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琪亚娜:对了,我姊妹她们呢?怎么没见着影子了。现在是三月,正是春天啊
回廊的阴影漫过石阶时,琪亚娜正弯腰捡第二片杏花。方才那片被风卷进了太液池,粉白的瓣浮在水面上,跟着锦鲤的尾尖打了个转,便往桥洞底下漂去了。她捏着新捡的花瓣,指尖触到些微的湿意——许是晨露还没干透,凉丝丝的,倒让她想起漠北春天的草尖,也是这样带着点沁人的凉。
“在想什么?”朱祁钰的声音从头顶落下来,带着他刚喝过杏仁酪的甜香。他手里还提着那只空了的白瓷碗,指尖捏着碗沿的金线,慢慢转着圈。
琪亚娜直起身,把花瓣往他面前递:“你看这纹路,像不像其其格绣的狼爪印?就是小了点。”她忽然顿住,眼角的笑淡了些,“说起来,前儿收到其其格的信,倒忘了问她,我那几个姊妹怎么样了。去年冬天寄的皮子,她们收到了吗?”
风卷着柳絮掠过她的发梢,素银簪子上的流苏晃了晃。朱祁钰记得她说的“姊妹”——是漠北部族里一同长大的姑娘,有两个去年秋天还跟着商队来过大明,送了些草原的草药,说是能治冻疮。那时琪亚娜刚能下床,拉着她们在御花园里转了半宿,教她们认牡丹和芍药,笑声把廊下的灯笼都震得晃。
“上月理藩院递过文书,说她们跟着部族去了西边的草场。”他伸手替她拂去落在肩头的柳絮,“说是今年春草长得晚,那边的水源更足些。”
琪亚娜“哦”了一声,把花瓣夹进袖中——那里缝着个小口袋,已经装了三四片了,都是今儿在太液池边捡的。“往年这个时候,她们该骑着马往南来了,带着新晒的肉干,还有给孩子们做的小木马。”她望着宫墙外头的方向,那里的天空蓝得透亮,像块没被打磨过的蓝宝石,“去年她们还说,要教宫里的小太监放风筝呢,说漠北的风筝飞得比鹰还高。”
朱祁钰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宫墙顶上的琉璃瓦被阳光照得发亮,像铺了层碎金。他忽然想起李院判今早说的话:“娘娘心结,一半在身子,一半在乡愁。”那时他还不太懂,此刻看她望着墙外发呆的模样,倒像是懂了——这宫墙再暖,终究不是她从小跑惯了的草原;他待她再好,也替不了那些能陪她唱草原歌、说家乡话的姊妹。
“要不,让理藩院递封信过去?”他轻声说,指尖敲了敲栏杆上的缠枝莲,“问问她们要不要来京城住些日子,就说……就说琪亚娜想她们了。”
琪亚娜猛地回头,眼里的光像被风吹亮的火星。“真的?”她往前凑了半步,披风的系带扫过他的手背,“可她们部族正忙着转场,会不会太麻烦?”
“有什么麻烦的。”他笑了,伸手揉了揉她的发顶,发丝比缎子还软,“让驿站备着车马,她们要是想来,就护着她们一路过来;要是走不开,便多送些绸缎茶叶过去,算是咱们的心意。左右春天长着呢,总能寻个由头见一面。”
她忽然笑出声,眼角的细纹里都盛着光。“陛下这话说的,倒像个盼着亲戚来的寻常人家。”她伸手挽住他的胳膊,往回廊深处走,“其实也不用急,她们要是想来,自然会寻着法子来。倒是我,前儿翻箱子,找出她们去年送的那对羊角梳,齿子都被我用得光滑了,正想回赠些东西呢。”
回廊尽头的木香花架下,两个小宫女正踮着脚摘花,竹篮里已经堆了半篮嫩黄的花苞。见他们过来,忙福了福身,怯生生地说:“回陛下娘娘,这木香花晒干了能填枕头,李院判说……说对安神好。”
琪亚娜走过去,拿起一朵闻了闻,香气清清淡淡的,像雨后的草原。“这花在漠北可长不出来。”她转头对朱祁钰笑,“去年我姊妹见了,说要挖棵苗回去栽,结果被风冻坏了,还写信来哭鼻子呢。”
朱祁钰看着她逗小宫女说话的模样,忽然觉得这春日的阳光都变得稠了些。她说起姊妹时,眉梢眼角的松弛,是他在朝堂上、在寝殿里都少见的——像被收起的弓弦终于舒展开,带着点未经雕琢的野趣,却比任何精心描画的模样都动人。
“那就多摘些,”他对小宫女说,“挑最饱满的,晒好了分一半给理藩院,让他们想法子给漠北的部族送去。就说……是娘娘赏的,让她们掺在羊毛里做垫子,也能闻闻京城的春味。”
琪亚娜捏了捏他的袖口,眼里带着点嗔怪,嘴角却扬着:“陛下倒比我还上心。”
“你的事,自然要上心。”他低声回了句,指尖在她手背上轻轻划了下,像在说什么悄悄话。
往回走时,风里的花香越来越浓。琪亚娜忽然想起什么,停下脚步:“对了,去年她们送的那罐马奶酒,还在酒窖里存着吧?等她们来了,开了酒,咱们在太液池边搭个帐篷,像在漠北那样,围着篝火唱歌好不好?”
