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八,从公元253年(癸酉年)到公元255年(乙亥年),共三年。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癸酉年)
春天正月初一,蜀汉的大将军费祎在汉寿和各位将领大聚会,郭修也在场。费祎喝酒喝得太嗨,醉得不行,郭修趁机起身把费祎给刺杀了。费祎这人天性对谁都好,对人没啥防备。之前越巂太守张嶷就写信提醒过他:“以前岑彭带兵,来歙持节办事,结果都被刺客给害了。现在您地位高、权力大,对新归附的人信任过头啦,得吸取以前的教训,稍微留个心眼。”但费祎没当回事,所以就遭了这祸事。
魏国这边下诏追封郭修为长乐乡侯,还让他儿子继承爵位。
王昶和毋丘俭听说东边的军队吃了败仗,就各自烧了营地赶紧撤。朝廷大臣们商量着要把这些将领贬职,大将军司马师却说:“我没听诸葛诞(字公休)的,才搞成这样,这是我的错,将领们有啥错!”就把他们都赦免了。司马师的弟弟安东将军司马昭当时是监军,就只削了司马昭的爵位。然后任命诸葛诞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毋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
这一年,雍州刺史陈泰请求让并州一起合力去讨伐胡人,司马师同意了。可军队还没集合好呢,雁门和新兴这俩郡的胡人因为要被派去老远的地方服役,吓得直接造反了。司马师又跟朝廷官员们道歉说:“这是我的错,不怪陈泰(雍州刺史)!”大家听了,又惭愧又觉得他这人还行。
习凿齿评论说:司马大将军把两次失败都揽到自己身上,这么一来,过错没了,事业反而越来越顺,这可太有智慧了。要是怕担失败的责任,把过错都推给别人,只说自己的功劳,隐瞒失败,那上下就会离心,不管是有本事的还是一般人都得散伙,那就大错特错了!当领导的要是明白这个道理来治理国家,就算做事有点失误,但名声能传开,军事上暂时受挫最后也能赢,就算失败一百次都没关系,何况就两次呢!
光禄大夫张缉跟司马师说:“诸葛恪虽然打了胜仗,但他离被杀不远了。”司马师问:“为啥啊?”张缉说:“他威风都把君主压下去了,功劳全国第一,这种人能有好下场吗!”
二月,吴国军队从东兴撤回来。朝廷给太傅诸葛恪进封阳都侯,还让他管荆州、扬州,都督中外各种军事。这下诸葛恪就有点飘了,觉得敌人没啥了不起,又想出兵。大臣们都觉得老出兵,士兵们累得够呛,就一起劝诸葛恪别去,可诸葛恪根本不听。中散大夫蒋延坚持劝,诸葛恪直接让人把他架出去了。之后诸葛恪还写了篇文章给大家看,说:“俩敌对国家,都想灭了对方,就跟仇人想弄死对方一样。有仇还留着不解决,这祸不是自己摊上就是后代遭殃,不能不往长远考虑啊。以前秦国就占了关西那点地,都能把六国给吞并了。现在魏国跟以前秦国比,地盘大好几倍;吴国和蜀国跟以前六国比,连一半都不到。但为啥现在咱们能跟魏国对着干呢?就是曹操那时候的兵到现在差不多都没了,新出生的还没长大,正是魏国虚弱,兵力还没壮大的时候。再加上司马懿先杀了王凌,自己也死了,他儿子又小又嫩,却担着魏国的重任,就算有聪明的谋士,也没机会发挥。现在去打魏国,这可是个好机会。圣人都抓时机做事,说的就是现在。要是顺着大家,想着偷懒求安稳,觉得靠着长江天险就能世世代代没事,不考虑魏国以后咋样,就因为现在的情况就小瞧人家,这就是我为啥要长叹的原因!现在听说有人觉得老百姓还穷,想先让大家歇着,这是没看到大危险,只心疼小辛苦。以前汉高祖好不容易得了三秦之地,为啥不闭关守着险要地方自己享受,非要出去打楚国,搞得自己一身伤,盔甲里都长虱子了,将士们也都厌烦了吃苦,难道他们是喜欢在刀尖上过日子,忘了安稳的好处?还不是考虑到长远,知道不能跟楚国共存嘛。每次看到荆邯劝公孙述进攻的计划,还有最近看到我叔父上表说跟敌人竞争的计策,我都忍不住感慨。我天天想来想去,担心的就是这些,所以就简单说说我的想法,给大家看看。要是哪天我突然没了,志向和计划没实现,也得让后人知道我担心啥,以后能琢磨琢磨。”大家心里都觉得他这想法不靠谱,但也没人敢再反驳。
