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面倒影中无面唯刀,星河映刃。
那道追随他半生的“武圣”烙印,连同承载它的“道源之纹”,似乎都随着那半块玉简的灰烬,一同消散在了夜风里。
关兴静坐舟头,手中空空如也,心神却前所未有的充盈。
他闭着眼,却能“看”到风拂过江面带起的每一丝涟漪,能“听”到水下鱼群摆尾的细微波动,周遭的天地万物,仿佛都在以一种独特的韵律与他共鸣,那是一种最纯粹、最本源的刀意。
不再是苦苦追寻的“道”,而是道本身无处不在的显现。
他长长吐出一口浊气,气息在寒夜中凝成一缕白雾,随即被风吹散,正如他此刻的心境。
他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释然与落寞:“原来不是我悟了道,是道忘了我是谁。”忘了他关兴是谁,忘了他身负的盛名与枷锁,只余下最本真的那个“人”,那个握刀的人。
三日后,关兴弃舟登岸,一袭布衣,悄然北行。
冥冥之中,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他的脚步,最终将他带到了一片熟悉的荒原——昔日麦城的古战场。
这里曾是他一生荣耀的终点,也是无尽悔恨的起点。
岁月流转,战场早已被荒草覆盖,唯有风中还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铁锈味。
在荒原深处,他找到了那株青鳞纹树。
此树乃当年青龙偃月刀的碎片落地后所化生,如今已高逾三丈,枝干虬结,每一根分叉都似一道凌厉的刀锋,交错着刺向苍穹。
树皮之上,那些青色的鳞状纹路间,竟有无数细密的金色丝线流转,勾勒出繁复而古奥的图案,竟与当年林羽传授于他的“系统符文”有着惊人的相似。
关兴伸出手,指尖轻轻划过粗糙的树皮,一股温润而磅礴的意念顺着指尖涌入心海。
夜深人静,星月无光,唯有这株奇树散发着淡淡的辉光。
树影在风中摇曳,带起一阵阵低沉的嗡鸣。
那并非风声,也非任何活物之声,而是由无数刀锋同频震颤所汇聚成的宏大意念,清晰地在他脑海中响起:“……火种不灭,薪尽火传……”关兴豁然开朗,他立于树下,手抚腰间短刃,久久不语。
这并非幻觉,而是这片大地上,千百年来所有执刀者的不屈之愿、战斗之魂,被青龙刀的碎片为引,借由这株神树的根系蔓延于地脉之中,于无声无息间,悄然编织成了一张覆盖天地的无形“愿网”。
而他,正是这张网选中的第一个聆听者。
又五日,关兴行至一处边陲小城。
还未入城,便闻喊杀声震天,滚滚浓烟自城中升起。
一群流寇趁着守军换防空虚,突袭了此地,城中守备早已溃散,百姓惨遭屠戮。
就在城门通往城内的石桥上,一幕奇异的景象正在上演。
一名身形单薄的少年,手持一柄半旧的短刀,竟独自挡在桥头,身后是数十名瑟瑟发抖的妇孺。
他分明已经力竭,双腿不住地颤抖,但眼神却如淬火的钢铁般坚毅。
匪寇数次冲击,都被他以命相搏地挡了回去。
更令人惊奇的是,他手中的短刀竟在不住地震颤,刀身之上,一缕缕微弱的青金色纹路时隐时现,仿佛活了过来。
那刀鸣声通过空气、通过脚下的石桥,传递到每一个角落,竟奇迹般地引动了后方百姓心中潜藏的血性与勇气。
几个胆大的汉子拾起地上的木棍石块,自发地站到了少年身后,竟以凡人之躯,结成了一个简陋却坚固的阵势,硬生生将如狼似虎的贼寇逼退了数步。
消息尚未传出城外,关兴已立于远处山坡之上。
他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并未现身。
