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今年三月份—————
安州的春日格外寒冷,北风呼啸着穿过城墙的缝隙,发出凄厉的呜咽声,仿佛无数怨魂在城外徘徊。城墙上的旌旗在狂风中猎猎作响,守城士兵们裹紧了厚重的皮袄,呼出的白气在空气中迅速凝结成霜。
杨忠站在都督府的高台上,黑貂大氅在风中翻飞,露出内里暗红色的锦袍。他双手背在身后,指节因寒冷而微微发白,却浑然不觉。那双如鹰隼般锐利的眼睛,正一瞬不瞬地望着远处沃野镇的方向。
"大人,您已经站了半个时辰了。"亲兵统领杨盛小心翼翼地上前,递上一杯热酒,"天寒地冻,小心着凉。"
杨忠接过酒杯,却没有立即饮下。他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那笑容里藏着太多算计。"杨盛,你说沃野镇的那些边军,此刻在做些什么?"
杨盛一愣,随即答道:"回大人,想必是在修补城墙,或是操练吧。边镇苦寒,他们日子不好过。"
"是啊,不好过。"杨忠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喉咙里滚过一道火线,"所以我们要给他们更好的选择。"
自从受任北庭大都督以来,杨忠严格执行大哥刘璟的军令,用优厚的政策不断吸纳沃野镇的边军。每月都有数十户边民拖家带口投奔安州,而边军的逃兵更是与日俱增。杨忠知道,高欢的侄子高永乐此刻一定在沃野镇暴跳如雷。
"大人,夏州使者已到城门外。"一名亲兵快步上前,单膝跪地禀报。
杨忠收回目光,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是刘丰的弟弟刘云?"
"正是。"
杨忠脸上的表情瞬间鲜活起来,仿佛换了一个人。"好,准备最上等的酒宴,我要亲自迎接。"他整了整衣冠,黑貂大氅下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腰间玉佩——那是汉王刘璟赐予的信物。
转身下台阶时,杨忠在心中盘算着:刘丰派亲弟弟来,说明夏州方面已经坐不住了。高欢在邺城鞭长莫及,北边防务全赖这些边镇刺史。若能策反刘氏兄弟...
想到这里,杨忠脸上的笑容更加热切了。
城外,刘云骑在一匹枣红马上,冷风如刀,刮得他脸颊生疼。他今年不过二十三岁,比兄长刘丰小了整整十岁,面容俊朗却带着边镇军人特有的粗犷。此刻他眉头紧锁,不断呵气暖手,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完成兄长交代的任务——阻止杨忠继续吸纳沃野军民。
"刘将军!久仰大名!"
一个洪亮的声音突然传来,刘云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威严的青年男子大步流星地迎出城门,身后跟着一队衣着光鲜的侍从。那人一身华贵裘袍,腰间玉带在冬日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刘云连忙翻身下马,抱拳行礼:"杨都督客气了,刘某奉命而来,不敢当如此大礼。"
杨忠一把拉住刘云的手,那手掌温暖干燥,力道恰到好处。"刘将军说哪里话!你我都是为朝廷效力,何分彼此?这天寒地冻的,快随我入城暖和暖和!"
刘云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弄得有些措手不及。他原本准备了一肚子强硬说辞,甚至做好了被冷遇的准备,却没想到杨忠如此礼遇。他偷眼打量这位北庭大都督——杨忠方脸阔额,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说话时中气十足,举手投足间充满了武将的豪迈。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刘云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跟着杨忠进了城。
一入城门,刘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街道两旁张灯结彩,百姓们夹道欢迎,孩童们手捧鲜花,老人们躬身行礼,场面之隆重远超他的预期。更令他惊讶的是,这些百姓脸上的笑容真挚热切,绝非强装出来的。
"杨都督在安州很得民心啊。"刘云忍不住说道。
杨忠哈哈大笑:"安州百姓淳朴,只要你真心待他们,他们自然以真心回报。"说着,他指向路边一位白发老者,"那是城东的李翁,去年冬天他孙子得了急病,是我派人连夜请来大夫。如今每次我出门,他都要来道谢。"
刘云顺着杨忠手指方向看去,果然见那老者正向他们深深作揖,眼中含泪。这一幕让刘云心中某处被轻轻触动——在夏州,兄长虽然治军严明,却少有这般亲民之举。
都督府内,早已备好了丰盛的酒宴。厅内炭火烧得正旺,温暖如春。杨忠亲自为刘云斟酒:"刘将军远道而来,杨某先敬你一杯!"
