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琪亚娜:李院判找陛下何事?
太液池的风卷着柳丝,在水面上荡开一圈圈细浪。
琪亚娜靠在朱红栏杆上,看锦鲤甩着尾巴从绿藻间游过,鳞片上的光碎在她眼里,像揉了把星星。朱祁钰站在她身侧,替她拢了拢披在肩上的素纱披风——方才出来得急,只随手抓了件,风一吹,边缘便贴着她的手腕晃,倒像只停在腕间的白蝶。
“方才李院判走时,似有话要同陛下说?”她忽然开口,声音被风送得轻飘,倒像怕惊扰了池里的鱼。指尖无意识地抠着栏杆上的雕花,那朵缠枝莲的纹路被她摸得光滑,像块暖玉。
朱祁钰的手顿了顿,披风的系带在他指间绕了个圈。“没什么要紧事,”他说得轻,目光却瞟向远处的回廊——李院判方才就是在那儿候着,见他们走远了,才又折回来,“不过是问些调理身子的细节。”
琪亚娜没回头,只是笑了笑。眼角的细纹被阳光照得透亮,像极了去年在漠北,她望着篝火时眼角的暖光。“陛下骗我呢。”她伸手去接落在栏杆上的柳絮,白绒沾在指尖,轻轻一吹就飞了,“李院判那样的人,若是寻常细节,在殿里便说了,何苦等在外头?”
风忽然静了些,柳丝垂在水面上,映出两人交叠的影子。朱祁钰沉默片刻,从袖中摸出个小锦袋,递到她面前。袋口绣着半朵桃花,是去年她亲手绣的,原是装香料的,此刻鼓鼓囊囊的,摸着有些硬。
“是这个。”他声音放软了些,“李院判说,这是他从内库寻来的老山参,有五十年的年头,让每日切薄片炖在汤里,比黄芪更补些。他怕当面给你,你又嫌药味重,不肯吃,便托我收着。”
锦袋的缎面被阳光晒得温温的。琪亚娜捏着袋口的绳结,忽然想起昨夜翻药箱时,看到瓶里剩下的半瓶参片——还是去年宫外孕后,李院判开的方子,她嫌苦,总偷偷倒给殿角的盆栽,后来被朱祁钰发现了,罚她抄了三遍《女诫》,却也没真逼她喝。
“陛下又惯着我。”她把锦袋塞回他袖中,指尖触到他腕间的玉牌,凉丝丝的,“真要补,让小厨房炖在粥里便是,何必藏着掖着?”
朱祁钰握住她的手,往自己怀里带了带。风从披风下摆钻进来,裹着他衣襟上的檀香,漫过她的鼻尖。“怕你又像去年那样,偷偷倒了。”他低头看她,睫毛在眼下投出片浅影,“李院判说,你这身子,三分靠药补,七分得靠心宽。若是总想着苦,再好的药也没用。”
这话倒让她想起方才在殿里,李院判临走时看她的眼神——那目光里有担忧,却不像看病人,倒像看个闹别扭的孩子。她忽然有些不好意思,指尖挠了挠他的掌心:“那……晚上便炖参汤吧,陛下陪着我喝。”
“好。”他应得快,指尖在她手背上轻轻拍了拍,像哄孩子似的,“不过得加些蜜枣,免得太苦。”
