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咱话也不能说的太过武断,指不定就是有那些想不明白自己的做法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的官员呢……”还有人补充了这么一句。
那确实,话不能说的太过肯定不留后路,谁能说官员里面不会有这种根本什么也不明白的人呢?按照官员的情况,这完全是很可能的事情。
不过,要是这样的官员都能在明朝这个时候爬到这样的位置上,那只能说……明朝真的是要完了!
这种人都能爬到这样的位置,那那些真正的有才之人呢?
-
皇帝们也都纷纷摇头。
“这有一有二就有再三,明朝的官员要是整体都变成了这样的情况……”赵匡胤没有继续往下说下去。
但是他的意思也已经表达的非常清晰了——有一有二就有再三,大同的事情就是一个例子。
兵变的事情是有一有二就有再三,这种风气一旦开了口子,那就很难彻底阻断,想要阻断,需要花费不知道多少时间、精力、钱财,不知道要花上几任官员的时间,还不一定稳固。
而明朝官员的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
固然那些直接发动兵变的士卒们有些目无法纪,但是这些在任的、和被调去处理兵变的官员们呢?
他们的眼里面有朝廷的法纪吗?
如果有的话,那为什么会派人进城大肆索要又毫无顾忌?为什么会直接在兵临城下的时候肆意劫掠——这可还是明朝自己的城池,且还是重要边塞?
这都说明了一件事情:这些官员的眼睛里头,那也根本是没有什么朝廷法度的,他们和那些士卒们半斤八两,甚至准确一点来说,他们还不如那些士卒——士卒们没有经受过教育,指不定很多人都还不知道朝廷有什么法度、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不知道当发生了一些事情之后自己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什么……
他们可能只知道兵变这一种手段而已。
但是那些官员们呢?他们难道是什么无知的、不知道朝廷法度、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做法的人吗?
那显然不是。
如果真的是的话,明朝朝廷能这么任用这样无知的人为官,那能延续到这个时候也已经挺不容易的了,气数也剩不下多少就是了。
但赵匡胤觉得,大体上,明朝的官员还不至于这般的无知——他们只是不在乎而已,不是完全不知道朝廷法度究竟是什么。
这样的官员,有那么一小撮,就已经很能让朝廷喝一壶的了,毕竟问题总是从小的地方积攒起来的,这些人就像是蛀空大树的最开始的那一批白蚁。
而如果这样的官员数量没有那么少,不说占了朝廷多数,但只要占了一半的人数……那这个朝廷、这个天下就很难救了,另起炉灶要更方便快捷。
明朝——赵匡胤很怀疑,朝廷的情况已经进展到了这第二阶段。
要不然,这两个大同这边的官员,两代,结果都能干出来一样的事情,都能逼得士卒们直接反了;而后续来平叛的官员,每一次数量都有好几个,结果也都能干出来一样的事情……
总不能说满朝上下就那么一点点这样的人,结果这样的人就全都被大同给撞上了吧?
这么小概率的事情,可能吗?
要真的这样,那按照运气说,那也不是什么好征兆。
总之,虽然说这明朝后来大规模频繁兵变是有什么制度上的问题,但是皇帝们都觉得说不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兵变爆发之时在任的那些官员,一个个也都不怎么样。
“选贤用人,真的是一项永远的学问啊。”赵匡胤也感慨万分,他现在也觉得大宋的选贤用人方面存在不少漏洞,且日后大宋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他倒也不指望一蹴而就永远解决问题,那不现实;但是,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这个制度更加完善呢?
【在大同兵变之后,就是辽东兵变。】
【辽东这个地方,大家想来都不陌生,但是辽东的问题也并非到了日后那个时候才出现的,同样,早在嘉靖时期,就已经走到了矛盾无法压制而爆发的程度了。】
【这一次兵变是在嘉靖二十九年的时候。】
【这一年,辽东前屯卫士因为严重缺饷发生哗变,直接扣押了卫所的官仓;随后,辽西的部分卫所也纷纷响应,顿时,整个兵变就不再局限于一小块儿地区,而是变成了几乎波及整个辽东的区域性连锁叛乱。】
【面对这样大规模的兵变,朝廷最开始的方法和以往一样,那就是剿灭,至少要把首恶剿灭,负责这件事情的事辽东总兵官。】
【但问题在于,辽东和大同一样,那都是明朝本来的核心要塞,有大量的重要关隘和据点,大同城池都久攻不破,更何况那种纯粹的要塞——而辽东的士卒就控制了这样的关隘,这样一来,朝廷的军队攻打了数次都未果。】
【最终,面对持续了一年的攻城未果,嘉靖三十年,朝廷调整了态度,专门派遣了钦差,带着二十万两银子奔赴辽东劳军,表示朝廷是要给他们补发积欠的军饷、并且追究那些贪污了军饷的军官。】
【没错,之前朝廷貌似还没有这个打算。】
【最终,这样的态度展现出来,并且真的拿出来了银钱后,大部分士卒选择了接受朝廷的条件,解散队伍;但似乎也有部分士卒——主要是参与了领头的那一部分人,依旧怀疑朝廷只不过是一时妥协,事后一定会秋后算账,于是根本不答应朝廷的条件,依旧流窜在边境地区。】
【最终,又过了一年,嘉靖三十一年,朝廷专门颁布了特赦的旨意,这一部分人才选择了答应朝廷条件,余波得以平息。】
【如果说大同的两次兵变还没有那么触及到核心问题,只是展示了官员将领和士卒间的矛盾的话,那辽东兵变,就更明确地把明朝此时在军队制度方面最严重的问题给彻底暴露了出来。】
那确实,话不能说的太过肯定不留后路,谁能说官员里面不会有这种根本什么也不明白的人呢?按照官员的情况,这完全是很可能的事情。
不过,要是这样的官员都能在明朝这个时候爬到这样的位置上,那只能说……明朝真的是要完了!
