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马上就到了6月份,收麦子的时候。
1959年的6月份,寄托了无数人的期望,因为这一年全国几乎要断粮了,进入了困难时期,所有人都期盼着这一年的夏收能够丰收,有新粮续上全国的命脉。
这一年,所有人都充满了期盼,到6月底的时候,榆树村村民们摩拳擦掌,难得精神了起来,大家都把偷偷藏起来的粮食拿出来,多吃了一些,然后在打麦场集合。
毕竟嘛,新粮食就要出来了,旧粮食还藏着干嘛,就那点被老鼠蛀坏的高粱杆子粉,但凡有新粮出来,谁爱吃谁吃去。
虽然,榆树村,甚至整个大湾镇,都属于持续好几个月的干旱之中,今年的收成肯定很差,但大家并不灰心,因为现在是吃集体饭时代,他们镇上干旱不要紧,只要国家其他地方有丰收,粮食都会统一收下来,然后集体分配。
到时候他们肯定都能吃上饭。
因此,此时众人的心态是乐观的,全国那么大,肯定有地方丰收,总不可能全国都干旱吧!
这些人都是农民,平时不看报纸,都还抱着美好的期望,甚至于站在打麦场最前方的王建国都是充满乐观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只有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的老刘叔,脸上有些愁眉不展,神色阴郁。
同样脸色不是很好的,还有李勇,他经常看报纸,直到今年来,几乎是全国干旱,严重影响了粮食收成,是一个极差的年头。
也难怪历史上困难时期持续了三年之久,如果今年收成好的话,缺粮的困难今年就该结束了。
“乡亲们,今天是咱们开始收麦的日子,收完麦子就有新粮吃了,大家鼓起干劲,加油干啊!”
王建国发表了讲话,鼓足大家的干劲,台下都是吆喝,虽然饿得脸色发青,声音不是很响亮,但众人眼中都透着精光,无比地兴奋。
“收麦子,吃新粮!”
“收麦子,吃新粮!”
“收麦子,吃新粮!”
大家吆喝着,足足喊了三声,才停了下来。
“行,废话不多说,咱们开干!”
王建国大手一挥,所有人都涌进了麦田里,拿起镰刀干活。
这一次李勇也加入了进去,虽然他早就不用下田了,但是众人饿得实在太厉害,他力气大干的快,能帮一点是一点吧。
他主要干的是他爸妈那一块,帮着收割,也让爸妈轻松些。
时不时,也帮着王有田做一些。
收麦的活计进行了足足半个月,说完之后打麦,晒麦,果然收成比往年少了许多,基本上只有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
到了交粮食的时候,出了意外,按照规定是要把所有粮食收上去,送到公社食堂统一调配,可是一些公民拦在王建国的面前,红着眼睛不让他们把粮食运走。
王建国皱眉看着:“你们这是什么意思?”
聚集起来的村民,有王老根一脉,也有他自己的亲戚,还有一些姓李的,人太多了,拦在村口前。
“村长,这些粮食是咱们辛辛苦苦种下的,凭什么运走,留着给我们吃还好些,不然遇到公社食堂,你保证食堂能拿出粮食来吗?!”
为首的王安是王建国的侄子,王老太爷的后代,冲在最前面,怒怼王建国。
王建国说:“这是上面的秘密,我们必须要遵守。”
王安说:“什么命令我不管,我只知道再饿就要饿死了,这些粮食必须留下!”
王建国大声说:“不行,王安,你想吃牢饭吗?”
