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睿笑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大半。他知道,最难的一关——让这位固执的科学家放下成见,正视问题——算是迈过去了。他爽快地点头:“没问题!图纸和成分报告马上给你。另外,试点初步成功,证明思路正确。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大地电磁和次声波的三维成像结果,设计覆盖全宅的、完整的‘新导煞网络’方案。这需要结合老宅结构、周边环境,以及您提供的精确能量场分布图,进行整体优化。”
他走到那口小小的“三角铜流井”旁,感受着石板上残留的微弱凉意。罗盘在手中平稳地指向北方,只有靠近井口时,才出现极其细微的、规律的偏转,仿佛在感应着那被成功引导的微弱“铜流”。
“积善堂的‘煞’,终将被导入善地。”杨睿望向老宅深处,“而我们的‘合作’,或许才刚刚开始。”
一场科学与古老智慧交织、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的风水改造工程,在陈氏老宅正式拉开了帷幕。杨睿的布衣之下,隐藏着洞悉环境玄机的智慧;苏瑾的白大褂背后,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执着。他们的碰撞与交融,将在这座百年老宅中,谱写出怎样的篇章?
积善堂后园俨然成了一个临时科研基地。苏瑾调来的移动式大地电磁探测仪如同一个巨大的银色甲虫,缓缓在老宅地面移动,向地下深处发射和接收电磁信号。三维次声波阵列的传感器则像蘑菇般分布在宅院各处,捕捉着来自地底的细微震动。高性能计算机嗡嗡作响,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着原始数据,复杂的算法正将其转化为直观的三维图像。
苏瑾几乎住在了临时搭建的监测帐篷里,眼镜片上反射着屏幕的蓝光。她彻底进入了研究状态,废寝忘食地分析着海量数据。对杨睿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转变,虽然依旧冷言冷语,但“江湖骗子”、“封建迷信”之类的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专业术语的探讨和毫不留情的质疑。
“杨睿,你的‘三角铜流井’初步引流效果被数据证实了,”苏瑾指着屏幕上一条清晰的能量衰减路径,“但效率太低!能量核心区的磁场强度只下降了不到5%,次声波衰减更少。而且引流路径不够稳定,能量在土壤介质中损耗过大!按照这个效率,要彻底平息‘煞涌’,需要在整个宅子底下埋满铜棒,工程量和成本不可想象!”她语气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挑剔和急切。
杨睿看着屏幕上那如同地下暗河般涌动的、被标记为红色的高能量区域,主要集中在原老墙地基下方和深达七八米的地层中,以及从能量核心延伸向铜流井的那条纤细的蓝色引流路径,眉头深锁:“我明白。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引流管’太细,阻力太大。需要找到‘能量主干道’!”
他拿出老宅的图纸和周边地形图,铺在苏瑾的电脑旁,手指沿着探测到的能量核心区域延伸方向画线:“看!探测显示能量最活跃的通道,大致沿着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深度在5-8米。结合地形图,这条线的西北端,指向老宅后方那片野竹林深处的一个废弃古井!东南端则指向两公里外那条穿城而过的清溪河!”
苏瑾凑近细看,对比着探测数据:“你的意思是……那位前辈风水师将旧荷花池作为‘泄煞口’并非最佳选择?真正的‘地脉’或者说能量主通道,其实更深,指向古井和清溪河?”
“很有可能!”杨睿眼中精光一闪,“当初的布局只是在地表浅层进行引导和缓冲,并未触及真正的能量主干。那位前辈或许能力有限,或许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认知,只能做到浅层疏导。这也是为什么他的阵法如此脆弱,稍有破坏就全面崩溃!现在,我们有了精确的地脉图,”他指了指苏瑾的屏幕,“有了对‘厌胜物’作用机制的初步认知,再加上现代材料,我们有机会做一件那位前辈做不到的事——打通并利用这条深层的‘地脉主通道’,将能量直接引向清溪河这个巨大的天然‘泄洪区’!”
“深埋管道?定向爆破?”苏瑾本能地想到工程手段,随即摇头,“不行!深度太深,靠近老宅地基,工程风险巨大!而且如何保证管道能精确引导磁场和次声波这种复合场?”
“不需要那么暴力。”杨睿胸有成竹,“还记得铁盒内部的符纹和混合材料吗?它们能在小范围内产生引导效应。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强化导引桩’!用高强度耐腐蚀合金管,如钛合金或特殊不锈钢,作为外壳,内部填充优化配比的磁粉、铜丝、石墨、石英砂等‘仿厌胜材料’,并在管壁内外蚀刻上更精密、放大版的‘导引符纹’!将这些桩体,像打深井一样,沿着探测到的能量主干道方向,每隔一段距离精准打入地下深处!它们会像一串精密的‘接力放大器’和‘定向器’,在地下深处构建一条低损耗的‘能量高速公路’,直达清溪河!”
苏瑾被这个大胆的构想震住了。她飞快地在脑海中构建模型:合金管作为刚性通道和屏蔽层;内部特殊材料组合提供场调控;蚀刻符纹可能通过几何形状影响电磁波传播模式……这似乎……真的可行?而且比她的全屋屏蔽方案更具根治性和长远性!
“材料配比、符纹设计、打桩的深度和间距……这些都需要极其精确的计算和实验!”苏瑾眼中燃起了科研的火焰,语气却依旧带着挑战,“你有把握优化出比铁盒更高效的材料配方和符纹拓扑结构?”
