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如烟的历史典籍《东周列国志》里,赵高的身影于第一百零七回《献地图荆轲闹秦庭 论兵法王翦代李信》中首次浮现。彼时,咸阳宫阙内寒光乍现,荆轲手持淬毒匕首,如鬼魅般扑向秦王政,大殿内顿时乱作一团。文武百官惊慌失措,侍卫们因秦法规定不得带兵器上殿而束手无策。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身形瘦小的内侍赵高,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穿梭于慌乱的人群,声音尖锐却清晰地喊道:“王负剑!王负剑!”秦王政在这急促的提醒下,如梦初醒,将长剑背负身后,抽出长剑,奋力一挥,荆轲顿时倒地,结束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刺杀。
因救驾之功,赵高获赏百镒黄金。金灿灿的赏金堆在眼前,折射出他志得意满的神情。秦始皇听说赵高平日里勤勉有加,处理事务井井有条,尤其对秦国律法烂熟于心,仿若一部行走的法典。于是,一道旨意降下,赵高被提拔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舆。这不仅是对其能力的认可,更意味着他能常伴秦始皇左右。同时,秦始皇还将少子胡亥的判案断狱教学之责托付于他,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
赵高生就一副善于察言观色的玲珑心思,他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更懂得如何投其所好。在教导胡亥的日子里,他不遗余力地展示自己的巧言令色与谄媚之术。他会在胡亥略有所悟时,毫不吝啬地奉上赞美之词,眼神中满是敬佩;也会在胡亥困惑时,耐心讲解,话语间尽是关切。久而久之,胡亥对他愈发信任,将其视为心腹,二人关系愈发亲密。
然而,赵高并非安分守己之辈。一次,他触犯秦国严苛律法,犯下重罪。蒙毅身为执法大臣,秉持公正,铁面无私,按律要将赵高处死。赵高被押解至刑场,枷锁在身,却并未惊慌失措。他深知,自己的命运掌握在秦始皇手中。在狱中,他精心构思说辞,将自己的过错归咎于意外,言辞恳切,声泪俱下。当秦始皇听闻此事,念及赵高往日的勤勉与才能,加之赵高一番巧舌如簧的辩解,最终赦免了他,还恢复其原职。死里逃生的赵高,心中对蒙毅的怨恨如野草般疯长,也暗暗发誓,日后定要让蒙毅付出代价。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年过半百的始皇帝踏上了第五次出巡之路。他一生都在追寻长生不老之术,宫中术士云集,炼丹炉日夜不熄,蓬莱仙山的传说萦绕心间。他厌恶谈及死亡,仿佛只要避而不谈,便能超脱生死轮回。然而,生命的轨迹怎会因帝王的意志而改变?在巡游途中,病魔悄然袭来,且来势汹汹。随着病情日益加重,秦始皇躺在华丽的车辇中,看着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心中明白,大限将至。
立储之事刻不容缓。长子扶苏虽常与自己政见不合,在治国理念上存在诸多分歧,但扶苏性格刚毅,勇武过人,待人诚恳,深得将士们的信赖,又有大将蒙恬辅佐,无疑是理想的皇位继承人选。况且,依照嫡长子继承制,皇位传于扶苏名正言顺。秦始皇不再犹豫,召来掌管皇帝符玺和诏令发布的赵高,气息微弱却字字有力地命他代拟诏书给扶苏。诏书内容为命扶苏将上郡监军事务托付给蒙恬,速速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这短短数语,实则已默认扶苏为皇位继承者。
赵高接过诏书,心中却掀起惊涛骇浪。他与扶苏向来不合,深知扶苏若即位,自己的地位必将岌岌可危。而胡亥昏庸无知,易于掌控。于是,在秦始皇殷切的目光下,他假意应承,转身却将诏书秘密扣下。他心中暗自盘算,如何才能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保住自己的地位,甚至更进一步。他深知,一旦扶苏即位,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权势将付诸东流,而胡亥则是一个可以任他摆布的傀儡。赵高决定,必须阻止扶苏即位,将胡亥推上皇位,这样才能确保自己未来的荣华富贵。于是,他开始暗中策划,寻找机会,准备在秦始皇驾崩后,发动一场惊天动地的政变。
七月丙寅,噩耗传来,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李斯得知消息,心中大惊失色,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皇上死于宫外,太子之位悬而未决,若消息传出,天下必将大乱,秦始皇的众多皇子也定会为争夺皇位而掀起腥风血雨。李斯深知,一旦局势失控,秦朝的稳定将受到严重威胁,多年的统一成果也可能付诸东流。为稳住局势,李斯当机立断,封锁消息。他命人将秦始皇的棺材放入辒辌车中,这种车可卧可躺,关闭窗户温暖如春,打开窗户凉爽宜人,此刻却成了遮掩真相的工具。车队继续前行,所到之处,进献食物、百官奏事一切如常,仿佛秦始皇仍在车中。当时,除了随行的胡亥、赵高和五六名受宠之臣知晓真相外,其余人皆被蒙在鼓里。