两方很快就嚷嚷起来,李勇并不参与,只是在旁边看着,防止打起来王建国吃亏。
王建国对他们家不错,而且是50岁了,肯定打不过对面一些年轻人,他自然会照应些。
至于这件事情的对错,不好说,只是为了活命而已,他不会多管。
吵闹了片刻,老刘叔站了出来,按住王建国。
“算了,建国,这些粮食给大家留下吧。”
王建国反手抓住老刘叔的手臂:“老刘,不行,不能违抗上面的指令。”
老刘叔摇摇头:“没事,有什么事情我担着。”
听到他的话,王建国愣住了,众人也都安静下来,没想到老刘叔会愿意出这个头。
这个责任很大,真要担起来老刘叔的位置肯定保不住了,甚至可能吃牢饭,吃枪子都有可能。
没想到他可以为村民做到这一步。
众人眼神复杂,刘安深吸了口气,说:“老刘叔,谢了,回头粮食多分你一些。”
或者就要喊大家上去搬粮。
就在这时,王建国忽然说道:“刘安,确定这些粮食够我们吃一年吗?”
刘安顿了下,看着那些粮食算起来。
王建国说:“肯定不够,今年的收成太少了,这些粮食平分在每个人家里别说一年了,半年都吃不到,可是如果把他们交上去,咱们继续吃食堂饭,只要全国其他地方有收成都会平均分下来,哪怕是跟去年一样了,咱们一人一口饭,也肯定饿不死。”
这就是平均的好处,旁边,李勇点了点头,王建国说到点子上了。
不得不说建国后,一个新兴勃发的国家,最好的地方就是没什么腐败,如果是古代尚且有一句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的就是粮食乃至资源分配的不平均,所以古代一旦发生大旱,或者灾害,其惨烈程度是远超于近现代的。
而这个时期的困难时期,却是资源分配无比平均,全国人们都在饿肚子,但是全国人们也都有一口饭吃,别说什么朱门竹门了,就连最顶上的人,也一样吃的很朴素呢!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是后世都完全不能比的。
当然集体有集体的好处,也有集体的坏处,那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因此可以说,如果这些粮食交上去,而国家其他地方有丰收的话,他们说也能跟着吃到好处,在公社食堂能多吃一些。
这一点村民们自然也都想到了,大家都犹豫起来。
片刻,王老太爷拄着拐杖走出来,舔了舔嘴唇问:“建国,你是说,如果国家其他地方丰收,咱们公社食堂有可能变成去年刚开始那样?”
王建国闻言点头,非常确定地说:“当然!”
他看向所有村民道:“去年你们都吃过公社食堂了,都知道食堂办饭的宗旨是什么样的,我说句实话,后面食堂办不下去,完全是因为国家缺粮,要是不缺粮食的话,肯定一直跟最开始一样。”
“要是跟最开始一样,我问问大家,你们想不想吃?”
闻言大家都舔了舔嘴唇,哪有不想吃的,一些人忍不住笑起来,回忆起去年开心吃饭的时候,大声说:“想吃!”
有一个人说,说的人就多了,大家都淅淅沥沥地跟上,说:“想吃,当然想吃。”
“要是能回到去年刚办食堂的样子,我现在饿死也愿意。”
“嗨,别说这种晦气话,去年那个行情,哪怕办不久,办上一个月也成啊,给我再吃一个月,我再饿一年也愿意!”
“嘿嘿嘿,我也愿意。”
“我也是我也是。”
众人都说起来,回忆起来都忍不住笑了,气氛变得轻松。
“所以,我们愿不愿意上交粮食?”
王建国循循善诱。
大家又犹豫了,可想起去年刚吃食堂的场景,便不再犹豫,一个个点头。
“行,赌了,我就不信全国像咱们一样这么旱!”
主要是今年他们村的收成实在太差了,上交粮食很难再吃亏。
“好呢,那咱们把粮食运到粮站去!”