丹杨太守聂友跟诸葛恪关系一直不错,就写信劝他:“先帝本来就有遏制东关的计划,只是没来得及实行。现在您辅佐国家大事,完成先帝的志向,敌人自己送上门,将士们靠着您的威望和德行,拼命效力,一下子立了大功,这难道不是国家和祖宗的福气嘛!您应该先按兵不动,养精蓄锐,等有机会再行动。现在就趁着这形势又想出大军,天时还不合适,就凭着一股劲去干,我私下觉得不稳妥。”诸葛恪在文章后面批了几句,然后写信回聂友说:“你说的虽然有点道理,但没看清大局,你仔细看看我这篇文章,就能明白了。”
滕胤也劝诸葛恪:“您受了像伊尹、霍光那样的重托,在国内能稳住朝廷,对外能打败强敌,名声响遍天下,全国人都被震动了,老百姓都盼着能靠着您过上安稳日子。现在刚折腾完一堆劳役,又要出兵,老百姓累得不行,远方的敌人也有防备,要是攻城攻不下来,在野外也抢不到东西,那之前的功劳就没了,还得被人指责。不如先按兵不动,观察时机。而且打仗可是大事,得大家齐心才能成,大家要是不乐意,您一个人咋能安心呢!”诸葛恪说:“那些说不行的人,都是没算明白账,就想着舒服过日子的。你也这么觉得,我还能指望谁!曹芳又昏庸又没本事,政权还在私家手里,魏国的老百姓和臣子早就不想跟着他们了。现在我靠着国家的资源,借着打胜仗的威风,还有啥地方打不下来!”
三月,诸葛恪大规模征调州郡二十万人,又去攻打魏国。让滕胤做都下督,负责留守的事。夏天四月,吴国大赦天下。
蜀汉的姜维觉得自己熟悉西边的风俗,又有本事又能打,就想拉拢那些羌人、胡人当帮手,觉得从陇地往西都能归自己。以前每次他想大规模出兵,费祎都不同意。给他的兵最多不超过一万,还说:“咱们跟丞相比差远了,丞相都没能平定中原,何况咱们呢!不如先保住国家,治理好百姓,守好江山,要是想成就功业,那就等有能力的人来,别想着靠运气,把成败都押在一次行动上。要是没达到目的,后悔都来不及。”等费祎死了,姜维终于能按自己想法来了,就带着几万人出了石营,去包围狄道。
吴国的诸葛恪去攻打淮南,抢了不少老百姓。有些将领就跟诸葛恪说:“现在咱们带兵往深处走,边境的老百姓肯定都跑光了,士兵累得半死,可能也捞不到啥功劳,不如就围着新城,新城被困住,他们肯定来救,等救兵来了再想办法,这样就能大获全胜。”诸葛恪听了他们的建议,五月,就回去包围新城。
魏国这边下诏,让太尉司马孚带着二十万大军去救援。大将军司马师问虞松:“现在东边西边都有事,两边都着急,可将领们都没斗志了,咋办啊?”虞松说:“以前周亚夫在昌邑坚守,吴、楚的军队自己就败了,有些事看着弱,其实强,得看明白。现在诸葛恪把精锐都带来了,虽然能折腾一阵,但他守着新城,就是想打一仗。要是他攻城攻不下来,又没人跟他打,军队累了,肯定自己就撤了,将领们不直接进攻,这对您来说是好事。姜维虽然带了不少兵,但他孤军深入来配合诸葛恪,只能吃咱们的麦子,不是能长期作战的敌人。而且他觉得咱们会全力对付东边,西边肯定空虚,所以才直接进攻。现在要是让关中的军队加速赶路,出其不意,他估计就得跑。”司马师说:“好!”就派郭淮、陈泰带着关中所有军队,去解狄道之围;让毋丘俭等人按兵不动,守好就行,把新城丢给吴国。陈泰到了洛门,姜维粮草没了,就撤回去了。
扬州牙门将涿郡的张特守新城。吴国军队攻打了好几个月,城里一共三千士兵,生病和战死的超过一半,诸葛恪堆起土山猛攻,城都快守不住了。张特就跟吴国军队说:“现在我们不想打了。但魏国法律规定,被攻打超过一百天,救兵还没到,就算投降,家人也不会受罚。从开始打仗到现在,都九十多天了,这城里本来有四千多人,战死的已经过半,城虽然要被攻破了,但还有一半人不想投降,我得回去跟他们商量商量,把想投降和不想投降的分开,明天一早把名单给你们,先把我的印绶给你们当信物。”说完就把印绶扔给了吴国人。吴国人听他这么说,没拿印绶。张特就连夜拆了各种房屋的木材和栅栏,把城墙缺口补上,修成双层的。第二天,他跟吴国人说:“我们就打算战斗到死!”吴国人听了气坏了,接着进攻,但就是攻不下来。