一天傍晚,车队停下歇息。夜色渐浓,月光如水洒在营地,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马嘶声打破了这份宁静。赵高觉得时机已到,怀揣着扣押的遗诏,悄悄来到胡亥帐中。他压低声音,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劝胡亥夺取皇位:“公子,如今大权尽在你我和丞相手中,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望公子早作决断。”胡亥心中本就对皇位觊觎已久,只是碍于忠孝仁义,一直不敢表露。此刻听赵高这么一说,心中虽有动摇,但仍有些顾虑,叹息道:“父皇病逝的消息尚未昭告天下,此时与丞相商议此事,恐有不妥,若被他人知晓,后果不堪设想。”赵高胸有成竹,拍着胸脯说道:“公子不必担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此事没有丞相相助难以成事,臣愿为公子前去说服丞相,定能马到成功。”胡亥略一思索,权衡利弊后,便点头应允,心中暗自盘算,若能登上皇位,自己必将大权在握,一展宏图。
李斯作为秦朝开国元老,跟随秦始皇多年,为统一六国、治理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在朝中威望极高。他从一个普通的布衣书生,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努力,一步步攀升至高位,成为秦朝的丞相,位极人臣。然而,赵高深知,若想篡位成功,必须争取到李斯的支持。他仔细研究李斯,发现李斯出身布衣,早年为摆脱卑贱穷困,寒窗苦读,投身仕途。如今虽位居三公,享尽荣华富贵,但内心深处始终对未来充满担忧,害怕失去这一切。于是,赵高决定从李斯的这个弱点入手。
赵高径直来到李斯营帐,语气中带着一丝挑衅,目光锐利地盯着李斯,说道:“丞相可知,皇上驾崩一事,外人并不知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都在我手中。立谁为太子,全在丞相和我一句话,丞相打算如何?”
李斯听闻此言,脸色骤变,立刻明白赵高想篡改诏书、另立太子的意图。他心中震惊不已,愤怒与震惊交织在一起,当即厉声拒绝:“休得胡言!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怎能说得出口!我李斯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皇上将天下安危托付于你我,我们怎可辜负圣恩!你这是在试探我,还是真的想犯上作乱?”
李斯低沉的声音在营帐中回荡,显得异常坚定,他深知,一旦卷入这场阴谋,不仅自己会身败名裂,更会危及到秦朝的稳定。
赵高见正面劝说李斯无效,便话锋一转,语气带着几分试探,不紧不慢地说道:“丞相,依您看,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上,您与蒙恬将军相比,谁更胜一筹呢?”
李斯听到这话,沉默良久,神色黯然,无奈地摇了摇头,低声说道:“我不如他。”
赵高见状,心中暗喜,继续步步紧逼,语气愈发严肃地说:“丞相是聪明人,其中利害关系想必比我更清楚。一旦大公子即位,丞相之位必定落入蒙恬之手,到那时,您的下场又会如何呢?而胡亥公子慈仁敦厚,一向敬重丞相,每每相遇,都礼数周到,他若即位,必会依重丞相,继续贯彻先皇和丞相治国方略,续写大秦辉煌篇章。故而,二公子实为立嗣的最佳人选,还望丞相三思啊。”
李斯陷入了痛苦的抉择,内心如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一边是对秦始皇的忠诚,那是他多年来坚守的信念,是他作为臣子的本分;另一边则是自己的前途命运及治国理想,那是他多年来苦苦经营、梦寐以求的东西。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对权势的贪恋战胜了忠诚。他无奈地叹了口气,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与不甘,向赵高妥协了。
赵高见计谋得逞,欣喜若狂,立刻与李斯合谋。他们假托秦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一份诏书,派人送往上郡,以扶苏不关心父皇身体,长年在外不归朝探视,实在是“不忠不孝”的罪名将赐死扶苏与蒙恬。