王建国很高兴,快手一挥,王安已经叛变了,带头帮忙运粮食。
大家都很欢快,同样也只有两人面色不变,带着些沉郁。
一个是老刘叔,一个是李勇。
只有他们知道,今年真的是罕见的大旱灾,所有人都没有预想过的,全国干旱,还真是全国都没有好收成。
这个概率如此之低啊,村民们又如何想得到呢。
老刘叔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有多说,没多久粮食就都运走了。
六月份的时光匆匆忙忙过去,4月到6月这段时间,李勇主要做两件事。
第一是帮妹妹补习,妹妹马上要读初中,虽说今年因为饥饿,学校的学习松散了许多,经常没有正常上课,但学习依旧是学生们心里的头等大事。
有了李勇的补习,李玉莲本来就努力,表现优异,这时候成绩更好了,许多难题老师做不出来的,她都能做出来,这时很幸运的得到一个推荐入学的机会,能够进入四九城一所很不错的初中读书。
这时候小学生初中还没有中考,是通过推荐和免试入学的两种方式读书,而大家辍学的最大原因,往往是因为没钱。
如李军和李勇,都是因为家里没钱了,才放弃学业,跟父母辈一样当农民。
现在,李家有了李勇这个能赚钱的人,自然不可能再让李玉莲辍学,她是一定能上学的,只是读哪所学校的区别。
这时候各地的教育资源差别也很大,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都是云泥之别,按照正常来说,李玉莲读初中,肯定是免试就近入学的,就在大湾镇的初中读书,可是她的学习实在太优异了,老师不忍心她埋没,于是大家联合校长想法子,写了推荐信递上去。
果然推举成功,能让李玉莲去四九城一首知名初中学府,只是到那里之后,要进行一场开学考试。
开学考试,李玉莲自然不惧怕,听说这个消息,她开心极了,告诉家里人,全家都很激动,特别是李农平,感觉自家马上就要飞出一只金凤凰,不知道多兴奋。
他从屋里走到屋外,又从屋外走到屋里,来回徘徊,脸上是两坨不自然的红晕,嘴里不断地嘀咕:“考上了,考上了。”
“咱妞儿能读初中了。”
“咱妞儿有钱读书,我们去四九城读书!”
说着说着,他抬眼看天,眼睛仿佛灌了沙子一般有了些湿润,嘴角却是咧起的笑着,谁也不知道他有多高兴,后世人也很难理解这个年代人对于知识的执着。
暑假期间,李勇自然是继续给李玉莲补习,帮助她应对开学考试。
至于他近期做的第二件事,依旧是收割情绪点,此外,还在四九城跟人交易。
他已经摸清了黑市的位置,没事就拿着猎物去那边,自然有人拿钱拿票出来,四块钱一斤的肉,肥瘦不论,带着骨头,一拿过去就被抢购一空,根本没人讲价。
一只兔子10斤重,随便卖40块钱,还有粮票肉票布票鞋票,拿出来不要钱似地换猎物。
这时候,大家也不会舍不得这些票,因为捏着粮票肉票,根本也买不到粮食和肉,现在肉联厂和粮站都荒了,没得东西卖。
李勇来者不拒,毕竟他们在换猎物的时候,提供的大量情绪点就已经支付一波了,各种票算是额外支付,怎么都是赚。
这些票里自然有一些是限定时间的,他换到以后就扔进空间,以后留给后人也算是古董嘛。
还有很多不限定时间的,可以留着以后慢慢花。
可以说,这段时间李勇屯了许多的钱和票,都不知道够他花多久。
七月中旬,李勇又回到城里。
他花一条兔腿,找了个锁匠学习开锁技术,花了半个月,每天学一小时,总算学会。
到了七月末的时候,他准备工具,把空间里一个非常沉重的箱子弄出来,在房间开锁。
这时美娟去姑妈家了,四合院的偏院大门紧闭,后门也已经拴上,李勇一个人在家,看着眼前的箱子,不免有些兴奋。
这是当初他在大山老虎洞里找到的箱子,被深埋在土
这个箱子可能是古董或者黄金,李勇不愿意暴力破坏,一拳下去,里面如果有珍贵物品,可能就被砸坏了。
这时候,终于学了开锁技术,可以打开。
长锁插进钥匙扣,只听得咔嚓一声,锁开了。
开锁师傅没骗他,确实把真本事传给他了,看着打开的锁扣,李勇心想。
1959年的6月份,寄托了无数人的期望,因为这一年全国几乎要断粮了,进入了困难时期,所有人都期盼着这一年的夏收能够丰收,有新粮续上全国的命脉。
这一年,所有人都充满了期盼,到6月底的时候,榆树村村民们摩拳擦掌,难得精神了起来,大家都把偷偷藏起来的粮食拿出来,多吃了一些,然后在打麦场集合。
毕竟嘛,新粮食就要出来了,旧粮食还藏着干嘛,就那点被老鼠蛀坏的高粱杆子粉,但凡有新粮出来,谁爱吃谁吃去。
虽然,榆树村,甚至整个大湾镇,都属于持续好几个月的干旱之中,今年的收成肯定很差,但大家并不灰心,因为现在是吃集体饭时代,他们镇上干旱不要紧,只要国家其他地方有丰收,粮食都会统一收下来,然后集体分配。
到时候他们肯定都能吃上饭。
因此,此时众人的心态是乐观的,全国那么大,肯定有地方丰收,总不可能全国都干旱吧!
