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1章 给天下士子以信心-《汉武帝:这个穿越者太敢说》

  “如今大汉外患已除,陛下盯上了世家权贵,豪强大族,。

  想要收回他们手中的举荐之权,可哪有那么简单。

  陛下也不想想,没有世家权贵、豪强大族的支持,大汉会有今天。

  他们盘根错节,关系密布,互相知会一声就能让考试者获得照顾。”

  吏员考试中,孔臧就已经发现了漏洞。

  每张试卷上都有考生的姓名和籍贯信息,熟悉的人还能认出他们的笔迹,如果他认识其中某个人,完全可以在阅卷时暗中照顾。

  “老师,只要不考数学,学生完全可以比军中士卒考的好。

  这么多年的圣贤书不是白读的。”

  这点信心他还是有的,再加上老师口中的照顾,就算施行科举制,他也是最顶尖的人。

  ……

  “陛下,这次吏员考试其实很粗糙,要是科举考试也这么做的话,漏洞会很多,难以起到公平取仕的作用。”

  孔臧还不知道,他发现的那些漏洞只存在于吏员考试环节,科举制不会留下那么多漏洞的。

  “吏员考试的题目,绝大多数都只有一个答案。是三亩地就是三亩地,算错了就不得分,律法类题目大多也都是以填空题为主。

  考官能发挥的空间很小,只要注意泄题问题,比较容易保证公平。”

  未央宫中,君臣几人正在总结这次考试的情况。

  陆鸣把后世的科举经验拿了出来。

  “但科举不同,科举带来的好处值得他们冒风险,甚至是冒一切风险。”

  资本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敢这么做的不只是资本,科举舞弊在历朝都是重罪,但从未停止。

  “所以,考生的信息不能暴露在考官眼前,考生的笔迹也同样不能暴露,糊名法和誊录法是科举的必备措施。”

  糊名,也被称为弥封或封弥,在考生交卷后,由专人将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和籍贯等个人信息内容封住或直接裁去,起源于武则天时期。

  誊录,则是由专人将考生的试卷另行抄写,防止考官辨认出考生字迹,在宋朝开始实行。

  两种方法都是为了防止考官认出考生信息,从未为其作弊。

  “唐宋两代才摸索出来的防作弊制度,朕现在就能用上,感觉真不错,也能帮一些人减少麻烦。”

  执政多年,他很清楚官场的一些情况。

  有的人可以顶住金钱的收买,但顶不住人情往来。

  倘若某位考官是被人举荐而踏入仕途的,当初举荐他的人来请求他照顾自己的孩子,他又怎么好拒绝。

  如果他坚定的拒绝了,又会被周围人如何看待?

  会不会被人说成是忘恩负义之途径?

  刘彻觉得可能性很大。

  “你们说,朕是在科举考试之前宣布这两项制度,还是在考试之后阅卷时再让考官们知道这两项制度呢?”

  要是在考试之后在宣,阅卷的考官已经同意徇私舞弊,拿到试卷时,他们会是怎样的表情?

  刘彻想想就觉得有趣。

  “要是在考试之前宣布,倒是能为一些考官省去一些麻烦。”

  他看向陆鸣三人,“你们觉得呢?”

  “陛下,我认为应该在宣布科举考试消息的时候直接公布这两项制度。”

  陆鸣听出来刘彻的意思,想想确实很有趣。

  不管是被金钱腐蚀,还是被恩情拿捏,答应舞弊的考官都不是合格的考官。

  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盘算落空的时候,会不会感觉自己像个小丑呢?

  可惜,这点乐趣太过有限,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这两项制度与科举的消息一同宣布,广大寒门士子会对科举更有信心。

  没有糊名法和誊录制度,科举的弊端显而易见,天下的寒门士子怎么会想不到这些弊端。

  要是他们考不上,不管事实如何,都会影响他们对科举的信心。”

  面对一个有明显漏洞的制度,考不上的人完全有理由相信,不是自己水平问题,而是被权贵做局了。

  哪怕制度没有问题,承认自己水平不行也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而大汉的科举刚要起步,还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口碑,正是容易被质疑的时候。

  这时候最需要全力彰显自身的公平公正,以便激励天下寒门参与科举。

  “陛下,臣认为富民侯说的对。”

  卫青和霍去病也都赞同,“将士们知道军中赏罚分明,知道自己立下的战功可以换来实际的好处,他们才会去奋勇拼杀。

  不会担心自己的舍生忘死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面对一件明显不公的事情,又会有多少人全力投入去努力呢?

  “而且堵上一些漏洞,考官也少了一些被腐蚀的机会。

  原本能坚持不贪腐的那些人,也不用被以前的恩情所裹挟,用科举来还自己的人情。”

  人心经不起试探。

  贪腐的机会一大堆,有漏洞不堵上,是嫌弃朝堂上人太多么?

  一番讨论后,刘彻决定一同宣布。

  “科举制刚开始,信心最重要。朕要让天下士子看到朝廷的决心。”

  ……

  未央宫,早朝。

  “陛下,考取各县吏员的将士十日后就要结束服役,到时即可前往各县任职。”

  奏报结束后,卫青坐回到自己的位置。

  他能做的已经都做完了,之后就看这些将士的表现,在新的环境中能否做出成绩。

  “左右内史,这是第一批担任吏员的军中士卒,天下人都在看着,你们要掌控好局面,有问题要及时处理。”

  对于各地县令来说,考进来的不是他们自己安排的人选,容易出现排外的情况。

  但军中将士也不是好惹的,战场上杀人都敢,要是被排挤的严重了,砍下两颗脑袋也不是不可能。

  朝廷不能允许出现这种场面,左右内史必须负起责任。

  他们俩要是能尽心竭力的稳固局面,盯紧各县的县令,局面就不至于太坏。

  “臣奉诏,必不负陛下所托。”

  汲黯和倪宽也知道事情的重要性,不敢马虎。

  退朝后,回到各自官署,一封封信件发出,叮嘱各地县令要谨慎从事,还会亲自去各县巡查。

  可军中士卒到任后不久,倪宽辖区的万年县还是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