扶苏接到诏书,只觉天旋地转,如遭晴天霹雳一般,整个人都懵了。他跪在地上,双手颤抖着捧着诏书,泪水夺眶而出,止不住地流。转身回到帐中,他悲痛欲绝,便要拔剑自杀。
蒙恬与秦始皇交情深厚,对这份突如其来的诏书心生怀疑,连忙劝阻道:“陛下出巡在外,尚未立太子,诸位公子必定都在暗中争夺皇位。他委任你我监军守边,足见对我们的信任。今日突然送来赐死之令,说不定其中有诈。不如向陛下请示,问明缘由再做决定,这样岂不是更好?”然而,使者在一旁不断催促逼迫,语气强硬地说:“诏书已下,你们必须立刻执行,不得有误。”
扶苏生性仁慈孝顺,听到使者的话,悲戚地说道:“父亲赐儿子死,儿子又何须再请示呢!”言罢,他闭上眼睛,挥剑自刎。蒙恬不肯不明不白赴死,使者便将他囚禁在阳周,兵权移交副将王离,并安排李斯的亲信担任护军,这才回去复命。
胡亥听闻扶苏已死,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涟漪。他想起往日与扶苏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一起习武、一起讨论国事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念及往日情谊,胡亥心中动了恻隐之心,想要释放蒙恬,让他免受牢狱之灾。恰逢蒙毅替秦始皇祭祀名山大川归来,赵高心中原本已经熄灭的怨恨之火再次熊熊燃起。他深知蒙氏兄弟的才能和威望,担心他们日后重新掌权,自己辛苦得来的地位和权力就会化为泡影。于是,赵高便在胡亥面前进谗言,他装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说道:“先帝早就想立贤能为太子,皆因蒙毅多次阻拦才未能如愿。此等不忠惑主之人,留着必是后患,不如尽早除去,以免夜长梦多。”胡亥年少轻信,没有仔细思考,便轻信了赵高的谗言,派人将蒙毅拘留在代地。
此时,赵高见障碍已除,心中暗自窃喜,便劝说胡亥速速赶回咸阳继承皇位。正值盛夏,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恶臭从辒辌车中不断散发出来,弥漫在整个车队之中。为掩盖这股令人作呕的异味,赵高命人买来大量鲍鱼,一时间,鱼腥味与腐臭味混杂在一起,令人难以忍受。车队浩浩荡荡地回到咸阳后,才正式发丧公告天下。不久,一场空前隆重的葬礼举行,胡亥在众人的簇拥下称帝,史称秦二世。赵高因拥立之功,被封为郎中令,成为秦二世胡亥最亲信的决策大臣,开始在权力的旋涡中肆意搅动风云,将秦朝一步步推向灭亡的深渊。他利用胡亥的年轻和轻信,操纵朝政,排挤忠良,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最终,秦朝在赵高的搅动下,走向了灭亡的不归路。
因救驾之功,赵高获赏百镒黄金。金灿灿的赏金堆在眼前,折射出他志得意满的神情。秦始皇听说赵高平日里勤勉有加,处理事务井井有条,尤其对秦国律法烂熟于心,仿若一部行走的法典。于是,一道旨意降下,赵高被提拔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舆。这不仅是对其能力的认可,更意味着他能常伴秦始皇左右。同时,秦始皇还将少子胡亥的判案断狱教学之责托付于他,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
赵高生就一副善于察言观色的玲珑心思,他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更懂得如何投其所好。在教导胡亥的日子里,他不遗余力地展示自己的巧言令色与谄媚之术。他会在胡亥略有所悟时,毫不吝啬地奉上赞美之词,眼神中满是敬佩;也会在胡亥困惑时,耐心讲解,话语间尽是关切。久而久之,胡亥对他愈发信任,将其视为心腹,二人关系愈发亲密。
然而,赵高并非安分守己之辈。一次,他触犯秦国严苛律法,犯下重罪。蒙毅身为执法大臣,秉持公正,铁面无私,按律要将赵高处死。赵高被押解至刑场,枷锁在身,却并未惊慌失措。他深知,自己的命运掌握在秦始皇手中。在狱中,他精心构思说辞,将自己的过错归咎于意外,言辞恳切,声泪俱下。当秦始皇听闻此事,念及赵高往日的勤勉与才能,加之赵高一番巧舌如簧的辩解,最终赦免了他,还恢复其原职。死里逃生的赵高,心中对蒙毅的怨恨如野草般疯长,也暗暗发誓,日后定要让蒙毅付出代价。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年过半百的始皇帝踏上了第五次出巡之路。他一生都在追寻长生不老之术,宫中术士云集,炼丹炉日夜不熄,蓬莱仙山的传说萦绕心间。他厌恶谈及死亡,仿佛只要避而不谈,便能超脱生死轮回。然而,生命的轨迹怎会因帝王的意志而改变?在巡游途中,病魔悄然袭来,且来势汹汹。随着病情日益加重,秦始皇躺在华丽的车辇中,看着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心中明白,大限将至。
