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芜记
第一章 枯骨生苔
惊蛰刚过,江南的雨就下得缠绵。林砚之踩着泥泞的官道往前走,草鞋早已湿透,每一步都能带起些混着腐叶的泥浆。他背上的药篓撞着后腰,里面只有三株干瘪的柴胡,是这三天来仅有的收获。
道旁的柳树抽出嫩芽,却在离驿站百步远的地方戛然而止。那座曾号称“江南第一驿”的丹阳站,如今只剩半截烧焦的门楼,木梁上还挂着去年深秋的枯叶,在雨里有气无力地晃。
“客官打尖吗?”门楼后钻出个跛脚老汉,灰布衫上补丁摞着补丁,手里的酒葫芦晃出浑浊的液体,“俺这儿有新酿的梅子酒,就着烤野兔吃,暖身子。”
林砚之摇摇头。他怀里的碎银子只够买半副伤药,那是给前面破庙里的流民留的。三个月前他从金陵逃难来,医馆里的药材、药碾、甚至墙上挂着的《本草纲目》都被乱兵烧了,如今他这“林神医”的名头,还不如半块干粮管用。
破庙里的霉味比上次更重。角落里缩着个穿红衣的小姑娘,约莫七八岁,怀里紧紧抱着个布偶,布偶的胳膊早就磨没了。见林砚之进来,她眼里的光亮了亮,又迅速暗下去——药篓里的柴胡,不够给她娘煎一剂退烧的。
“林郎中来啦。”妇人挣扎着想坐起来,颧骨陷得厉害,说话时带起一阵咳嗽,“别管俺了,把药留给孩子们吧。”
林砚之没应声,蹲下来解开药篓。他从最底下摸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半块晒干的山药,还是上个月在山坳里挖的。“先熬点山药粥,补补元气。”
小姑娘突然指着庙门尖叫。三个披甲兵卒踹开破门,钢刀上的血珠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一朵朵暗红的花。为首的络腮胡扫了眼缩在角落的流民,目光落在林砚之的药篓上:“听说这儿有个懂医的?跟俺走,将军有令,治好了赏白银十两。”
林砚之攥紧了手里的药杵。他认得这些兵卒的甲胄,是盘踞在姑苏的靖南王麾下。上个月在溧阳,他亲眼看见这些人把不肯交出存粮的村民捆在树上,用热油浇了。
“俺不懂医。”他把油纸包塞给小姑娘,声音发紧,“就是个挖草药的。”
络腮胡冷笑一声,钢刀挑起药篓里的柴胡:“柴胡治伤寒,当归补气血,你说你不懂医?”他突然抓住妇人的手腕,“这婆娘看着快不行了,正好给你练练手。”
妇人疼得闷哼,小姑娘扑上去咬络腮胡的胳膊,被他一脚踹倒在泥水里。林砚之猛地站起来,药杵在掌心转了个圈——那是他祖传的推拿手法,此刻却要用来打人。
兵卒的钢刀劈过来时,他侧身避开,药杵点向对方的肘弯。这手法本是用来疏通经络的,此刻却精准地卸了对方的力气,钢刀“哐当”掉在地上。
“还说不懂功夫?”络腮胡眼睛红了,挥刀直取林砚之咽喉。
林砚之退到神像后面,药杵在砖地上划出浅浅的痕。他忽然想起父亲说过,针灸讲究“气行脉络”,用兵如用针,找准要害就能四两拨千斤。
雨声里突然混进“咔嚓”一声脆响。络腮胡的钢刀劈在神像底座上,震得神像肩头的泥块簌簌往下掉。林砚之瞅准空档,药杵重重敲在他的膝弯——那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寻常人被打会酸麻无力,这兵卒却“噗通”跪下,膝盖竟直接磕碎了。
另外两个兵卒吓了一跳。林砚之趁机抓起墙角的艾草堆,劈头盖脸扔过去。艾草遇雨冒出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他拉着妇人和小姑娘往庙后跑,那里有个被藤蔓遮住的狗洞。
