正围着其中一台敲敲打打。
"就这些铁疙瘩,"巴特尔跳下马,"去年买的,用不了几次就趴窝。你们有十天时间。"
汪璒蹲下身检查最近的一台,掀开引擎盖时扬起一片铁锈。
喜欢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又名做梦吧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