立储之事刻不容缓。长子扶苏虽常与自己政见不合,在治国理念上存在诸多分歧,但扶苏性格刚毅,勇武过人,待人诚恳,深得将士们的信赖,又有大将蒙恬辅佐,无疑是理想的皇位继承人选。况且,依照嫡长子继承制,皇位传于扶苏名正言顺。秦始皇不再犹豫,召来掌管皇帝符玺和诏令发布的赵高,气息微弱却字字有力地命他代拟诏书给扶苏。诏书内容为命扶苏将上郡监军事务托付给蒙恬,速速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这短短数语,实则已默认扶苏为皇位继承者。
赵高接过诏书,心中却掀起惊涛骇浪。他与扶苏向来不合,深知扶苏若即位,自己的地位必将岌岌可危。而胡亥昏庸无知,易于掌控。于是,在秦始皇殷切的目光下,他假意应承,转身却将诏书秘密扣下。他心中暗自盘算,如何才能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保住自己的地位,甚至更进一步。他深知,一旦扶苏即位,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权势将付诸东流,而胡亥则是一个可以任他摆布的傀儡。赵高决定,必须阻止扶苏即位,将胡亥推上皇位,这样才能确保自己未来的荣华富贵。于是,他开始暗中策划,寻找机会,准备在秦始皇驾崩后,发动一场惊天动地的政变。
七月丙寅,噩耗传来,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李斯得知消息,心中大惊失色,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皇上死于宫外,太子之位悬而未决,若消息传出,天下必将大乱,秦始皇的众多皇子也定会为争夺皇位而掀起腥风血雨。李斯深知,一旦局势失控,秦朝的稳定将受到严重威胁,多年的统一成果也可能付诸东流。为稳住局势,李斯当机立断,封锁消息。他命人将秦始皇的棺材放入辒辌车中,这种车可卧可躺,关闭窗户温暖如春,打开窗户凉爽宜人,此刻却成了遮掩真相的工具。车队继续前行,所到之处,进献食物、百官奏事一切如常,仿佛秦始皇仍在车中。当时,除了随行的胡亥、赵高和五六名受宠之臣知晓真相外,其余人皆被蒙在鼓里。
一天傍晚,车队停下歇息。夜色渐浓,月光如水洒在营地,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马嘶声打破了这份宁静。赵高觉得时机已到,怀揣着扣押的遗诏,悄悄来到胡亥帐中。他压低声音,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劝胡亥夺取皇位:“公子,如今大权尽在你我和丞相手中,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望公子早作决断。”胡亥心中本就对皇位觊觎已久,只是碍于忠孝仁义,一直不敢表露。此刻听赵高这么一说,心中虽有动摇,但仍有些顾虑,叹息道:“父皇病逝的消息尚未昭告天下,此时与丞相商议此事,恐有不妥,若被他人知晓,后果不堪设想。”赵高胸有成竹,拍着胸脯说道:“公子不必担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此事没有丞相相助难以成事,臣愿为公子前去说服丞相,定能马到成功。”胡亥略一思索,权衡利弊后,便点头应允,心中暗自盘算,若能登上皇位,自己必将大权在握,一展宏图。
李斯作为秦朝开国元老,跟随秦始皇多年,为统一六国、治理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在朝中威望极高。他从一个普通的布衣书生,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努力,一步步攀升至高位,成为秦朝的丞相,位极人臣。然而,赵高深知,若想篡位成功,必须争取到李斯的支持。他仔细研究李斯,发现李斯出身布衣,早年为摆脱卑贱穷困,寒窗苦读,投身仕途。如今虽位居三公,享尽荣华富贵,但内心深处始终对未来充满担忧,害怕失去这一切。于是,赵高决定从李斯的这个弱点入手。
赵高径直来到李斯营帐,语气中带着一丝挑衅,目光锐利地盯着李斯,说道:“丞相可知,皇上驾崩一事,外人并不知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都在我手中。立谁为太子,全在丞相和我一句话,丞相打算如何?”
李斯听闻此言,脸色骤变,立刻明白赵高想篡改诏书、另立太子的意图。他心中震惊不已,愤怒与震惊交织在一起,当即厉声拒绝:“休得胡言!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怎能说得出口!我李斯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皇上将天下安危托付于你我,我们怎可辜负圣恩!你这是在试探我,还是真的想犯上作乱?”