酒是上好的汾酒,入口绵甜,后劲却足。三杯下肚,刘云只觉得一股暖流从胃里升起,驱散了全身寒意。席间杨忠谈笑风生,从兵法韬略,到各地风土人情以及关中趣闻,竟无一不精。
"杨都督见识广博,刘某佩服。"刘云由衷道。
杨忠摆摆手:"不过是少年时随汉王走南闯北,见识多了些罢了。"他故意提起汉王,观察刘云反应。
果然,刘云眼中闪过一丝好奇:"汉王殿下...是个怎样的人物?"
杨忠眼中立刻浮现出崇敬之色:"汉王雄才大略,礼贤下士,更难得的是体恤百姓。他常说,天下刘姓本是一家,都流着高祖血脉,理应互相扶持。"
刘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酒过三巡,他终于想起此行目的,放下酒杯道:"杨都督,实不相瞒,此次前来是有要事相商。关于沃野镇的边军..."
杨忠立刻摆手打断:"刘将军莫急,今日只谈风月,不谈公事。来,尝尝这安州特产的鹿肉,可是从北山猎来的,鲜美得很!"说着亲自为刘云夹了一块烤得金黄流油的鹿肉。
刘云无奈,只得暂时按下公事。接下来的三天,杨忠日日设宴,夜夜笙歌,将刘云招待得无微不至。白天带他巡视安州城防,展示军威;晚上则请来乐师歌伎,美酒佳肴不断。杨忠还特意安排了几位曾在沃野镇驻守、如今投奔安州的军官与刘云"偶遇",这些人无不盛赞杨忠仁厚,安州生活远胜边镇。
到了第五天,刘云已经有些晕头转向,几乎忘了自己此行的目的。这天夜里,酒酣耳热之际,杨忠突然压低声音道:"刘将军,其实我吸纳沃野军民,也是出于一片苦心啊。"
刘云醉眼朦胧地看着他:"哦?此话怎讲?"
"六镇百姓常年戍边,生活困苦。"杨忠叹了口气,眼中流露出真诚的同情,"他们住的是漏风的土屋,吃的是掺沙的粗粮,冬日缺衣少食,夏日蚊虫肆虐。我不过是想让他们过点好日子。刘将军出身边镇,应该比我更了解他们的艰辛。"
这番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刘云记忆的闸门。他想起自己幼时在边镇的贫苦生活——父亲战死后,母亲带着他和兄长艰难度日,寒冬里三人挤在一张破炕上取暖,夏日则要忍受蚊虫叮咬和缺水之苦。
"杨都督仁厚。"刘云声音有些哽咽,不知是酒意上涌还是真情流露。
杨忠趁机凑近,神秘地说道:"其实,汉王殿下早有旨意,要善待六镇军民。你我都是汉室宗亲,更该互相扶持才是。"
"汉室宗亲?"刘云一愣,"我们刘家是灵州普乐人,与汉王..."
"哎!"杨忠打断他,拍着他的肩膀笑道,"天下刘姓一家亲嘛!汉王常说,但凡姓刘的,都是高祖血脉,理应互相照应。刘将军若有机会见到汉王,便知我所言非虚。"
刘云被这番话说得心头一热。他想起兄长刘丰虽然官至夏州刺史,但在高欢帐下始终不得重用,那些鲜卑大族出身的将领们总以"边镇粗人"的眼光看待他们兄弟。而杨忠口中的"汉室宗亲",却给了他们一个全新的身份认同。
又过了几日,刘云带着满脑子杨忠灌输的想法,迷迷糊糊地返回了夏州。临行前,杨忠赠他一块上等玉佩,说是"汉室宗亲的见面礼"。
夏州刺史府内,刘丰正焦急地等待着弟弟的归来。这位夏州刺史年约三十出头,面容刚毅,眉宇间刻着深深的皱纹,那是常年戍边风吹日晒的痕迹。当他看到刘云满面红光地走进来时,眉头不禁皱了起来。
"云弟,事情办得如何?杨忠可答应停止吸纳沃野军民?"刘丰直截了当地问道。
刘云笑着摆手,语气轻松得不像话:"大哥何必如此紧张?杨都督是个厚道人,他吸纳边民也是出于好意。"
刘丰脸色一沉,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案几:"好意?你可知道高王若知晓此事,我们如何交代?"
"六镇人多的是,高王还挨个数不成?"刘云不以为然地说道,语气中竟带着几分杨忠的神态,"咱们就别管了,让杨忠自个儿折腾吧。"
刘丰狐疑地看着弟弟,发现他腰间多了一块从未见过的玉佩:"云弟,你在安州这些日子,杨忠都跟你说了些什么?"
