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这边的反应还算是复杂中带着一丝理解,另一拨人可就直接破了大防,气得几乎要原地爆炸了。
这群将领还在指挥部里为了“谁去啃收容区这块硬骨头”而互相试探、犹豫不决,盘算着风险和功劳,结果倒好,他们这头还没争出个子丑寅卯,前线捷报就劈头盖脸砸了过来——首功竟然被米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给摘了桃子!
简直是当众打脸!
米风的事迹他们多少也听过一些:
釜州战场死里逃生,拖着奄奄一息的王黎老将军穿越敌军封锁线,跨过冰封的狼桥,最后在险峰山附近获救……是个不要命的狠角色。
但这跟指挥部队、突破固若金汤的收容区是两码事!
他凭什么?就凭走了狗屎运,撞塌了一堵墙?!
“呵……也好!”
有人酸溜溜地冷笑,“这烫手山芋,谁爱接谁接去!正好看看这小子到底有几斤几两,能把这场面撑成什么样。”
言语间充满了等着看笑话的恶意。
更有甚者,眼神闪烁,已经在琢磨着是不是可以暗中“帮衬”一下,让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栽个大跟头。
这种恶意,往往不需要什么深仇大恨,纯粹就是上位者的傲慢和对“好运者”本能的排斥。
收容区内,米风暂时没空理会后方的暗流涌动。
在010的高效运作下,他们迅速找到了主控室,成功锁死了所有内外闸门,将仍在外面疯狂进攻的乎浑邪军队彻底隔绝。
物理上的威胁暂时解除了。
但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
这黑压压望不到边的数万平民百姓……该怎么办?!
指挥部的命令很快下达,措辞官方而明确:
1. 周边所有作战单位必须全力配合米风部的行动。
2. 更高一级指挥官需迅速赶赴现场接管,负责平民的安置、调配及后续工作。
3. 前线部队必须保持攻势,死死拖住敌军主力,防止其反扑收容区。
命令是这么写的,执行起来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闻讯赶来的友军部队确实不少,但他们的“配合”仅限于在外围维持警戒、清扫残敌,确保收容区出口安全。
至于那个至关重要的“更高一级指挥官接管现场”?
所有人都默契地避开了这个话题,仿佛那命令根本不存在!
他们顶多帮忙疏导一下人流,维持一下秩序,绝口不提“接管”二字。
米风一下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焦头烂额,他之前真没想那么多,天真的以为突破核心后,自然会有更高级别的长官来接手这个烂摊子。
如果是几千人,甚至一两万,或许还有人愿意站出来“分一杯羹”,顺便捞点政治资本。
可现在呢?
初步清点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平民数量从一开始估算的六万,急剧攀升到接近七万!再加上被缴械看押的数千宪兵,整个收容区里塞了快八万人!!!
八万人!这是什么概念?
比此刻在地下作战的秦军和乎浑邪军所有战斗人员加起来还要多!