李斯低沉的声音在营帐中回荡,显得异常坚定,他深知,一旦卷入这场阴谋,不仅自己会身败名裂,更会危及到秦朝的稳定。
赵高见正面劝说李斯无效,便话锋一转,语气带着几分试探,不紧不慢地说道:“丞相,依您看,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上,您与蒙恬将军相比,谁更胜一筹呢?”
李斯听到这话,沉默良久,神色黯然,无奈地摇了摇头,低声说道:“我不如他。”
赵高见状,心中暗喜,继续步步紧逼,语气愈发严肃地说:“丞相是聪明人,其中利害关系想必比我更清楚。一旦大公子即位,丞相之位必定落入蒙恬之手,到那时,您的下场又会如何呢?而胡亥公子慈仁敦厚,一向敬重丞相,每每相遇,都礼数周到,他若即位,必会依重丞相,继续贯彻先皇和丞相治国方略,续写大秦辉煌篇章。故而,二公子实为立嗣的最佳人选,还望丞相三思啊。”
李斯陷入了痛苦的抉择,内心如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一边是对秦始皇的忠诚,那是他多年来坚守的信念,是他作为臣子的本分;另一边则是自己的前途命运及治国理想,那是他多年来苦苦经营、梦寐以求的东西。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对权势的贪恋战胜了忠诚。他无奈地叹了口气,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与不甘,向赵高妥协了。
赵高见计谋得逞,欣喜若狂,立刻与李斯合谋。他们假托秦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一份诏书,派人送往上郡,以扶苏不关心父皇身体,长年在外不归朝探视,实在是“不忠不孝”的罪名将赐死扶苏与蒙恬。
扶苏接到诏书,只觉天旋地转,如遭晴天霹雳一般,整个人都懵了。他跪在地上,双手颤抖着捧着诏书,泪水夺眶而出,止不住地流。转身回到帐中,他悲痛欲绝,便要拔剑自杀。
蒙恬与秦始皇交情深厚,对这份突如其来的诏书心生怀疑,连忙劝阻道:“陛下出巡在外,尚未立太子,诸位公子必定都在暗中争夺皇位。他委任你我监军守边,足见对我们的信任。今日突然送来赐死之令,说不定其中有诈。不如向陛下请示,问明缘由再做决定,这样岂不是更好?”然而,使者在一旁不断催促逼迫,语气强硬地说:“诏书已下,你们必须立刻执行,不得有误。”
扶苏生性仁慈孝顺,听到使者的话,悲戚地说道:“父亲赐儿子死,儿子又何须再请示呢!”言罢,他闭上眼睛,挥剑自刎。蒙恬不肯不明不白赴死,使者便将他囚禁在阳周,兵权移交副将王离,并安排李斯的亲信担任护军,这才回去复命。
胡亥听闻扶苏已死,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涟漪。他想起往日与扶苏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一起习武、一起讨论国事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念及往日情谊,胡亥心中动了恻隐之心,想要释放蒙恬,让他免受牢狱之灾。恰逢蒙毅替秦始皇祭祀名山大川归来,赵高心中原本已经熄灭的怨恨之火再次熊熊燃起。他深知蒙氏兄弟的才能和威望,担心他们日后重新掌权,自己辛苦得来的地位和权力就会化为泡影。于是,赵高便在胡亥面前进谗言,他装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说道:“先帝早就想立贤能为太子,皆因蒙毅多次阻拦才未能如愿。此等不忠惑主之人,留着必是后患,不如尽早除去,以免夜长梦多。”胡亥年少轻信,没有仔细思考,便轻信了赵高的谗言,派人将蒙毅拘留在代地。
此时,赵高见障碍已除,心中暗自窃喜,便劝说胡亥速速赶回咸阳继承皇位。正值盛夏,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恶臭从辒辌车中不断散发出来,弥漫在整个车队之中。为掩盖这股令人作呕的异味,赵高命人买来大量鲍鱼,一时间,鱼腥味与腐臭味混杂在一起,令人难以忍受。车队浩浩荡荡地回到咸阳后,才正式发丧公告天下。不久,一场空前隆重的葬礼举行,胡亥在众人的簇拥下称帝,史称秦二世。赵高因拥立之功,被封为郎中令,成为秦二世胡亥最亲信的决策大臣,开始在权力的旋涡中肆意搅动风云,将秦朝一步步推向灭亡的深渊。他利用胡亥的年轻和轻信,操纵朝政,排挤忠良,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最终,秦朝在赵高的搅动下,走向了灭亡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