这种人都能爬到这样的位置,那那些真正的有才之人呢?
-
皇帝们也都纷纷摇头。
“这有一有二就有再三,明朝的官员要是整体都变成了这样的情况……”赵匡胤没有继续往下说下去。
但是他的意思也已经表达的非常清晰了——有一有二就有再三,大同的事情就是一个例子。
兵变的事情是有一有二就有再三,这种风气一旦开了口子,那就很难彻底阻断,想要阻断,需要花费不知道多少时间、精力、钱财,不知道要花上几任官员的时间,还不一定稳固。
而明朝官员的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
固然那些直接发动兵变的士卒们有些目无法纪,但是这些在任的、和被调去处理兵变的官员们呢?
他们的眼里面有朝廷的法纪吗?
如果有的话,那为什么会派人进城大肆索要又毫无顾忌?为什么会直接在兵临城下的时候肆意劫掠——这可还是明朝自己的城池,且还是重要边塞?
这都说明了一件事情:这些官员的眼睛里头,那也根本是没有什么朝廷法度的,他们和那些士卒们半斤八两,甚至准确一点来说,他们还不如那些士卒——士卒们没有经受过教育,指不定很多人都还不知道朝廷有什么法度、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不知道当发生了一些事情之后自己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什么……
他们可能只知道兵变这一种手段而已。
但是那些官员们呢?他们难道是什么无知的、不知道朝廷法度、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做法的人吗?
那显然不是。
如果真的是的话,明朝朝廷能这么任用这样无知的人为官,那能延续到这个时候也已经挺不容易的了,气数也剩不下多少就是了。
但赵匡胤觉得,大体上,明朝的官员还不至于这般的无知——他们只是不在乎而已,不是完全不知道朝廷法度究竟是什么。
这样的官员,有那么一小撮,就已经很能让朝廷喝一壶的了,毕竟问题总是从小的地方积攒起来的,这些人就像是蛀空大树的最开始的那一批白蚁。
而如果这样的官员数量没有那么少,不说占了朝廷多数,但只要占了一半的人数……那这个朝廷、这个天下就很难救了,另起炉灶要更方便快捷。
明朝——赵匡胤很怀疑,朝廷的情况已经进展到了这第二阶段。
要不然,这两个大同这边的官员,两代,结果都能干出来一样的事情,都能逼得士卒们直接反了;而后续来平叛的官员,每一次数量都有好几个,结果也都能干出来一样的事情……
总不能说满朝上下就那么一点点这样的人,结果这样的人就全都被大同给撞上了吧?
这么小概率的事情,可能吗?
要真的这样,那按照运气说,那也不是什么好征兆。
总之,虽然说这明朝后来大规模频繁兵变是有什么制度上的问题,但是皇帝们都觉得说不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兵变爆发之时在任的那些官员,一个个也都不怎么样。
“选贤用人,真的是一项永远的学问啊。”赵匡胤也感慨万分,他现在也觉得大宋的选贤用人方面存在不少漏洞,且日后大宋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他倒也不指望一蹴而就永远解决问题,那不现实;但是,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这个制度更加完善呢?
【在大同兵变之后,就是辽东兵变。】
【辽东这个地方,大家想来都不陌生,但是辽东的问题也并非到了日后那个时候才出现的,同样,早在嘉靖时期,就已经走到了矛盾无法压制而爆发的程度了。】
【这一次兵变是在嘉靖二十九年的时候。】
【这一年,辽东前屯卫士因为严重缺饷发生哗变,直接扣押了卫所的官仓;随后,辽西的部分卫所也纷纷响应,顿时,整个兵变就不再局限于一小块儿地区,而是变成了几乎波及整个辽东的区域性连锁叛乱。】
【面对这样大规模的兵变,朝廷最开始的方法和以往一样,那就是剿灭,至少要把首恶剿灭,负责这件事情的事辽东总兵官。】
【但问题在于,辽东和大同一样,那都是明朝本来的核心要塞,有大量的重要关隘和据点,大同城池都久攻不破,更何况那种纯粹的要塞——而辽东的士卒就控制了这样的关隘,这样一来,朝廷的军队攻打了数次都未果。】
【最终,面对持续了一年的攻城未果,嘉靖三十年,朝廷调整了态度,专门派遣了钦差,带着二十万两银子奔赴辽东劳军,表示朝廷是要给他们补发积欠的军饷、并且追究那些贪污了军饷的军官。】
【没错,之前朝廷貌似还没有这个打算。】
【最终,这样的态度展现出来,并且真的拿出来了银钱后,大部分士卒选择了接受朝廷的条件,解散队伍;但似乎也有部分士卒——主要是参与了领头的那一部分人,依旧怀疑朝廷只不过是一时妥协,事后一定会秋后算账,于是根本不答应朝廷的条件,依旧流窜在边境地区。】
【最终,又过了一年,嘉靖三十一年,朝廷专门颁布了特赦的旨意,这一部分人才选择了答应朝廷条件,余波得以平息。】
【如果说大同的两次兵变还没有那么触及到核心问题,只是展示了官员将领和士卒间的矛盾的话,那辽东兵变,就更明确地把明朝此时在军队制度方面最严重的问题给彻底暴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