远处传来小太监的脚步声,捧着个托盘,上头放着两碗杏仁酪。瓷碗是甜白釉的,碗沿描着圈金线,是她去年生辰时,景德镇特意送来的新样。“娘娘,陛下,”小太监把托盘搁在旁边的石桌上,笑得眉眼弯弯,“御膳房刚做的,加了桂花蜜,说是能安神。”
琪亚娜舀了一勺,杏仁的香混着蜜甜漫开来,倒比寻常喝的更温润些。“这味道……”她眨了眨眼,“像极了漠北的奶酒,只是不醉人。”
“李院判说,你近来夜里总浅眠,让加些酸枣仁粉。”朱祁钰替她吹了吹碗沿的热气,“御膳房怕你尝出药味,便混在杏仁酪里了。”
她握着瓷碗的手紧了紧。原来方才李院判说的“调理细节”,竟是这些——是她夜里翻身时,他披衣起身替她掖被角的声响;是她皱着眉说“梦到血”时,他攥着她的手直到天亮的沉默;是她晨起时,鬓边总带着的那点汗湿……这些她自己都没太在意的细碎,竟被李院判看在眼里,还特意寻了法子来。
“陛下早就知道了,是不是?”她抬眼看他,碗沿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眉眼,倒显得比平日柔和些,“知道我夜里睡不安稳,知道我怕苦,知道我……”后面的话被她咽了回去,舌尖尝到点杏仁的微苦,混着蜜甜,倒像此刻的心绪。
朱祁钰舀了勺杏仁酪,递到她嘴边。白玉勺碰着她的唇,温温的。“知道你什么都藏在心里。”他声音低低的,像怕被风听去,“知道你总说‘慢慢来’,夜里却总盯着帐顶的并蒂莲发呆;知道你说‘有没有孩子都好’,却总在翻画册时,盯着孩童的图样出神。”
她张嘴含住勺子,甜香漫进喉咙,眼眶却忽然热了。去年深秋她刚醒时,也是这样的暖日,他坐在榻边,一勺一勺喂她喝米汤,那时她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只能攥着他的手,看他眼下的青黑一天比一天重。如今想来,那些被病痛模糊的日子里,他竟比她自己更清楚她的疼。
“那陛下为何不戳穿我?”她含着勺子,声音闷闷的,像含了颗糖。
他替她擦了擦嘴角的奶渍,指尖带着微凉的湿意。“戳穿了,你又该红着眼圈说‘陛下别担心’了。”他笑了笑,眼尾的细纹都带着暖,“琪亚娜,有些事,不必急着说透。你慢慢来,我等着便是。”
风又起了,吹得柳丝在水面上划出道道浅痕。琪亚娜望着池里的影子,忽然觉得,李院判方才要同陛下说的,或许根本不是参汤或药方。他想说的,大约是“娘娘心结未开,陛下需多宽解”;是“娘娘夜里常惊醒,可在枕边放些安神的香囊”;是“娘娘虽嘴上应着调理,心里却总悬着,不如带她多出来走走”……这些藏在“细节”里的话,比任何药方都更暖些。
“那参汤,”她忽然说,把碗递给他,“晚上炖的时候,加两颗蜜枣,再放片姜吧。”
朱祁钰挑眉:“你不是不爱吃姜?”
“可姜能驱寒啊。”她笑盈盈的,眼角的光比池里的锦鲤还亮,“李院判说了,得靠心宽,可也得先让身子暖起来,心才能跟着宽,不是吗?”
