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渐息,汾水河畔的战场终于显露出全貌。
高欢站在霍山隘口的最高处,俯瞰着脚下这片土地。
雪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无数尸体,有长安军的,也有晋阳军的。
鲜血将积雪染成暗红色,在夕阳的映照下,宛如一幅残酷壮丽的画卷。
“王上,此战大捷啊!”
苏绰踏着积雪走来,手中捧着一卷竹简,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此战我军斩首无算,俘虏万余人,缴获长安军战马两千余匹,铠甲兵器更是不计其数。”
高欢微微颔首,目光却依然停留在远处的战场上。
那里,士兵们正在清理战场,将死去的同袍整齐排列。伤兵的呻吟声、战马的嘶鸣声、将领的喝令声交织在一起,构成胜利后特有的嘈杂。
“我军伤亡如何?”高欢突然问道,声音低沉。
苏绰脸上的喜色稍稍收敛:
“阵亡四千余人,重伤两千余,轻伤较多,目前还在统计。”
“四千多啊……”
高欢轻声重复这个数字,眼神微黯。他深吸一口气:
“传令下去,阵亡将士的抚恤加倍,家眷依例抚恤,赐田宅。”
高欢顿了顿:
“重伤者由军中供养终身,轻伤者赏钱五贯。”
苏绰连连点头称是。
高欢轻抚要袅的鬃毛,战马低嘶一声,似在回应主人的思绪。
他望着远处被押解的长安将领,陡然想起前世顿足玉璧的情景,反而涌起一丝莫名的怅然。
——宇文泰,终究还是败了。
“王上!窦将军急报!”
亲卫统领疾步奔来,声音中带着难掩的激动:
“窦将军于霍山隘口生擒宇文泰!现正押往大营!”
高欢闻言,瞳孔骤然一缩,手指不自觉地攥紧缰绳。
“好!”他沉声应道,语气却无半分狂喜,反倒透着一丝复杂。
苏绰立于一旁,敏锐地察觉到高欢的异样,他轻抚长须,目光在雪地上逡巡,心中已转过千百个念头。
作为谋主,他深知此刻一言可定生死,一字可决兴衰。
“王上,关中自此大定矣。”
苏绰缓步上前,声音清冷。
高欢沉默片刻,忽而轻笑:
“是啊,大定矣!”
他抬头望向西边,那里是长安的方向,亦是宇文泰经营多年的根基所在。
如今,这座雄城已如无主之地,只待他挥师西进,便可一举收入囊中。
可不知为何,他心中竟无半分畅快。
苏绰察言观色,心下了然。他轻咳一声,低声道:
“王上可是在忧心如何处置宇文黑獭?”
高欢侧目看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令绰知我。”
苏绰抚须沉吟,缓缓道:
“我有三虑。
其一,宇文泰乃关陇豪强之首,其死党遍布三秦。若杀之,赵贵、侯莫陈崇等人必拥立新主,负隅顽抗。虽然我等不惧他们,但终究是个麻烦。
其二,吐谷浑新败,慕容世伏怀恨在心。若见王上杀俘,西羌诸部必生兔死狐悲之心,恐与关中残军合流。”
高欢眉头微蹙,要袅不安地喷着白气。
苏绰见状,继续道:
“其三,”他故意顿了顿:
“王上可还记得当年邺城之盟?尔朱荣擒葛荣而不杀,终得六镇归心。”
雪幕中,高欢的眼神渐渐清明。苏绰知道火候已到,压低声音道:
“不若效汉高祖待田横故事。先示以宽仁,稳关中人心。待关中平定……”
单手在颈间轻轻一划,“再议不迟!”
高欢突然大笑:
“好个苏令绰!我不怕关中大乱,关中乱了,于我等不过多费些刀兵罢了,我等终能从容收拾。只是若要叫三秦父老真心归附,令绰所言确实有几分道理!”
说着,他猛地扯动缰绳:
“传令窦泰,将宇文黑獭单独囚于帐中,每日供给酒肉,着医者按时看护。待来日……”
他望向长安方向,眼中寒光乍现:
“该去长安了!”
苏绰躬身领命,刚要离去,高欢又叫住他:
“那些俘虏如何了?”
“王上放心,已按惯例将校尉以上军官单独关押,普通士卒集中看管在汾水北岸的营地里。”
高欢沉思片刻,突然道:
“传令下去,降卒愿归乡者,发放三日口粮,放其归家;愿投军者,编入辅兵营,不得苛待。”
苏绰愕然抬头:
“放其归家么?这些人可都是黑獭直属,若放虎归山……”
“令绰啊。”高欢语气带着几分耐心:
“你可知种地的农人最看重什么?”
