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汉魏出兵战柔然-《北魏谋国:这个玄德太强了》

  转眼之间时间来到七月—————

  烈日当空,关中平原仿佛被投入了一座巨大的熔炉。蓝田大营内,五万铁甲将士整齐列阵,汗水顺着他们黝黑的脸颊滑落,在铠甲上留下一道道蜿蜒的痕迹。空气中弥漫着铁锈、皮革和汗水的混合气息,沉重而灼热。

  刘璟站在高台之上,银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的面容棱角分明,眉宇间已凝聚着超越年龄的威严。一阵热风吹过,掀起了他猩红色的披风,猎猎作响。

  "诸位兄弟!"刘璟的声音如同惊雷炸响,穿透了整个校场,"四个月不见,本王甚是想念!"

  台下顿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回应:"汉王万岁!"声浪一波高过一波,震得旌旗簌簌抖动。

  刘璟嘴角微扬,抬手示意安静。他的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坚毅的面孔——那些被风霜雕刻的皱纹,那些饱经战火洗礼的疤痕,那些燃烧着战意的眼睛。这些都是随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是他最坚实的依靠。

  "那柔然可汗阿那瓌狂妄至极!"刘璟的声音陡然提高,右手握拳重重砸在左掌上,"竟要我们年年上贡战马千匹、丝绸万匹,否则便纵兵南下,烧杀掳掠!"他停顿片刻,让愤怒在将士们心中发酵,"你们说,我们汉家儿郎,能答应这等屈辱之事吗?"

  "不答应!誓死不从!"二弟高昂第一个跳起来,他粗壮的手臂挥舞着,拳头捏得咯咯作响,"老子要把那些草原蛮子的脑袋拧下来当酒壶!"

  侯莫陈悦这个满脸横肉的壮汉挤到前排,拍着腰间的大刀喊道:"大王,您就说怎么打吧!我的大刀早已饥渴难耐啦!"他夸张地舔了舔刀刃,引得周围将士哄然大笑。

  刘璟也忍不住笑出声来,紧绷的气氛为之一松。他注意到队伍中一个年轻小将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眼中满是崇拜与忐忑。那是新提拔的杜洛周,不过二十岁年纪,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

  "杜校尉,"刘璟突然点名,声音温和了许多,"第一次参加大军出征,紧张吗?"

  杜洛周没想到汉王竟认得自己,一时激动得语无伦次:"回...回大王,末将...末将..."他的喉结上下滚动,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哈哈哈!"刘璟爽朗大笑,笑声中带着兄长般的宽厚,"紧张是正常的。记住,你手中的刀剑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保护身后的家园和亲人。"他目光深远,仿佛穿透了时空,"七年前,本王第一次带兵时,腿抖得差点从马上摔下来。"

  飞羽营主将李檦眼珠一转,趁机上前道:"大王亲自出马,此战必胜!柔然那些蛮子哪见过我们汉家铁骑的威风!他们只配在草原上放羊牧马!"

  刘璟心中一阵温暖。比起太极殿里那些整日勾心斗角、阿谀奉承的朝臣,他更喜欢和这些直率的将士们在一起。在这里,他不需要戴着面具,不需要权衡利弊,只需要做最真实的自己——一个渴望保家卫国的热血男儿。

  "多谢兄弟们厚爱。"刘璟收敛笑容,正色道,"此次我军五万铁骑将北上安州,与北庭大都督杨忠的三万人马汇合,共八万大军直捣柔然王庭!"他右手握拳重重击在左胸铠甲上,发出沉闷的金属撞击声,"此战,我们要让那些草原蛮子记住——汉家儿郎的怒火,他们承受不起!"

  "愿遵大王号令!誓死追随!"三军将士齐声呐喊,声浪如同雷霆滚过平原,震得远处树上的鸟儿扑棱棱飞起一片。

  军师长孙俭站在一旁,轻抚长须,眼中满是欣慰。这位年近四旬的老臣心中暗道:"大王虽被庙堂之事所累,却仍深得军心,此乃汉国之福啊。假以时日,必能成就一番霸业。"

  刘璟"铮"的一声拔出腰间佩剑,剑锋在阳光下划出一道耀眼的银弧,直指北方:"三军听令——出发!"