刘云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凑近兄长低声道:"大哥,杨都督说咱们都是姓刘的,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他说汉王认为天下刘姓皆是汉室宗亲,理应互相扶持。"
"什么?"刘丰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猛地站起身,案几上的茶杯被震得叮当作响,"云弟,你是被杨忠灌了迷魂汤了吧?咱们家世代都是灵州普乐人,那刘璟是中山人,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去啊!"
刘云却不慌不忙地给自己倒了杯茶,慢条斯理地说道:"大哥此言差矣。咱们给高王效力,那是给别人家打江山。若是替汉王效力,万一有一天汉王坐了江山,咱们作为汉室宗亲,岂不...?"
刘丰闻言,心头猛地一跳。他站起身来回踱步,内心掀起惊涛骇浪。高欢对他有知遇之恩,但弟弟的话又确实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欲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在边镇苦熬这么多年,谁不想更上一层楼?
"云弟,这种话可不能乱说。"刘丰压低声音,却掩饰不住语气中的动摇,"高王待我们不薄..."
刘云见兄长有所松动,立刻趁热打铁:"大哥,我听说汉王即将与高王联合攻打柔然。这可是个机会啊!我们何不趁机见见汉王?表达一下善意总不会吃亏的。"
刘丰停下脚步,望向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夏州城墙上,将一切都染成了金色。他想起自己这些年在边镇的艰辛,想起高欢帐下那些出身鲜卑名门的将领对他的轻视,又想起杨忠对弟弟说的"汉室宗亲"...
"罢了,"刘丰长叹一声,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就依你所言。但切记,此事必须谨慎,万不可走漏风声。"
刘云眼中闪过一丝得逞的光芒:"大哥放心,我自有分寸。"
当夜,刘丰辗转难眠。他想起去年被高欢提拔他做夏州刺史时的情景,那时他跪在高欢面前发誓效忠高氏。但如今,弟弟的话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权力的诱惑与忠诚的煎熬撕扯着他的心。
"汉室宗亲..."刘丰喃喃自语,这四个字在他脑海中回荡,挥之不去。
与此同时,刘云在自己的房中,正兴奋地想象着见到汉王的情景。他抚摸着杨忠临别时赠送的玉佩,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
"总有一天,"他低声对自己说,"我们老刘家也能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安州的春日格外寒冷,北风呼啸着穿过城墙的缝隙,发出凄厉的呜咽声,仿佛无数怨魂在城外徘徊。城墙上的旌旗在狂风中猎猎作响,守城士兵们裹紧了厚重的皮袄,呼出的白气在空气中迅速凝结成霜。
杨忠站在都督府的高台上,黑貂大氅在风中翻飞,露出内里暗红色的锦袍。他双手背在身后,指节因寒冷而微微发白,却浑然不觉。那双如鹰隼般锐利的眼睛,正一瞬不瞬地望着远处沃野镇的方向。
"大人,您已经站了半个时辰了。"亲兵统领杨盛小心翼翼地上前,递上一杯热酒,"天寒地冻,小心着凉。"
杨忠接过酒杯,却没有立即饮下。他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那笑容里藏着太多算计。"杨盛,你说沃野镇的那些边军,此刻在做些什么?"
杨盛一愣,随即答道:"回大人,想必是在修补城墙,或是操练吧。边镇苦寒,他们日子不好过。"
"是啊,不好过。"杨忠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喉咙里滚过一道火线,"所以我们要给他们更好的选择。"
自从受任北庭大都督以来,杨忠严格执行大哥刘璟的军令,用优厚的政策不断吸纳沃野镇的边军。每月都有数十户边民拖家带口投奔安州,而边军的逃兵更是与日俱增。杨忠知道,高欢的侄子高永乐此刻一定在沃野镇暴跳如雷。
"大人,夏州使者已到城门外。"一名亲兵快步上前,单膝跪地禀报。
杨忠收回目光,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是刘丰的弟弟刘云?"
"正是。"
杨忠脸上的表情瞬间鲜活起来,仿佛换了一个人。"好,准备最上等的酒宴,我要亲自迎接。"他整了整衣冠,黑貂大氅下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腰间玉佩——那是汉王刘璟赐予的信物。
转身下台阶时,杨忠在心中盘算着:刘丰派亲弟弟来,说明夏州方面已经坐不住了。高欢在邺城鞭长莫及,北边防务全赖这些边镇刺史。若能策反刘氏兄弟...
