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明朝众人既好奇又忧虑的心情中,画面亮了起来。
【大家好~】
【这一次,我们要讲述的这一场农民大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不仅撼动了明朝的统治,还在最后切切实实摧毁了明朝的统治,尽管,后来明朝还剩下个南明,但是南明这玩意儿吧……】
【从这一场起义中,不同的人能够看到的教训和答案也不相同,比如说,有人从中看到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并且从中找寻到后来者可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而有人则自觉把自己放在了朝廷的立场上,批评农民起义,还由此认为“攘外必先安内”。】
【这俩人具体是谁,大家应该都知道,后者就是某位大名鼎鼎的运输大队长。】
【总之,这一场农民大起义,规模巨大,影响巨大,所处的王朝背景也很有特色;同时,其内部的参与人员中,也有一群身份比较特殊的人,也可以算是这一场农民起义的特色……】
【这一场起义,自然就是明末农民起义,又叫做明末农民战争、明末民变、晚明民变。】
朱元璋、朱棣等人坐直了身体,神情严肃认真。
终于等来了!
大明,大明覆灭,不奇怪,但问题在于大明的覆灭缘由为何?其中有没有能够提前修补的地方?有没有能够提前做准备的地方?
之前的那些个故事中,其实有些时候隐隐约约含沙射影地提到了一些大明的弊病,可到底讲的不清楚,让人不能给出决断;现在,在大明的这个故事中,是不是就能得到答案了?
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大的风险——比如,如果有什么弊病被明确点了出来,百姓们都认为可以改正、也应该改正,但是朝廷和皇帝有自己的考量,并不打算改变……
那必然会引发百姓的不满和怨恨。
虽然并不至于说立刻引发百姓们揭竿而起反抗朝廷的浪潮,但是也会埋下隐患。
朱棣想到这里,只能叹气,他也不敢 保证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所以,只能说,希望这上面点出来的弊病,要么是他这个天子、朝堂百官以及百姓们都认为可以改正也应该改正的,要么就是所有人都认为没办法改正的吧。
至于说那什么从中吸取的教训……
攘外必须先安内,这话没错啊!
如果内部不稳,那如何能对抗外部?内部乱成一团,那当然得先整顿好内部,然后才能再谈其他——就像是治理天下这件事情,你先得坐在这个位置上,能够稳稳坐住这个位置,那才能再谈其他的什么治理或者改变,不是吗?
至于说立场……那他朱棣当然就是朝廷的立场,是皇帝的立场!
不过,朱棣也能从这几段话中感觉出来,显然这故事是不赞同后者而赞同前者的——这倒也符合这故事一贯以来推崇农民起义的调调,不足为奇。
倒是分别持有这两个观点的两个人……前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具体概括,但也能看出来,又是一个鼓动百姓反叛朝廷的家伙,而后者,那就是站在朝廷立场上……似乎,这两个人还是同时存在的,貌似还很有可能就是敌人?
而从对这两个观点和人物的态度来看,是前者获得了胜利?
后者那个“运输大队长”的诨名,一看就不是什么好的称呼。
这些分析出来的情况,朱棣也都很快就带过去了,他只是觉得有一点很奇怪,非常奇怪:不论是谁获胜了,哪怕是前者,这个对农民起义偏向于推崇态度的首领,而且认为可以从农民起义中吸取经验教训的人,那这些观点也都应该是在他还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啊!
等到夺取了天下之后,身份改变,情况变化,那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也就该变上一变了——
天下都已经是自家的了,那怎么可能继续鼓吹什么农民起义,什么揭竿而起?那不就是在鼓动人造自家的反吗?!
天底下就没有这样的事情!
就像是大明的太祖皇帝——谁能说太祖皇帝不是农民起义起家?太祖皇帝在打天下驱逐蒙元的时候,也推崇农民起义过;但是等到太祖皇帝称帝建号,那自然就不能这么做了,太祖皇帝的态度也自然发生了变化,和白莲教割席、批评其他不愿意归顺的队伍,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凡是看得明白情况的人,都不会奇怪太祖皇帝的改变。
按理,这个日后的可能是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的首领的态度也应该是这样的。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自己的立场就是这样,那当然就要支持农民起义,鼓励大家都来参加自己的起义军,壮大力量;但是等到称帝建号,等到情况改变,等到自己的身份发生了变化……那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和立场自然而然也就不同了!
他不应该继续这么鼓吹农民起义了!
如果他不明白这一点,那他还如何坐得稳皇位,坐得稳江山?他的子孙后代又如何坐得稳这个江山?
只要他胜利了,他就不应该不可能不懂这一点!
而且,就算他不明白,难道他的辅臣谋士将领们也不懂得规劝主公吗?
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看起来,这个首领,好像就是在一直鼓吹宣扬农民起义,支持农民起义……
朱棣完全不能理解,他想不明白,他理解不了。
怎么会这样?如何会这样?
那个运输大队长的态度才应该是更正确的——可应该是获胜的这一方,为什么会这样?
这完全不对,完全不对!
如果说在获胜后这样依旧支持农民起义,赞扬农民起义,那他们到底是如何坐稳这个江山大的?
朱棣不由得对此极为好奇——要是能够知道这其中的奥秘,知道他们到底是如何坐稳江山的,那大明也不是不能学习学习。
毕竟,如果说一个在统一天下之后的朝廷依旧赞赏农民起义,这样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坐稳江山;那大明在面对内部的民变的时候,是不是也就有办法能够坐稳江山了?