“好啊。”他应得干脆,“再让御膳房做些烤羊腿,按你教的法子,多放些孜然。”
她笑得更欢了,连脚步都轻快了些,披风的下摆扫过青石板,发出沙沙的响。朱祁钰跟在她身后,看着她被阳光拉长的影子,忽然觉得李院判说的“心宽”,原是这样简单的事——不必刻意寻什么药方,不必苦劝她“别多想”,只需让她在这宫墙里,也能时时想起草原的风、姊妹的笑,想起那些让她觉得“自己还是自己”的瞬间。
快到寝宫时,琪亚娜忽然转身,从袖中摸出片杏花,小心翼翼地插进他的衣襟。“给陛下簪朵花。”她仰头看着他,眼里的光比花还亮,“等我姊妹来了,让她们瞧瞧,大明朝的皇帝,也能戴咱们草原的春天呢。”
朱祁钰低头看着那片粉白的瓣,忽然想起昨夜批阅的奏折里,有江南巡抚报来的春耕情形,说今年的雨水足,该是个丰年。那时他只想着仓廪充实,百姓安康,此刻却觉得,所谓的“江山”,原是由这些细碎的片段拼起来的——是太液池的锦鲤,是廊下的木香花,是她发间的皂角香,是远方姊妹的一封家书,是两个人在春日里,慢慢走着,就能走到天黑的安稳。
宫墙外头的鸟鸣又热闹起来,叽叽喳喳的,像在催着人把日子过成诗。琪亚娜拉着他的手,一步一步踩在落满花瓣的石板上,忽然觉得,这个春天好像比往年长了些——长到足够等一封来自漠北的回信,长到足够酿好一坛马奶酒,长到足够让那些藏在心底的盼,像太液池的莲,一点一点冒出嫩芽来。
回廊的阴影漫过石阶时,琪亚娜正弯腰捡第二片杏花。方才那片被风卷进了太液池,粉白的瓣浮在水面上,跟着锦鲤的尾尖打了个转,便往桥洞底下漂去了。她捏着新捡的花瓣,指尖触到些微的湿意——许是晨露还没干透,凉丝丝的,倒让她想起漠北春天的草尖,也是这样带着点沁人的凉。
“在想什么?”朱祁钰的声音从头顶落下来,带着他刚喝过杏仁酪的甜香。他手里还提着那只空了的白瓷碗,指尖捏着碗沿的金线,慢慢转着圈。
琪亚娜直起身,把花瓣往他面前递:“你看这纹路,像不像其其格绣的狼爪印?就是小了点。”她忽然顿住,眼角的笑淡了些,“说起来,前儿收到其其格的信,倒忘了问她,我那几个姊妹怎么样了。去年冬天寄的皮子,她们收到了吗?”
风卷着柳絮掠过她的发梢,素银簪子上的流苏晃了晃。朱祁钰记得她说的“姊妹”——是漠北部族里一同长大的姑娘,有两个去年秋天还跟着商队来过大明,送了些草原的草药,说是能治冻疮。那时琪亚娜刚能下床,拉着她们在御花园里转了半宿,教她们认牡丹和芍药,笑声把廊下的灯笼都震得晃。
“上月理藩院递过文书,说她们跟着部族去了西边的草场。”他伸手替她拂去落在肩头的柳絮,“说是今年春草长得晚,那边的水源更足些。”
琪亚娜“哦”了一声,把花瓣夹进袖中——那里缝着个小口袋,已经装了三四片了,都是今儿在太液池边捡的。“往年这个时候,她们该骑着马往南来了,带着新晒的肉干,还有给孩子们做的小木马。”她望着宫墙外头的方向,那里的天空蓝得透亮,像块没被打磨过的蓝宝石,“去年她们还说,要教宫里的小太监放风筝呢,说漠北的风筝飞得比鹰还高。”
朱祁钰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宫墙顶上的琉璃瓦被阳光照得发亮,像铺了层碎金。他忽然想起李院判今早说的话:“娘娘心结,一半在身子,一半在乡愁。”那时他还不太懂,此刻看她望着墙外发呆的模样,倒像是懂了——这宫墙再暖,终究不是她从小跑惯了的草原;他待她再好,也替不了那些能陪她唱草原歌、说家乡话的姊妹。
“要不,让理藩院递封信过去?”他轻声说,指尖敲了敲栏杆上的缠枝莲,“问问她们要不要来京城住些日子,就说……就说琪亚娜想她们了。”
琪亚娜猛地回头,眼里的光像被风吹亮的火星。“真的?”她往前凑了半步,披风的系带扫过他的手背,“可她们部族正忙着转场,会不会太麻烦?”
