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奚人-《北齐:家父文宣帝》

  “三叔客气了,这大任舍汝其谁?”

  高殷也曾犹豫过,但最后还是选择了高浚。包容不了政变的六叔还有个道理,但自己亲自救出的三叔七叔还要猜忌,也会影响臣下的判断,觉得自己能护臣但不能用臣,能用臣而不能尽臣。

  人心隔肚皮,高殷也不知道这两人将来是否有反意,即便蒙受恩宠,也可能会被宠坏,最终反而因为一时的冷落而怀恨在心,高归彦就是最好的例子。与其等待自己毫无防备的时候被背刺,不如现在就给他们一次表现的机会,这两人做出的最大破坏,可能就是投奔南朝,但那是被逼急的情况下。他们的命是自己救的,如今自己铲除了威胁最大的高演,对他们也要有所表示,不然真就成了刻薄寡恩的君王。

  若反,自己有着警戒,他们造反的难度不低;若不反,那么作为高欢诸子中如今辈分最高的宗王,高浚足以让一同前去的勋贵子弟服气、不敢阳奉阴违。而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就有了功勋,高浚也就和淮南的汉人帮绑定在了一块,不仅能发展他自己的班底和根基,也能保护新生的淮南汉人集团,同时作为桥梁,加强勋贵子弟和淮南汉人的交流,为将来的融合做铺垫。

  天下人要有天下人的器量。

  高浚反复推辞,高殷和他来回拉扯了三次,最后直接下诏书:“永安王听诏:方今四海未靖,社稷需贤。朕以卿乃高祖之胤,夙怀忠亮,忧心于国,特拜骠骑大将军、使持节、都督淮南二十九州诸军事。望卿克绍先志,戮力王事,戡乱安民,以副朕心。国之重任,惟卿是寄,勿复固辞。”

  此言一出,高浚再难推辞,只能下拜:“臣叩谢天恩!至尊不以臣愚驽,委以重任,敢不竭股肱之力,效死以报?”

  高殷点点头。

  原先的骠骑大将军是娄睿,不过现在娄氏是众所周知的垮台,其本人以外戚贵幸,在瀛洲刺史的本官职位上聚敛无厌,现在也到了清算的时候,被高殷下诏免官归朝,如今以王爵在宅邸内自省,骠骑大将军一职也就空了。

  高浚自身的司州牧职位也就不能再继续担任,毕竟要率兵南征了,对于这个职位,高殷心里也有想法。

  如此一来,对王琳的支援决议就算是讨论完了,今日就可以执行,次日在常朝上对百官进行说明即可。

  而后是下一项议程。

  “朕要在十一月的时候,出兵库莫奚。”

  这又是一项让群臣震惊的提案。

  “如今已是九月,寒霜渐厉,此时用兵,恐非万全之策!且武备未缮,这仓促之间……”

  群臣纷纷出言,也不全是反对,而是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如果能说服他们,也就不算独断专行。

  恰好,高殷有着充足的信心,因为历史上的高演就是在十一月的时候出兵库莫奚的,说明齐国有着进军的能力。他能做到,自己就不行么?

  “征讨库莫奚势在必行。”高殷向他们说明:“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宇文之别种也,天保三年,太祖亲讨于代郡,鹰扬奋武,将士用命,故大破之,缴获杂畜数十万,可如今又有重来之态。”

  库莫奚这个民族在后世听起来很陌生,但实际上它可大有来头,光是起源先祖的说法就有东胡、鲜卑别种、乌桓、匈奴别种以及宇文别种五种,或者干脆就是在时间的不断前进中与各族合并、糅杂而进化到现在。

  这就不得不提到匈奴和宇文氏了。一个有趣的事情是,较后出现的北周,其史书《周书》反而比早早灭亡的东晋的《晋书》早出现十年,而《晋书》将宇文部落称作“宇文鲜卑”,是因为《周书》记载宇文泰有个叫葛乌菟的祖先,“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所以晋书直接将宇文部划为了鲜卑人,而后先看《晋书》再看《周书》,就很容易觉得宇文泰这一支是鲜卑人。