仅仅是维持住最基本的秩序,防止这黑压压的人群因恐慌而爆发大规模踩踏或骚乱,就已经是一项足以让任何指挥官头皮炸裂、心力交瘁的艰巨挑战。
每一秒都像是在走钢丝。
疏通转移是眼下唯一的生路。
米风在几支还算尽心尽力的友军部队协助下,开始了第一步:
将庞大的人群进行初步分流。
这是一个浩大、混乱且极其耗费人力的工程。
健康的、能自行行走的归为一队;老弱病残、受伤患病的则被小心地分到另一片区域优先照顾。
同时,还要收拾一下地上的秽物。
几千名秦军士兵如同在汹涌的人潮中构筑堤坝,他们组成人墙,用身体和扩音器疏导着人流,大声重复着简单的指令,同时还要时刻警惕着任何可能点燃恐慌的苗头。
另一队则开始消杀,用没有刺激性的消毒水一点点清洗着那些肮脏的地面。
汗水浸透了他们的内衬,喉咙早已喊得嘶哑。
这项工作花了难以想象的时间,进展缓慢得令人心焦。
值得庆幸的是,秦国事先安插在平民中的特工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用乎浑邪语安抚着同胞,传递着秦军不会滥杀无辜的信息。
而乎浑邪宪兵之前的暴行此刻也形成了鲜明对比——百姓们亲眼所见,这些接管了收容区的秦军士兵,虽然面容冷峻、纪律森严,但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地殴打平民,尽可能的满足合理要求,冰冷的枪口也始终指向威胁而非无辜者。
这些训练有素的军人只是沉默而高效地执行着自己的任务,这本身就带来了一种令人心安的秩序感。
似乎敌军比自己人还要安全。
分流工作告一段落后,真正的转移开始了。
米风在010的精确调度下,启动了收容区内仅存的五台大型运输电梯。
这些钢铁巨兽发出沉重而刺耳的齿轮摩擦声和液压嗡鸣,开始缓慢地、一趟又一趟地将一批批惊魂未定、眼神茫然的平民,向上方那个代表着“自由”但也充满未知的地表世界转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每一次电梯沉重的关门声,每一次缆绳绷紧的吱呀声,每一次升降指示灯的变化,都牵动着下方数万双眼睛的心弦,承载着沉重的希望。
地表,凌晨时分。
刺骨的寒风依旧在废墟间呼啸,卷起阵阵沙尘。
王黎的强力支持终于再次抵达前线——既然没有更高级别的将领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那么,所有在收容区及周边区域的部队,无论番号、无论级别,现在起全权听从米风少校的指挥!
这道命令如同尚方宝剑,赋予了米风临机专断的最高权限。
接到命令后,米风首先是和自己的核心成员们讨论方案,然后迅速做出部署。
地下转运工作由他亲自坐镇指挥,而地表接收和安置的重任,则交给了更擅长对付“刺头”的多克。
是的,他还是选择把最艰巨的一方面交给这个刚刚骂过自己的人。
地表并非一片空白,那里有一个现成的帐篷区,是先前为解救的八千多平民搭建的临时营地。
多克领命来到寒风凛冽的地表,眼前的情况并不乐观。
原有的营地规模远远不够容纳即将涌上来的数万人。
他立刻开始指挥地面部队扩建营地,平整土地,搭建更多的帐篷,挖掘临时厕所,架设照明和取暖设备。
然而,并非所有友军部队都那么“乐于助人”。
一些部队的指挥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行动拖沓,甚至消极怠工。
地下,米风通过通讯能感受到明显的阻力,他也心急如焚,但分身乏术,只能在地下尽量催促那些愿意配合的部队加快转运速度。
地上,多克可没有米风那么多顾忌。
他本身就是老兵油子,对付这些“坐山观虎斗”、想“独坐钓鱼台”的家伙们,手段简单粗暴得多。
他直接率领几十号人,径直找到那几个磨洋工的部队指挥官,粗暴的推开那些人的亲信,带着压迫感,指着王黎那份措辞严厉、授权“阵前抗命可立斩”的最新命令:
“看清楚!王将军手令!此地一切事务,由米风少校全权节制!尔等所部,皆在其辖下!”
他环视一周,目光如刀,最后钉在那几个眼神闪烁的军官脸上,一字一顿地补充道,声音不大却带着铁血的味道:
“即刻起,全力配合营地扩建!再敢怠慢半分……”
他猛地拍了拍腰间那支手枪,“……休怪老子执行军法,当阵枪决!”
这番毫不掩饰的威胁,配合着王黎那尚方宝剑般的命令,瞬间镇住了场面。
那些指挥官当然不满了,少校怎么了,这地方大校都一抓一大把,但多克不惯着,他现在手上有最高令,不听?
