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外天微亮,帐内愁难歇
帐门挂钩上的“免打扰”木牌还悬着,朱祁钰将锁好的账册木盒推到案角,指腹最后蹭过铜锁上的浅痕——那是吴主事留下的印记,此刻倒像成了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小石头。
他转身走向帐内的床榻,帆布床板被踩得轻轻作响,帐外的米汤香已淡去,只剩巡逻士兵远去的脚步声,在空旷的营地间荡出几分寂寥。
刚躺下,后脑勺就抵到了枕下硬邦邦的东西——是那枚他常带在身上的洪武通宝。
指尖捏起铜钱,铜面被体温焐得温热,上面“洪武通宝”四个字的纹路,忽然让他想起太祖皇帝朱元璋。
当年太祖铁腕治贪,郭桓案里,哪怕牵连数万人,也没半分手软,只为给百姓一个“官吏不贪”的安稳;可到了成祖爷,郑和七下西洋扬了国威,却也耗了不少国库,百姓虽称誉,私下里也有“徭役重”的怨言。他翻了个身,铜钱在掌心转了圈,又想起仁宗爷——在位虽短,却停了劳民的工程,还把官田租给流民种,就为解百姓燃眉之急,那时民间都说“仁宗在,米价稳”。
“可我呢?”朱祁钰睁开眼,望着帐顶帆布上的褶皱,像望着一团理不清的乱麻,“石亨已服毒,该查的账册也翻遍了,可民心怎么办?”他抬手按了按眉心,白天崇文门老卒的模样又浮上来——那佝偻的背、哀求的眼神,要是让百姓知道石亨吞了他们的盐税、贪了救灾的粮食,会不会觉得他这个皇帝无能?会不会骂他“早干嘛去了”?
他忽然坐起身,膝盖抵着胸口,指尖无意识地抠着床板。想起前朝那些君王:太祖爷定天下后,严惩贪腐毫不手软,虽有“严苛”之议,却换来了明初吏治清明;成祖爷开疆拓土、遣使远航,可也因常年用兵、营建北京,让百姓多了徭役之苦;仁宗爷继位后,立刻停罢不急之务,减免赋税,短短一年就让百姓缓了口气,留下“仁政”美名;就连宣宗爷,虽有“仁宣之治”的盛景,后期也因纵容宦官、松弛吏治,给朝堂埋了隐患。“哪任君王没走过难路?”他低声叹气,可随即又摇头——太祖敢破敢立,仁宗能体恤民生,他们都没怕过“担责”,没怕过“失民心”,自己怎么就先慌了?
帐外的天色渐渐亮起来,晨光透过帐布,在地上映出一道浅淡的光带。朱祁钰捏着那枚洪武通宝,忽然想起吴主事残页上的诗,“但求盐漕清,不辞霜雪寒”。吴主事不怕得罪石亨,不怕丢了性命,不就是为了让百姓不受苦?太祖当年铁腕治贪,不怕牵连广,不也是为了让朝堂干净、百姓安稳?
“毫无头绪啊……这件事到底该怎么处理?”
他将铜钱按在眉心,声音里满是疲惫,“石亨已服毒,该办的都办了,可民心怎么办?要是百姓知道真相,会不会骂我是昏君?会不会因此闹出民变?”他想起建文爷当年削藩操之过急,逼得燕王起兵,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又想起英宗爷亲征瓦剌大败,京城危急时,百姓也是人心惶惶。如今自己虽没陷到那般境地,可“失民心”三个字,仍像块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他不过是正值盛年的君王,却要扛起整个王朝的安危,连一点退缩的余地都没有。
“或许,我不该怕百姓知道真相。”
他慢慢松开手,铜钱落在床板上,发出“叮”的一声轻响。仁宗爷当年敢承认前朝弊政,主动调整政策,百姓反而更信他;太祖爷铁腕治贪后,虽有议论,可民间却多了“官不敢贪”的安心。要是自己捂着盖着,反而会让百姓猜疑,倒不如大大方方把石亨的罪证摆出来,把贪走的盐税、粮食补还给百姓——江南受灾的村落还等着救济,崇文门的老卒还盼着公道,这些都比“怕骂名”重要。
他重新躺下,闭上眼睛,心里的乱麻好像被晨光挑开了一道缝。虽还有些细节没理清,可方向总算明了:先让户部清点石亨私宅的粮食,火速运往江南灾区;再把吴主事的账册和石亨的罪证整理成册,交给都察院在城门口公示,让百姓知道朝廷查贪腐的决心;至于后续,效仿仁宗爷,减免江南灾区半年赋税,再派清廉官员去盐场、漕运督查,彻底肃清积弊。
帐外传来阿娅轻手轻脚收拾东西的声响,小安儿大概还在睡,没了哭闹声。朱祁钰嘴角轻轻动了动,紧绷了一夜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虽肩头的压力仍在,可比起之前的“毫无头绪”,此刻心里多了几分踏实。他闭上眼睛,任由晨光漫进帐内,只等着天再亮些,就召户部、都察院的官员来议事,把这些想法一一落实。