“往哪儿跑!”络腮胡在后面嘶吼,声音里带着哭腔。
钻出狗洞时,林砚之的胳膊被藤蔓划破,血珠滴在湿泥里。他忽然愣住——那被血浸过的泥土里,竟有颗草籽正在发芽,嫩白的芽尖顶开了坚硬的外壳,在雨里颤巍巍地舒展。
这是株他从未见过的草。
“快走啊!”小姑娘拉着他的衣角。
林砚之回过神,把她们往山坳里拽。雨还在下,他回头望了眼破庙的方向,浓烟正从屋顶的破洞往外冒。不知为何,他总觉得那株破土的野草,像是在替这乱世,悄悄喘了口气。
第二章 药香染刃
山坳里的溶洞比破庙暖和些。林砚之用石块垒了个简易灶台,火塘里的枯枝噼啪作响,把山药粥的香气送进潮湿的空气里。
小姑娘捧着陶碗,小口小口地喝着,眼睛却直勾勾盯着林砚之胳膊上的伤口。那道被藤蔓划破的口子已经结痂,边缘泛着淡淡的青色,像是敷过草药。
“哥哥的伤怎么好得这么快?”她放下碗,指着洞壁上的苔藓,“就像这些青苔,昨天还黄黄的,今天就变绿了。”
林砚之摸了摸伤口,那里确实不疼了。他想起钻出狗洞时看到的那株野草,不知怎的,夜里总梦见自己的指尖长出根须,扎进泥土里就能尝到露水的味道。
“可能是山里的草药灵气足。”他含糊地应着,心里却泛起嘀咕。父亲留下的医书里写过,天地间的草木之气能滋养人身,但从未说过能让人伤口自愈得这般快。
洞外传来脚步声,轻得像猫。林砚之迅速吹熄灶台的火,抓起身边的药杵——这是他现在唯一能防身的东西。
洞口的藤蔓被轻轻拨开,露出张素净的脸。女子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裙,手里提着个竹篮,篮子里装着些新鲜的荠菜和野葱。“我看见烟了,想来借个火。”她的声音很轻,像雨打芭蕉,“不会打扰你们吧?”
妇人连忙摆手:“不打扰不打扰,姑娘快进来避雨。”
女子走进洞,目光在林砚之胳膊上的结痂处停了停,又很快移开。她从篮子里拿出块腊肉,切成薄片扔进陶锅里:“加点肉,孩子们能多些力气。”
林砚之注意到她的指尖有层薄茧,不是农家女干农活的那种,倒像是常年握笔,或者……握刀。
“姑娘也是从外面逃难来的?”他试探着问。
“算是吧。”女子往火塘里添了根柴,“前阵子在姑苏城,听说靖南王要抓懂医的人去军营,就跑出来了。”
林砚之心里一紧。难道靖南王的人还在找他?他刚想问问详情,女子突然按住他的手腕,指尖冰凉:“别动。”
她的指甲轻轻点在他的脉门上,力道不重,却精准地压住了寸、关、尺三处。林砚之忽然想起父亲教的“悬丝诊脉”,这手法分明是医家正宗,可她身上那若有若无的冷意,又不像个医者。
“你体内的气脉很奇怪。”女子松开手,眉头微蹙,“像是……草木的生机。”
这句话戳中了林砚之的心事。他看着火塘里跳动的火苗,低声道:“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从上次被野草划破之后,总觉得和这些花草亲近了些。”
女子从篮子里拿出株带根的蒲公英,递给他:“试着摸摸它。”
林砚之的指尖刚触到蒲公英的绒毛,那株草突然抖了抖,伞状的种子竟提前散开,像无数把小伞飘向洞外。他吓了一跳,连忙缩回手:“这……”
“不是坏事。”女子的嘴角难得露出点笑意,“草木有灵,它们在认你呢。”她从腰间解下个香囊,放在火塘边烤了烤,“这是用艾草、苍术、白芷做的,能避蛇虫,也能……避人。”
香囊里飘出的药味和寻常的不太一样,带着点清苦,闻着让人心里发静。林砚之忽然明白,这女子不仅懂医,恐怕还懂些别的——比如用草药隐藏行迹。
