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段王朝兴衰的故事都如同一场跌宕起伏的舞台剧,主角与配角的身份转换往往在历史的迷雾中悄然发生,令人唏嘘不已。秦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命运的轨迹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秦始皇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六国,建立起千秋伟业,然而仅仅二世,庞大的帝国便轰然崩塌。在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演义中,本应继承大统、执掌乾坤的秦二世胡亥,却在历史的舞台上沦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配角,黯淡无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本毫不起眼的宦官赵高,却在秦朝中央政治生活的舞台上异军突起,成为了左右局势的关键人物,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权力大戏。赵高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其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诸多谜团和争议。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深入探寻赵高身世与身份背后那些令人困惑的争议。
关于赵高的身世,由于史料的匮乏,犹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了后世学者无尽的猜测与争论。《史记·蒙恬列传》中仅寥寥数语记载:“赵高者,诸赵疏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正是这简短的记载,衍生出了多种不同的说法,每一种说法都试图从不同角度揭开赵高身世的真相。
现在大家所知的,便是赵高的父亲不知姓名,是一个文法官吏(刀笔吏)。母亲不知姓名,因为有罪受过刑罚,赦免后,由于身体有受刑后的残疾,不便见人,也不愿被人瞧见,就一直在隐宫劳动生活。有兄弟数人,大多数都不知道姓名,但是有一个叫赵成。赵成后来做了秦朝的郎中令。
第一种说法是秦宗室远亲说。这种观点主要结合了《史记·秦本纪》中关于秦国君主姓氏的记载。众所周知,秦国君主为“赵氏”,这是因为秦王的祖籍在赵地。例如,秦始皇嬴政,虽然姓嬴,但氏为赵氏,名政,甚至秦始皇亲自签字时也会签为“赵政”。基于此,部分学者认为赵高的“赵氏”与秦国宗室的“赵氏”同出一脉,进而推断赵高是秦国宗室的远亲。学者曹道衡就坚定地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赵高与秦王室同族,在血脉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这一说法也遭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批评者辛德勇指出,这种说法没有充分考虑到秦宗室的氏有可能改为“秦”的情况,而且从赵高的生平经历来看,许多细节与秦宗室远亲的身份并不相符,存在诸多难以解释的矛盾之处。
第二种说法是赵宗室远亲说。此说认为,“赵”是赵国王族的姓氏,因此赵高的父系很可能是赵国王室的疏族。清代学者赵翼曾称:“《史记索隐》谓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乃自宫以进,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赵翼的意思是,《史记索隐》记载赵高属于赵国宗室,为了报赵国被秦国所灭之仇,不惜自宫进入秦宫,最终成功颠覆了秦朝。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赵翼所引用的这段话在传世的《史记索隐》中并无所见,反而与现存的史料相互矛盾,显然属于误引。因此,这种赵高复仇之论也因为缺乏可靠的历史根据而难以令人信服。不过,当代学者如李开元却从另一个角度支持赵宗室远亲说,他认为赵高的祖先可能是在秦国做人质的赵国王族,其处境类似于秦公子异人。但同样,这种观点也遭到了其他学者的批评,认为其证据不够充分,并且在论证过程中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
第三种说法是非宗室说。这一观点对秦宗室、赵宗室的说法都持否定态度。该观点认为,即使赵高之“赵”出自造父一支(虽然这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赵高家族也早已与秦的宗室失去了联系,而赵宗室说就更缺乏可信度了。学者辛德勇是这一观点的主要支持者,他进一步结合“隐宫”一词,大胆推测赵高出身于官奴一类的家庭。然而,“隐宫”一词的含义究竟该如何理解,至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而这一争议又紧密地关联到了关于赵高阉人身份的考证,使得赵高身世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说到赵高的阉人身份,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赵高是“宦人”,有“宦籍”,按照一般的理解,这似乎表明赵高属于阉人。此外,《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蒙恬列传》中均出现了“隐宫”一词,《史记》的“三家注”都将其理解为与宫刑有关,其中《史记索隐》所引刘伯庄(《索隐》简称“刘氏”)语更明确说明此系“被宫”。但即便有这些记载,关于赵高是如何成为阉人的,甚至他究竟是否真的具有阉人身份,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说法。