帐门挂钩上的“免打扰”木牌还悬着,朱祁钰将锁好的账册木盒推到案角,指腹最后蹭过铜锁上的浅痕——那是吴主事留下的印记,此刻倒像成了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小石头。
他转身走向帐内的床榻,帆布床板被踩得轻轻作响,帐外的米汤香已淡去,只剩巡逻士兵远去的脚步声,在空旷的营地间荡出几分寂寥。
刚躺下,后脑勺就抵到了枕下硬邦邦的东西——是那枚他常带在身上的洪武通宝。
指尖捏起铜钱,铜面被体温焐得温热,上面“洪武通宝”四个字的纹路,忽然让他想起太祖皇帝朱元璋。
当年太祖铁腕治贪,郭桓案里,哪怕牵连数万人,也没半分手软,只为给百姓一个“官吏不贪”的安稳;可到了成祖爷,郑和七下西洋扬了国威,却也耗了不少国库,百姓虽称誉,私下里也有“徭役重”的怨言。他翻了个身,铜钱在掌心转了圈,又想起仁宗爷——在位虽短,却停了劳民的工程,还把官田租给流民种,就为解百姓燃眉之急,那时民间都说“仁宗在,米价稳”。
“可我呢?”朱祁钰睁开眼,望着帐顶帆布上的褶皱,像望着一团理不清的乱麻,“石亨已服毒,该查的账册也翻遍了,可民心怎么办?”他抬手按了按眉心,白天崇文门老卒的模样又浮上来——那佝偻的背、哀求的眼神,要是让百姓知道石亨吞了他们的盐税、贪了救灾的粮食,会不会觉得他这个皇帝无能?会不会骂他“早干嘛去了”?
他忽然坐起身,膝盖抵着胸口,指尖无意识地抠着床板。想起前朝那些君王:太祖爷定天下后,严惩贪腐毫不手软,虽有“严苛”之议,却换来了明初吏治清明;成祖爷开疆拓土、遣使远航,可也因常年用兵、营建北京,让百姓多了徭役之苦;仁宗爷继位后,立刻停罢不急之务,减免赋税,短短一年就让百姓缓了口气,留下“仁政”美名;就连宣宗爷,虽有“仁宣之治”的盛景,后期也因纵容宦官、松弛吏治,给朝堂埋了隐患。“哪任君王没走过难路?”他低声叹气,可随即又摇头——太祖敢破敢立,仁宗能体恤民生,他们都没怕过“担责”,没怕过“失民心”,自己怎么就先慌了?
帐外的天色渐渐亮起来,晨光透过帐布,在地上映出一道浅淡的光带。朱祁钰捏着那枚洪武通宝,忽然想起吴主事残页上的诗,“但求盐漕清,不辞霜雪寒”。吴主事不怕得罪石亨,不怕丢了性命,不就是为了让百姓不受苦?太祖当年铁腕治贪,不怕牵连广,不也是为了让朝堂干净、百姓安稳?
“毫无头绪啊……这件事到底该怎么处理?”
他将铜钱按在眉心,声音里满是疲惫,“石亨已服毒,该办的都办了,可民心怎么办?要是百姓知道真相,会不会骂我是昏君?会不会因此闹出民变?”他想起建文爷当年削藩操之过急,逼得燕王起兵,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又想起英宗爷亲征瓦剌大败,京城危急时,百姓也是人心惶惶。如今自己虽没陷到那般境地,可“失民心”三个字,仍像块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他不过是正值盛年的君王,却要扛起整个王朝的安危,连一点退缩的余地都没有。
“或许,我不该怕百姓知道真相。”
他慢慢松开手,铜钱落在床板上,发出“叮”的一声轻响。仁宗爷当年敢承认前朝弊政,主动调整政策,百姓反而更信他;太祖爷铁腕治贪后,虽有议论,可民间却多了“官不敢贪”的安心。要是自己捂着盖着,反而会让百姓猜疑,倒不如大大方方把石亨的罪证摆出来,把贪走的盐税、粮食补还给百姓——江南受灾的村落还等着救济,崇文门的老卒还盼着公道,这些都比“怕骂名”重要。
他重新躺下,闭上眼睛,心里的乱麻好像被晨光挑开了一道缝。虽还有些细节没理清,可方向总算明了:先让户部清点石亨私宅的粮食,火速运往江南灾区;再把吴主事的账册和石亨的罪证整理成册,交给都察院在城门口公示,让百姓知道朝廷查贪腐的决心;至于后续,效仿仁宗爷,减免江南灾区半年赋税,再派清廉官员去盐场、漕运督查,彻底肃清积弊。
帐外传来阿娅轻手轻脚收拾东西的声响,小安儿大概还在睡,没了哭闹声。朱祁钰嘴角轻轻动了动,紧绷了一夜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虽肩头的压力仍在,可比起之前的“毫无头绪”,此刻心里多了几分踏实。他闭上眼睛,任由晨光漫进帐内,只等着天再亮些,就召户部、都察院的官员来议事,把这些想法一一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