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坦白真实身份-《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至此,本届大明科举圆满结束。

  散朝。

  胡大老爷清清白白地走出大殿,身后,解缙满心怨气。

  这位陈兄,实在骗得太深了。

  问题是,陈兄可是朝堂的大人物,他也不敢质问,该怎么办?

  难道,这个仇只能埋在心底了吗?

  ------------

  胡大老爷边走边觉察到异样。

  糟糕!

  怎么老觉得背后发凉!

  莫非有小人在暗算我?

  猛然回头,却发现解缙正一脸幽怨地看着自己。

  那表情,真是绝了!

  胡大老爷感到浑身不自在。

  “解大绅,把那副表情收起来!”

  “否则别怪我动手!”

  “就算在这皇宫里,想收拾你也毫无阻碍,信不信?”

  解缙听到这话立刻警觉起来,急忙调整状态,恭敬地向胡大老爷行礼。

  “解缙参见胡相!”

  看着他拘谨的样子,胡惟庸心中感慨万千。

  罢了!

  看来那个逍遥快活的日子是结束了。

  从解缙的表现就能看出端倪。

  即便他性格豁达,也不敢对胡惟庸这样的权臣无礼吧?

  更何况,在知道彼此身份后,胡惟庸真的能放松下来谈笑风生?

  绝无可能!

  胡大老爷只想过安逸生活,一心想着享受人生。

  万一哪天被抓住把柄,惹出事端,岂不是冤枉?

  别说解缙不是那种人,胡大老爷可不敢拿自己前途冒险。

  而且,谁能保证解缙一直单纯下去?

  官场可是最易让人迷失的地方。

  混迹其中的人,几乎没有简单的。

  偶尔有几个心思单纯的,也是稀有之辈。

  大部分官员都在算计如何升迁,顺便为自己谋利。

  在这种环境里,会有多少好人?

  解缙进入官场后,还能保留多少本心?

  因此,胡大老爷昔日的闲适生活,终究一去不复返了!

  “解大绅,没想到你能有今日成就!”

  “特别是探花郎的身份,真是出乎意料!”

  “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解缙听到这话,无奈地皱了皱眉,偷偷瞄了一眼胡大老爷,才老实说道:“说实话,我自己也没料到。

  胡相,您清楚我的,当初我只是按父亲吩咐走个形式罢了。

  ”

  “童子试通过后,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后面的几轮,我都只是敷衍过关,没想到糊里糊涂走到现在。

  ”

  “只能说时机与命运吧。

  ”

  说到最后,解缙又悄悄瞥了胡大老爷一眼,动作太过明显,让胡大老爷都有点无语了。

  “不是,你的意思是我也有功劳?”解缙连忙低下头回答:“虽然这样说有点攀附,但若不是您出的题目,我可能真走不到今天。

  ”

  听了解缙的话,胡惟庸忍不住咂嘴。

  “确实如此,若按常规科举,光靠四书五经,解缙根本没资格参加会试。

  ”

  解缙的记忆力虽好,但对四书五经的理解远不及资深考生。

  这些经典没有捷径,只能靠时间积累。

  听大儒讲解、研读珍贵典籍、自己钻研,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而这都需要时间和精力。

  在这个时代,知识传播极为不便,有大儒注释的书籍更是难得,要借阅更是难上加难。

  正因为如此,解缙这么小的年纪,哪有机会读那么多书?

  正因为如此,解缙的父亲才会认为童子试和后面的考试都应轻松过关。

  然而,在他看来,自家儿子绝不会如此轻易成功。

  这时,胡大老爷出现了。

  他出的题目看似有诸多深意,实则与四书五经毫无关联。

  归根结底,要解答这些题,只能依靠智慧。

  在这方面,被誉为神童的解缙自信满满。

  所以,解缙说自己的成就与胡大老爷分不开,确实不假。

  “唉,你这么年轻就涉足官场,早早步入政坛,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胡大老爷感慨良多。

  毕竟,解缙年纪确实太小,现在还不满十六岁。

  同他一起参考的士子,大多比他年长五六岁,甚至有人已是他的长辈。

  让人意外的是,这些人却成了同学。

  寒暄之后,胡大老爷突然问解缙:“解大绅,你的性格不适合官场。

  但你的才学我很认可。

  愿意参与编撰洪武大典吗?虽然名为编撰,但也算做学问。

  以你的才学和性格,很适合这项工作。

  ”

  胡大老爷并非戏言。

  历史上,永乐大典正是解缙与道衍合作完成的。

  此时,恰好能让解缙与道衍共事。

  这对文人而言,极具吸引力。

  做好了,不仅能在青史上留下姓名,还能避免官场争斗,逐步获得品级和功劳。

  解缙听后,立刻来了兴趣。

  编书?这正合他意!