他知道,这便是那“愿网”的回应。
他不是要去拯救一座城,而是要点燃更多的火种。
待匪寇暂时退去,他悄然来到一处废弃的城墙下,折断一截石笋为笔,以内力催动,在斑驳的墙面上刻下了三式刀法。
这三式刀法没有名字,笔画简单至极,却蕴含着大道至简的韵味——无名,无势,无回。
次日清晨,那守桥的少年浑身浴血,顺着昨夜残存的血迹,竟无意识地走到了这面墙前。
当他看清墙上那三式刀法时,这个在百人围攻下都未曾皱眉的少年,竟瞬间泪流满面,跪倒在地,泣不成声:“爹……这是你临终前……比划的最后一招……”原来,他的父亲便是战死的守城士卒,临终前想将家传刀法传下,却已说不出话,只能拼尽最后力气比划了这至关重要的一招。
自此,少年每日都率领城中青壮,在这面墙下演练刀法。
他们不立旗号,不称师承,当有人问起这刀法的来历时,少年只是擦去汗水,咧嘴一笑,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沧桑:“俺爹说的,刀是啥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从你心里长出来。从心里长出来的刀,就不怕断。”关兴在远处山坡上远远望了数日,看到那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他欣慰一笑,转身没入茫茫山林之中。
他的路,不在这里。
途中,他翻越一座险峻山岭,忽闻下方传来微弱的呼救声。
循声望去,只见一处山洞因塌方被巨石堵死,一名猎户被困其中,气息奄奄,显然已是命悬一线。
以他如今的修为,搬开这块巨石不过是举手之劳,甚至可以一跃而过,不沾因果。
但他却停下了脚步,驻足片刻,拔出随身携带的那柄普通短刃。
他没有选择最省力的方式,而是以一种极慢、极富韵律的速度,在堵住洞口的巨岩上接连刻划。
一刀,两刀……整整七十七道。
每一道刀痕的深浅、长短、走向,皆暗合着那早已消失的“道源之纹”的流转节律。
他并非在破坏岩石,而是在与这片山脉、与那张无形的“愿网”对话。
当第七十七道刻痕完成的瞬间,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
地脉深处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远处山林中,那株青鳞树的根须竟破土而出,如无数条青金色的龙蛇在地下疾速穿行,转瞬间便抵达此地,缠住巨石,在一阵令人牙酸的摩擦声中,将那万斤巨石缓缓推开。
洞内猎户重见天日,劫后余生,他挣扎着爬出洞口,想要对救命恩人叩首道谢,可抬头望去,却只见空林飒飒,哪里还有半个人影。
唯有那块被推开的巨岩上,七十七道刀痕在日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拥有生命一般,在缓缓呼吸。
当夜,山风凛冽,关兴寻了一座破败的古庙暂宿。
篝火哔剥作响,映照着他古井无波的脸庞。
忽然,他心口处传来一阵久违的微热,如同温水流过。
他惊愕地低头看去,只见那早已融入血脉、消失无踪的“道源之纹”,竟有一丝极细的青金色光丝在皮下浮现,如同一条灵巧的小蛇,蜿蜒游走,穿过经络,最终汇入他的左手掌心,在那里凝聚成一枚极淡、却又无比清晰的印记。
他摊开手掌,凝视着这枚全新的印记良久,蓦然间,林羽当年的一句话如惊雷般在脑海中炸响:“系统非我所创,乃千人愿力所聚。”原来如此,林羽的力量,亦是源于此!