想到这里,杨忠脸上的笑容更加热切了。
城外,刘云骑在一匹枣红马上,冷风如刀,刮得他脸颊生疼。他今年不过二十三岁,比兄长刘丰小了整整十岁,面容俊朗却带着边镇军人特有的粗犷。此刻他眉头紧锁,不断呵气暖手,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完成兄长交代的任务——阻止杨忠继续吸纳沃野军民。
"刘将军!久仰大名!"
一个洪亮的声音突然传来,刘云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威严的青年男子大步流星地迎出城门,身后跟着一队衣着光鲜的侍从。那人一身华贵裘袍,腰间玉带在冬日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刘云连忙翻身下马,抱拳行礼:"杨都督客气了,刘某奉命而来,不敢当如此大礼。"
杨忠一把拉住刘云的手,那手掌温暖干燥,力道恰到好处。"刘将军说哪里话!你我都是为朝廷效力,何分彼此?这天寒地冻的,快随我入城暖和暖和!"
刘云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弄得有些措手不及。他原本准备了一肚子强硬说辞,甚至做好了被冷遇的准备,却没想到杨忠如此礼遇。他偷眼打量这位北庭大都督——杨忠方脸阔额,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说话时中气十足,举手投足间充满了武将的豪迈。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刘云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跟着杨忠进了城。
一入城门,刘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街道两旁张灯结彩,百姓们夹道欢迎,孩童们手捧鲜花,老人们躬身行礼,场面之隆重远超他的预期。更令他惊讶的是,这些百姓脸上的笑容真挚热切,绝非强装出来的。
"杨都督在安州很得民心啊。"刘云忍不住说道。
杨忠哈哈大笑:"安州百姓淳朴,只要你真心待他们,他们自然以真心回报。"说着,他指向路边一位白发老者,"那是城东的李翁,去年冬天他孙子得了急病,是我派人连夜请来大夫。如今每次我出门,他都要来道谢。"
刘云顺着杨忠手指方向看去,果然见那老者正向他们深深作揖,眼中含泪。这一幕让刘云心中某处被轻轻触动——在夏州,兄长虽然治军严明,却少有这般亲民之举。
都督府内,早已备好了丰盛的酒宴。厅内炭火烧得正旺,温暖如春。杨忠亲自为刘云斟酒:"刘将军远道而来,杨某先敬你一杯!"
酒是上好的汾酒,入口绵甜,后劲却足。三杯下肚,刘云只觉得一股暖流从胃里升起,驱散了全身寒意。席间杨忠谈笑风生,从兵法韬略,到各地风土人情以及关中趣闻,竟无一不精。
"杨都督见识广博,刘某佩服。"刘云由衷道。
杨忠摆摆手:"不过是少年时随汉王走南闯北,见识多了些罢了。"他故意提起汉王,观察刘云反应。
果然,刘云眼中闪过一丝好奇:"汉王殿下...是个怎样的人物?"
杨忠眼中立刻浮现出崇敬之色:"汉王雄才大略,礼贤下士,更难得的是体恤百姓。他常说,天下刘姓本是一家,都流着高祖血脉,理应互相扶持。"
刘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酒过三巡,他终于想起此行目的,放下酒杯道:"杨都督,实不相瞒,此次前来是有要事相商。关于沃野镇的边军..."
杨忠立刻摆手打断:"刘将军莫急,今日只谈风月,不谈公事。来,尝尝这安州特产的鹿肉,可是从北山猎来的,鲜美得很!"说着亲自为刘云夹了一块烤得金黄流油的鹿肉。
刘云无奈,只得暂时按下公事。接下来的三天,杨忠日日设宴,夜夜笙歌,将刘云招待得无微不至。白天带他巡视安州城防,展示军威;晚上则请来乐师歌伎,美酒佳肴不断。杨忠还特意安排了几位曾在沃野镇驻守、如今投奔安州的军官与刘云"偶遇",这些人无不盛赞杨忠仁厚,安州生活远胜边镇。
到了第五天,刘云已经有些晕头转向,几乎忘了自己此行的目的。这天夜里,酒酣耳热之际,杨忠突然压低声音道:"刘将军,其实我吸纳沃野军民,也是出于一片苦心啊。"
刘云醉眼朦胧地看着他:"哦?此话怎讲?"