首先是自宫说。这种说法认为赵高是为了复仇而主动自宫,从而成为阉人进入秦宫的,主要来源于赵翼的《陔余丛考》。然而,这一说法由于缺乏可靠的史料佐证,仅仅是基于一种推测,难以让人完全信服,更多地像是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传说。
其次是天阉说。这种观点将《史记·蒙恬列传》中的“隐宫”二字解读为赵高本就有残疾,属于天生的阉人,即“天阉”。宋人胡寅、清人乔松年都持有这种看法。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赵高有女婿阎乐,这就意味着赵高应该有女儿,显然不符合“天阉”的特征。胡寅等人的观点,很可能源于《资治通鉴》中的“生而隐宫”之语,然而这句话与《史记》原文的“生隐宫”存在出入,并不准确,因此天阉说也难以成立。
还有非阉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首先对赵高有女儿这一点提出了质疑。清末学者沈家本就曾因为赵高有女儿而怀疑他并非阉宦,并且对《史记索隐》所引刘伯庄语进行了批驳。不过,沈家本仍然认为“而隐宫之为宦者,与赵高情事相合”,觉得《史记正义》关于“隐宫”等的解释不能轻易否定。学者马非百也将赵高有女作为论据来支持非阉说。但实际上,受宫刑者未必就没有子女,着名史学家司马迁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仅以此作为立论依据,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再者,关于“隐宫”的理解也是非阉说的重要依据。马非百根据《睡虎地秦简》提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其实是“隐官”的误写;而隐官的性质,“和后世的劳动教养所大致相同”,即罪官改造中心。学者传汉、李开元等都认同这一观点。但周晓瑜等学者则认为“隐官”系“隐宫”之误,此外还有“宫”、“官”可通,以及“隐宫”和秦简所见“隐官”本无关联等各种不同的说法,各方争论不休,始终难以达成共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说法主要围绕《史记》关于“隐宫”的旧注展开,而旧注并非证明赵高为阉宦的必要证据。
最后,关于“宦”的理解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马非百区分了“宦人”与“宦者”,认为前者是“仕宦”之人,后者才是阉宦。李开元继承了这一观点,并进一步依据《张家山汉墓竹简》提出,“宦”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还将“宦籍”解释为“门籍”。但批评者通过梳理《史记》中使用“宦”字的各种情形,对这种解释提出了强烈质疑。他们结合嫪毐之乱带给秦王的震怒,对男性正常仕于宫中的可能性表示怀疑,并且指出李开元对“宦籍”的解释过于牵强。还有学者结合《史记》上下文,认为秦二世所说赵高的“宦人”身份,指的并非一般的仕宦之人,而正是宦官之意。
尽管阉宦说受到了上述各种观点的修正和质疑,但它也并非毫无依据。学者辛德勇等坚定地主张,赵高确实是阉宦。抛开《史记》旧注和关于“隐宫”的众多争议不谈,从《史记》所载的“宦人”、“宦籍”等内容,就可以找到一定的印证(当然,这些记载也存在争议,前文已述)。而且,赵高作为宫中近侍的身份,以及他所担任的官职如“中车府令”、“中丞相”中所加的“中”字(此字被理解为“中官”,即宦官之意),都从侧面支持了阉宦说。此外,这种认识在汉代也有迹可循,例如樊哙率群臣排闼见刘邦时,刘邦正头枕“宦者”而卧,樊哙便以赵高事进谏;京房在进谏时也以赵高暗指西汉宦官石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可以推断赵高是阉宦,但他究竟是自宫还是被宫,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缺失,已经难以考证,成为了一个永远的历史之谜,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与思索。
关于赵高确切的出生年份,始终是一片模糊不清的空白,众多史家虽绞尽脑汁,却也难以找到确凿无疑的记载。然而,历史就像一位神秘的拼图大师,总会在不经意间留下些许线索,供后人去拼凑真相。幸运的是,通过深入探究赵高跌宕起伏的仕宦经历,我们或许能够拨开重重迷雾,对他的生年进行一番大致的推测。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那场改变秦朝命运的沙丘政变中,赵高为了说服丞相李斯拥立胡亥为帝,言辞恳切地说道:“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世者也,卒皆以诛亡。”这番话语,不仅透露出赵高在权力斗争中的狡黠与野心,也为我们推算他进入秦宫的时间提供了关键线索。
从赵高的自述可知,在沙丘政变时,他已在秦宫担任官职二十余年。我们不妨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行一番细致的时间推演。向前回溯二十余年,以二十一到二十九年这个时间跨度来计算,赵高进入秦宫担任官吏的时间,应该在秦王政八年到十六年之间。为了使推测更为精准,我们取中间值二十五年,如此一来,便可大致推断出赵高进入秦宫的时间约为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在深入探究赵高进入秦宫的时间后,他完整的仕宦经历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史学童-史-令史-尚书卒史-中车府令-郎中令-丞相。这看似简单的职位序列,实则蕴含着无数的艰辛与权谋。每一次职位的升迁,都像是一场激烈的战斗,赵高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手腕,甚至是不择手段,一步步攀登权力的高峰。