这时候赶上大热天,吴国士兵又累又热,喝了水就拉肚子、身体浮肿,一大半人都生病了,死伤的人到处都是。各个营帐的官吏每天都报告说生病的人太多,诸葛恪觉得他们在撒谎,还想杀了这些官吏,从那以后就没人敢说了。诸葛恪心里知道自己这招不行,但又觉得城攻不下来太丢脸,脸上全是气。将军朱异因为军事上的事跟诸葛恪顶了几句,诸葛恪马上就夺了他的兵权,把他赶回建业。都尉蔡林好几次给诸葛恪出主意,诸葛恪都不用,蔡林就骑马投奔魏国了。魏国将领们看吴国军队累得差不多了,就派出救兵。秋天七月,诸葛恪带兵撤退,士兵们伤病严重,一路上拖拖拉拉,有的倒在路边沟里,有的被魏军抓走,不管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都很惨,大家唉声叹气。但诸葛恪跟没事人一样,还在江中小洲上待了一个月,打算在浔阳开垦田地。朝廷诏书一个接一个催他回去,他才慢慢往回走。从这以后,老百姓对他失望透顶,抱怨声一片。
汝南太守邓艾跟司马师说:“孙权已经死了,吴国大臣还没完全归附新主。吴国那些有名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仗着势力,随时能违抗命令。诸葛恪刚掌握国家大权,国内又没有能真正管住他的君主,他也不想着安抚上下,打好根基,就知道对外折腾,还虐待老百姓。带着这么多人去攻打坚固的城池,死了好几万,最后带着灾祸回去,这就是他要倒霉的时候了。以前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都是被当时的君主重用,君主一死他们就失败了,何况诸葛恪的才能比不上这四位,还不考虑大的隐患,他的灭亡指日可待啊。”
【内核解读】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是三国后期极具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魏、蜀、吴三国接连发生重大政治军事事件,权力更迭、军事博弈与人性挣扎交织上演,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镜鉴。透过这些事件的表象,我们能清晰看到权力运作的规律与个人选择对历史走向的影响。
信任的代价:费祎之死与政治安全的边界
蜀汉大将军费祎在汉寿的宴会上被降将郭修刺杀,成为三国时期最具警示性的政治悲剧之一。费祎\"资性泛爱,不疑于人\"的性格特质,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转化成了致命弱点。越巂太守张嶷曾以东汉岑彭、来歙遇刺的历史教训警示他,提醒其\"待信新附太过\"的风险,但费祎未能采纳这一重要谏言。
这一事件揭示了政治信任的悖论:领导者既需要展现包容以凝聚力量,又必须建立必要的安全边界。费祎对降将郭修的过度信任,本质上混淆了个人道德与政治理性的界限。而曹魏政权对郭修的追封,则将刺杀行为政治化,凸显了三国时期\"敌之敌即为我之友\"的实用主义外交逻辑,也反映出乱世中道德评判标准的扭曲。
费祎之死直接改变了蜀汉的战略走向。这位主张稳健保守的执政者去世后,主战派姜维得以放开手脚推行北伐政策,蜀汉从此进入战略冒进期,加速了国力的消耗。
担当的智慧:司马师的危机处理艺术
面对东关之败和胡族叛乱的接连挫折,司马师展现出的领导智慧令人瞩目。在朝议欲贬黜诸将时,他主动承担责任:\"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仅削去弟弟司马昭的爵位以示惩戒;当并州胡族因远役惊反时,他再次引咎自责:\"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习凿齿对此评价甚高:\"司马大将军引二败以为己过,过消而业隆,可谓智矣。\"这种将失败归咎于己的担当,与\"讳败推过,归咎万物\"的平庸领导者形成鲜明对比。司马师的做法不仅稳定了军心士气,更赢得了士大夫阶层的认同,为司马氏家族巩固权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权力斗争激烈的曹魏政权中,司马师的担当并非单纯的道德选择,而是极具政治智慧的策略。通过主动承担责任,他既消解了朝野的不满情绪,又树立起宽仁厚责的领袖形象,更借机整合了军事指挥体系,将诸葛诞、毋丘俭等重要将领重新部署,强化了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
自负的陷阱:诸葛恪的战略冒进与覆灭伏笔
