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艰难的运输-《我在民国种田的日子》

  太原城外的临时转运场,喧嚣震天。

  巨大的移动式起重机伸出钢铁臂膀,将最后一件包裹严实的平炉耐材稳稳吊起,放入编号为甲三的重型卡车货厢。

  沉重的钢构件落下时,整个车架都发出沉闷的呻吟。

  德国技术员弗里茨手持清单,用粉笔在油布包裹上重重划下一个勾,转身对身旁汗流浃背的中方领队大声喊道:

  “甲三,超限件!固定!三层!钢丝绳!所有连接点!”

  他的中文带着浓重的喉音。

  领队嘶哑着喉咙招呼工人:

  “三层捆扎!钢丝绳给我勒进木头里去!垫木塞紧!”

  十几个精壮汉子立刻扑上去,粗粝的钢丝绳在滑轮组和撬棍的协助下发出令人牙酸的绞紧声。

  汉斯·克虏伯和苏承业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棚里,目光紧盯着转运场。

  第一梯队的十辆重型卡车已经装载完毕,如同十头钢铁巨兽匍匐在地。

  它们装载的都是心脏级别的核心。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更引人注目的,是车队前后肃立的武装力量。

  长治县城防司令曹文轩亲自带队,抽调了麾下最精锐的一个连。

  士兵们穿着整洁的灰布军装,肩挎簇新的汉阳造步枪,刺刀在秋阳下闪着寒光。

  队伍前头,两挺马克沁重机枪被牢牢架设在专用的马车拖架上,覆盖着油布,黑洞洞的枪口透着森然杀气。

  十余名骑兵在车队外围游弋警戒,眼神锐利地扫视着四周旷野。

  “苏先生,真正的考验开始了。”汉斯的声音低沉,目光扫过地图上从太原到长治那条标注着“石仔路基”的粗线。

  苏承业看着曹文轩指挥士兵在关键卡车上加派了岗哨,点了点头:“有曹司令亲自压阵,宵小之徒当不敢觊觎。传令,第一梯队,出发!”

  低沉而有力的引擎轰鸣声瞬间压过了工地的喧嚣。

  排气管喷出滚滚黑烟,十辆钢铁巨兽在经验最丰富的司机操控下,依次缓缓驶出转运场。

  武装士兵或攀附在卡车两侧的踏板上,或坐在紧随其后的武装马车上,骑兵则在车队前后数百米处展开扇形警戒。

  整个队伍如同一条移动的钢铁与血肉筑成的长城,踏上了那条崭新的、由碎石铺就的公路。

  最初的几十公里还算顺利。

  石仔路基坚硬平整,车队保持着谨慎的速度匀速前进。

  德国技术员坐在副驾驶或紧随其后的工程保障车上,紧盯着固定在设备关键部位的简易水平仪。

  传令兵策马在车队前后飞驰,传递着简短的信息:

  “甲一,水平正常!”

  “甲五,一切正常。”

  曹文轩骑在马上,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道路两侧的山梁和林地。

  然而,进入太行山西麓的丘陵地带,挑战陡增。

  连续的长坡考验着重载卡车的极限。

  引擎发出近乎咆哮的嘶吼,司机们不得不频繁地降档。

  最陡峭的一段长坡前,头车甲一甚至需要工程保障车在后面用钢缆拖拽助力,才勉强爬了上去。

  下坡同样惊心动魄,沉重的负荷使得刹车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

  曹文轩下令所有武装马车和骑兵集中到车队尾部下坡路段警戒,以防不测。

  更大的考验来自路面本身。

  石仔路基虽然整体平整,但局部路段因重型车辆碾压和地质原因,出现了沉降。

  一次,编号甲七的卡车后轮突然陷入一处隐蔽的软坑,整个车身猛地一沉,剧烈倾斜!

  车上装载的高炉热风炉大段发出令人心悸的金属摩擦声!

  “停车!停车!”随车的德国技术员卡尔脸色煞白,对着车窗外大吼。

  整个车队瞬间停下。

  外围警戒的骑兵立刻收缩,士兵们迅速跳下车,依托卡车和马车,枪口警惕地指向四方,形成防御圈。

  “工程队!上!”苏承业的声音带着急迫。

  曹文轩也策马赶到,厉声下令:“警戒哨前出百米!机枪手就位!”