那么,赵高又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这些升迁的呢?我们可以依据《张家山汉简》中的《史律》,结合当时秦朝的官僚选拔制度,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根据《史律》记载,史学童需在十七岁时进入学室学习,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将迎来揄史的考试。通过揄史考试后,再经过三年的历练,还需参加统一考试,只有在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才有机会进入更高层级的官僚体系。
按照这一选拔流程进行合理推测,赵高在十七岁时踏入学室,成为一名史学童,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辛的求仕之路。经过三年的寒窗苦读,二十岁时,他在太史考试中合格,顺利成为揄史。此后,他继续奋发图强,又经过三年的积累与沉淀,二十三岁那年,赵高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在统一大试中一举夺魁,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任命为尚书卒史,正式踏入秦宫,开启了他在权力漩涡中跌宕起伏的一生,而这一年,正是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算出赵高的出生年份。既然秦王政十二年赵高二十三岁,那么往前推算,他应该出生于秦昭王四十九年(前258年)。而他的生命最终定格在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在这风云变幻的五十二载人生中,赵高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一步步成为权倾朝野的权臣,深刻地影响了秦朝的历史走向。
回顾赵高的仕宦生涯,五十岁时,他坐上了郎中令的高位,这个职位让他掌控着宫廷的警卫大权,成为皇帝身边举足轻重的人物。仅仅一年后,五十一岁的赵高更是登上了丞相之位,达到了权力的巅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整个秦朝的朝政几乎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然而,关于赵高的死亡,历史的记载又陷入了争议的迷雾之中。
传统观点中,子婴诛杀赵高的故事广为流传,然而,根据《赵正书》的记载,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说法,书中称赵高是被秦将章邯所杀。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个才是历史的真相?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残缺,我们或许很难找到一个确凿无疑的答案。但无论如何,赵高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就像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大戏,至今仍在历史的舞台上回响,引发着后人无尽的感慨与思索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本毫不起眼的宦官赵高,却在秦朝中央政治生活的舞台上异军突起,成为了左右局势的关键人物,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权力大戏。赵高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其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诸多谜团和争议。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深入探寻赵高身世与身份背后那些令人困惑的争议。
关于赵高的身世,由于史料的匮乏,犹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了后世学者无尽的猜测与争论。《史记·蒙恬列传》中仅寥寥数语记载:“赵高者,诸赵疏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正是这简短的记载,衍生出了多种不同的说法,每一种说法都试图从不同角度揭开赵高身世的真相。
现在大家所知的,便是赵高的父亲不知姓名,是一个文法官吏(刀笔吏)。母亲不知姓名,因为有罪受过刑罚,赦免后,由于身体有受刑后的残疾,不便见人,也不愿被人瞧见,就一直在隐宫劳动生活。有兄弟数人,大多数都不知道姓名,但是有一个叫赵成。赵成后来做了秦朝的郎中令。
第一种说法是秦宗室远亲说。这种观点主要结合了《史记·秦本纪》中关于秦国君主姓氏的记载。众所周知,秦国君主为“赵氏”,这是因为秦王的祖籍在赵地。例如,秦始皇嬴政,虽然姓嬴,但氏为赵氏,名政,甚至秦始皇亲自签字时也会签为“赵政”。基于此,部分学者认为赵高的“赵氏”与秦国宗室的“赵氏”同出一脉,进而推断赵高是秦国宗室的远亲。学者曹道衡就坚定地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赵高与秦王室同族,在血脉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这一说法也遭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批评者辛德勇指出,这种说法没有充分考虑到秦宗室的氏有可能改为“秦”的情况,而且从赵高的生平经历来看,许多细节与秦宗室远亲的身份并不相符,存在诸多难以解释的矛盾之处。