深夜,洞外的雨停了。林砚之被一阵细微的响动惊醒,看见女子正站在洞口,月光照着她手里的短刃,刃身上沾着点绿色的汁液,像是刚涂抹过什么。
“他们来了。”女子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搜山犬,估计是闻着烟火味来的。”
妇人抱着小姑娘缩到溶洞最深处,林砚之握紧药杵,手心全是汗。他听见狗叫声越来越近,还有兵卒的呵斥:“仔细搜!将军说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女子突然把那株蒲公英的根塞进他手里:“捏碎了,涂在身上。”她握紧短刃,刃尖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我去引开他们,你们从后面的暗道走,顺着溪水往下游,能到湖州。”
“那你怎么办?”林砚之看着她的背影,突然想起医书上的一句话:药可救人,亦可杀人,全在医者一念之间。
女子没回头,只留下句轻得像叹息的话:“百草枯荣,自有时节。”
她冲出洞口时,短刃上的药汁在空气中留下淡淡的异香。林砚之听见搜山犬突然发出凄厉的惨叫,兵卒们的怒骂声渐渐远去。他捏碎蒲公英的根,黏糊糊的汁液沾在手上,带着点苦涩的凉意。
妇人拉着他往暗道走,小姑娘却指着洞壁惊呼:“哥哥快看!”
那些原本灰扑扑的苔藓,不知何时变得翠绿欲滴,甚至有几株细小的蕨类,正顺着岩壁往上攀爬,仿佛在追赶着什么。林砚之忽然觉得,这乱世里的生机,或许从来都不只是藏在泥土里,还藏在那些敢于逆天而行的人心里。
他最后望了眼洞口的方向,把那半副没来得及用的伤药,轻轻放在了火塘边。
第三章 溪畔春生
溪水比想象中湍急。林砚之背着妇人,小姑娘紧紧抓着他的衣角,三人在乱石滩上跌跌撞撞地走,裤脚早已被浪花打湿。
天亮时,他们在溪边发现了片药田。说是药田,其实就是片被人打理过的坡地,里面种着当归、白术、防风,都是些常见的药材,却在这荒年里显得格外珍贵。
“有人吗?”林砚之放下妇人,对着坡上的茅屋喊了声。
茅屋里没动静,只有只老母鸡从柴垛里钻出来,咯咯叫着啄食地上的谷粒。林砚之走近了才发现,茅屋的门是虚掩的,门轴上缠着圈金银花藤,开着星星点点的白花。
“这是……‘锁春藤’的手法。”妇人突然开口,眼神亮了亮,“俺娘家是种药的,爹说过,真正的药农会用金银花藤做门环,防贼,也防野兽。”
林砚之推开屋门,里面的陈设简单却整齐。竹制的药架上摆着十几个陶罐,标签上的字迹清秀,写着“川贝”“陈皮”“茯苓”。最显眼的是墙上挂着的幅画,画的是片郁郁葱葱的药圃,角落里题着行小字:“但求世间无疾苦,何惜架上药生尘。”
“这字……”林砚之凑近了看,忽然想起那女子递给他的香囊,上面的针脚和这字迹的笔锋,竟有几分相似。
小姑娘在灶台上发现个瓦罐,里面盛着半罐药膏,闻着有股薄荷的清凉。“哥哥,这个能治冻疮吗?”她的小手冻得通红,裂开了好几道口子。
林砚之刚要回答,屋外传来脚步声。一个穿着蓑衣的老者扛着锄头进来,看见他们先是一愣,随即把锄头横在胸前:“你们是何人?”
“老丈莫怕,我们是逃难的。”林砚之连忙解释,“路过此地,想讨碗水喝。”
老者打量着他们,目光在林砚之胳膊上的结痂和小姑娘手里的瓦罐上转了圈,脸色缓和了些:“这药膏是治外伤的,你们若有用,拿去便是。”他放下锄头,从水缸里舀出瓢水,“看你们的样子,是从丹阳站那边逃来的?”
