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少年志-《我在民国种田的日子》

  清晨,天光未亮,太行山麓的寒意正浓。

  阎锡山在官邸柔软厚实的床榻上,被一阵穿透晨雾、极具穿透力的哨音惊醒。

  “嘟——嘟——嘟——嘟——!”

  哨音短促、嘹亮、带着金属的质感,节奏分明,如同战鼓擂响,瞬间撕破了黎明前的寂静。

  紧接着,是如同闷雷滚动、由远及近的脚步声!

  整齐!有力!

  带着一种大地震颤的韵律感,轰隆隆地碾过官邸窗外的地面!

  阎锡山瞬间清醒,披衣而起,快步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

  推开窗扉,凛冽清新的空气夹带着泥土和霜露的气息涌入。

  窗外,东方天际刚刚泛起一丝鱼肚白,将巍峨的领航者综合学校建筑群的轮廓勾勒出来。

  就在学校大门前的宽阔水泥广场上,一幅震撼人心的晨练图景铺陈眼前!

  一万六千名少年团学员,身着统一的绿色制服,如同初春破土、无边无际的草原,在晨曦的微光中涌动!

  他们以连排为单位,排成无数个整齐的方阵,正在进行晨跑!

  “一!二!三!四!”

  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从一万六千个年轻的喉咙里迸发出来,汇成一股足以撕裂苍穹的声浪洪流!

  每一个字都砸在地上,铿锵有力,带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无坚不摧的意志!

  脚步声!一万六千双脚步踏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发出整齐划一的轰鸣!咚!咚!咚!咚!如同远古巨人的心跳,沉稳,有力,震撼着大地,也震撼着凭窗而立的阎锡山的心房!

  草绿色的浪潮在广场上有序地流动、转向。

  每一个方阵都如同精密的齿轮,在教官(由高年级少年团军事组学员担任)嘹亮的口令和哨音指挥下,动作整齐划一,毫无滞涩!

  晨光熹微中,只能看到一片片移动的、充满力量的绿色轮廓,听到那撼天动地的脚步声和口号声。

  那份纪律、那份朝气、那份蕴含在整齐步伐中的磅礴力量,比任何阅兵都更具冲击力!

  阎锡山负手而立,鹰隼般的目光扫视着这片沸腾的绿色海洋。

  他看到了未来长治的筋骨!看到了那“不灭图腾”下最鲜活的薪火!

  胸中豪气激荡,昨夜书房定策的激越尚未平息,此刻又被这晨练的壮阔点燃。

  目光流转间,他在广场边缘一处略高的观礼台上,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熟悉的身影。

  林砚。

  他同样穿着绿色的制服,但并未加入奔跑的方阵,只是安静地站在观礼台中央,身后不远处站着虎子和二丫。

  小小的身影在宏大的晨练背景前显得格外渺小,却又异常醒目。

  晨风吹动他额前的短发,他清澈的目光平静地扫视着下方奔腾的草绿色洪流,如同一位小小的统帅在检阅他的军团。

  那眼神里没有孩童的嬉闹,只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与洞察。

  阎锡山心中一动,转身下楼,披着将校呢大衣,也走到了观礼台上,站到林砚身边。

  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和脚步声近在咫尺,如同汹涌的浪潮拍打着堤岸。

  阎锡山没有打扰林砚,只是和他一样,沉默地注视着这片由一万六千名少年组成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之海。

  良久,直到晨跑接近尾声,方阵开始有序带回,震天的声浪渐渐平息,阎锡山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林砚耳中:

  “砚哥儿,太原府里有几所学堂,国文、算学、格致,师资都是顶好的。”

  他目光依旧看着渐渐散去的绿色方阵,语气带着一种长辈的、不容置疑的关怀,“明年开春,要不要来太原上学?开阔开阔眼界。”

  林砚闻言,目光从收队的少年身上收回,仰起小脸看向阎锡山。

  晨光映在他清澈的眸子里,没有惊讶,没有犹豫,只有一片了然于心的平静。

  他轻轻地点了点头,小小的下巴划出一个坚定的弧度,清亮的童音在清晨微凉的空气中响起,清晰而简短:

  “好。”

  没有多余的解释,没有讨价还价,只是一个字。

  仿佛去太原上学,是早已在棋盘上落定的一子,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

  阎锡山看着林砚平静的小脸,听着那一个干脆利落的“好”字,心中最后一丝因昨夜惊天之秘而产生的疑虑也烟消云散。

  这孩子的心智,早已远超常人。

  他伸出手,宽厚温热的手掌轻轻落在林砚的肩头,如同按下一枚重要的棋子,带着期许,也带着一种无形的承诺。

  “好。”阎锡山也沉声应道,嘴角终于勾起一个满意的、带着深意的弧度。

  东方,第一缕金色的阳光终于挣脱了山峦的束缚,喷薄而出,瞬间洒满了整个广场。

  散去的绿色身影沐浴在金色的晨光中,如同被点燃的点点星火。

  巨大的学校建筑群披上了暖色,远处梯田的轮廓也清晰起来。

  新的一天开始了!

  官邸门前,黑色轿车已发动。

  林永年肃立车旁,林砚安静地站在父亲身侧。

  阎锡山最后看了一眼远处梯田上蜿蜒如龙的引水陶管,那沉默的巨兽正将活水无声地注入这片新生的土地。

  他收回目光,落在林永年沉稳的脸上,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然后,他弯腰,宽厚的手掌按在林砚小小的肩头,目光深沉:“砚哥儿,太原见。”

  “阎伯伯慢行。”林砚仰起小脸,清澈的眸子映着晨光。

  阎锡山不再多言,利落地钻进轿车。

  车窗缓缓升起,隔绝了车外的清冽空气。

  轿车平稳启动,沿着那条笔直、坚实的水泥路驶离。

  车内,阎锡山靠在后座,闭目养神。

  脸上惯常的冷峻线条,此刻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仿佛卸下重担般的松弛。

  脑海中,十万毛瑟的冰冷触感、克虏伯重炮的森然轮廓、德国精密机床的油墨气息,与窗外这片生机勃发、由他亲自见证并落子定局的土地景象,交织缠绕。

  长治的根基已成,山西的棋局正式开始。

  他嘴角勾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沉如古井的眼底,映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属于新潞城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晨光。

  轿车加速,驶向太原,也驶向一个被这潞城基业悄然改变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