不听和枪子儿说去吧。
更何况多克后面还跟着十几个大汉呢,这些指挥官有一点不配合,马上就会体验一下什么叫:
“满身大汉”。
那些原本磨蹭的部队,动作立刻麻利了起来。
毕竟,没人想用自己的脑袋去测试这个凶神恶煞的花旗佬执行军法的决心。
其次是生存物资。
拓跋烈展现了极高的效率,他顶住压力,从后方紧急调配了数量惊人的食物、饮用水和御寒毛毯。
虽然物资从地下长城运抵前线还需要时间,但这已经是目前能做到的极限了。
乎浑邪残军只能隔着被锁死的闸门,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胞被秦军一趟趟运走,这片他们曾誓死守卫的地下要塞,正无可挽回地走向彻底的陷落。
但左贤王乌骓早已不在乎了。
他返回地下指挥所本就是为了提振士气、拖延时间,如今燕山核心已失,他早已通过秘密通道悄然转移。
他现在唯一的念头,就是等待艾达许诺的援军抵达。
转运平民是一项庞大到令人绝望的工程,需要耗费难以估量的时间。
秦军的医疗队穿梭在人群中,争分夺秒地将伤者、病患优先送往战地医院。
在众多友军部队的协助下,场面暂时维持着一种脆弱而紧张的有序,米风似乎还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硬骨头”。
然而,一个远比军事突破更棘手、更无解的问题,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了米风的头顶:
人,是救出来了。
然后呢?
这八万人……最终该去哪里?!
那些被缴械的乎浑邪宪兵,处理起来反倒相对明确——他们是战俘。
按照秦军一贯,或者说至少表面上遵循的战争法和人道主义原则,战俘营贵宾床位等着他们。
或许夸张,但基本的生存保障还是有的。
等待他们的命运也很清晰:
要么在边境地区的劳役营里干上几年苦力,用汗水偿还战争代价;要么在未来的某次俘虏交换中被遣返回国;运气最差的,也可能就此在秦国边境的苦寒之地度过余生,虽然边境苦了点,但日子能过的了,不惹是生非就行。
这些人被视为潜在的安全威胁,是绝无可能被允许进入秦国富庶的内地核心区域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的余生,将在秦军的监视下度过。
真正的难题,是那近七万名乎浑邪平民。
他们的去向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前线少校能够擅自决定的,甚至不是王黎这个战区统帅能一锤定音的。
这牵扯到更高层面的国策、外交、资源分配以及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
米风能做的,只有维持好眼下的秩序,保障基本生存,然后……等待。
等待后方庙堂之上那些真正掌握权柄的大人物们,为这数万人的命运做出最终的裁决。
也就是说这个锅短暂不用他背,等着上面安排,负责转运,也许自己就此就能带着多克撤退了。
想到自己可能很快离开战场,他好像有些舍不得010,还有单提兰这些人。
单提兰在转移平民中做出的功劳不小,他自己是高级知识分子,又是被构陷的死囚,却能穿着战甲,在秦军的队伍里,这本身就很引人注目。
不少乎浑邪人主动询问这些囚犯,得到的答复也大同小异,秦军给了他们自由,允诺了新的生活,甚至是公民身份,这让百姓们对秦军又有了新的想法。
虽说这“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但它毕竟不会瞬间落下。
这些平民至少可以在临时营地里先安顿下来,喘一口气,获得基本的食物、饮水和御寒之物。
这给了后方决策者一些缓冲的时间,也给了米风一个喘息和逐步梳理问题的机会。
至于最终将他们安置在何处、如何安置,那将是后续需要漫长博弈和细致操作的庞大工程。
从深夜到黎明,再到天色彻底放亮,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转移行动终于接近尾声。
当最后一批疲惫不堪、眼神茫然的平民,在秦军士兵的引导下,步履蹒跚地走出地下要塞那阴森的出口,踏上冰冷但开阔的地表时,所有人——无论是被救者还是施救者——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眼前的地表营地,在熹微的晨光中展现开来。
多克在地面指挥的扩建工作卓有成效,虽然依旧显得拥挤,但大片大片的帐篷如同雨后蘑菇般蔓延开来,勉强容纳了这庞大的人流。
袅袅炊烟从临时搭建的伙房升起,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
甚至,秦军还有空炒糖色。
而这一切得以实现,多亏了拓跋烈未雨绸缪、提前调配的如山物资。
食物、饮用水、毛毯、药品……这些救命的资源如同及时雨,在转运开始前就已源源不断地运抵前线集结地。
若非这份高效的远见和强大的后勤执行力,仅靠临时抱佛脚,是绝无可能在一夜之间支撑起如此规模的人道救援。
喜欢封狼居胥,六合烬灭
这群将领还在指挥部里为了“谁去啃收容区这块硬骨头”而互相试探、犹豫不决,盘算着风险和功劳,结果倒好,他们这头还没争出个子丑寅卯,前线捷报就劈头盖脸砸了过来——首功竟然被米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给摘了桃子!