"六镇百姓常年戍边,生活困苦。"杨忠叹了口气,眼中流露出真诚的同情,"他们住的是漏风的土屋,吃的是掺沙的粗粮,冬日缺衣少食,夏日蚊虫肆虐。我不过是想让他们过点好日子。刘将军出身边镇,应该比我更了解他们的艰辛。"
这番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刘云记忆的闸门。他想起自己幼时在边镇的贫苦生活——父亲战死后,母亲带着他和兄长艰难度日,寒冬里三人挤在一张破炕上取暖,夏日则要忍受蚊虫叮咬和缺水之苦。
"杨都督仁厚。"刘云声音有些哽咽,不知是酒意上涌还是真情流露。
杨忠趁机凑近,神秘地说道:"其实,汉王殿下早有旨意,要善待六镇军民。你我都是汉室宗亲,更该互相扶持才是。"
"汉室宗亲?"刘云一愣,"我们刘家是灵州普乐人,与汉王..."
"哎!"杨忠打断他,拍着他的肩膀笑道,"天下刘姓一家亲嘛!汉王常说,但凡姓刘的,都是高祖血脉,理应互相照应。刘将军若有机会见到汉王,便知我所言非虚。"
刘云被这番话说得心头一热。他想起兄长刘丰虽然官至夏州刺史,但在高欢帐下始终不得重用,那些鲜卑大族出身的将领们总以"边镇粗人"的眼光看待他们兄弟。而杨忠口中的"汉室宗亲",却给了他们一个全新的身份认同。
又过了几日,刘云带着满脑子杨忠灌输的想法,迷迷糊糊地返回了夏州。临行前,杨忠赠他一块上等玉佩,说是"汉室宗亲的见面礼"。
夏州刺史府内,刘丰正焦急地等待着弟弟的归来。这位夏州刺史年约三十出头,面容刚毅,眉宇间刻着深深的皱纹,那是常年戍边风吹日晒的痕迹。当他看到刘云满面红光地走进来时,眉头不禁皱了起来。
"云弟,事情办得如何?杨忠可答应停止吸纳沃野军民?"刘丰直截了当地问道。
刘云笑着摆手,语气轻松得不像话:"大哥何必如此紧张?杨都督是个厚道人,他吸纳边民也是出于好意。"
刘丰脸色一沉,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案几:"好意?你可知道高王若知晓此事,我们如何交代?"
"六镇人多的是,高王还挨个数不成?"刘云不以为然地说道,语气中竟带着几分杨忠的神态,"咱们就别管了,让杨忠自个儿折腾吧。"
刘丰狐疑地看着弟弟,发现他腰间多了一块从未见过的玉佩:"云弟,你在安州这些日子,杨忠都跟你说了些什么?"
刘云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凑近兄长低声道:"大哥,杨都督说咱们都是姓刘的,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他说汉王认为天下刘姓皆是汉室宗亲,理应互相扶持。"
"什么?"刘丰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猛地站起身,案几上的茶杯被震得叮当作响,"云弟,你是被杨忠灌了迷魂汤了吧?咱们家世代都是灵州普乐人,那刘璟是中山人,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去啊!"
刘云却不慌不忙地给自己倒了杯茶,慢条斯理地说道:"大哥此言差矣。咱们给高王效力,那是给别人家打江山。若是替汉王效力,万一有一天汉王坐了江山,咱们作为汉室宗亲,岂不...?"
刘丰闻言,心头猛地一跳。他站起身来回踱步,内心掀起惊涛骇浪。高欢对他有知遇之恩,但弟弟的话又确实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欲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在边镇苦熬这么多年,谁不想更上一层楼?
"云弟,这种话可不能乱说。"刘丰压低声音,却掩饰不住语气中的动摇,"高王待我们不薄..."
刘云见兄长有所松动,立刻趁热打铁:"大哥,我听说汉王即将与高王联合攻打柔然。这可是个机会啊!我们何不趁机见见汉王?表达一下善意总不会吃亏的。"
刘丰停下脚步,望向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夏州城墙上,将一切都染成了金色。他想起自己这些年在边镇的艰辛,想起高欢帐下那些出身鲜卑名门的将领对他的轻视,又想起杨忠对弟弟说的"汉室宗亲"...
"罢了,"刘丰长叹一声,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就依你所言。但切记,此事必须谨慎,万不可走漏风声。"
刘云眼中闪过一丝得逞的光芒:"大哥放心,我自有分寸。"
当夜,刘丰辗转难眠。他想起去年被高欢提拔他做夏州刺史时的情景,那时他跪在高欢面前发誓效忠高氏。但如今,弟弟的话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权力的诱惑与忠诚的煎熬撕扯着他的心。
"汉室宗亲..."刘丰喃喃自语,这四个字在他脑海中回荡,挥之不去。
与此同时,刘云在自己的房中,正兴奋地想象着见到汉王的情景。他抚摸着杨忠临别时赠送的玉佩,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
"总有一天,"他低声对自己说,"我们老刘家也能做大做强,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