  胡大老爷与解缙叙旧结束,各自感慨。

  解缙或许失去了一位酒肉朋友,却可能迎来命运的转折;而胡大老爷只是随性为之,此刻只想享受科举结束后的闲适。

  殿试后,状元、榜眼、探花当场评定,士子游街随之开始。

  民间称其为状元游街,状元骑马披红袍,榜眼探花虽无吉服但也可骑马,其余上榜者只能步行,实则有歧视学渣之嫌。

  此次殿试更是出现状元与榜眼当街争斗的趣事,注定载入史册。

  季如常得意地坐在马上,身着状元吉服,尽显风光。

  榜眼张玉林骑在马上,目光如刀般投向前面的季如常。

  他心中满是不甘,只差一步就能成为本科状元了,结果却因打架输了。

  他母亲娘家是真正的将门,舅舅至今仍在带兵,他也从小习武,身体强壮。

  可到了殿试,却被矮他半头的季如常一拳击倒,完全无法招架。

  这让他难以接受,不明白自己为何失败。

  季如常察觉到背后的怨恨目光,却毫不在意。

  在他看来,张玉林不过是不堪一击的对手罢了。

  不过,他也感慨命运奇妙,自家并非书香门第,父亲甚至不识字,他的学问全靠自己努力获得。

  至于武力,只是祖上传下来的简单招式,却意外地助他战胜了张玉林。

  当年为了自保,保护自家田地。

  后来却演变为与其他村子争夺资源,比如水源之类。

  别以为季如常是读书人,就以为他从不打架。

  他可是真刀实枪跟邻村争斗过的!从小训练加上实战经验,他若输给蛐蛐或张玉林才怪。

  所以,状元非他莫属。

  殿试结果公布后第二天,榜单贴在皇城门口。

  这是科举的最后一环,也是授官的最后一步。

  榜单吸引了不少人,百姓学子早早守候。

  内侍张贴完毕后,众人蜂拥查看。

  榜单分三部分:状元、榜眼、探花。

  前三名与后面不同档次,即使同是甲榜,也分为一甲和二甲。

  二甲名单出来了,几十人上榜。

  二甲称进士,一甲才称进士及第,区别显而易见。

  一甲能光宗耀祖,二甲仅能谋生。

  三甲更差,叫同进士,意思是接近进士但不够资格,实际意义不大。

  这便是为什么同进士被称为如夫人。

  因为无论称呼多么动听,如夫人终究不过是小妾罢了。

  那岂不是说当夫人的可以随心所欲?

  因此,放榜之后,许多考生失声痛哭。

  这不能怪他们,因为在殿试时,只公布了头甲前三名的进士及第名单。

  而二甲、三甲的名单则完全未公布。

  所以尽管所有的考生都知道自己至少是三甲,但在一甲无望的情况下,谁不期望二甲呢?

  然而,最后一张榜单彻底粉碎了他们的希望。

  围观的百姓和学子们有人欢喜有人忧,但无人敢轻举妄动。

  开玩笑,在皇宫门口**,几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不过众人此刻议论纷纷,特别是那些熟悉科举规则的人,都在猜测这次会有多少人才脱颖而出。

  一甲进士可以直接授官,状元成为翰林院修撰,其余则为翰林院编修。

  二甲需要再参加一次考试,择优录取为翰林院庶吉士。

  至于三甲,则需等待吏部分配到各地州府或六部,简而言之,只能耐心等待。

  然而,看到这张榜单后,有人提出了疑问。

  当初陈近南和另一位才子凭借醉风楼的诗词名震应天。

  如今为何却杳无音信?

  看来他们早已落榜了。

  应天城中许多人对此感到惋惜,认为他们才华横溢,只是运气不佳未能高中。

  真是令人遗憾!

  不知何时才能再次欣赏到他们的佳作!

  只有解缙和方孝孺清楚,哪里有什么陈近南和另一位才子?

  那两个名字背后,实则是权倾朝野的胡惟庸!

  清晨,胡大老爷用完早餐,悠闲地走向如诗和宛如的住处。

  看着熟悉的院门,他略显尴尬地抿了抿嘴。

  真是的!

  最近确实对她们关心不够。

  可他也实在分身乏术啊!

  前阵子家中事务繁忙。

  小月儿嫁入东宫,事情千头万绪。

  不说其他,单是准备嫁妆和家中的各项安排就让他焦头烂额。

  更别提之后的会试和殿试。

  胡大老爷在这两场考试上投入了不少精力。

  如此一来,难免冷落了这两个姑娘。

  但还有一个关键点。

  即便到今天,她们仍以为自己只是普通的士子,而且还是屡试不中的那种。

  家里虽富裕,却没有功名在身。

  这就是胡大老爷营造的形象。

  如今殿试结束,科考也告一段落,这个谎言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所以今天过来,他是想跟她们坦白真实身份。

  总不能一直隐瞒吧!

  推开院门,听到门童热情的招呼后,他昂首阔步进了院子,双手背在身后,缓缓巡视四周。

  这院子似乎增添了许多花草树木,显得更加鲜活。

  显然,两位姑娘在这上面下了不少功夫。

  嗯,能找到这样的消遣方式倒也不错。

  这时,院内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抬眼一看,咦,如诗和宛如这两个姑娘都在。

  看来是刚有人进去通报消息了。

  不过,看着这对**和睦相处的样子,胡大老爷总觉得有些不习惯。

  特别是她们一左一右围着他,你一句我一句地像配合默契似的夸赞他的状态……

  这让习惯了她们之间明争暗斗的胡大老爷感到十分不适。

  不是!

  这是怎么回事?

  而且,他分明有一阵子没来了,这两人竟然连一点怨言都没有?

  这么大度?

  怎么看都不像啊!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三人坐在正堂里。

  胡大老爷刚坐下,两个姑娘就一人端茶一人递点心地围了过来。

  那叫一个热情,那叫一个体贴。

  就算是胡大老爷这种经历过各种“高级服务”的人,也被打动了。

  关键不在于手段,而是这种态度。

  毕竟,以前的服务都是把他当金主看待;

  今天这样的服务,是把他当作亲爱的丈夫啊!

  啧啧,这种感觉真好!

  但等吃完点心,聊了些家常后,如诗开始拐弯抹角、小心翼翼地劝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