简直是当众打脸!
米风的事迹他们多少也听过一些:
釜州战场死里逃生,拖着奄奄一息的王黎老将军穿越敌军封锁线,跨过冰封的狼桥,最后在险峰山附近获救……是个不要命的狠角色。
但这跟指挥部队、突破固若金汤的收容区是两码事!
他凭什么?就凭走了狗屎运,撞塌了一堵墙?!
“呵……也好!”
有人酸溜溜地冷笑,“这烫手山芋,谁爱接谁接去!正好看看这小子到底有几斤几两,能把这场面撑成什么样。”
言语间充满了等着看笑话的恶意。
更有甚者,眼神闪烁,已经在琢磨着是不是可以暗中“帮衬”一下,让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栽个大跟头。
这种恶意,往往不需要什么深仇大恨,纯粹就是上位者的傲慢和对“好运者”本能的排斥。
收容区内,米风暂时没空理会后方的暗流涌动。
在010的高效运作下,他们迅速找到了主控室,成功锁死了所有内外闸门,将仍在外面疯狂进攻的乎浑邪军队彻底隔绝。
物理上的威胁暂时解除了。
但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
这黑压压望不到边的数万平民百姓……该怎么办?!
指挥部的命令很快下达,措辞官方而明确:
1. 周边所有作战单位必须全力配合米风部的行动。
2. 更高一级指挥官需迅速赶赴现场接管,负责平民的安置、调配及后续工作。
3. 前线部队必须保持攻势,死死拖住敌军主力,防止其反扑收容区。
命令是这么写的,执行起来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闻讯赶来的友军部队确实不少,但他们的“配合”仅限于在外围维持警戒、清扫残敌,确保收容区出口安全。
至于那个至关重要的“更高一级指挥官接管现场”?
所有人都默契地避开了这个话题,仿佛那命令根本不存在!
他们顶多帮忙疏导一下人流,维持一下秩序,绝口不提“接管”二字。
米风一下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焦头烂额,他之前真没想那么多,天真的以为突破核心后,自然会有更高级别的长官来接手这个烂摊子。
如果是几千人,甚至一两万,或许还有人愿意站出来“分一杯羹”,顺便捞点政治资本。
可现在呢?
初步清点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平民数量从一开始估算的六万,急剧攀升到接近七万!再加上被缴械看押的数千宪兵,整个收容区里塞了快八万人!!!
八万人!这是什么概念?
比此刻在地下作战的秦军和乎浑邪军所有战斗人员加起来还要多!
仅仅是维持住最基本的秩序,防止这黑压压的人群因恐慌而爆发大规模踩踏或骚乱,就已经是一项足以让任何指挥官头皮炸裂、心力交瘁的艰巨挑战。
每一秒都像是在走钢丝。
疏通转移是眼下唯一的生路。
米风在几支还算尽心尽力的友军部队协助下,开始了第一步:
将庞大的人群进行初步分流。
这是一个浩大、混乱且极其耗费人力的工程。
健康的、能自行行走的归为一队;老弱病残、受伤患病的则被小心地分到另一片区域优先照顾。
同时,还要收拾一下地上的秽物。
几千名秦军士兵如同在汹涌的人潮中构筑堤坝,他们组成人墙,用身体和扩音器疏导着人流,大声重复着简单的指令,同时还要时刻警惕着任何可能点燃恐慌的苗头。
另一队则开始消杀,用没有刺激性的消毒水一点点清洗着那些肮脏的地面。
汗水浸透了他们的内衬,喉咙早已喊得嘶哑。
这项工作花了难以想象的时间,进展缓慢得令人心焦。