  然而在魏收所做的《魏书》中,宇文氏却不是鲜卑人,而是“出于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其语与鲜卑颇异”,将宇文氏开除鲜卑国籍,将其族狠狠定位为匈奴族。

  这一来是表明北魏正统在东魏,作为汉人的高欢,无论怎样都比匈奴人宇文泰高贵一些;其次也是恶意的历史隐喻,早年匈奴人赫连勃勃在关中建立夏国政权,为北魏所灭,无疑是对齐国消灭周国的期待与隐喻。

  所以理清了脉络,就能发现宇文氏和库莫奚同出一脉,祖上大概率都是匈奴人,至少也是有匈奴血统,而后都融入了鲜卑政权,所以高殷才借用魏收所做的《魏书》原话,称库莫奚为东部宇文之别种。

  在北魏早期,包括库莫奚在内的周边民族向北魏朝贡,中期则进入了北魏边境,而后由于魏末的动乱,原本负责镇守边疆的六镇反而起义作乱,这就给了北部的库莫奚渗透的机会,彼时六镇废弃,北方大片地区了无人烟,库莫奚趁机将势力发展到了代郡,之后高欢重建东魏朝廷,但还没有余力彻底干涉,只在名义上控制了代郡而已,一直到天保三年,高洋在代郡迎战库莫奚,才夺回了这块重地。

  此前北魏时期,库莫奚一直与魏廷保持着基本的朝贡往来,在高洋登基建齐后,柔然和库莫奚也一同遣使朝贡,但高洋没有延续北魏的缓和政策,而是选择了强硬的打击,一方面是承袭先父高欢的政策,高欢曾经打算在幽州安州定州三地修立城戍,对这些民族以提防为主,二是库莫奚、契丹等族趁着魏末南下吃地,代郡还在他们手中,高洋想要夺回,因此对这些民族的敌视,不仅是给予武力威慑,震撼周边各部族,还是为了收回北魏的领土。

  天保三年那一战,库莫奚战败,迫于齐国的强大军力,仍连年向齐国朝贡,但他一死,库莫奚的朝贡就停止了下来。

  “如今朕已登极,库莫奚仍不朝贡,轻视于朕,实在是狼子野心!”

  高殷拿起一份奏报:“边疆传来线报,说库莫奚调度频繁,已数次攻击我国领地,劫掠钱粮而归,想来不久便要大举犯塞,再不反击,只怕幽安定三州危矣!”

  这倒是迫在眉睫的难题,比援助王琳还要重要些,即便众臣对幽安定三州不在意,那多少也是齐国的领地,也能提供赋税,而且更是高洋和高殷视作自己的后花园,将来发展新的基本盘的地方,若是让库莫奚在这些地方搅闹袭扰,大肆劫掠,哪怕最后把他们赶走,但被杀和抢走的人以及破坏的设施,就需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了。

  即便只是为了居民不受异族的袭扰,国家也该发兵应敌,这就是军队的意义。

  涉及到国家尊严和土地安全的原则问题,也没什么好讨论的了,出兵得到大多数朝臣的响应。

  杜弼闭目微叹,这得花费多少钱粮啊!他是度支尚书,要充实高洋折腾干净的国库,还要恢复各地的生产,好不容易有些起色,又要花大笔金银。只是他没有阻拦,因为新君势在必行,这时候触他霉头讨不了好,他只能希望新君能够手下留情。

  将领们倒是不用考虑这么多,他们只要请战,至尊就会为他们准备好钱粮:“臣请战!请以臣为大将!”

  “臣也愿战!只消三万兵马,臣必能大破库莫奚!”

  “臣也……”

  几名将领出列,纷纷向高殷请求自己为此次征讨的主帅。

  他们无一不是齐国的宿将,也曾在几次大战里立下功勋,但高殷摇了摇头。

  “这次,朕想要御驾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