这些人都是农民,平时不看报纸,都还抱着美好的期望,甚至于站在打麦场最前方的王建国都是充满乐观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只有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的老刘叔,脸上有些愁眉不展,神色阴郁。
同样脸色不是很好的,还有李勇,他经常看报纸,直到今年来,几乎是全国干旱,严重影响了粮食收成,是一个极差的年头。
也难怪历史上困难时期持续了三年之久,如果今年收成好的话,缺粮的困难今年就该结束了。
“乡亲们,今天是咱们开始收麦的日子,收完麦子就有新粮吃了,大家鼓起干劲,加油干啊!”
王建国发表了讲话,鼓足大家的干劲,台下都是吆喝,虽然饿得脸色发青,声音不是很响亮,但众人眼中都透着精光,无比地兴奋。
“收麦子,吃新粮!”
“收麦子,吃新粮!”
“收麦子,吃新粮!”
大家吆喝着,足足喊了三声,才停了下来。
“行,废话不多说,咱们开干!”
王建国大手一挥,所有人都涌进了麦田里,拿起镰刀干活。
这一次李勇也加入了进去,虽然他早就不用下田了,但是众人饿得实在太厉害,他力气大干的快,能帮一点是一点吧。
他主要干的是他爸妈那一块,帮着收割,也让爸妈轻松些。
时不时,也帮着王有田做一些。
收麦的活计进行了足足半个月,说完之后打麦,晒麦,果然收成比往年少了许多,基本上只有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
到了交粮食的时候,出了意外,按照规定是要把所有粮食收上去,送到公社食堂统一调配,可是一些公民拦在王建国的面前,红着眼睛不让他们把粮食运走。
王建国皱眉看着:“你们这是什么意思?”
聚集起来的村民,有王老根一脉,也有他自己的亲戚,还有一些姓李的,人太多了,拦在村口前。
“村长,这些粮食是咱们辛辛苦苦种下的,凭什么运走,留着给我们吃还好些,不然遇到公社食堂,你保证食堂能拿出粮食来吗?!”
为首的王安是王建国的侄子,王老太爷的后代,冲在最前面,怒怼王建国。
王建国说:“这是上面的秘密,我们必须要遵守。”
王安说:“什么命令我不管,我只知道再饿就要饿死了,这些粮食必须留下!”
王建国大声说:“不行,王安,你想吃牢饭吗?”