不待苏绰回答,他已自问自答:
“一捧种粮,三寸犁头,吃饱饭穿暖衣罢了!这些士卒大多是关中农家子弟,只是被黑獭征募来此,家中还有父母妻儿。
他们家中皆有田亩,此刻爷娘妻儿怕是正对着空锅等儿子夫君归来,”
高欢的声音不大:
“这些人杀之无益,徒增仇恨。放他们回去,正好告诉关中子民,我晋阳皆是仁义之师。”
苏绰眼中精光一闪,立刻明白了高欢的用意。他深深一揖:
“王上圣明,此举必能收关中民心。”
高欢不置可否,转身走向等候多时的亲卫队。
“好生收拾战场,全军修整三日,我们回玉璧大营。”
他轻声道:
“待下了玉璧,我再见黑獭吧!”
…………
“将军!”
雷五安跌跌撞撞冲上城楼,脸色惨白,嘴唇因寒冷和恐惧不住颤抖:
“晋阳军……晋阳军有动静了!”
王思政心头一紧,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垛口前。
远处晋阳军营寨突然如沸水般翻涌,无数玄色旗帜在大雪初歇的晨光中猎猎招展。最令人胆寒的是那列阵的具装铁骑,晨晖映照下宛如移动的刀山剑林。
“他们要总攻了吗?”王思政喃喃自语,喉结艰难地滚动了一下。他下意识摸向腰间佩剑,却发现自己的手指正不受控制地发抖。
随即,他的瞳孔也骤然收缩。
在晋阳军队伍最前方,一面残破的玄色大旗正歪歪斜斜地被人举起。旗面被箭矢撕开数道裂口,但旗杆顶端那枚狼头徽记在冬阳下仍熠熠生辉——那是吐谷浑的标志!
“吐谷浑王旗如何在那里!?”
王思政的声音突然拔高,像被人生生掐住了喉咙。
他死死抓住雷五安的手臂:
“你看清楚!那当真是吐谷浑王旗!?”
话音未落,更远处的雪原上突然传来沉闷的鼓点。
另一支黑甲骑兵缓缓而来,为首的骑士高举长杆,杆上悬挂的物件在风中诡异晃动。
等看清楚那是什么,王思政双腿一软,几乎站立不住。
他张着嘴却发不出声音,仿佛有只看不见的手扼住了咽喉。
“完了……”
王思政的嘴唇无声开合,喉间涌上腥甜。
那是长安军的中军帅旗。
到了这个时候,他哪能还不知道两旗出现在这里,究竟是什么意思。
他机械地转头望向城内——伤兵们蜷缩在墙角,几个士兵正用长矛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身体……
高欢站在霍山隘口的最高处,俯瞰着脚下这片土地。
雪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无数尸体,有长安军的,也有晋阳军的。
鲜血将积雪染成暗红色,在夕阳的映照下,宛如一幅残酷壮丽的画卷。
“王上,此战大捷啊!”
苏绰踏着积雪走来,手中捧着一卷竹简,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此战我军斩首无算,俘虏万余人,缴获长安军战马两千余匹,铠甲兵器更是不计其数。”
高欢微微颔首,目光却依然停留在远处的战场上。
那里,士兵们正在清理战场,将死去的同袍整齐排列。伤兵的呻吟声、战马的嘶鸣声、将领的喝令声交织在一起,构成胜利后特有的嘈杂。
“我军伤亡如何?”高欢突然问道,声音低沉。
苏绰脸上的喜色稍稍收敛:
“阵亡四千余人,重伤两千余,轻伤较多,目前还在统计。”
“四千多啊……”
高欢轻声重复这个数字,眼神微黯。他深吸一口气:
“传令下去,阵亡将士的抚恤加倍,家眷依例抚恤,赐田宅。”
高欢顿了顿:
“重伤者由军中供养终身,轻伤者赏钱五贯。”
苏绰连连点头称是。
高欢轻抚要袅的鬃毛,战马低嘶一声,似在回应主人的思绪。
他望着远处被押解的长安将领,陡然想起前世顿足玉璧的情景,反而涌起一丝莫名的怅然。
——宇文泰,终究还是败了。
“王上!窦将军急报!”
亲卫统领疾步奔来,声音中带着难掩的激动:
“窦将军于霍山隘口生擒宇文泰!现正押往大营!”
高欢闻言,瞳孔骤然一缩,手指不自觉地攥紧缰绳。
“好!”他沉声应道,语气却无半分狂喜,反倒透着一丝复杂。
苏绰立于一旁,敏锐地察觉到高欢的异样,他轻抚长须,目光在雪地上逡巡,心中已转过千百个念头。
作为谋主,他深知此刻一言可定生死,一字可决兴衰。
“王上,关中自此大定矣。”
苏绰缓步上前,声音清冷。
高欢沉默片刻,忽而轻笑:
“是啊,大定矣!”