“是,那边兵祸太重。”妇人接过水瓢,声音哽咽,“俺男人就是被靖南王的兵抓去当壮丁,至今没回来。”
老者叹了口气,往灶膛里添了把柴:“何止丹阳,这江南十三州,就没块安生地方。前阵子有个姑娘在俺这儿住了半月,说靖南王在姑苏城抓了好多大夫,说是要炼什么长生药。”
林砚之心里一动:“那姑娘是不是穿件蓝布裙,会用草药……”
“会用草药制麻药,还会用短刃?”老者接话道,“正是。她说叫阿青,临走时给俺留了这药田的种子,说若是遇着逃难的医者,就托付照看。”他从怀里掏出张字条,“这是她让俺转交的,说是若有个胳膊被野草划破的年轻人来,就给他。”
字条上的字迹和药架标签上的一样清秀,只写了两句话:“靖南王军中疫气盛行,需以连翘、板蓝根、金银花配伍,可解。药田东头埋着柄‘青釭’,能斩荆棘。”
林砚之捏着字条,指腹摩挲着“青釭”二字。他忽然想起父亲的医书里记载过,上古有柄剑,以百草之精淬炼,剑身常覆青苔,能驱毒,亦能破邪。
“老丈,这药田东头……”
“俺知道。”老者领着他往坡下走,在棵老槐树下停下,“阿青姑娘说,这剑认主,需得能让草木复苏之人,方能拔出。”
树下的泥土果然有翻动过的痕迹。林砚之用手刨开浮土,触到个冰凉的物件。他刚握住剑柄,周围的药田突然无风自动,当归的叶片簌簌作响,板蓝根的花茎竟往上拔了寸许,连石缝里的蒲公英都朝着这边倾斜,像是在朝拜。
“这……这是活了?”小姑娘拍手惊呼。
林砚之缓缓拔出剑。剑身并非寻常的青黑色,而是泛着淡淡的碧色,像是浸在药汁里淬过,靠近时能闻到股清苦的药香。最奇的是剑柄处,缠着圈活生生的常春藤,叶片上还挂着晨露。
“青釭认主了。”老者捋着胡须笑,“阿青姑娘果然没说错,乱世里的生机,总得有人护着。”
远处突然传来马蹄声,还夹杂着咳嗽声。林砚之握紧青釭剑,看见十几个兵卒押着辆囚车从溪边经过,囚车里的人都捂着胸口,面色蜡黄,像是染了疫病。
“是靖南王的人。”老者压低声音,“听说他们军营里闹瘟疫,死了不少人,正往姑苏城送呢。”
林砚之看着囚车里那双绝望的眼睛,突然想起阿青的字条。连翘、板蓝根、金银花……这些药田里约莫有百十来斤,若是送去军营,或许能救不少人。
他回头望了眼药田,当归的叶片在风中舒展,像是在点头。小姑娘不知何时采了束蒲公英,举到他面前:“哥哥,阿青姐姐说过,种子落在哪儿,哪儿就会开花,对吗?”
林砚之握紧青釭剑,剑身上的常春藤轻轻蹭着他的手背。他忽然明白,阿青留下的不只是药田和剑,还有个念想——哪怕身处乱世,只要还有人肯播撒生机,总有枯木逢春的那天。
“老丈,麻烦您照看她们。”他把字条揣进怀里,“我去去就回。”
青釭剑的碧光在朝阳下闪了闪,像是在应和。林砚之顺着溪边的小路追上去,药田的方向传来妇人的呼喊:“林郎中,万事小心!”
他没回头,只是将剑鞘往腰间紧了紧。剑鞘上的常春藤不知何时抽出了新芽,在风里轻轻摇曳,像是在替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悄悄宣告春天的到来。
第四章 疫火逢春
靖南王的军营扎在姑苏城外的桃花坞。往年这个时节该是十里桃花开,如今却只剩光秃秃的枝桠,被营寨的栅栏圈在里面,像圈住了一片枯寂的坟茔。
林砚之混在送葬的队伍里进了营门。抬棺的兵卒都戴着麻布口罩,脚步虚浮,咳嗽声此起彼伏。他怀里揣着阿青给的药方,青釭剑藏在柴捆里,剑柄的常春藤隔着粗布,仍能感觉到淡淡的暖意。
“新来的?”