两方很快就嚷嚷起来,李勇并不参与,只是在旁边看着,防止打起来王建国吃亏。
王建国对他们家不错,而且是50岁了,肯定打不过对面一些年轻人,他自然会照应些。
至于这件事情的对错,不好说,只是为了活命而已,他不会多管。
吵闹了片刻,老刘叔站了出来,按住王建国。
“算了,建国,这些粮食给大家留下吧。”
王建国反手抓住老刘叔的手臂:“老刘,不行,不能违抗上面的指令。”
老刘叔摇摇头:“没事,有什么事情我担着。”
听到他的话,王建国愣住了,众人也都安静下来,没想到老刘叔会愿意出这个头。
这个责任很大,真要担起来老刘叔的位置肯定保不住了,甚至可能吃牢饭,吃枪子都有可能。
没想到他可以为村民做到这一步。
众人眼神复杂,刘安深吸了口气,说:“老刘叔,谢了,回头粮食多分你一些。”
或者就要喊大家上去搬粮。
就在这时,王建国忽然说道:“刘安,确定这些粮食够我们吃一年吗?”
刘安顿了下,看着那些粮食算起来。
王建国说:“肯定不够,今年的收成太少了,这些粮食平分在每个人家里别说一年了,半年都吃不到,可是如果把他们交上去,咱们继续吃食堂饭,只要全国其他地方有收成都会平均分下来,哪怕是跟去年一样了,咱们一人一口饭,也肯定饿不死。”
这就是平均的好处,旁边,李勇点了点头,王建国说到点子上了。
不得不说建国后,一个新兴勃发的国家,最好的地方就是没什么腐败,如果是古代尚且有一句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的就是粮食乃至资源分配的不平均,所以古代一旦发生大旱,或者灾害,其惨烈程度是远超于近现代的。
而这个时期的困难时期,却是资源分配无比平均,全国人们都在饿肚子,但是全国人们也都有一口饭吃,别说什么朱门竹门了,就连最顶上的人,也一样吃的很朴素呢!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是后世都完全不能比的。
当然集体有集体的好处,也有集体的坏处,那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因此可以说,如果这些粮食交上去,而国家其他地方有丰收的话,他们说也能跟着吃到好处,在公社食堂能多吃一些。
这一点村民们自然也都想到了,大家都犹豫起来。
片刻,王老太爷拄着拐杖走出来,舔了舔嘴唇问:“建国,你是说,如果国家其他地方丰收,咱们公社食堂有可能变成去年刚开始那样?”
王建国闻言点头,非常确定地说:“当然!”
他看向所有村民道:“去年你们都吃过公社食堂了,都知道食堂办饭的宗旨是什么样的,我说句实话,后面食堂办不下去,完全是因为国家缺粮,要是不缺粮食的话,肯定一直跟最开始一样。”
“要是跟最开始一样,我问问大家,你们想不想吃?”
闻言大家都舔了舔嘴唇,哪有不想吃的,一些人忍不住笑起来,回忆起去年开心吃饭的时候,大声说:“想吃!”
有一个人说,说的人就多了,大家都淅淅沥沥地跟上,说:“想吃,当然想吃。”
“要是能回到去年刚办食堂的样子,我现在饿死也愿意。”
“嗨,别说这种晦气话,去年那个行情,哪怕办不久,办上一个月也成啊,给我再吃一个月,我再饿一年也愿意!”
“嘿嘿嘿,我也愿意。”
“我也是我也是。”
众人都说起来,回忆起来都忍不住笑了,气氛变得轻松。
“所以,我们愿不愿意上交粮食?”
王建国循循善诱。
大家又犹豫了,可想起去年刚吃食堂的场景,便不再犹豫,一个个点头。
“行,赌了,我就不信全国像咱们一样这么旱!”
主要是今年他们村的收成实在太差了,上交粮食很难再吃亏。
“好呢,那咱们把粮食运到粮站去!”
