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参加殿试竟然还要动手打架?-《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什么情况?

  比试?

  看起来像是要在奉天殿当场动手?

  不对!

  你脑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啊!

  怎么会想出这种主意!

  你真是个奇葩啊!

  而听到这句话,那些还在等待结果的考生们更是集体绝望了。

  他们终于见识到了这位胡大老爷的真面目。

  这确实是让他们吃了两年苦头的罪魁祸首啊!

  即便现在他们通过了殿试,那段科举路上的艰难回忆依然挥之不去。

  要知道,这位胡大人可真是把他们折腾得够呛。

  一路走来,每道难关都像是过不去的坎,可偏偏又全都过去了,回头想想,眼泪止不住地流。

  本届考生,又有谁提起科举时不脸色大变?

  说到底,还不是被吓的吗?

  没经历过考场上的紧张,没在贡院待上几天,根本体会不到考生的心情。

  满怀信心进去,看到试卷却一脸茫然,那种绝望感有多煎熬。

  他们已经历了不止三次这样的过程。

  好不容易走到最后一步,难道还要上演一场闹剧?

  打架?!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种不把人当回事的做法,竟然是这位主考官想出来的?

  就算是修养极好的君子,此刻也会忍不住咒骂一句。

  胡大人,真够狠的。

  不过,他们再怎么不满也没用,这里轮不到他们发言。

  但他们不说,不代表别人不说。

  瞧,左丞相李善长都已经按捺不住了。

  朝堂大事,怎能容许胡惟庸如此胡来?

  ---

  对李善长而言,胡惟庸这个名字简直是噩梦。

  这位昔日学生兼同乡,给他带来的感觉复杂至极。

  早年,两人联手,在朝堂上风光无限。

  后来,胡惟庸一路高升,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转眼间就把其他人远远甩开。

  如今,他竟然做出这种事。

  胡惟庸成为左丞相后,凭借淮西出身、皇帝信任以及众多门生故旧的支持,迅速崛起。

  尽管他仅是左丞相之一,但其影响力不容小觑。

  胡惟庸不仅依赖皇上的宠爱,更因为他具备治理国家的实际能力。

  否则,朱元璋绝不会容忍他在朝中如此强势。

  李善长曾因胡惟庸的权势和过去的交情,安排侄子与他的侄女成婚。

  然而,胡惟庸突然上表请辞,并顺从皇命退婚。

  这让李善长始料未及,更没想到胡惟庸后来再度崛起。

  李善长始终不明白胡惟庸的真实意图。

  他既非急于攀爬权力巅峰之人,也非无足轻重之辈。

  胡惟庸虽官职不高,却常入宫如归家,而他家退婚的侄女现为东宫正妃。

  这种复杂的关系网,不是简单的权臣或外戚所能解释。

  可以说,外戚本身并非威胁,但如果外戚本就是权力中心的一部分,则尤为棘手。

  尤其像胡惟庸这样,虽曾为外戚,却始终与皇帝关系亲密。

  与这种人争锋,犹如与亲戚争论,毫无胜算。

  因此,除非迫不得已,李善长都会尽量避开胡惟庸。

  两家已因朱重八的意愿彻底翻脸,那就索性彻底撕破脸好了。

  然而,也无需无端树敌。

  转念一想,李善长虽已是不能再升的丞相,但胡惟庸若要害他,恐怕连全尸都保不住。

  毕竟,他自己做过的事儿,没人比他更清楚,一旦被揪出几件,便是抄家灭族的大祸。

  胡惟庸若想动手,李善长不认为他会留情。

  只是今日之事,他反复权衡,最终还是决定站出来。

  胡惟庸提出的建议实在过于荒诞:抡才大典以武斗定胜负,而非凭才学。

  这岂非对朝廷制度的侮辱?身为左丞相,李善长有责任维护朝廷尊严和法度。

  抡才大典怎能让胡惟庸如此胡作非为!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若有才智相当的学子,不如再仔细考量。

  ”

  “抡才大典怎能如此儿戏?”

  李善长强压怒火,终究没直接要求朱元璋惩处胡惟庸。

  他知道说了也无济于事。

  果然,朱元璋听完后点头,却并未立即应允,反而转向胡惟庸问道:

  “惟庸,为何要他们比武?”

  “朕不信你是个胡来之人!”

  众人皆惊。

  莫非真要听胡惟庸解释?若是合理,难道学子们真要动手?

  对朱元璋而言,士子的脸面、抡才大典的规矩都不重要,他是开国皇帝,一切由他说了算。

  规矩之类的东西,他根本没放在心上。

  只要胡大老爷的理由说得通,打一架又有什么关系?

  胡大老爷点头,仿佛刚才李善长的弹劾完全没有影响到他,坦然说道:

  “陛下,我之前提出这个建议是有原因的。

  ”

  “首先,陛下英明,科举的规矩早已由您制定,殿试作为最后一环,不该更改。

  ”

  “即便要改,也不是这一回的事儿了,否则我大明的威严何存?”

  这话一出,不仅朱元璋,就连其他等着看热闹的大臣们也纷纷点头。

  没错,正是这个理。

  “殿试都结束了,所有该考的都已经考过,怎么能突然加试呢?”

  “所以我认为,既然文比不分高下,不如让他们武比,这样后世提起,也是一段佳话。

  ”

  众人听罢,觉得这理由确实有些道理。

  尤其是胡惟庸反对加试的观点,得到了不少老儒生的支持。

  这本就是应该的,殿试结束后若再加一场,算怎么回事?

