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回禀-《南北朝,敕勒长歌》

  虽然已经是初春,但春风却一点都不和煦。孙凤年只觉得那贼风简直像是千万把无形的钝刀,直贴着皮肉钻进骨头缝里,刮得人骨髓生寒。

  自长安狼狈出来,这一路上都不如意。恼人的雨时歇时落,将官道泡成了烂泥塘,马蹄深陷,泥浆四溅,再不复来时鲜衣怒马、踏花疾驰的快意了。

  孙凤年伏在马背上,浑身骨头架子像是被抖散了又粗劣地拼凑回去,颠簸得他五脏六腑都在翻搅。

  长安受了一场屈辱,让他再也没有什么心力。昔日飞扬跋扈的孙公子,此刻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亲随几次欲言又止,见他面沉如铁、眼神空洞,终究噤了声。一行人沉默着赶路,只闻马蹄踩踏泥泞的噗嗤声,以及风刀刮过荒原的呜咽。

  快!再快些!

  只有尽快回到洛阳,向叔父孙腾诉说一二,才算有了托付之处!他猛地一夹马腹,鞭子虚抽在早已疲惫不堪的马臀上,继续向前奔去。

  …………

  一路无话,一行人赶了大半个月的路,终于,洛阳城那恢弘的轮廓在地平线上灰蒙蒙的雨幕与暮色交融处显现。

  往日见到这座繁华帝都,心头总涌起一股归家的松懈与世家子的倨傲。

  然而此刻,那层层叠叠浸在雨雾里的巍峨城墙,竟似巨兽盘踞,森然压来。城门处悬挂的灯笼在冷风中摇晃,昏黄的光晕投下明明灭灭的影子,如同浮荡的鬼火,映在孙凤年深陷的眼窝里,空洞而无一丝生气。

  守门士卒验勘符信时探究的一瞥,也让他如芒在背,浑身寒毛倒竖。

  他几乎是摔下了马背。

  咸阳郡公府门前悬挂的巨大的“孙”字灯笼,在寒夜里洒下浑圆的暖光。那曾是威仪与权力的象征,此刻却像一只冰冷的巨眼,带着无声的审问,冷冷地俯瞰着这个狼狈不堪的归客。

  “开门!”

  到了这里,孙凤年终于找回了几分底气。

  他步履蹒跚,扑向那沉重的木门。昔日鲜亮惹眼的锦袍已如褴褛的乞儿服,污泥板结成块,在袍角袖口凝成沉重的硬壳。冷风刀子般卷起破烂的下摆,露出被冻得青紫的小腿。

  “郎君?!”

  守门的部曲家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鲜衣怒马出城的小主人,此刻形同鬼魅归来。

  惊骇之后便是巨大的不祥预感攫住了他们的心神。一人猛地推开沉重的侧门,另一人冲上去欲要搀扶:

  “小郎君!您……”

  话音未落,手还未触及孙凤年衣袖,便被一股巨大的力道狠狠搡开。

  “滚开!”

  孙凤年如同被火燎了尾巴的困兽,喉咙里滚出压抑的咆哮。

  他拒绝任何人的搀扶,用尽最后的气力撞开府门,深一脚浅一脚地冲进庭院。莫名的,他只想尽快逃离身后洞开的大门,逃离那两盏在风中幽幽摇晃、仿佛追魂鬼眼般的“孙”字灯笼。

  庭院深深,回廊曲折。

  引路的青衣小厮不敢言语,只在前方垂首疾行,挑着一盏风灯,昏黄的光晕在湿滑的石径上摇摆不定,将孙凤年踽踽独行、摇摇欲坠的孤影拉长又扭曲。

  “大人在书斋候着郎君。”

  小厮在月洞门前止步,声音细若蚊蚋,带着畏惧。

  孙凤年身体微不可察地晃了一下,冰冷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沉香气息,此刻竟如刀锋般刺入鼻腔,呛得他心肺生疼。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压下身体深处那难以控制的颤抖。