东关之战的胜利让诸葛恪陷入了致命的自负。这位受托孤之重的吴国道辅大臣,在取得\"非常之功\"后,不顾国力损耗与朝野反对,执意发动二十万大军北伐,上演了一场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
诸葛恪的战略论证看似有理有据,他以秦并六国的历史为例,强调\"有仇而长之,祸不在己,则在后人\"的远虑,批评反对者\"不知虑其大危而爱其小勤\"。但这种宏大叙事忽略了关键的现实条件:吴国经过连年征战已\"民疲力屈\",曹魏虽有权力更迭但根基未摇,而吴军对新城的强攻陷入了消耗战的泥潭。
更致命的是诸葛恪对不同意见的压制。丹杨太守聂友的友善劝谏被他以\"未见大数\"驳回;重臣滕胤援引伊尹、霍光的典故劝其\"案甲息师\",反被斥责为\"怀居苟安者\";中散大夫蒋延因固争被直接\"扶出\"。这种刚愎自用的态度,使他逐渐脱离了统治基础,陷入了信息茧房。
新城之战的过程充分暴露了诸葛恪军事指挥的缺陷。他无视士兵疲劳、疾病流行的现实,甚至将报告病情者视为欺诈,导致\"病者太半,死伤涂地\"却无人敢言。当朱异提出不同意见时,他竟\"立夺其兵\";蔡林献策不被采纳后被迫降魏。这种赏罚失当、拒谏饰非的行为,彻底瓦解了军队的战斗力。
诸葛恪的失败印证了张缉\"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求不得死乎\"的判断。他在回师后仍\"晏然自若\",甚至\"图起田于浔阳\",对朝野上下的怨声载道视而不见,最终为自己的自负付出了生命代价。这场失败不仅削弱了吴国国力,更引发了后续的政治动荡,成为孙权去世后吴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战略的博弈:三国军事格局的动态平衡
嘉平五年的军事较量,展现了三国后期战略博弈的复杂图景。姜维利用费祎之死的契机,终于实现了大规模北伐的夙愿,\"将数万人出石营,围狄道\"。他试图\"诱诸羌、胡以为羽翼\",经营陇以西地区的战略构想,延续了诸葛亮时期的西部开拓策略,但受制于蜀汉有限的国力,最终因\"粮尽退还\"。
而诸葛恪二十万大军的北伐,与姜维的军事行动形成了某种战略呼应,但由于双方缺乏有效协同,未能对曹魏形成真正威胁。曹魏方面则展现出成熟的应对策略:司马师采纳虞松的建议,对东线吴军采取\"坐守新城\"的疲敌战术,对西线蜀军则\"倍道急赴,出其不意\",最终实现了两线作战的成功防御。
新城守将张特的\"诈降\"之计,成为这场军事博弈的精彩插曲。他利用曹魏法律中\"被攻过百日而救不至者,虽降,家不坐\"的规定,以九十余日的守城记录为基础,通过假意投降争取时间修补城防,最终挫败了吴军的强攻。这一事件既展现了基层将领的智慧,也反映了吴军攻坚能力的不足和军纪的松懈。
历史的镜鉴: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
嘉平五年的历史事件,集中展现了权力运作的核心规律。司马师通过\"引过自咎\"的政治智慧巩固权力,诸葛恪因\"刚愎自用\"的决策失误丧失人心,费祎因\"泛爱不疑\"的性格缺陷招致杀身之祸,三位关键人物的不同选择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结局。
习凿齿的评论\"君人者,苟统斯理而以御国,行失而名扬,兵挫而战胜,虽百败可也\",揭示了领导力的本质:领导者的责任担当比具体成败更重要。司马师的成功与诸葛恪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印证了\"过消而业隆\"的政治智慧——承认错误反而能消解矛盾、凝聚力量,而掩盖错误只会加剧离心离德。
从宏观视角看,这一年的事件标志着三国格局的微妙变化:曹魏通过危机处理强化了内部整合,司马氏家族地位更加稳固;蜀汉失去了稳健派领袖,开始走向战略冒进;吴国经历了短暂的军事辉煌后迅速衰落。这些变化共同指向了一个历史趋势:三国鼎立的平衡正在被打破,统一的曙光已在历史的地平线隐约显现。