第二种说法是赵宗室远亲说。此说认为,“赵”是赵国王族的姓氏,因此赵高的父系很可能是赵国王室的疏族。清代学者赵翼曾称:“《史记索隐》谓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乃自宫以进,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赵翼的意思是,《史记索隐》记载赵高属于赵国宗室,为了报赵国被秦国所灭之仇,不惜自宫进入秦宫,最终成功颠覆了秦朝。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赵翼所引用的这段话在传世的《史记索隐》中并无所见,反而与现存的史料相互矛盾,显然属于误引。因此,这种赵高复仇之论也因为缺乏可靠的历史根据而难以令人信服。不过,当代学者如李开元却从另一个角度支持赵宗室远亲说,他认为赵高的祖先可能是在秦国做人质的赵国王族,其处境类似于秦公子异人。但同样,这种观点也遭到了其他学者的批评,认为其证据不够充分,并且在论证过程中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
第三种说法是非宗室说。这一观点对秦宗室、赵宗室的说法都持否定态度。该观点认为,即使赵高之“赵”出自造父一支(虽然这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赵高家族也早已与秦的宗室失去了联系,而赵宗室说就更缺乏可信度了。学者辛德勇是这一观点的主要支持者,他进一步结合“隐宫”一词,大胆推测赵高出身于官奴一类的家庭。然而,“隐宫”一词的含义究竟该如何理解,至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而这一争议又紧密地关联到了关于赵高阉人身份的考证,使得赵高身世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说到赵高的阉人身份,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赵高是“宦人”,有“宦籍”,按照一般的理解,这似乎表明赵高属于阉人。此外,《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蒙恬列传》中均出现了“隐宫”一词,《史记》的“三家注”都将其理解为与宫刑有关,其中《史记索隐》所引刘伯庄(《索隐》简称“刘氏”)语更明确说明此系“被宫”。但即便有这些记载,关于赵高是如何成为阉人的,甚至他究竟是否真的具有阉人身份,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说法。
首先是自宫说。这种说法认为赵高是为了复仇而主动自宫,从而成为阉人进入秦宫的,主要来源于赵翼的《陔余丛考》。然而,这一说法由于缺乏可靠的史料佐证,仅仅是基于一种推测,难以让人完全信服,更多地像是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传说。
其次是天阉说。这种观点将《史记·蒙恬列传》中的“隐宫”二字解读为赵高本就有残疾,属于天生的阉人,即“天阉”。宋人胡寅、清人乔松年都持有这种看法。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赵高有女婿阎乐,这就意味着赵高应该有女儿,显然不符合“天阉”的特征。胡寅等人的观点,很可能源于《资治通鉴》中的“生而隐宫”之语,然而这句话与《史记》原文的“生隐宫”存在出入,并不准确,因此天阉说也难以成立。
还有非阉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首先对赵高有女儿这一点提出了质疑。清末学者沈家本就曾因为赵高有女儿而怀疑他并非阉宦,并且对《史记索隐》所引刘伯庄语进行了批驳。不过,沈家本仍然认为“而隐宫之为宦者,与赵高情事相合”,觉得《史记正义》关于“隐宫”等的解释不能轻易否定。学者马非百也将赵高有女作为论据来支持非阉说。但实际上,受宫刑者未必就没有子女,着名史学家司马迁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仅以此作为立论依据,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再者,关于“隐宫”的理解也是非阉说的重要依据。马非百根据《睡虎地秦简》提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其实是“隐官”的误写;而隐官的性质,“和后世的劳动教养所大致相同”,即罪官改造中心。学者传汉、李开元等都认同这一观点。但周晓瑜等学者则认为“隐官”系“隐宫”之误,此外还有“宫”、“官”可通,以及“隐宫”和秦简所见“隐官”本无关联等各种不同的说法,各方争论不休,始终难以达成共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说法主要围绕《史记》关于“隐宫”的旧注展开,而旧注并非证明赵高为阉宦的必要证据。
最后,关于“宦”的理解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马非百区分了“宦人”与“宦者”,认为前者是“仕宦”之人,后者才是阉宦。李开元继承了这一观点,并进一步依据《张家山汉墓竹简》提出,“宦”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还将“宦籍”解释为“门籍”。但批评者通过梳理《史记》中使用“宦”字的各种情形,对这种解释提出了强烈质疑。他们结合嫪毐之乱带给秦王的震怒,对男性正常仕于宫中的可能性表示怀疑,并且指出李开元对“宦籍”的解释过于牵强。还有学者结合《史记》上下文,认为秦二世所说赵高的“宦人”身份,指的并非一般的仕宦之人,而正是宦官之意。