那大明的江山即便不能做到千秋万代,可也必定能够长长久久!
【大家好~】
【这一次,我们要讲述的这一场农民大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不仅撼动了明朝的统治,还在最后切切实实摧毁了明朝的统治,尽管,后来明朝还剩下个南明,但是南明这玩意儿吧……】
【从这一场起义中,不同的人能够看到的教训和答案也不相同,比如说,有人从中看到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并且从中找寻到后来者可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而有人则自觉把自己放在了朝廷的立场上,批评农民起义,还由此认为“攘外必先安内”。】
【这俩人具体是谁,大家应该都知道,后者就是某位大名鼎鼎的运输大队长。】
【总之,这一场农民大起义,规模巨大,影响巨大,所处的王朝背景也很有特色;同时,其内部的参与人员中,也有一群身份比较特殊的人,也可以算是这一场农民起义的特色……】
【这一场起义,自然就是明末农民起义,又叫做明末农民战争、明末民变、晚明民变。】
朱元璋、朱棣等人坐直了身体,神情严肃认真。
终于等来了!
大明,大明覆灭,不奇怪,但问题在于大明的覆灭缘由为何?其中有没有能够提前修补的地方?有没有能够提前做准备的地方?
之前的那些个故事中,其实有些时候隐隐约约含沙射影地提到了一些大明的弊病,可到底讲的不清楚,让人不能给出决断;现在,在大明的这个故事中,是不是就能得到答案了?
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大的风险——比如,如果有什么弊病被明确点了出来,百姓们都认为可以改正、也应该改正,但是朝廷和皇帝有自己的考量,并不打算改变……
那必然会引发百姓的不满和怨恨。
虽然并不至于说立刻引发百姓们揭竿而起反抗朝廷的浪潮,但是也会埋下隐患。
朱棣想到这里,只能叹气,他也不敢 保证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所以,只能说,希望这上面点出来的弊病,要么是他这个天子、朝堂百官以及百姓们都认为可以改正也应该改正的,要么就是所有人都认为没办法改正的吧。
至于说那什么从中吸取的教训……
攘外必须先安内,这话没错啊!
如果内部不稳,那如何能对抗外部?内部乱成一团,那当然得先整顿好内部,然后才能再谈其他——就像是治理天下这件事情,你先得坐在这个位置上,能够稳稳坐住这个位置,那才能再谈其他的什么治理或者改变,不是吗?
至于说立场……那他朱棣当然就是朝廷的立场,是皇帝的立场!
不过,朱棣也能从这几段话中感觉出来,显然这故事是不赞同后者而赞同前者的——这倒也符合这故事一贯以来推崇农民起义的调调,不足为奇。
倒是分别持有这两个观点的两个人……前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具体概括,但也能看出来,又是一个鼓动百姓反叛朝廷的家伙,而后者,那就是站在朝廷立场上……似乎,这两个人还是同时存在的,貌似还很有可能就是敌人?
而从对这两个观点和人物的态度来看,是前者获得了胜利?
后者那个“运输大队长”的诨名,一看就不是什么好的称呼。
这些分析出来的情况,朱棣也都很快就带过去了,他只是觉得有一点很奇怪,非常奇怪:不论是谁获胜了,哪怕是前者,这个对农民起义偏向于推崇态度的首领,而且认为可以从农民起义中吸取经验教训的人,那这些观点也都应该是在他还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啊!
等到夺取了天下之后,身份改变,情况变化,那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也就该变上一变了——
天下都已经是自家的了,那怎么可能继续鼓吹什么农民起义,什么揭竿而起?那不就是在鼓动人造自家的反吗?!
天底下就没有这样的事情!
就像是大明的太祖皇帝——谁能说太祖皇帝不是农民起义起家?太祖皇帝在打天下驱逐蒙元的时候,也推崇农民起义过;但是等到太祖皇帝称帝建号,那自然就不能这么做了,太祖皇帝的态度也自然发生了变化,和白莲教割席、批评其他不愿意归顺的队伍,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凡是看得明白情况的人,都不会奇怪太祖皇帝的改变。
按理,这个日后的可能是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的首领的态度也应该是这样的。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自己的立场就是这样,那当然就要支持农民起义,鼓励大家都来参加自己的起义军,壮大力量;但是等到称帝建号,等到情况改变,等到自己的身份发生了变化……那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和立场自然而然也就不同了!
他不应该继续这么鼓吹农民起义了!
如果他不明白这一点,那他还如何坐得稳皇位,坐得稳江山?他的子孙后代又如何坐得稳这个江山?
只要他胜利了,他就不应该不可能不懂这一点!
而且,就算他不明白,难道他的辅臣谋士将领们也不懂得规劝主公吗?
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看起来,这个首领,好像就是在一直鼓吹宣扬农民起义,支持农民起义……
朱棣完全不能理解,他想不明白,他理解不了。
怎么会这样?如何会这样?
那个运输大队长的态度才应该是更正确的——可应该是获胜的这一方,为什么会这样?
这完全不对,完全不对!
如果说在获胜后这样依旧支持农民起义,赞扬农民起义,那他们到底是如何坐稳这个江山大的?
朱棣不由得对此极为好奇——要是能够知道这其中的奥秘,知道他们到底是如何坐稳江山的,那大明也不是不能学习学习。
毕竟,如果说一个在统一天下之后的朝廷依旧赞赏农民起义,这样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坐稳江山;那大明在面对内部的民变的时候,是不是也就有办法能够坐稳江山了?
那大明的江山即便不能做到千秋万代,可也必定能够长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