  五万大军如同决堤的洪流,有序而迅猛地涌出长安大营。铁蹄踏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刘璟骑在战马上,感受着身下坐骑有力的肌肉律动,心中豪情万丈。

  行军途中,刘璟召来亲信侍卫王勇:"去,把这封信快马加鞭送到尚书台刘亮手中。"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告诉他,务必亲自送到,不得经手他人。"

  王勇双手接过密封的竹简,郑重点头:"属下明白,定不辱命!"

  信中,刘璟命令军师祭酒刘亮配合镇守长安的大将慕容绍宗,密切监视中原战局。一旦宇文泰和贺拔岳在泰山分出胜负,立刻从武关出兵攻占南阳,封堵他们的南下道路。为防不测,特许刘亮在长安各县募兵两万,以备不时之需。

  "大王思虑周全。"长孙俭骑马靠近,低声赞道,"北伐柔然之际,仍不忘中原局势。老臣佩服。"

  刘璟目视前方,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军师,天下如棋局,落子需看三步。柔然要打,中原也不能放过。"他转头看向长孙俭,眼中闪烁着年轻人特有的锐气,"宇文泰与贺拔岳在泰山对峙已有数月,双方都已精疲力竭。无论谁胜谁负,都是我们南下的大好时机。"

  长孙俭微微颔首:"大王高见。只是..."他犹豫片刻,"高欢那边..."

  "高欢?"刘璟冷笑一声,"那老狐狸巴不得我们与柔然两败俱伤。不过这次,恐怕要让他失望了。"

  与此同时,河北邺城的高欢也早已整装待发。十万大军集结完毕,只等他一声令下,便可开赴晋阳,与刘璟的军队会师,共同讨伐柔然。

  高欢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连绵不绝的营帐,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这位年近四十的枭雄鬓角已见斑白,但眼中的锐气丝毫未减。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在斑驳的城砖上。

  "丞相,一切准备就绪。"大将段荣上前禀报,"粮草辎重已先行出发,只等明日吉时大军开拔。"

  高欢微微颔首,却没有立即回应。他的思绪已飘向远方——那个年仅二十二岁,却已与他平起平坐的汉王刘璟。

  "段荣,你说玄德此人如何?"高欢突然问道,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城墙上的箭痕。

  段荣一愣,谨慎回答:"年少有为,用兵如神,是百年难遇的英雄。臣听闻他在关中深得民心,将士用命..."

  "是啊..."高欢轻叹一声,打断了段荣的话,"正因如此,才更需小心。"他转身面对段荣,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此次联合讨伐柔然,第一要务自然是打得那些草原蛮子不敢南望;第二嘛..."他压低声音,"便是要与刘璟修复关系。我可不想将来南下时,被他从关中出兵,背后捅上一刀。"

  段荣会意点头:"主公深谋远虑。刘璟虽年轻,却不可小觑。据说他麾下谋士如云,长孙俭、刘亮等人皆是当世奇才。"

  "报——"一名传令兵快步奔上城楼,单膝跪地,"黎阳急报!"

  高欢接过竹简,快速浏览后,脸上浮现出意味深长的笑容:"我那儿子倒是勤勉。"他将竹简递给段荣,"你看看,澄儿年仅十一岁,分析起战局来却头头是道。"

  竹简上是高欢长子高澄从黎阳大营发来的密报。这个早慧的少年在信中详细分析了宇文泰与贺拔岳在泰山对峙的局势,认为双方已到强弩之末,不久必将分出胜负。更难得的是,他还提出了几种可能的结局及应对之策。

  "公子天资聪颖,实乃主公之福。"段荣由衷赞叹道。

  高欢唤来身旁的书记官陈元康:"传令给澄儿,让他继续密切关注中原动向,若有异变,立刻飞鸽传书。"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告诉他,为父很欣慰他的观察,但切记不可轻举妄动。有些果子,要等它自己掉下来。"

  陈元康匆匆记下,高欢又转向段荣:"传令下去,明日卯时出发。另外..."他眼中闪过一丝算计,"派人给刘璟送封信,就说我军将按约定时间抵达晋阳,请他务必准时会师。"

  段荣领命而去,高欢独自站在城楼上,望着逐渐暗下来的天际。暮色中,军营里的篝火次第点亮,如同散落的星辰。他仿佛看到了即将到来的血与火的洗礼——这场与柔然的大战,不仅仅是对外敌的征讨,更是中原各路豪强重新洗牌的前奏。

  "玄德..."高欢低声念着这个名字,如同在品味一杯陈年烈酒,"让我们看看,在这场大戏中,谁才是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