王建国很高兴,快手一挥,王安已经叛变了,带头帮忙运粮食。
大家都很欢快,同样也只有两人面色不变,带着些沉郁。
一个是老刘叔,一个是李勇。
只有他们知道,今年真的是罕见的大旱灾,所有人都没有预想过的,全国干旱,还真是全国都没有好收成。
这个概率如此之低啊,村民们又如何想得到呢。
老刘叔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有多说,没多久粮食就都运走了。
六月份的时光匆匆忙忙过去,4月到6月这段时间,李勇主要做两件事。
第一是帮妹妹补习,妹妹马上要读初中,虽说今年因为饥饿,学校的学习松散了许多,经常没有正常上课,但学习依旧是学生们心里的头等大事。
有了李勇的补习,李玉莲本来就努力,表现优异,这时候成绩更好了,许多难题老师做不出来的,她都能做出来,这时很幸运的得到一个推荐入学的机会,能够进入四九城一所很不错的初中读书。
这时候小学生初中还没有中考,是通过推荐和免试入学的两种方式读书,而大家辍学的最大原因,往往是因为没钱。
如李军和李勇,都是因为家里没钱了,才放弃学业,跟父母辈一样当农民。
现在,李家有了李勇这个能赚钱的人,自然不可能再让李玉莲辍学,她是一定能上学的,只是读哪所学校的区别。
这时候各地的教育资源差别也很大,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都是云泥之别,按照正常来说,李玉莲读初中,肯定是免试就近入学的,就在大湾镇的初中读书,可是她的学习实在太优异了,老师不忍心她埋没,于是大家联合校长想法子,写了推荐信递上去。
果然推举成功,能让李玉莲去四九城一首知名初中学府,只是到那里之后,要进行一场开学考试。
开学考试,李玉莲自然不惧怕,听说这个消息,她开心极了,告诉家里人,全家都很激动,特别是李农平,感觉自家马上就要飞出一只金凤凰,不知道多兴奋。
他从屋里走到屋外,又从屋外走到屋里,来回徘徊,脸上是两坨不自然的红晕,嘴里不断地嘀咕:“考上了,考上了。”
“咱妞儿能读初中了。”
“咱妞儿有钱读书,我们去四九城读书!”
说着说着,他抬眼看天,眼睛仿佛灌了沙子一般有了些湿润,嘴角却是咧起的笑着,谁也不知道他有多高兴,后世人也很难理解这个年代人对于知识的执着。
暑假期间,李勇自然是继续给李玉莲补习,帮助她应对开学考试。
至于他近期做的第二件事,依旧是收割情绪点,此外,还在四九城跟人交易。
他已经摸清了黑市的位置,没事就拿着猎物去那边,自然有人拿钱拿票出来,四块钱一斤的肉,肥瘦不论,带着骨头,一拿过去就被抢购一空,根本没人讲价。
一只兔子10斤重,随便卖40块钱,还有粮票肉票布票鞋票,拿出来不要钱似地换猎物。
这时候,大家也不会舍不得这些票,因为捏着粮票肉票,根本也买不到粮食和肉,现在肉联厂和粮站都荒了,没得东西卖。
李勇来者不拒,毕竟他们在换猎物的时候,提供的大量情绪点就已经支付一波了,各种票算是额外支付,怎么都是赚。
这些票里自然有一些是限定时间的,他换到以后就扔进空间,以后留给后人也算是古董嘛。
还有很多不限定时间的,可以留着以后慢慢花。
可以说,这段时间李勇屯了许多的钱和票,都不知道够他花多久。
七月中旬,李勇又回到城里。
他花一条兔腿,找了个锁匠学习开锁技术,花了半个月,每天学一小时,总算学会。
到了七月末的时候,他准备工具,把空间里一个非常沉重的箱子弄出来,在房间开锁。
这时美娟去姑妈家了,四合院的偏院大门紧闭,后门也已经拴上,李勇一个人在家,看着眼前的箱子,不免有些兴奋。
这是当初他在大山老虎洞里找到的箱子,被深埋在土
这个箱子可能是古董或者黄金,李勇不愿意暴力破坏,一拳下去,里面如果有珍贵物品,可能就被砸坏了。
这时候,终于学了开锁技术,可以打开。
长锁插进钥匙扣,只听得咔嚓一声,锁开了。
开锁师傅没骗他,确实把真本事传给他了,看着打开的锁扣,李勇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