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的钟声透过窗棂渗进来时,石亨正被亲卫按坐在殿角的蒲团上。香灰被风卷成细流,漫过他靴底的裂绽——那是宣德年间在大同卫戍边时冻裂的旧伤,此刻像条蛇,贴着皮肤往骨头里钻。
朱祁钰解下银甲的护肩,随手递给身后的亲卫。日光在他素色常服上流动,倒比披甲时多了几分平和。他没看石亨,只指着案上那叠用铁链锁着的账册:“这些是从你中军帐搜出来的,墨迹还没干透。”
石亨喉结动了动,没接话。
“本王且问你,”朱祁钰拿起最上面一本,纸页边缘还沾着酒渍,“你从宣府总兵做到镇守江南,食朝廷俸禄三十年,为何要反?”
石亨猛地抬头,眼里的红血丝像蛛网:“陛下真要听?”
“自然。”
“那臣就说了!”
他忽然提高声音,震得梁上积灰簌簌落下,“正统十四年,土木堡兵败,臣率残部护着先帝灵柩退到居庸关,三天三夜没合眼!可回京后呢?兵部给的赏银,够弟兄们买副好棺木吗?”
他喘了口气,声音发颤:“后来陛下登基,重用于谦那帮文臣,说要‘裁汰冗兵’。宣府卫裁了三成,军饷拖了半年!臣去户部催,主事官说‘江南漕运还没到’——可臣亲眼看见,他家里堆着苏州来的锦缎!”
朱祁钰翻着账册,指尖停在“苏州织造局”几个字上:“所以你就纵容部下劫掠州县?就勾结盐商,把官盐当私盐卖?”
“不然呢?”石亨笑起来,笑声比哭还难听,“弟兄们要吃饭!要养家!臣这个总兵,总不能让他们去喝西北风!”
“这就是你反的理由?”朱祁钰合上册子,声音冷下来,“汉景帝时,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军中缺粮,他宁可杀自己的马,也没动过百姓一粒米。你学不来他的风骨,倒学起了唐末的藩镇——拥兵自重,截留赋税,这叫反,不叫‘无奈’。”
石亨愣住了,似乎没料到他会提周亚夫。
“再问你,”朱祁钰将账册推到他面前,铁链在案上撞出闷响,“这上面记着‘三月,送李侍郎玉如意一对’‘五月,与应天巡抚分账银五千两’——这些人是谁?你用江南百姓的血汗,喂肥了多少蛀虫?”
石亨的手攥成拳头,指甲掐进掌心:“臣……不知。”
“不知?”朱祁钰挑眉,从袖中抽出另一份纸,“这是曹吉阳招供的,说你每年中秋,都要去西湖画舫上‘议事’。在座的,有漕运总督的小舅子,有光禄寺的典簿……你敢说你不知?”
他忽然放缓语气,像在说一件寻常事:“石亨,你可知隋文帝灭陈后,为何要查抄江南士族?不是因为他们有钱,是因为他们结党营私,把地方当成自家产业。唐太宗杀侯君集,也不是因为他谋反,是因为他把朝廷法度,当成了交易的筹码。”
石亨的肩膀垮了下去。
“你账册里记的,哪里是银钱?”朱祁钰望着他,“是一条条把朝廷根基蛀空的虫子。你以为反的是本王,其实是在掘朱家的祖坟,是在断天下百姓的活路。”
殿外的风停了,烛火终于稳住。石亨望着账册上自己的笔迹,忽然想起十年前,父亲临终前指着宣府的城墙说:“这墙啊,看着结实,可要是砖缝里生了虫,风一吹就塌了。”
他缓缓低下头,额头几乎碰到案面:“李侍郎……是兵部左侍郎李贤。应天巡抚……姓王,名……”
声音越来越低,像要被香灰吞没。
朱祁钰没再逼问,只对亲卫道:“把这些名字抄下来,发往都察院。”他望着窗外,寒山寺的塔尖在暮色里泛着微光,“至于其他的,明日再说。”
石亨被带走时,脚步踉跄了一下。经过佛像时,他又回头看了一眼,这次朱祁钰看见了——他眼里没有恨,只有一片空茫,像被雨水冲垮的泥墙。
案上的账册还摊着,墨迹在暮色里渐渐模糊。朱祁钰轻轻叹了口气,历史总是这样,前朝的教训明明写在史书里,却总有人前赴后继地踩进去。
他不能让明朝,也栽在这些“账册”里。
朱祁钰解下银甲的护肩,随手递给身后的亲卫。日光在他素色常服上流动,倒比披甲时多了几分平和。他没看石亨,只指着案上那叠用铁链锁着的账册:“这些是从你中军帐搜出来的,墨迹还没干透。”
石亨喉结动了动,没接话。
“本王且问你,”朱祁钰拿起最上面一本,纸页边缘还沾着酒渍,“你从宣府总兵做到镇守江南,食朝廷俸禄三十年,为何要反?”