第一章 枯骨生苔
惊蛰刚过,江南的雨就下得缠绵。林砚之踩着泥泞的官道往前走,草鞋早已湿透,每一步都能带起些混着腐叶的泥浆。他背上的药篓撞着后腰,里面只有三株干瘪的柴胡,是这三天来仅有的收获。
道旁的柳树抽出嫩芽,却在离驿站百步远的地方戛然而止。那座曾号称“江南第一驿”的丹阳站,如今只剩半截烧焦的门楼,木梁上还挂着去年深秋的枯叶,在雨里有气无力地晃。
“客官打尖吗?”门楼后钻出个跛脚老汉,灰布衫上补丁摞着补丁,手里的酒葫芦晃出浑浊的液体,“俺这儿有新酿的梅子酒,就着烤野兔吃,暖身子。”
林砚之摇摇头。他怀里的碎银子只够买半副伤药,那是给前面破庙里的流民留的。三个月前他从金陵逃难来,医馆里的药材、药碾、甚至墙上挂着的《本草纲目》都被乱兵烧了,如今他这“林神医”的名头,还不如半块干粮管用。
破庙里的霉味比上次更重。角落里缩着个穿红衣的小姑娘,约莫七八岁,怀里紧紧抱着个布偶,布偶的胳膊早就磨没了。见林砚之进来,她眼里的光亮了亮,又迅速暗下去——药篓里的柴胡,不够给她娘煎一剂退烧的。
“林郎中来啦。”妇人挣扎着想坐起来,颧骨陷得厉害,说话时带起一阵咳嗽,“别管俺了,把药留给孩子们吧。”
林砚之没应声,蹲下来解开药篓。他从最底下摸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半块晒干的山药,还是上个月在山坳里挖的。“先熬点山药粥,补补元气。”
小姑娘突然指着庙门尖叫。三个披甲兵卒踹开破门,钢刀上的血珠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一朵朵暗红的花。为首的络腮胡扫了眼缩在角落的流民,目光落在林砚之的药篓上:“听说这儿有个懂医的?跟俺走,将军有令,治好了赏白银十两。”
林砚之攥紧了手里的药杵。他认得这些兵卒的甲胄,是盘踞在姑苏的靖南王麾下。上个月在溧阳,他亲眼看见这些人把不肯交出存粮的村民捆在树上,用热油浇了。
“俺不懂医。”他把油纸包塞给小姑娘,声音发紧,“就是个挖草药的。”
络腮胡冷笑一声,钢刀挑起药篓里的柴胡:“柴胡治伤寒,当归补气血,你说你不懂医?”他突然抓住妇人的手腕,“这婆娘看着快不行了,正好给你练练手。”
妇人疼得闷哼,小姑娘扑上去咬络腮胡的胳膊,被他一脚踹倒在泥水里。林砚之猛地站起来,药杵在掌心转了个圈——那是他祖传的推拿手法,此刻却要用来打人。
兵卒的钢刀劈过来时,他侧身避开,药杵点向对方的肘弯。这手法本是用来疏通经络的,此刻却精准地卸了对方的力气,钢刀“哐当”掉在地上。
“还说不懂功夫?”络腮胡眼睛红了,挥刀直取林砚之咽喉。
林砚之退到神像后面,药杵在砖地上划出浅浅的痕。他忽然想起父亲说过,针灸讲究“气行脉络”,用兵如用针,找准要害就能四两拨千斤。
雨声里突然混进“咔嚓”一声脆响。络腮胡的钢刀劈在神像底座上,震得神像肩头的泥块簌簌往下掉。林砚之瞅准空档,药杵重重敲在他的膝弯——那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寻常人被打会酸麻无力,这兵卒却“噗通”跪下,膝盖竟直接磕碎了。
另外两个兵卒吓了一跳。林砚之趁机抓起墙角的艾草堆,劈头盖脸扔过去。艾草遇雨冒出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他拉着妇人和小姑娘往庙后跑,那里有个被藤蔓遮住的狗洞。