  早已待命的工程保障队立刻扛着枕木、钢板和千斤顶冲了上去。

  工人们喊着号子,用最快的速度在倾斜的车轮下塞入枕木,用多个大吨位千斤顶同时发力,硬生生将沉重的卡车和它背负的庞然大物一点点顶起、校正。

  汗水混着尘土在他们脸上流淌。

  卡尔和技术员们则紧张地爬上货厢检查固定索具和构件的状态。

  士兵们持枪肃立,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寂静的山谷,马克沁机枪的枪衣已被掀开,黑洞洞的枪口威慑着任何可能潜藏的威胁。

  这次意外耽误了近两个小时,期间警戒没有丝毫松懈。

  日复一日,车轮在碎石中滚动。

  司机们轮换驾驶,在颠簸中与疲惫搏斗。

  技术员们轮班监控,双眼布满血丝。

  士兵们更是时刻紧绷神经,白天顶着烈日警戒,夜晚轮班值守篝火通明的营地。

  食物是冰冷的干粮,饮水带着铁锈味。每个人都像一根绷紧的弦。

  当车队最终驶上长治至晋城那段平整坚实的水泥公路时,平稳顺畅的嗡嗡声取代了令人心烦意乱的颠簸噪音。

  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稍弛。

  曹文轩命令士兵们依旧保持警戒队形,但紧绷的脸庞也缓和了不少。

  汉斯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长长呼出一口浊气。

  苏承业布满血丝的眼睛里,也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意。

  最后一段路程——晋城至枯树岭的专用水泥公路,平坦宽阔,一路坦途。

  重型卡车沉稳地行驶在路面上。

  武装力量依旧一丝不苟,骑兵前出侦察,步兵刺刀出鞘,机枪手的手指始终搭在冰冷的扳机护圈上。

  枯树岭的轮廓在地平线上显现。

  那是一片巨大的、热火朝天的工地。

  当车队裹挟着一路风尘,在武装卫队的严密护卫下,缓缓驶入钢铁基地建设区的大门时,工地上的喧嚣仿佛瞬间安静了片刻。

  无数翘首以盼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早已列队等候。

  他们的目光,既聚焦在那些风尘仆仆的钢铁巨兽和覆盖油布的庞然大物上,也聚焦在车队前后那些军容严整、刺刀闪亮的武装士兵身上。

  这肃然的武装押运,无声地宣告着这批设备无可估量的价值和不容侵犯的地位。

  移动式起重机巨大的吊臂缓缓移动,在无数双眼睛和黑洞洞的枪口(士兵们依旧保持着警戒姿态)的注视下,稳稳地钩住了编号甲一卡车上的油布。

  油布被小心翼翼地揭开,露出了高炉巨大炉缸那冷峻而完美的钢铁弧线。

  阳光照射在这跨越万里、历经武装护送才抵达的钢铁心脏上,反射出耀眼而冰冷的光芒。

  苏承业跳下车,脚踩在枯树岭坚实而微烫的土地上,仰望着那被缓缓吊起、精准移向预定基座的巨大炉缸。

  他侧过头,看向身旁同样仰望着吊装现场、脸上混合着疲惫与专注的汉斯·克虏伯。

  曹文轩则按着腰间的枪套,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整个欢迎场面和周边环境,他麾下的士兵依旧持枪肃立,刺刀在暮色中排成一道寒光凛凛的直线。

  “汉斯先生,”苏承业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它到家了。”

  汉斯没有转头,他的目光紧紧追随着空中那缓慢移动的钢铁巨物,仿佛在护送一个新生儿的降临。

  他轻轻地点了点头。

  “是的,苏先生。”汉斯的声音低沉而郑重,“它到家了。真正的建造,现在才开始。”

  巨大的炉缸在吊索的牵引下,稳稳地、分毫不差地落入了钢筋混凝土基座之中,发出沉重的、宣告着扎根的闷响。

  列队的士兵中,不知是谁带头,爆发出一阵压抑着激动、整齐划一的低吼,旋即被工地上猛然响起的、更加热烈的欢呼与机器的轰鸣彻底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