嘉平五年的风云变幻警示后人:在权力的游戏中,性格即命运,气度定成败。领导者的胸襟与智慧,往往比具体的谋略更能决定最终的结局。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癸酉年)
春天正月初一,蜀汉的大将军费祎在汉寿和各位将领大聚会,郭修也在场。费祎喝酒喝得太嗨,醉得不行,郭修趁机起身把费祎给刺杀了。费祎这人天性对谁都好,对人没啥防备。之前越巂太守张嶷就写信提醒过他:“以前岑彭带兵,来歙持节办事,结果都被刺客给害了。现在您地位高、权力大,对新归附的人信任过头啦,得吸取以前的教训,稍微留个心眼。”但费祎没当回事,所以就遭了这祸事。
魏国这边下诏追封郭修为长乐乡侯,还让他儿子继承爵位。
王昶和毋丘俭听说东边的军队吃了败仗,就各自烧了营地赶紧撤。朝廷大臣们商量着要把这些将领贬职,大将军司马师却说:“我没听诸葛诞(字公休)的,才搞成这样,这是我的错,将领们有啥错!”就把他们都赦免了。司马师的弟弟安东将军司马昭当时是监军,就只削了司马昭的爵位。然后任命诸葛诞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毋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
这一年,雍州刺史陈泰请求让并州一起合力去讨伐胡人,司马师同意了。可军队还没集合好呢,雁门和新兴这俩郡的胡人因为要被派去老远的地方服役,吓得直接造反了。司马师又跟朝廷官员们道歉说:“这是我的错,不怪陈泰(雍州刺史)!”大家听了,又惭愧又觉得他这人还行。
习凿齿评论说:司马大将军把两次失败都揽到自己身上,这么一来,过错没了,事业反而越来越顺,这可太有智慧了。要是怕担失败的责任,把过错都推给别人,只说自己的功劳,隐瞒失败,那上下就会离心,不管是有本事的还是一般人都得散伙,那就大错特错了!当领导的要是明白这个道理来治理国家,就算做事有点失误,但名声能传开,军事上暂时受挫最后也能赢,就算失败一百次都没关系,何况就两次呢!
光禄大夫张缉跟司马师说:“诸葛恪虽然打了胜仗,但他离被杀不远了。”司马师问:“为啥啊?”张缉说:“他威风都把君主压下去了,功劳全国第一,这种人能有好下场吗!”
二月,吴国军队从东兴撤回来。朝廷给太傅诸葛恪进封阳都侯,还让他管荆州、扬州,都督中外各种军事。这下诸葛恪就有点飘了,觉得敌人没啥了不起,又想出兵。大臣们都觉得老出兵,士兵们累得够呛,就一起劝诸葛恪别去,可诸葛恪根本不听。中散大夫蒋延坚持劝,诸葛恪直接让人把他架出去了。之后诸葛恪还写了篇文章给大家看,说:“俩敌对国家,都想灭了对方,就跟仇人想弄死对方一样。有仇还留着不解决,这祸不是自己摊上就是后代遭殃,不能不往长远考虑啊。以前秦国就占了关西那点地,都能把六国给吞并了。现在魏国跟以前秦国比,地盘大好几倍;吴国和蜀国跟以前六国比,连一半都不到。但为啥现在咱们能跟魏国对着干呢?就是曹操那时候的兵到现在差不多都没了,新出生的还没长大,正是魏国虚弱,兵力还没壮大的时候。再加上司马懿先杀了王凌,自己也死了,他儿子又小又嫩,却担着魏国的重任,就算有聪明的谋士,也没机会发挥。现在去打魏国,这可是个好机会。圣人都抓时机做事,说的就是现在。要是顺着大家,想着偷懒求安稳,觉得靠着长江天险就能世世代代没事,不考虑魏国以后咋样,就因为现在的情况就小瞧人家,这就是我为啥要长叹的原因!现在听说有人觉得老百姓还穷,想先让大家歇着,这是没看到大危险,只心疼小辛苦。以前汉高祖好不容易得了三秦之地,为啥不闭关守着险要地方自己享受,非要出去打楚国,搞得自己一身伤,盔甲里都长虱子了,将士们也都厌烦了吃苦,难道他们是喜欢在刀尖上过日子,忘了安稳的好处?还不是考虑到长远,知道不能跟楚国共存嘛。每次看到荆邯劝公孙述进攻的计划,还有最近看到我叔父上表说跟敌人竞争的计策,我都忍不住感慨。我天天想来想去,担心的就是这些,所以就简单说说我的想法,给大家看看。要是哪天我突然没了,志向和计划没实现,也得让后人知道我担心啥,以后能琢磨琢磨。”大家心里都觉得他这想法不靠谱,但也没人敢再反驳。