他接过碗,见她起身往回廊走,披风的下摆扫过石阶上的青苔,留下道浅白的痕。阳光落在她发间,那支素银簪子反射出的光,晃得他眼热。原来所谓的“慢慢来”,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他替她挡着风雨,她便学着把心敞开;他记得她的苦,她便试着尝他为她加的甜。
走到回廊口时,琪亚娜忽然停下,回头看他。风掀起她的披风,像只欲飞的鸟。“陛下,”她说,声音被风送得很远,“其其格寄的黄芪,让小厨房也泡上吧。咱们一起喝。”
朱祁钰望着她眼里的光,忽然觉得,这深春的风里,藏着比鸟鸣更动听的声响——是她愿意把担忧说出口的轻,是他终于能让她安心的暖,是两个人踩着杏花,一步一步往花开处走的慢。
远处的铜漏又开始滴水,滴答,滴答,混着池里的鱼跃声,像在数着光阴。琪亚娜知道,李院判要说的话,陛下替她说了;而她没说出口的盼,陛下也懂了。至于能不能怀上孩子,好像真的没那么急了——毕竟这春光还长,他们的日子,更长。
太液池的风卷着柳丝,在水面上荡开一圈圈细浪。
琪亚娜靠在朱红栏杆上,看锦鲤甩着尾巴从绿藻间游过,鳞片上的光碎在她眼里,像揉了把星星。朱祁钰站在她身侧,替她拢了拢披在肩上的素纱披风——方才出来得急,只随手抓了件,风一吹,边缘便贴着她的手腕晃,倒像只停在腕间的白蝶。
“方才李院判走时,似有话要同陛下说?”她忽然开口,声音被风送得轻飘,倒像怕惊扰了池里的鱼。指尖无意识地抠着栏杆上的雕花,那朵缠枝莲的纹路被她摸得光滑,像块暖玉。
朱祁钰的手顿了顿,披风的系带在他指间绕了个圈。“没什么要紧事,”他说得轻,目光却瞟向远处的回廊——李院判方才就是在那儿候着,见他们走远了,才又折回来,“不过是问些调理身子的细节。”
琪亚娜没回头,只是笑了笑。眼角的细纹被阳光照得透亮,像极了去年在漠北,她望着篝火时眼角的暖光。“陛下骗我呢。”她伸手去接落在栏杆上的柳絮,白绒沾在指尖,轻轻一吹就飞了,“李院判那样的人,若是寻常细节,在殿里便说了,何苦等在外头?”
风忽然静了些,柳丝垂在水面上,映出两人交叠的影子。朱祁钰沉默片刻,从袖中摸出个小锦袋,递到她面前。袋口绣着半朵桃花,是去年她亲手绣的,原是装香料的,此刻鼓鼓囊囊的,摸着有些硬。
“是这个。”他声音放软了些,“李院判说,这是他从内库寻来的老山参,有五十年的年头,让每日切薄片炖在汤里,比黄芪更补些。他怕当面给你,你又嫌药味重,不肯吃,便托我收着。”
锦袋的缎面被阳光晒得温温的。琪亚娜捏着袋口的绳结,忽然想起昨夜翻药箱时,看到瓶里剩下的半瓶参片——还是去年宫外孕后,李院判开的方子,她嫌苦,总偷偷倒给殿角的盆栽,后来被朱祁钰发现了,罚她抄了三遍《女诫》,却也没真逼她喝。
“陛下又惯着我。”她把锦袋塞回他袖中,指尖触到他腕间的玉牌,凉丝丝的,“真要补,让小厨房炖在粥里便是,何必藏着掖着?”
朱祁钰握住她的手,往自己怀里带了带。风从披风下摆钻进来,裹着他衣襟上的檀香,漫过她的鼻尖。“怕你又像去年那样,偷偷倒了。”他低头看她,睫毛在眼下投出片浅影,“李院判说,你这身子,三分靠药补,七分得靠心宽。若是总想着苦,再好的药也没用。”
这话倒让她想起方才在殿里,李院判临走时看她的眼神——那目光里有担忧,却不像看病人,倒像看个闹别扭的孩子。她忽然有些不好意思,指尖挠了挠他的掌心:“那……晚上便炖参汤吧,陛下陪着我喝。”
“好。”他应得快,指尖在她手背上轻轻拍了拍,像哄孩子似的,“不过得加些蜜枣,免得太苦。”
远处传来小太监的脚步声,捧着个托盘,上头放着两碗杏仁酪。瓷碗是甜白釉的,碗沿描着圈金线,是她去年生辰时,景德镇特意送来的新样。“娘娘,陛下,”小太监把托盘搁在旁边的石桌上,笑得眉眼弯弯,“御膳房刚做的,加了桂花蜜,说是能安神。”