  见大家都陷入思考,胡惟庸赶忙接着说道:

  “其次,这些学子将来要为官,尤其是状元,前程不可限量。

  ”

  “大明疆域广袤,说不定会被派往各地为官。

  ”

  “没有健康的体魄怎么行?”

  “万一在路上受点风寒就病倒了,岂不是辜负了陛下的信任和朝廷的栽培?”

  “让他们活动一下筋骨也是好事。

  ”

  “他们又不是习武之人,打架不过是比拼体格和力气罢了!”

  “身体强壮的当状元,以后重点培养,有何不可?”

  朱元璋听到这话,咂咂嘴,略作思索后,觉得很有道理。

  确实如此!

  文采相差无几,那就选体格好的,能为朱家效力久的,那就是状元!

  不错,就这么办!

  来吧,打一架!赢的人就是状元。

  ()

  ---

  好吧!

  不管这事是不是闹剧。

  既然胡惟庸建议,朱元璋同意,那这事就成了定局。

  也就是说,这次科举的最后悬念,要从文斗转为武斗解决。

  朝堂上的文武官员和考生此刻都惊呆了。

  天啊!

  皇上这是要做什么?

  真的让他们动手?

  这些参加殿试的学子,难道要在奉天殿里打起来?

  这已经不仅仅是失礼的问题了!

  简直是乱套了!

  而且,大殿里的所有人都对胡惟庸投去无奈的目光。

  他也太能找借口了,还能一本正经地说出一堆理由。

  仔细想想,这些理由还挺合理。

  似乎,这真是最直接的办法。

  此时的胡惟庸两眼放光地看着众考生,显然是期待看到这场闹剧。

  他完全不慌不忙,坦然提出建议,等着看结果。

  你能怎么办?

  考生们见皇帝已下决定,也说不出什么了。

  此刻,张玉林和季如常两名士子略显忐忑地从队伍中走出。

  苍天有知!

  谁能想到,他们来参加殿试竟然还要动手打架?

  这简直荒唐至极。

  然而,他们别无选择。

  胜者为状元,败者成榜眼。

  看似差距不大,实则天壤之别。

  毕竟,历史上铭记的只有状元,探花因趣闻而留名已属罕见。

  至于榜眼,又有谁会在意?

  他们一路闯入殿试,答卷已完成,怎能没有追求功名之心?

  归根结底,他们就是为了这个而来。

  如今机会就在眼前,岂容错过?

  不过是打一场而已!

  既如此,那就打吧!

  想到这里,两人对视一眼,开始整理衣袖,将衣摆掖入腰带。

  可以说,这两名士子虽非武者,但准备动作却相当到位。

  胡大老爷在一旁观察,眯着眼微笑打量。

  这二人,倒是颇有特色。

  那位名叫张玉林的,明显高出不少,身形挺拔,看起来颇为有力。

  但在胡大老爷眼中,此人却显得不够稳妥。

  并非其他原因,而是他一路走来,步伐略显飘忽。

  看似步履平稳,但看他行走时上身的晃动,便知重心不稳。

  再看另一位叫季如常的,虽比张玉林矮半头,但根基扎实。

  更关键的是,他一走近就开始整理袖子、衣摆,那神态分明是个经验丰富的人。

  张玉林虽然也在参与,但不过是被对方提醒后模仿而已。

  胡大老爷仔细观察后,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这两个人的视线很特别。

  张玉林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季如常身上,仿佛时刻警惕着他的动作。

  而季如常的眼神却很分散,他不仅留意着张玉林,还顺便观察周围的环境。

  显然,在胡大老爷看来,这**湖已经开始评估环境,思考如何利用了。

  想到这里,胡大老爷率先对朱元璋说道:

  “陛下,刚才我忘了告诉他们几条规则,不如我现在说一下?”

  朱元璋听后愣了一下,然后无奈地看着胡大老爷。

  你这家伙真是不怕事情闹大啊。

  看你观看士子比试居然还想立规矩?

  不过话已至此,既然都答应比试了,说说规矩也无妨。

  看到朱元璋点头同意,胡惟庸笑着站出来说道:

  “你们两人既然要用武力分胜负,那本官就先定几个规矩。

  ”

  “第一,这次比试只是区分高下,不是生死对决,不过是殿试后的小手段罢了,别拼命!”

  “第二,眼睛、喉咙、**这三处不能攻击!”

  “第三,倒地不起或认输者为败!”

  “就这三个规矩,你们有异议吗?”

  张玉林和季如常对视一眼后,齐声说道:“下官无异议!”

  他们已经通过殿试,可以在胡大老爷面前自称下官。

  当然,他们也可以称自己为学生。

  毕竟,胡大老爷是本届科考的主考官,称学生并无不妥。

  不过显然,他们不愿意这样称呼。

  至于原因?

  嘿嘿,当然不是因为胡大老爷出题太刁钻了吧!

  眼看两人准备完毕,胡大老爷故作姿态地开始耍花招。

  “来,互相行礼!”

  两人无奈地向彼此鞠了一躬。

  胡惟庸又喊:“站到两丈外,面对面!”

  “好,开始!”

  随着胡大老爷一声令下,季如常突然猛冲向前,在对方惊恐的目光中一拳击中对方腹部。

  还没等听到对方的惨叫,他就熟练地将人摔在地上。

  而奉天殿的地砖非常坚固,至少比张玉林的身体结实。

  这一下直接把张玉林砸懵了,他急忙喊道:“我认输!”

  于是,胜负立判!

  在场的所有人都看明白了。

  显然,季如常是练家子!

  只是,百官们觉得刚才那场比试不过瘾。

  不过,皇帝的话不能反悔,通过这次比试,状元已经确定是季如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