正当他心神激荡之际,一缕清冷的月光透过破败的窗棂洒落进来,不偏不倚,正好照在墙角一尊满是蛛网尘灰的残破石碑上。
诡异的是,那月光所照之处,碑面积年的尘灰竟像是遇到了克星一般,无风自动,簌簌剥离,显露出半行早已模糊的古拙字迹:“……羽归天地,兴承其志,非继其名。”字迹苍劲古朴,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岁月威严,绝非今人所刻。
关兴心头猛地一震,一股寒意从背脊升起。
他很清楚,这座荒山古庙,方圆百里渺无人烟,从未有人来修葺过。
那道追随他半生的“武圣”烙印,连同承载它的“道源之纹”,似乎都随着那半块玉简的灰烬,一同消散在了夜风里。
关兴静坐舟头,手中空空如也,心神却前所未有的充盈。
他闭着眼,却能“看”到风拂过江面带起的每一丝涟漪,能“听”到水下鱼群摆尾的细微波动,周遭的天地万物,仿佛都在以一种独特的韵律与他共鸣,那是一种最纯粹、最本源的刀意。
不再是苦苦追寻的“道”,而是道本身无处不在的显现。
他长长吐出一口浊气,气息在寒夜中凝成一缕白雾,随即被风吹散,正如他此刻的心境。
他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释然与落寞:“原来不是我悟了道,是道忘了我是谁。”忘了他关兴是谁,忘了他身负的盛名与枷锁,只余下最本真的那个“人”,那个握刀的人。
三日后,关兴弃舟登岸,一袭布衣,悄然北行。
冥冥之中,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他的脚步,最终将他带到了一片熟悉的荒原——昔日麦城的古战场。
这里曾是他一生荣耀的终点,也是无尽悔恨的起点。
岁月流转,战场早已被荒草覆盖,唯有风中还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铁锈味。
在荒原深处,他找到了那株青鳞纹树。
此树乃当年青龙偃月刀的碎片落地后所化生,如今已高逾三丈,枝干虬结,每一根分叉都似一道凌厉的刀锋,交错着刺向苍穹。
树皮之上,那些青色的鳞状纹路间,竟有无数细密的金色丝线流转,勾勒出繁复而古奥的图案,竟与当年林羽传授于他的“系统符文”有着惊人的相似。
关兴伸出手,指尖轻轻划过粗糙的树皮,一股温润而磅礴的意念顺着指尖涌入心海。
夜深人静,星月无光,唯有这株奇树散发着淡淡的辉光。
树影在风中摇曳,带起一阵阵低沉的嗡鸣。
那并非风声,也非任何活物之声,而是由无数刀锋同频震颤所汇聚成的宏大意念,清晰地在他脑海中响起:“……火种不灭,薪尽火传……”关兴豁然开朗,他立于树下,手抚腰间短刃,久久不语。
这并非幻觉,而是这片大地上,千百年来所有执刀者的不屈之愿、战斗之魂,被青龙刀的碎片为引,借由这株神树的根系蔓延于地脉之中,于无声无息间,悄然编织成了一张覆盖天地的无形“愿网”。
而他,正是这张网选中的第一个聆听者。
又五日,关兴行至一处边陲小城。
还未入城,便闻喊杀声震天,滚滚浓烟自城中升起。
一群流寇趁着守军换防空虚,突袭了此地,城中守备早已溃散,百姓惨遭屠戮。
就在城门通往城内的石桥上,一幕奇异的景象正在上演。
一名身形单薄的少年,手持一柄半旧的短刀,竟独自挡在桥头,身后是数十名瑟瑟发抖的妇孺。
他分明已经力竭,双腿不住地颤抖,但眼神却如淬火的钢铁般坚毅。
匪寇数次冲击,都被他以命相搏地挡了回去。
更令人惊奇的是,他手中的短刀竟在不住地震颤,刀身之上,一缕缕微弱的青金色纹路时隐时现,仿佛活了过来。
那刀鸣声通过空气、通过脚下的石桥,传递到每一个角落,竟奇迹般地引动了后方百姓心中潜藏的血性与勇气。
几个胆大的汉子拾起地上的木棍石块,自发地站到了少年身后,竟以凡人之躯,结成了一个简陋却坚固的阵势,硬生生将如狼似虎的贼寇逼退了数步。
消息尚未传出城外,关兴已立于远处山坡之上。
他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并未现身。
他知道,这便是那“愿网”的回应。
他不是要去拯救一座城,而是要点燃更多的火种。