“往哪儿跑!”络腮胡在后面嘶吼,声音里带着哭腔。
钻出狗洞时,林砚之的胳膊被藤蔓划破,血珠滴在湿泥里。他忽然愣住——那被血浸过的泥土里,竟有颗草籽正在发芽,嫩白的芽尖顶开了坚硬的外壳,在雨里颤巍巍地舒展。
这是株他从未见过的草。
“快走啊!”小姑娘拉着他的衣角。
林砚之回过神,把她们往山坳里拽。雨还在下,他回头望了眼破庙的方向,浓烟正从屋顶的破洞往外冒。不知为何,他总觉得那株破土的野草,像是在替这乱世,悄悄喘了口气。
第二章 药香染刃
山坳里的溶洞比破庙暖和些。林砚之用石块垒了个简易灶台,火塘里的枯枝噼啪作响,把山药粥的香气送进潮湿的空气里。
小姑娘捧着陶碗,小口小口地喝着,眼睛却直勾勾盯着林砚之胳膊上的伤口。那道被藤蔓划破的口子已经结痂,边缘泛着淡淡的青色,像是敷过草药。
“哥哥的伤怎么好得这么快?”她放下碗,指着洞壁上的苔藓,“就像这些青苔,昨天还黄黄的,今天就变绿了。”
林砚之摸了摸伤口,那里确实不疼了。他想起钻出狗洞时看到的那株野草,不知怎的,夜里总梦见自己的指尖长出根须,扎进泥土里就能尝到露水的味道。
“可能是山里的草药灵气足。”他含糊地应着,心里却泛起嘀咕。父亲留下的医书里写过,天地间的草木之气能滋养人身,但从未说过能让人伤口自愈得这般快。
洞外传来脚步声,轻得像猫。林砚之迅速吹熄灶台的火,抓起身边的药杵——这是他现在唯一能防身的东西。
洞口的藤蔓被轻轻拨开,露出张素净的脸。女子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裙,手里提着个竹篮,篮子里装着些新鲜的荠菜和野葱。“我看见烟了,想来借个火。”她的声音很轻,像雨打芭蕉,“不会打扰你们吧?”
妇人连忙摆手:“不打扰不打扰,姑娘快进来避雨。”
女子走进洞,目光在林砚之胳膊上的结痂处停了停,又很快移开。她从篮子里拿出块腊肉,切成薄片扔进陶锅里:“加点肉,孩子们能多些力气。”
林砚之注意到她的指尖有层薄茧,不是农家女干农活的那种,倒像是常年握笔,或者……握刀。
“姑娘也是从外面逃难来的?”他试探着问。
“算是吧。”女子往火塘里添了根柴,“前阵子在姑苏城,听说靖南王要抓懂医的人去军营,就跑出来了。”
林砚之心里一紧。难道靖南王的人还在找他?他刚想问问详情,女子突然按住他的手腕,指尖冰凉:“别动。”
她的指甲轻轻点在他的脉门上,力道不重,却精准地压住了寸、关、尺三处。林砚之忽然想起父亲教的“悬丝诊脉”,这手法分明是医家正宗,可她身上那若有若无的冷意,又不像个医者。
“你体内的气脉很奇怪。”女子松开手,眉头微蹙,“像是……草木的生机。”
这句话戳中了林砚之的心事。他看着火塘里跳动的火苗,低声道:“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从上次被野草划破之后,总觉得和这些花草亲近了些。”
女子从篮子里拿出株带根的蒲公英,递给他:“试着摸摸它。”
林砚之的指尖刚触到蒲公英的绒毛,那株草突然抖了抖,伞状的种子竟提前散开,像无数把小伞飘向洞外。他吓了一跳,连忙缩回手:“这……”
“不是坏事。”女子的嘴角难得露出点笑意,“草木有灵,它们在认你呢。”她从腰间解下个香囊,放在火塘边烤了烤,“这是用艾草、苍术、白芷做的,能避蛇虫,也能……避人。”
香囊里飘出的药味和寻常的不太一样,带着点清苦,闻着让人心里发静。林砚之忽然明白,这女子不仅懂医,恐怕还懂些别的——比如用草药隐藏行迹。