“有什么麻烦的。”他笑了,伸手揉了揉她的发顶,发丝比缎子还软,“让驿站备着车马,她们要是想来,就护着她们一路过来;要是走不开,便多送些绸缎茶叶过去,算是咱们的心意。左右春天长着呢,总能寻个由头见一面。”
她忽然笑出声,眼角的细纹里都盛着光。“陛下这话说的,倒像个盼着亲戚来的寻常人家。”她伸手挽住他的胳膊,往回廊深处走,“其实也不用急,她们要是想来,自然会寻着法子来。倒是我,前儿翻箱子,找出她们去年送的那对羊角梳,齿子都被我用得光滑了,正想回赠些东西呢。”
回廊尽头的木香花架下,两个小宫女正踮着脚摘花,竹篮里已经堆了半篮嫩黄的花苞。见他们过来,忙福了福身,怯生生地说:“回陛下娘娘,这木香花晒干了能填枕头,李院判说……说对安神好。”
琪亚娜走过去,拿起一朵闻了闻,香气清清淡淡的,像雨后的草原。“这花在漠北可长不出来。”她转头对朱祁钰笑,“去年我姊妹见了,说要挖棵苗回去栽,结果被风冻坏了,还写信来哭鼻子呢。”
朱祁钰看着她逗小宫女说话的模样,忽然觉得这春日的阳光都变得稠了些。她说起姊妹时,眉梢眼角的松弛,是他在朝堂上、在寝殿里都少见的——像被收起的弓弦终于舒展开,带着点未经雕琢的野趣,却比任何精心描画的模样都动人。
“那就多摘些,”他对小宫女说,“挑最饱满的,晒好了分一半给理藩院,让他们想法子给漠北的部族送去。就说……是娘娘赏的,让她们掺在羊毛里做垫子,也能闻闻京城的春味。”
琪亚娜捏了捏他的袖口,眼里带着点嗔怪,嘴角却扬着:“陛下倒比我还上心。”
“你的事,自然要上心。”他低声回了句,指尖在她手背上轻轻划了下,像在说什么悄悄话。
往回走时,风里的花香越来越浓。琪亚娜忽然想起什么,停下脚步:“对了,去年她们送的那罐马奶酒,还在酒窖里存着吧?等她们来了,开了酒,咱们在太液池边搭个帐篷,像在漠北那样,围着篝火唱歌好不好?”
“好啊。”他应得干脆,“再让御膳房做些烤羊腿,按你教的法子,多放些孜然。”
她笑得更欢了,连脚步都轻快了些,披风的下摆扫过青石板,发出沙沙的响。朱祁钰跟在她身后,看着她被阳光拉长的影子,忽然觉得李院判说的“心宽”,原是这样简单的事——不必刻意寻什么药方,不必苦劝她“别多想”,只需让她在这宫墙里,也能时时想起草原的风、姊妹的笑,想起那些让她觉得“自己还是自己”的瞬间。
快到寝宫时,琪亚娜忽然转身,从袖中摸出片杏花,小心翼翼地插进他的衣襟。“给陛下簪朵花。”她仰头看着他,眼里的光比花还亮,“等我姊妹来了,让她们瞧瞧,大明朝的皇帝,也能戴咱们草原的春天呢。”
朱祁钰低头看着那片粉白的瓣,忽然想起昨夜批阅的奏折里,有江南巡抚报来的春耕情形,说今年的雨水足,该是个丰年。那时他只想着仓廪充实,百姓安康,此刻却觉得,所谓的“江山”,原是由这些细碎的片段拼起来的——是太液池的锦鲤,是廊下的木香花,是她发间的皂角香,是远方姊妹的一封家书,是两个人在春日里,慢慢走着,就能走到天黑的安稳。
宫墙外头的鸟鸣又热闹起来,叽叽喳喳的,像在催着人把日子过成诗。琪亚娜拉着他的手,一步一步踩在落满花瓣的石板上,忽然觉得,这个春天好像比往年长了些——长到足够等一封来自漠北的回信,长到足够酿好一坛马奶酒,长到足够让那些藏在心底的盼,像太液池的莲,一点一点冒出嫩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