他抬头望向西边,那里是长安的方向,亦是宇文泰经营多年的根基所在。
如今,这座雄城已如无主之地,只待他挥师西进,便可一举收入囊中。
可不知为何,他心中竟无半分畅快。
苏绰察言观色,心下了然。他轻咳一声,低声道:
“王上可是在忧心如何处置宇文黑獭?”
高欢侧目看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令绰知我。”
苏绰抚须沉吟,缓缓道:
“我有三虑。
其一,宇文泰乃关陇豪强之首,其死党遍布三秦。若杀之,赵贵、侯莫陈崇等人必拥立新主,负隅顽抗。虽然我等不惧他们,但终究是个麻烦。
其二,吐谷浑新败,慕容世伏怀恨在心。若见王上杀俘,西羌诸部必生兔死狐悲之心,恐与关中残军合流。”
高欢眉头微蹙,要袅不安地喷着白气。
苏绰见状,继续道:
“其三,”他故意顿了顿:
“王上可还记得当年邺城之盟?尔朱荣擒葛荣而不杀,终得六镇归心。”
雪幕中,高欢的眼神渐渐清明。苏绰知道火候已到,压低声音道:
“不若效汉高祖待田横故事。先示以宽仁,稳关中人心。待关中平定……”
单手在颈间轻轻一划,“再议不迟!”
高欢突然大笑:
“好个苏令绰!我不怕关中大乱,关中乱了,于我等不过多费些刀兵罢了,我等终能从容收拾。只是若要叫三秦父老真心归附,令绰所言确实有几分道理!”
说着,他猛地扯动缰绳:
“传令窦泰,将宇文黑獭单独囚于帐中,每日供给酒肉,着医者按时看护。待来日……”
他望向长安方向,眼中寒光乍现:
“该去长安了!”
苏绰躬身领命,刚要离去,高欢又叫住他:
“那些俘虏如何了?”
“王上放心,已按惯例将校尉以上军官单独关押,普通士卒集中看管在汾水北岸的营地里。”
高欢沉思片刻,突然道:
“传令下去,降卒愿归乡者,发放三日口粮,放其归家;愿投军者,编入辅兵营,不得苛待。”
苏绰愕然抬头:
“放其归家么?这些人可都是黑獭直属,若放虎归山……”
“令绰啊。”高欢语气带着几分耐心:
“你可知种地的农人最看重什么?”
不待苏绰回答,他已自问自答:
“一捧种粮,三寸犁头,吃饱饭穿暖衣罢了!这些士卒大多是关中农家子弟,只是被黑獭征募来此,家中还有父母妻儿。
他们家中皆有田亩,此刻爷娘妻儿怕是正对着空锅等儿子夫君归来,”
高欢的声音不大:
“这些人杀之无益,徒增仇恨。放他们回去,正好告诉关中子民,我晋阳皆是仁义之师。”
苏绰眼中精光一闪,立刻明白了高欢的用意。他深深一揖:
“王上圣明,此举必能收关中民心。”
高欢不置可否,转身走向等候多时的亲卫队。
“好生收拾战场,全军修整三日,我们回玉璧大营。”
他轻声道:
“待下了玉璧,我再见黑獭吧!”
…………
“将军!”
雷五安跌跌撞撞冲上城楼,脸色惨白,嘴唇因寒冷和恐惧不住颤抖:
“晋阳军……晋阳军有动静了!”
王思政心头一紧,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垛口前。
远处晋阳军营寨突然如沸水般翻涌,无数玄色旗帜在大雪初歇的晨光中猎猎招展。最令人胆寒的是那列阵的具装铁骑,晨晖映照下宛如移动的刀山剑林。
“他们要总攻了吗?”王思政喃喃自语,喉结艰难地滚动了一下。他下意识摸向腰间佩剑,却发现自己的手指正不受控制地发抖。
随即,他的瞳孔也骤然收缩。
在晋阳军队伍最前方,一面残破的玄色大旗正歪歪斜斜地被人举起。旗面被箭矢撕开数道裂口,但旗杆顶端那枚狼头徽记在冬阳下仍熠熠生辉——那是吐谷浑的标志!
“吐谷浑王旗如何在那里!?”
王思政的声音突然拔高,像被人生生掐住了喉咙。
他死死抓住雷五安的手臂:
“你看清楚!那当真是吐谷浑王旗!?”
话音未落,更远处的雪原上突然传来沉闷的鼓点。
另一支黑甲骑兵缓缓而来,为首的骑士高举长杆,杆上悬挂的物件在风中诡异晃动。
等看清楚那是什么,王思政双腿一软,几乎站立不住。
他张着嘴却发不出声音,仿佛有只看不见的手扼住了咽喉。
“完了……”
王思政的嘴唇无声开合,喉间涌上腥甜。
那是长安军的中军帅旗。
到了这个时候,他哪能还不知道两旗出现在这里,究竟是什么意思。
他机械地转头望向城内——伤兵们蜷缩在墙角,几个士兵正用长矛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