深夜,洞外的雨停了。林砚之被一阵细微的响动惊醒,看见女子正站在洞口,月光照着她手里的短刃,刃身上沾着点绿色的汁液,像是刚涂抹过什么。
“他们来了。”女子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搜山犬,估计是闻着烟火味来的。”
妇人抱着小姑娘缩到溶洞最深处,林砚之握紧药杵,手心全是汗。他听见狗叫声越来越近,还有兵卒的呵斥:“仔细搜!将军说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女子突然把那株蒲公英的根塞进他手里:“捏碎了,涂在身上。”她握紧短刃,刃尖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我去引开他们,你们从后面的暗道走,顺着溪水往下游,能到湖州。”
“那你怎么办?”林砚之看着她的背影,突然想起医书上的一句话:药可救人,亦可杀人,全在医者一念之间。
女子没回头,只留下句轻得像叹息的话:“百草枯荣,自有时节。”
她冲出洞口时,短刃上的药汁在空气中留下淡淡的异香。林砚之听见搜山犬突然发出凄厉的惨叫,兵卒们的怒骂声渐渐远去。他捏碎蒲公英的根,黏糊糊的汁液沾在手上,带着点苦涩的凉意。
妇人拉着他往暗道走,小姑娘却指着洞壁惊呼:“哥哥快看!”
那些原本灰扑扑的苔藓,不知何时变得翠绿欲滴,甚至有几株细小的蕨类,正顺着岩壁往上攀爬,仿佛在追赶着什么。林砚之忽然觉得,这乱世里的生机,或许从来都不只是藏在泥土里,还藏在那些敢于逆天而行的人心里。
他最后望了眼洞口的方向,把那半副没来得及用的伤药,轻轻放在了火塘边。
第三章 溪畔春生
溪水比想象中湍急。林砚之背着妇人,小姑娘紧紧抓着他的衣角,三人在乱石滩上跌跌撞撞地走,裤脚早已被浪花打湿。
天亮时,他们在溪边发现了片药田。说是药田,其实就是片被人打理过的坡地,里面种着当归、白术、防风,都是些常见的药材,却在这荒年里显得格外珍贵。
“有人吗?”林砚之放下妇人,对着坡上的茅屋喊了声。
茅屋里没动静,只有只老母鸡从柴垛里钻出来,咯咯叫着啄食地上的谷粒。林砚之走近了才发现,茅屋的门是虚掩的,门轴上缠着圈金银花藤,开着星星点点的白花。
“这是……‘锁春藤’的手法。”妇人突然开口,眼神亮了亮,“俺娘家是种药的,爹说过,真正的药农会用金银花藤做门环,防贼,也防野兽。”
林砚之推开屋门,里面的陈设简单却整齐。竹制的药架上摆着十几个陶罐,标签上的字迹清秀,写着“川贝”“陈皮”“茯苓”。最显眼的是墙上挂着的幅画,画的是片郁郁葱葱的药圃,角落里题着行小字:“但求世间无疾苦,何惜架上药生尘。”
“这字……”林砚之凑近了看,忽然想起那女子递给他的香囊,上面的针脚和这字迹的笔锋,竟有几分相似。
小姑娘在灶台上发现个瓦罐,里面盛着半罐药膏,闻着有股薄荷的清凉。“哥哥,这个能治冻疮吗?”她的小手冻得通红,裂开了好几道口子。
林砚之刚要回答,屋外传来脚步声。一个穿着蓑衣的老者扛着锄头进来,看见他们先是一愣,随即把锄头横在胸前:“你们是何人?”
“老丈莫怕,我们是逃难的。”林砚之连忙解释,“路过此地,想讨碗水喝。”
老者打量着他们,目光在林砚之胳膊上的结痂和小姑娘手里的瓦罐上转了圈,脸色缓和了些:“这药膏是治外伤的,你们若有用,拿去便是。”他放下锄头,从水缸里舀出瓢水,“看你们的样子,是从丹阳站那边逃来的?”