琪亚娜舀了一勺,杏仁的香混着蜜甜漫开来,倒比寻常喝的更温润些。“这味道……”她眨了眨眼,“像极了漠北的奶酒,只是不醉人。”
“李院判说,你近来夜里总浅眠,让加些酸枣仁粉。”朱祁钰替她吹了吹碗沿的热气,“御膳房怕你尝出药味,便混在杏仁酪里了。”
她握着瓷碗的手紧了紧。原来方才李院判说的“调理细节”,竟是这些——是她夜里翻身时,他披衣起身替她掖被角的声响;是她皱着眉说“梦到血”时,他攥着她的手直到天亮的沉默;是她晨起时,鬓边总带着的那点汗湿……这些她自己都没太在意的细碎,竟被李院判看在眼里,还特意寻了法子来。
“陛下早就知道了,是不是?”她抬眼看他,碗沿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眉眼,倒显得比平日柔和些,“知道我夜里睡不安稳,知道我怕苦,知道我……”后面的话被她咽了回去,舌尖尝到点杏仁的微苦,混着蜜甜,倒像此刻的心绪。
朱祁钰舀了勺杏仁酪,递到她嘴边。白玉勺碰着她的唇,温温的。“知道你什么都藏在心里。”他声音低低的,像怕被风听去,“知道你总说‘慢慢来’,夜里却总盯着帐顶的并蒂莲发呆;知道你说‘有没有孩子都好’,却总在翻画册时,盯着孩童的图样出神。”
她张嘴含住勺子,甜香漫进喉咙,眼眶却忽然热了。去年深秋她刚醒时,也是这样的暖日,他坐在榻边,一勺一勺喂她喝米汤,那时她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只能攥着他的手,看他眼下的青黑一天比一天重。如今想来,那些被病痛模糊的日子里,他竟比她自己更清楚她的疼。
“那陛下为何不戳穿我?”她含着勺子,声音闷闷的,像含了颗糖。
他替她擦了擦嘴角的奶渍,指尖带着微凉的湿意。“戳穿了,你又该红着眼圈说‘陛下别担心’了。”他笑了笑,眼尾的细纹都带着暖,“琪亚娜,有些事,不必急着说透。你慢慢来,我等着便是。”
风又起了,吹得柳丝在水面上划出道道浅痕。琪亚娜望着池里的影子,忽然觉得,李院判方才要同陛下说的,或许根本不是参汤或药方。他想说的,大约是“娘娘心结未开,陛下需多宽解”;是“娘娘夜里常惊醒,可在枕边放些安神的香囊”;是“娘娘虽嘴上应着调理,心里却总悬着,不如带她多出来走走”……这些藏在“细节”里的话,比任何药方都更暖些。
“那参汤,”她忽然说,把碗递给他,“晚上炖的时候,加两颗蜜枣,再放片姜吧。”
朱祁钰挑眉:“你不是不爱吃姜?”
“可姜能驱寒啊。”她笑盈盈的,眼角的光比池里的锦鲤还亮,“李院判说了,得靠心宽,可也得先让身子暖起来,心才能跟着宽,不是吗?”
他接过碗,见她起身往回廊走,披风的下摆扫过石阶上的青苔,留下道浅白的痕。阳光落在她发间,那支素银簪子反射出的光,晃得他眼热。原来所谓的“慢慢来”,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他替她挡着风雨,她便学着把心敞开;他记得她的苦,她便试着尝他为她加的甜。
走到回廊口时,琪亚娜忽然停下,回头看他。风掀起她的披风,像只欲飞的鸟。“陛下,”她说,声音被风送得很远,“其其格寄的黄芪,让小厨房也泡上吧。咱们一起喝。”
朱祁钰望着她眼里的光,忽然觉得,这深春的风里,藏着比鸟鸣更动听的声响——是她愿意把担忧说出口的轻,是他终于能让她安心的暖,是两个人踩着杏花,一步一步往花开处走的慢。
远处的铜漏又开始滴水,滴答,滴答,混着池里的鱼跃声,像在数着光阴。琪亚娜知道,李院判要说的话,陛下替她说了;而她没说出口的盼,陛下也懂了。至于能不能怀上孩子,好像真的没那么急了——毕竟这春光还长,他们的日子,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