待匪寇暂时退去,他悄然来到一处废弃的城墙下,折断一截石笋为笔,以内力催动,在斑驳的墙面上刻下了三式刀法。
这三式刀法没有名字,笔画简单至极,却蕴含着大道至简的韵味——无名,无势,无回。
次日清晨,那守桥的少年浑身浴血,顺着昨夜残存的血迹,竟无意识地走到了这面墙前。
当他看清墙上那三式刀法时,这个在百人围攻下都未曾皱眉的少年,竟瞬间泪流满面,跪倒在地,泣不成声:“爹……这是你临终前……比划的最后一招……”原来,他的父亲便是战死的守城士卒,临终前想将家传刀法传下,却已说不出话,只能拼尽最后力气比划了这至关重要的一招。
自此,少年每日都率领城中青壮,在这面墙下演练刀法。
他们不立旗号,不称师承,当有人问起这刀法的来历时,少年只是擦去汗水,咧嘴一笑,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沧桑:“俺爹说的,刀是啥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从你心里长出来。从心里长出来的刀,就不怕断。”关兴在远处山坡上远远望了数日,看到那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他欣慰一笑,转身没入茫茫山林之中。
他的路,不在这里。
途中,他翻越一座险峻山岭,忽闻下方传来微弱的呼救声。
循声望去,只见一处山洞因塌方被巨石堵死,一名猎户被困其中,气息奄奄,显然已是命悬一线。
以他如今的修为,搬开这块巨石不过是举手之劳,甚至可以一跃而过,不沾因果。
但他却停下了脚步,驻足片刻,拔出随身携带的那柄普通短刃。
他没有选择最省力的方式,而是以一种极慢、极富韵律的速度,在堵住洞口的巨岩上接连刻划。
一刀,两刀……整整七十七道。
每一道刀痕的深浅、长短、走向,皆暗合着那早已消失的“道源之纹”的流转节律。
他并非在破坏岩石,而是在与这片山脉、与那张无形的“愿网”对话。
当第七十七道刻痕完成的瞬间,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
地脉深处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远处山林中,那株青鳞树的根须竟破土而出,如无数条青金色的龙蛇在地下疾速穿行,转瞬间便抵达此地,缠住巨石,在一阵令人牙酸的摩擦声中,将那万斤巨石缓缓推开。
洞内猎户重见天日,劫后余生,他挣扎着爬出洞口,想要对救命恩人叩首道谢,可抬头望去,却只见空林飒飒,哪里还有半个人影。
唯有那块被推开的巨岩上,七十七道刀痕在日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拥有生命一般,在缓缓呼吸。
当夜,山风凛冽,关兴寻了一座破败的古庙暂宿。
篝火哔剥作响,映照着他古井无波的脸庞。
忽然,他心口处传来一阵久违的微热,如同温水流过。
他惊愕地低头看去,只见那早已融入血脉、消失无踪的“道源之纹”,竟有一丝极细的青金色光丝在皮下浮现,如同一条灵巧的小蛇,蜿蜒游走,穿过经络,最终汇入他的左手掌心,在那里凝聚成一枚极淡、却又无比清晰的印记。
他摊开手掌,凝视着这枚全新的印记良久,蓦然间,林羽当年的一句话如惊雷般在脑海中炸响:“系统非我所创,乃千人愿力所聚。”原来如此,林羽的力量,亦是源于此!
正当他心神激荡之际,一缕清冷的月光透过破败的窗棂洒落进来,不偏不倚,正好照在墙角一尊满是蛛网尘灰的残破石碑上。
诡异的是,那月光所照之处,碑面积年的尘灰竟像是遇到了克星一般,无风自动,簌簌剥离,显露出半行早已模糊的古拙字迹:“……羽归天地,兴承其志,非继其名。”字迹苍劲古朴,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岁月威严,绝非今人所刻。
关兴心头猛地一震,一股寒意从背脊升起。
他很清楚,这座荒山古庙,方圆百里渺无人烟,从未有人来修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