“是,那边兵祸太重。”妇人接过水瓢,声音哽咽,“俺男人就是被靖南王的兵抓去当壮丁,至今没回来。”
老者叹了口气,往灶膛里添了把柴:“何止丹阳,这江南十三州,就没块安生地方。前阵子有个姑娘在俺这儿住了半月,说靖南王在姑苏城抓了好多大夫,说是要炼什么长生药。”
林砚之心里一动:“那姑娘是不是穿件蓝布裙,会用草药……”
“会用草药制麻药,还会用短刃?”老者接话道,“正是。她说叫阿青,临走时给俺留了这药田的种子,说若是遇着逃难的医者,就托付照看。”他从怀里掏出张字条,“这是她让俺转交的,说是若有个胳膊被野草划破的年轻人来,就给他。”
字条上的字迹和药架标签上的一样清秀,只写了两句话:“靖南王军中疫气盛行,需以连翘、板蓝根、金银花配伍,可解。药田东头埋着柄‘青釭’,能斩荆棘。”
林砚之捏着字条,指腹摩挲着“青釭”二字。他忽然想起父亲的医书里记载过,上古有柄剑,以百草之精淬炼,剑身常覆青苔,能驱毒,亦能破邪。
“老丈,这药田东头……”
“俺知道。”老者领着他往坡下走,在棵老槐树下停下,“阿青姑娘说,这剑认主,需得能让草木复苏之人,方能拔出。”
树下的泥土果然有翻动过的痕迹。林砚之用手刨开浮土,触到个冰凉的物件。他刚握住剑柄,周围的药田突然无风自动,当归的叶片簌簌作响,板蓝根的花茎竟往上拔了寸许,连石缝里的蒲公英都朝着这边倾斜,像是在朝拜。
“这……这是活了?”小姑娘拍手惊呼。
林砚之缓缓拔出剑。剑身并非寻常的青黑色,而是泛着淡淡的碧色,像是浸在药汁里淬过,靠近时能闻到股清苦的药香。最奇的是剑柄处,缠着圈活生生的常春藤,叶片上还挂着晨露。
“青釭认主了。”老者捋着胡须笑,“阿青姑娘果然没说错,乱世里的生机,总得有人护着。”
远处突然传来马蹄声,还夹杂着咳嗽声。林砚之握紧青釭剑,看见十几个兵卒押着辆囚车从溪边经过,囚车里的人都捂着胸口,面色蜡黄,像是染了疫病。
“是靖南王的人。”老者压低声音,“听说他们军营里闹瘟疫,死了不少人,正往姑苏城送呢。”
林砚之看着囚车里那双绝望的眼睛,突然想起阿青的字条。连翘、板蓝根、金银花……这些药田里约莫有百十来斤,若是送去军营,或许能救不少人。
他回头望了眼药田,当归的叶片在风中舒展,像是在点头。小姑娘不知何时采了束蒲公英,举到他面前:“哥哥,阿青姐姐说过,种子落在哪儿,哪儿就会开花,对吗?”
林砚之握紧青釭剑,剑身上的常春藤轻轻蹭着他的手背。他忽然明白,阿青留下的不只是药田和剑,还有个念想——哪怕身处乱世,只要还有人肯播撒生机,总有枯木逢春的那天。
“老丈,麻烦您照看她们。”他把字条揣进怀里,“我去去就回。”
青釭剑的碧光在朝阳下闪了闪,像是在应和。林砚之顺着溪边的小路追上去,药田的方向传来妇人的呼喊:“林郎中,万事小心!”
他没回头,只是将剑鞘往腰间紧了紧。剑鞘上的常春藤不知何时抽出了新芽,在风里轻轻摇曳,像是在替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悄悄宣告春天的到来。
第四章 疫火逢春
靖南王的军营扎在姑苏城外的桃花坞。往年这个时节该是十里桃花开,如今却只剩光秃秃的枝桠,被营寨的栅栏圈在里面,像圈住了一片枯寂的坟茔。
林砚之混在送葬的队伍里进了营门。抬棺的兵卒都戴着麻布口罩,脚步虚浮,咳嗽声此起彼伏。他怀里揣着阿青给的药方,青釭剑藏在柴捆里,剑柄的常春藤隔着粗布,仍能感觉到淡淡的暖意。
“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