值得庆幸的是,秦国事先安插在平民中的特工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用乎浑邪语安抚着同胞,传递着秦军不会滥杀无辜的信息。
而乎浑邪宪兵之前的暴行此刻也形成了鲜明对比——百姓们亲眼所见,这些接管了收容区的秦军士兵,虽然面容冷峻、纪律森严,但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地殴打平民,尽可能的满足合理要求,冰冷的枪口也始终指向威胁而非无辜者。
这些训练有素的军人只是沉默而高效地执行着自己的任务,这本身就带来了一种令人心安的秩序感。
似乎敌军比自己人还要安全。
分流工作告一段落后,真正的转移开始了。
米风在010的精确调度下,启动了收容区内仅存的五台大型运输电梯。
这些钢铁巨兽发出沉重而刺耳的齿轮摩擦声和液压嗡鸣,开始缓慢地、一趟又一趟地将一批批惊魂未定、眼神茫然的平民,向上方那个代表着“自由”但也充满未知的地表世界转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每一次电梯沉重的关门声,每一次缆绳绷紧的吱呀声,每一次升降指示灯的变化,都牵动着下方数万双眼睛的心弦,承载着沉重的希望。
地表,凌晨时分。
刺骨的寒风依旧在废墟间呼啸,卷起阵阵沙尘。
王黎的强力支持终于再次抵达前线——既然没有更高级别的将领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那么,所有在收容区及周边区域的部队,无论番号、无论级别,现在起全权听从米风少校的指挥!
这道命令如同尚方宝剑,赋予了米风临机专断的最高权限。
接到命令后,米风首先是和自己的核心成员们讨论方案,然后迅速做出部署。
地下转运工作由他亲自坐镇指挥,而地表接收和安置的重任,则交给了更擅长对付“刺头”的多克。
是的,他还是选择把最艰巨的一方面交给这个刚刚骂过自己的人。
地表并非一片空白,那里有一个现成的帐篷区,是先前为解救的八千多平民搭建的临时营地。
多克领命来到寒风凛冽的地表,眼前的情况并不乐观。
原有的营地规模远远不够容纳即将涌上来的数万人。
他立刻开始指挥地面部队扩建营地,平整土地,搭建更多的帐篷,挖掘临时厕所,架设照明和取暖设备。
然而,并非所有友军部队都那么“乐于助人”。
一些部队的指挥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行动拖沓,甚至消极怠工。
地下,米风通过通讯能感受到明显的阻力,他也心急如焚,但分身乏术,只能在地下尽量催促那些愿意配合的部队加快转运速度。
地上,多克可没有米风那么多顾忌。
他本身就是老兵油子,对付这些“坐山观虎斗”、想“独坐钓鱼台”的家伙们,手段简单粗暴得多。
他直接率领几十号人,径直找到那几个磨洋工的部队指挥官,粗暴的推开那些人的亲信,带着压迫感,指着王黎那份措辞严厉、授权“阵前抗命可立斩”的最新命令:
“看清楚!王将军手令!此地一切事务,由米风少校全权节制!尔等所部,皆在其辖下!”
他环视一周,目光如刀,最后钉在那几个眼神闪烁的军官脸上,一字一顿地补充道,声音不大却带着铁血的味道:
“即刻起,全力配合营地扩建!再敢怠慢半分……”
他猛地拍了拍腰间那支手枪,“……休怪老子执行军法,当阵枪决!”
这番毫不掩饰的威胁,配合着王黎那尚方宝剑般的命令,瞬间镇住了场面。
那些指挥官当然不满了,少校怎么了,这地方大校都一抓一大把,但多克不惯着,他现在手上有最高令,不听?