丹杨太守聂友跟诸葛恪关系一直不错,就写信劝他:“先帝本来就有遏制东关的计划,只是没来得及实行。现在您辅佐国家大事,完成先帝的志向,敌人自己送上门,将士们靠着您的威望和德行,拼命效力,一下子立了大功,这难道不是国家和祖宗的福气嘛!您应该先按兵不动,养精蓄锐,等有机会再行动。现在就趁着这形势又想出大军,天时还不合适,就凭着一股劲去干,我私下觉得不稳妥。”诸葛恪在文章后面批了几句,然后写信回聂友说:“你说的虽然有点道理,但没看清大局,你仔细看看我这篇文章,就能明白了。”
滕胤也劝诸葛恪:“您受了像伊尹、霍光那样的重托,在国内能稳住朝廷,对外能打败强敌,名声响遍天下,全国人都被震动了,老百姓都盼着能靠着您过上安稳日子。现在刚折腾完一堆劳役,又要出兵,老百姓累得不行,远方的敌人也有防备,要是攻城攻不下来,在野外也抢不到东西,那之前的功劳就没了,还得被人指责。不如先按兵不动,观察时机。而且打仗可是大事,得大家齐心才能成,大家要是不乐意,您一个人咋能安心呢!”诸葛恪说:“那些说不行的人,都是没算明白账,就想着舒服过日子的。你也这么觉得,我还能指望谁!曹芳又昏庸又没本事,政权还在私家手里,魏国的老百姓和臣子早就不想跟着他们了。现在我靠着国家的资源,借着打胜仗的威风,还有啥地方打不下来!”
三月,诸葛恪大规模征调州郡二十万人,又去攻打魏国。让滕胤做都下督,负责留守的事。夏天四月,吴国大赦天下。
蜀汉的姜维觉得自己熟悉西边的风俗,又有本事又能打,就想拉拢那些羌人、胡人当帮手,觉得从陇地往西都能归自己。以前每次他想大规模出兵,费祎都不同意。给他的兵最多不超过一万,还说:“咱们跟丞相比差远了,丞相都没能平定中原,何况咱们呢!不如先保住国家,治理好百姓,守好江山,要是想成就功业,那就等有能力的人来,别想着靠运气,把成败都押在一次行动上。要是没达到目的,后悔都来不及。”等费祎死了,姜维终于能按自己想法来了,就带着几万人出了石营,去包围狄道。
吴国的诸葛恪去攻打淮南,抢了不少老百姓。有些将领就跟诸葛恪说:“现在咱们带兵往深处走,边境的老百姓肯定都跑光了,士兵累得半死,可能也捞不到啥功劳,不如就围着新城,新城被困住,他们肯定来救,等救兵来了再想办法,这样就能大获全胜。”诸葛恪听了他们的建议,五月,就回去包围新城。
魏国这边下诏,让太尉司马孚带着二十万大军去救援。大将军司马师问虞松:“现在东边西边都有事,两边都着急,可将领们都没斗志了,咋办啊?”虞松说:“以前周亚夫在昌邑坚守,吴、楚的军队自己就败了,有些事看着弱,其实强,得看明白。现在诸葛恪把精锐都带来了,虽然能折腾一阵,但他守着新城,就是想打一仗。要是他攻城攻不下来,又没人跟他打,军队累了,肯定自己就撤了,将领们不直接进攻,这对您来说是好事。姜维虽然带了不少兵,但他孤军深入来配合诸葛恪,只能吃咱们的麦子,不是能长期作战的敌人。而且他觉得咱们会全力对付东边,西边肯定空虚,所以才直接进攻。现在要是让关中的军队加速赶路,出其不意,他估计就得跑。”司马师说:“好!”就派郭淮、陈泰带着关中所有军队,去解狄道之围;让毋丘俭等人按兵不动,守好就行,把新城丢给吴国。陈泰到了洛门,姜维粮草没了,就撤回去了。
扬州牙门将涿郡的张特守新城。吴国军队攻打了好几个月,城里一共三千士兵,生病和战死的超过一半,诸葛恪堆起土山猛攻,城都快守不住了。张特就跟吴国军队说:“现在我们不想打了。但魏国法律规定,被攻打超过一百天,救兵还没到,就算投降,家人也不会受罚。从开始打仗到现在,都九十多天了,这城里本来有四千多人,战死的已经过半,城虽然要被攻破了,但还有一半人不想投降,我得回去跟他们商量商量,把想投降和不想投降的分开,明天一早把名单给你们,先把我的印绶给你们当信物。”说完就把印绶扔给了吴国人。吴国人听他这么说,没拿印绶。张特就连夜拆了各种房屋的木材和栅栏,把城墙缺口补上,修成双层的。第二天,他跟吴国人说:“我们就打算战斗到死!”吴国人听了气坏了,接着进攻,但就是攻不下来。
这时候赶上大热天,吴国士兵又累又热,喝了水就拉肚子、身体浮肿,一大半人都生病了,死伤的人到处都是。各个营帐的官吏每天都报告说生病的人太多,诸葛恪觉得他们在撒谎,还想杀了这些官吏,从那以后就没人敢说了。诸葛恪心里知道自己这招不行,但又觉得城攻不下来太丢脸,脸上全是气。将军朱异因为军事上的事跟诸葛恪顶了几句,诸葛恪马上就夺了他的兵权,把他赶回建业。都尉蔡林好几次给诸葛恪出主意,诸葛恪都不用,蔡林就骑马投奔魏国了。魏国将领们看吴国军队累得差不多了,就派出救兵。秋天七月,诸葛恪带兵撤退,士兵们伤病严重,一路上拖拖拉拉,有的倒在路边沟里,有的被魏军抓走,不管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都很惨,大家唉声叹气。但诸葛恪跟没事人一样,还在江中小洲上待了一个月,打算在浔阳开垦田地。朝廷诏书一个接一个催他回去,他才慢慢往回走。从这以后,老百姓对他失望透顶,抱怨声一片。