石亨猛地抬头,眼里的红血丝像蛛网:“陛下真要听?”
“自然。”
“那臣就说了!”
他忽然提高声音,震得梁上积灰簌簌落下,“正统十四年,土木堡兵败,臣率残部护着先帝灵柩退到居庸关,三天三夜没合眼!可回京后呢?兵部给的赏银,够弟兄们买副好棺木吗?”
他喘了口气,声音发颤:“后来陛下登基,重用于谦那帮文臣,说要‘裁汰冗兵’。宣府卫裁了三成,军饷拖了半年!臣去户部催,主事官说‘江南漕运还没到’——可臣亲眼看见,他家里堆着苏州来的锦缎!”
朱祁钰翻着账册,指尖停在“苏州织造局”几个字上:“所以你就纵容部下劫掠州县?就勾结盐商,把官盐当私盐卖?”
“不然呢?”石亨笑起来,笑声比哭还难听,“弟兄们要吃饭!要养家!臣这个总兵,总不能让他们去喝西北风!”
“这就是你反的理由?”朱祁钰合上册子,声音冷下来,“汉景帝时,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军中缺粮,他宁可杀自己的马,也没动过百姓一粒米。你学不来他的风骨,倒学起了唐末的藩镇——拥兵自重,截留赋税,这叫反,不叫‘无奈’。”
石亨愣住了,似乎没料到他会提周亚夫。
“再问你,”朱祁钰将账册推到他面前,铁链在案上撞出闷响,“这上面记着‘三月,送李侍郎玉如意一对’‘五月,与应天巡抚分账银五千两’——这些人是谁?你用江南百姓的血汗,喂肥了多少蛀虫?”
石亨的手攥成拳头,指甲掐进掌心:“臣……不知。”
“不知?”朱祁钰挑眉,从袖中抽出另一份纸,“这是曹吉阳招供的,说你每年中秋,都要去西湖画舫上‘议事’。在座的,有漕运总督的小舅子,有光禄寺的典簿……你敢说你不知?”
他忽然放缓语气,像在说一件寻常事:“石亨,你可知隋文帝灭陈后,为何要查抄江南士族?不是因为他们有钱,是因为他们结党营私,把地方当成自家产业。唐太宗杀侯君集,也不是因为他谋反,是因为他把朝廷法度,当成了交易的筹码。”
石亨的肩膀垮了下去。
“你账册里记的,哪里是银钱?”朱祁钰望着他,“是一条条把朝廷根基蛀空的虫子。你以为反的是本王,其实是在掘朱家的祖坟,是在断天下百姓的活路。”
殿外的风停了,烛火终于稳住。石亨望着账册上自己的笔迹,忽然想起十年前,父亲临终前指着宣府的城墙说:“这墙啊,看着结实,可要是砖缝里生了虫,风一吹就塌了。”
他缓缓低下头,额头几乎碰到案面:“李侍郎……是兵部左侍郎李贤。应天巡抚……姓王,名……”
声音越来越低,像要被香灰吞没。
朱祁钰没再逼问,只对亲卫道:“把这些名字抄下来,发往都察院。”他望着窗外,寒山寺的塔尖在暮色里泛着微光,“至于其他的,明日再说。”
石亨被带走时,脚步踉跄了一下。经过佛像时,他又回头看了一眼,这次朱祁钰看见了——他眼里没有恨,只有一片空茫,像被雨水冲垮的泥墙。
案上的账册还摊着,墨迹在暮色里渐渐模糊。朱祁钰轻轻叹了口气,历史总是这样,前朝的教训明明写在史书里,却总有人前赴后继地踩进去。
他不能让明朝,也栽在这些“账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