不听和枪子儿说去吧。
更何况多克后面还跟着十几个大汉呢,这些指挥官有一点不配合,马上就会体验一下什么叫:
“满身大汉”。
那些原本磨蹭的部队,动作立刻麻利了起来。
毕竟,没人想用自己的脑袋去测试这个凶神恶煞的花旗佬执行军法的决心。
其次是生存物资。
拓跋烈展现了极高的效率,他顶住压力,从后方紧急调配了数量惊人的食物、饮用水和御寒毛毯。
虽然物资从地下长城运抵前线还需要时间,但这已经是目前能做到的极限了。
乎浑邪残军只能隔着被锁死的闸门,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胞被秦军一趟趟运走,这片他们曾誓死守卫的地下要塞,正无可挽回地走向彻底的陷落。
但左贤王乌骓早已不在乎了。
他返回地下指挥所本就是为了提振士气、拖延时间,如今燕山核心已失,他早已通过秘密通道悄然转移。
他现在唯一的念头,就是等待艾达许诺的援军抵达。
转运平民是一项庞大到令人绝望的工程,需要耗费难以估量的时间。
秦军的医疗队穿梭在人群中,争分夺秒地将伤者、病患优先送往战地医院。
在众多友军部队的协助下,场面暂时维持着一种脆弱而紧张的有序,米风似乎还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硬骨头”。
然而,一个远比军事突破更棘手、更无解的问题,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了米风的头顶:
人,是救出来了。
然后呢?
这八万人……最终该去哪里?!
那些被缴械的乎浑邪宪兵,处理起来反倒相对明确——他们是战俘。
按照秦军一贯,或者说至少表面上遵循的战争法和人道主义原则,战俘营贵宾床位等着他们。
或许夸张,但基本的生存保障还是有的。
等待他们的命运也很清晰:
要么在边境地区的劳役营里干上几年苦力,用汗水偿还战争代价;要么在未来的某次俘虏交换中被遣返回国;运气最差的,也可能就此在秦国边境的苦寒之地度过余生,虽然边境苦了点,但日子能过的了,不惹是生非就行。
这些人被视为潜在的安全威胁,是绝无可能被允许进入秦国富庶的内地核心区域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的余生,将在秦军的监视下度过。
真正的难题,是那近七万名乎浑邪平民。
他们的去向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前线少校能够擅自决定的,甚至不是王黎这个战区统帅能一锤定音的。
这牵扯到更高层面的国策、外交、资源分配以及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
米风能做的,只有维持好眼下的秩序,保障基本生存,然后……等待。
等待后方庙堂之上那些真正掌握权柄的大人物们,为这数万人的命运做出最终的裁决。
也就是说这个锅短暂不用他背,等着上面安排,负责转运,也许自己就此就能带着多克撤退了。
想到自己可能很快离开战场,他好像有些舍不得010,还有单提兰这些人。
单提兰在转移平民中做出的功劳不小,他自己是高级知识分子,又是被构陷的死囚,却能穿着战甲,在秦军的队伍里,这本身就很引人注目。
不少乎浑邪人主动询问这些囚犯,得到的答复也大同小异,秦军给了他们自由,允诺了新的生活,甚至是公民身份,这让百姓们对秦军又有了新的想法。
虽说这“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但它毕竟不会瞬间落下。
这些平民至少可以在临时营地里先安顿下来,喘一口气,获得基本的食物、饮水和御寒之物。
这给了后方决策者一些缓冲的时间,也给了米风一个喘息和逐步梳理问题的机会。
至于最终将他们安置在何处、如何安置,那将是后续需要漫长博弈和细致操作的庞大工程。
从深夜到黎明,再到天色彻底放亮,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转移行动终于接近尾声。
当最后一批疲惫不堪、眼神茫然的平民,在秦军士兵的引导下,步履蹒跚地走出地下要塞那阴森的出口,踏上冰冷但开阔的地表时,所有人——无论是被救者还是施救者——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眼前的地表营地,在熹微的晨光中展现开来。
多克在地面指挥的扩建工作卓有成效,虽然依旧显得拥挤,但大片大片的帐篷如同雨后蘑菇般蔓延开来,勉强容纳了这庞大的人流。
袅袅炊烟从临时搭建的伙房升起,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
甚至,秦军还有空炒糖色。
而这一切得以实现,多亏了拓跋烈未雨绸缪、提前调配的如山物资。
食物、饮用水、毛毯、药品……这些救命的资源如同及时雨,在转运开始前就已源源不断地运抵前线集结地。
若非这份高效的远见和强大的后勤执行力,仅靠临时抱佛脚,是绝无可能在一夜之间支撑起如此规模的人道救援。
喜欢封狼居胥,六合烬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