尽管阉宦说受到了上述各种观点的修正和质疑,但它也并非毫无依据。学者辛德勇等坚定地主张,赵高确实是阉宦。抛开《史记》旧注和关于“隐宫”的众多争议不谈,从《史记》所载的“宦人”、“宦籍”等内容,就可以找到一定的印证(当然,这些记载也存在争议,前文已述)。而且,赵高作为宫中近侍的身份,以及他所担任的官职如“中车府令”、“中丞相”中所加的“中”字(此字被理解为“中官”,即宦官之意),都从侧面支持了阉宦说。此外,这种认识在汉代也有迹可循,例如樊哙率群臣排闼见刘邦时,刘邦正头枕“宦者”而卧,樊哙便以赵高事进谏;京房在进谏时也以赵高暗指西汉宦官石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可以推断赵高是阉宦,但他究竟是自宫还是被宫,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缺失,已经难以考证,成为了一个永远的历史之谜,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与思索。
关于赵高确切的出生年份,始终是一片模糊不清的空白,众多史家虽绞尽脑汁,却也难以找到确凿无疑的记载。然而,历史就像一位神秘的拼图大师,总会在不经意间留下些许线索,供后人去拼凑真相。幸运的是,通过深入探究赵高跌宕起伏的仕宦经历,我们或许能够拨开重重迷雾,对他的生年进行一番大致的推测。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那场改变秦朝命运的沙丘政变中,赵高为了说服丞相李斯拥立胡亥为帝,言辞恳切地说道:“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世者也,卒皆以诛亡。”这番话语,不仅透露出赵高在权力斗争中的狡黠与野心,也为我们推算他进入秦宫的时间提供了关键线索。
从赵高的自述可知,在沙丘政变时,他已在秦宫担任官职二十余年。我们不妨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行一番细致的时间推演。向前回溯二十余年,以二十一到二十九年这个时间跨度来计算,赵高进入秦宫担任官吏的时间,应该在秦王政八年到十六年之间。为了使推测更为精准,我们取中间值二十五年,如此一来,便可大致推断出赵高进入秦宫的时间约为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在深入探究赵高进入秦宫的时间后,他完整的仕宦经历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史学童-史-令史-尚书卒史-中车府令-郎中令-丞相。这看似简单的职位序列,实则蕴含着无数的艰辛与权谋。每一次职位的升迁,都像是一场激烈的战斗,赵高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手腕,甚至是不择手段,一步步攀登权力的高峰。
那么,赵高又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这些升迁的呢?我们可以依据《张家山汉简》中的《史律》,结合当时秦朝的官僚选拔制度,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根据《史律》记载,史学童需在十七岁时进入学室学习,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将迎来揄史的考试。通过揄史考试后,再经过三年的历练,还需参加统一考试,只有在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才有机会进入更高层级的官僚体系。
按照这一选拔流程进行合理推测,赵高在十七岁时踏入学室,成为一名史学童,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辛的求仕之路。经过三年的寒窗苦读,二十岁时,他在太史考试中合格,顺利成为揄史。此后,他继续奋发图强,又经过三年的积累与沉淀,二十三岁那年,赵高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在统一大试中一举夺魁,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任命为尚书卒史,正式踏入秦宫,开启了他在权力漩涡中跌宕起伏的一生,而这一年,正是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算出赵高的出生年份。既然秦王政十二年赵高二十三岁,那么往前推算,他应该出生于秦昭王四十九年(前258年)。而他的生命最终定格在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在这风云变幻的五十二载人生中,赵高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一步步成为权倾朝野的权臣,深刻地影响了秦朝的历史走向。
回顾赵高的仕宦生涯,五十岁时,他坐上了郎中令的高位,这个职位让他掌控着宫廷的警卫大权,成为皇帝身边举足轻重的人物。仅仅一年后,五十一岁的赵高更是登上了丞相之位,达到了权力的巅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整个秦朝的朝政几乎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然而,关于赵高的死亡,历史的记载又陷入了争议的迷雾之中。
传统观点中,子婴诛杀赵高的故事广为流传,然而,根据《赵正书》的记载,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说法,书中称赵高是被秦将章邯所杀。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个才是历史的真相?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残缺,我们或许很难找到一个确凿无疑的答案。但无论如何,赵高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就像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大戏,至今仍在历史的舞台上回响,引发着后人无尽的感慨与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