  随即,他推开了那扇虚掩着的、厚重如千斤的雕花门扉。

  一股温暖干燥、蕴着极品沉香醇厚气息的暖流,裹挟着书籍与墨锭的古老气味,瞬间驱散了孙凤年身上的刺骨严寒。

  书斋内烛火通明,数盏落地宫灯和三架烛台,将每一寸空间都照得纤毫毕现。

  靠墙的紫檀大架塞满了竹简帛书,熠熠生辉的炉子里,一束笔直的青烟袅袅攀升,在烛光下流转着玉色光泽。

  孙腾并未在看书。

  他端坐在巨大的书案后,一手随意地搭在扶手上那尊莹润的羊脂玉貔貅上,缓缓摩挲。

  案头堆叠着几卷展开的文书,另一侧端放着一盏浮动着翠色的茶汤。窗外呜咽的风声似乎被厚重的帷幕隔绝在外,这里只有炉火的暖、熏香的幽和一种沉淀了多年的、属于顶级权臣的从容威仪。

  但这无声的威压如同一块千斤玄铁,沉沉压在孙凤年那忐忑不已的心口。

  “回来了?”

  孙腾并未抬头,手指无意识地叩击着桌面,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仿佛只是一句寻常的问候。

  然而这一声,却如同利锥,狠狠刺破了孙凤年强行支撑的意志堤坝。他双腿一软,“噗通”一声结结实实跪倒在地。

  “侄儿……侄儿孙凤年,拜、拜见……叔父……”

  孙腾叩击桌案的手指骤然一顿,他缓缓抬起眼,目光如两口深不见底的古井,波澜不惊地落在匍匐在地、颤抖不已的孙凤年身上。

  从他那身褴褛泥泞、被风霜蚀刻出数道口子的袍袖,到他紧紧扣在地面、指节惨白的双手,最后,落在他那死死抵着地砖、散乱发髻中露出的、被冻伤划破的、脏污不堪的后颈上。

  长久的沉默。

  “长安一行如何?”

  孙腾的声音终于再次响起。

  孙凤年猛地一震,头颅更深地埋了下去:

  “侄儿……侄儿无能……未能……面、面陈叔父深意于王上驾前……”

  声音闷在地砖上,含混不清。

  孙腾的手指蜷曲了一下,复又放开,不再叩击,虚虚搭在玉貔貅上:

  “起来回话。详说。”

  孙凤年挣扎着,手脚并用地爬起,却无论如何也站不稳,颓然地跌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目光涣散,不敢与书案后的那双眼睛对视。

  “我入了行辕,只见守卫甚严,周围玄甲兵士,个个……个个如狼似虎……”他终于找到断续的词语,开始艰难诉说起来。

  叙述混乱而破碎,颠三倒四。他极力想描述长安城内的压抑,行辕甬道的杀气,偏厅等候的漫长煎熬和受尽冷眼的屈辱,然而话语却不断中断。

  尤其在说到面见高王的一节,他喉间猛地一紧:

  “侄儿向王上哭告世子……强占田土……滥用酷吏……我孙家……”终于说到核心,他的声音拔高,带着绝望的控诉。然而,这控诉刚刚开头,就被他自己记忆中那无法抗拒的压力碾碎。

  “高王……他……”

  孙凤年猛地抬起头,双目赤红:

  “他听完竟未曾抬眼……还在批阅文书……许久……许久才、才……”他剧烈地喘息:

  “他抬起眼……看……看着侄儿……”

  书斋里的空气彻底凝固了。沉香青烟笔直。孙腾搭在玉貔貅上的指节用力,手背青筋隐隐贲起。

  孙凤年像是濒死的鱼被丢上了滚烫的砾石滩,身体剧烈地反弓起来,痉挛着。那根名为“恐惧”的弦,在回忆的重压下,彻底绷断了!

  “王上问侄儿……”

  孙凤年喉咙迸出声音:

  “‘吾儿跋扈?’……他就这么问!就这么看着侄儿问!侄儿……侄儿……”

  他涕泪横流,语不成句,只能用额头疯狂地撞着地面:

  “侄儿不敢答啊!不能答啊!叔父!侄儿……侄儿说不出……”

  “咚、咚、咚!”

  沉闷的叩首声在书斋里一声声响起,让孙腾十分烦躁。

  “凤年!够了!”

  孙腾猛地低喝一声。他闭上了眼睛。眉峰几不可察地蹙起一个深刻的川字,呼吸微顿,胸膛起伏平缓下来。

  “最……最后……”

  半晌,孙凤年又断断续续开口:“……王上……王上他……令侄儿……回来……”

  短暂的停顿,似在凝聚仅剩的勇气:

  “王上让我对叔父说,说‘儿已浸长,公宜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