汝南太守邓艾跟司马师说:“孙权已经死了,吴国大臣还没完全归附新主。吴国那些有名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仗着势力,随时能违抗命令。诸葛恪刚掌握国家大权,国内又没有能真正管住他的君主,他也不想着安抚上下,打好根基,就知道对外折腾,还虐待老百姓。带着这么多人去攻打坚固的城池,死了好几万,最后带着灾祸回去,这就是他要倒霉的时候了。以前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都是被当时的君主重用,君主一死他们就失败了,何况诸葛恪的才能比不上这四位,还不考虑大的隐患,他的灭亡指日可待啊。”
【内核解读】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是三国后期极具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魏、蜀、吴三国接连发生重大政治军事事件,权力更迭、军事博弈与人性挣扎交织上演,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镜鉴。透过这些事件的表象,我们能清晰看到权力运作的规律与个人选择对历史走向的影响。
信任的代价:费祎之死与政治安全的边界
蜀汉大将军费祎在汉寿的宴会上被降将郭修刺杀,成为三国时期最具警示性的政治悲剧之一。费祎\"资性泛爱,不疑于人\"的性格特质,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转化成了致命弱点。越巂太守张嶷曾以东汉岑彭、来歙遇刺的历史教训警示他,提醒其\"待信新附太过\"的风险,但费祎未能采纳这一重要谏言。
这一事件揭示了政治信任的悖论:领导者既需要展现包容以凝聚力量,又必须建立必要的安全边界。费祎对降将郭修的过度信任,本质上混淆了个人道德与政治理性的界限。而曹魏政权对郭修的追封,则将刺杀行为政治化,凸显了三国时期\"敌之敌即为我之友\"的实用主义外交逻辑,也反映出乱世中道德评判标准的扭曲。
费祎之死直接改变了蜀汉的战略走向。这位主张稳健保守的执政者去世后,主战派姜维得以放开手脚推行北伐政策,蜀汉从此进入战略冒进期,加速了国力的消耗。
担当的智慧:司马师的危机处理艺术
面对东关之败和胡族叛乱的接连挫折,司马师展现出的领导智慧令人瞩目。在朝议欲贬黜诸将时,他主动承担责任:\"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仅削去弟弟司马昭的爵位以示惩戒;当并州胡族因远役惊反时,他再次引咎自责:\"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习凿齿对此评价甚高:\"司马大将军引二败以为己过,过消而业隆,可谓智矣。\"这种将失败归咎于己的担当,与\"讳败推过,归咎万物\"的平庸领导者形成鲜明对比。司马师的做法不仅稳定了军心士气,更赢得了士大夫阶层的认同,为司马氏家族巩固权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权力斗争激烈的曹魏政权中,司马师的担当并非单纯的道德选择,而是极具政治智慧的策略。通过主动承担责任,他既消解了朝野的不满情绪,又树立起宽仁厚责的领袖形象,更借机整合了军事指挥体系,将诸葛诞、毋丘俭等重要将领重新部署,强化了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
自负的陷阱:诸葛恪的战略冒进与覆灭伏笔
东关之战的胜利让诸葛恪陷入了致命的自负。这位受托孤之重的吴国道辅大臣,在取得\"非常之功\"后,不顾国力损耗与朝野反对,执意发动二十万大军北伐,上演了一场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
诸葛恪的战略论证看似有理有据,他以秦并六国的历史为例,强调\"有仇而长之,祸不在己,则在后人\"的远虑,批评反对者\"不知虑其大危而爱其小勤\"。但这种宏大叙事忽略了关键的现实条件:吴国经过连年征战已\"民疲力屈\",曹魏虽有权力更迭但根基未摇,而吴军对新城的强攻陷入了消耗战的泥潭。
更致命的是诸葛恪对不同意见的压制。丹杨太守聂友的友善劝谏被他以\"未见大数\"驳回;重臣滕胤援引伊尹、霍光的典故劝其\"案甲息师\",反被斥责为\"怀居苟安者\";中散大夫蒋延因固争被直接\"扶出\"。这种刚愎自用的态度,使他逐渐脱离了统治基础,陷入了信息茧房。
新城之战的过程充分暴露了诸葛恪军事指挥的缺陷。他无视士兵疲劳、疾病流行的现实,甚至将报告病情者视为欺诈,导致\"病者太半,死伤涂地\"却无人敢言。当朱异提出不同意见时,他竟\"立夺其兵\";蔡林献策不被采纳后被迫降魏。这种赏罚失当、拒谏饰非的行为,彻底瓦解了军队的战斗力。
诸葛恪的失败印证了张缉\"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求不得死乎\"的判断。他在回师后仍\"晏然自若\",甚至\"图起田于浔阳\",对朝野上下的怨声载道视而不见,最终为自己的自负付出了生命代价。这场失败不仅削弱了吴国国力,更引发了后续的政治动荡,成为孙权去世后吴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战略的博弈:三国军事格局的动态平衡
嘉平五年的军事较量,展现了三国后期战略博弈的复杂图景。姜维利用费祎之死的契机,终于实现了大规模北伐的夙愿,\"将数万人出石营,围狄道\"。他试图\"诱诸羌、胡以为羽翼\",经营陇以西地区的战略构想,延续了诸葛亮时期的西部开拓策略,但受制于蜀汉有限的国力,最终因\"粮尽退还\"。
而诸葛恪二十万大军的北伐,与姜维的军事行动形成了某种战略呼应,但由于双方缺乏有效协同,未能对曹魏形成真正威胁。曹魏方面则展现出成熟的应对策略:司马师采纳虞松的建议,对东线吴军采取\"坐守新城\"的疲敌战术,对西线蜀军则\"倍道急赴,出其不意\",最终实现了两线作战的成功防御。
新城守将张特的\"诈降\"之计,成为这场军事博弈的精彩插曲。他利用曹魏法律中\"被攻过百日而救不至者,虽降,家不坐\"的规定,以九十余日的守城记录为基础,通过假意投降争取时间修补城防,最终挫败了吴军的强攻。这一事件既展现了基层将领的智慧,也反映了吴军攻坚能力的不足和军纪的松懈。
历史的镜鉴: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
嘉平五年的历史事件,集中展现了权力运作的核心规律。司马师通过\"引过自咎\"的政治智慧巩固权力,诸葛恪因\"刚愎自用\"的决策失误丧失人心,费祎因\"泛爱不疑\"的性格缺陷招致杀身之祸,三位关键人物的不同选择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结局。
习凿齿的评论\"君人者,苟统斯理而以御国,行失而名扬,兵挫而战胜,虽百败可也\",揭示了领导力的本质:领导者的责任担当比具体成败更重要。司马师的成功与诸葛恪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印证了\"过消而业隆\"的政治智慧——承认错误反而能消解矛盾、凝聚力量,而掩盖错误只会加剧离心离德。
从宏观视角看,这一年的事件标志着三国格局的微妙变化:曹魏通过危机处理强化了内部整合,司马氏家族地位更加稳固;蜀汉失去了稳健派领袖,开始走向战略冒进;吴国经历了短暂的军事辉煌后迅速衰落。这些变化共同指向了一个历史趋势:三国鼎立的平衡正在被打破,统一的曙光已在历史的地平线隐约显现。
嘉平五年的风云变幻警示后人:在权力的游戏中,性格即命运,气度定成败。领导者的胸襟与智慧,往往比具体的谋略更能决定最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