“我一个人不行。”杨睿坦然承认,目光灼灼地看向苏瑾,“但加上你的材料科学知识、计算建模能力和这些尖端仪器……就有可能!我们可以先在实验室模拟小尺度能量场,测试不同材料组合和符纹对特定频率磁场、次声波的引导效率,找出最优解!然后再进行小范围实地测试!”
他走到那口小小的“三角铜流井”旁,感受着石板上残留的微弱凉意。罗盘在手中平稳地指向北方,只有靠近井口时,才出现极其细微的、规律的偏转,仿佛在感应着那被成功引导的微弱“铜流”。
“积善堂的‘煞’,终将被导入善地。”杨睿望向老宅深处,“而我们的‘合作’,或许才刚刚开始。”
一场科学与古老智慧交织、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的风水改造工程,在陈氏老宅正式拉开了帷幕。杨睿的布衣之下,隐藏着洞悉环境玄机的智慧;苏瑾的白大褂背后,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执着。他们的碰撞与交融,将在这座百年老宅中,谱写出怎样的篇章?
积善堂后园俨然成了一个临时科研基地。苏瑾调来的移动式大地电磁探测仪如同一个巨大的银色甲虫,缓缓在老宅地面移动,向地下深处发射和接收电磁信号。三维次声波阵列的传感器则像蘑菇般分布在宅院各处,捕捉着来自地底的细微震动。高性能计算机嗡嗡作响,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着原始数据,复杂的算法正将其转化为直观的三维图像。
苏瑾几乎住在了临时搭建的监测帐篷里,眼镜片上反射着屏幕的蓝光。她彻底进入了研究状态,废寝忘食地分析着海量数据。对杨睿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转变,虽然依旧冷言冷语,但“江湖骗子”、“封建迷信”之类的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专业术语的探讨和毫不留情的质疑。
“杨睿,你的‘三角铜流井’初步引流效果被数据证实了,”苏瑾指着屏幕上一条清晰的能量衰减路径,“但效率太低!能量核心区的磁场强度只下降了不到5%,次声波衰减更少。而且引流路径不够稳定,能量在土壤介质中损耗过大!按照这个效率,要彻底平息‘煞涌’,需要在整个宅子底下埋满铜棒,工程量和成本不可想象!”她语气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挑剔和急切。
杨睿看着屏幕上那如同地下暗河般涌动的、被标记为红色的高能量区域,主要集中在原老墙地基下方和深达七八米的地层中,以及从能量核心延伸向铜流井的那条纤细的蓝色引流路径,眉头深锁:“我明白。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引流管’太细,阻力太大。需要找到‘能量主干道’!”
他拿出老宅的图纸和周边地形图,铺在苏瑾的电脑旁,手指沿着探测到的能量核心区域延伸方向画线:“看!探测显示能量最活跃的通道,大致沿着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深度在5-8米。结合地形图,这条线的西北端,指向老宅后方那片野竹林深处的一个废弃古井!东南端则指向两公里外那条穿城而过的清溪河!”
苏瑾凑近细看,对比着探测数据:“你的意思是……那位前辈风水师将旧荷花池作为‘泄煞口’并非最佳选择?真正的‘地脉’或者说能量主通道,其实更深,指向古井和清溪河?”
“很有可能!”杨睿眼中精光一闪,“当初的布局只是在地表浅层进行引导和缓冲,并未触及真正的能量主干。那位前辈或许能力有限,或许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认知,只能做到浅层疏导。这也是为什么他的阵法如此脆弱,稍有破坏就全面崩溃!现在,我们有了精确的地脉图,”他指了指苏瑾的屏幕,“有了对‘厌胜物’作用机制的初步认知,再加上现代材料,我们有机会做一件那位前辈做不到的事——打通并利用这条深层的‘地脉主通道’,将能量直接引向清溪河这个巨大的天然‘泄洪区’!”
“深埋管道?定向爆破?”苏瑾本能地想到工程手段,随即摇头,“不行!深度太深,靠近老宅地基,工程风险巨大!而且如何保证管道能精确引导磁场和次声波这种复合场?”
“不需要那么暴力。”杨睿胸有成竹,“还记得铁盒内部的符纹和混合材料吗?它们能在小范围内产生引导效应。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强化导引桩’!用高强度耐腐蚀合金管,如钛合金或特殊不锈钢,作为外壳,内部填充优化配比的磁粉、铜丝、石墨、石英砂等‘仿厌胜材料’,并在管壁内外蚀刻上更精密、放大版的‘导引符纹’!将这些桩体,像打深井一样,沿着探测到的能量主干道方向,每隔一段距离精准打入地下深处!它们会像一串精密的‘接力放大器’和‘定向器’,在地下深处构建一条低损耗的‘能量高速公路’,直达清溪河!”
苏瑾被这个大胆的构想震住了。她飞快地在脑海中构建模型:合金管作为刚性通道和屏蔽层;内部特殊材料组合提供场调控;蚀刻符纹可能通过几何形状影响电磁波传播模式……这似乎……真的可行?而且比她的全屋屏蔽方案更具根治性和长远性!
“材料配比、符纹设计、打桩的深度和间距……这些都需要极其精确的计算和实验!”苏瑾眼中燃起了科研的火焰,语气却依旧带着挑战,“你有把握优化出比铁盒更高效的材料配方和符纹拓扑结构?”
“我一个人不行。”杨睿坦然承认,目光灼灼地看向苏瑾,“但加上你的材料科学知识、计算建模能力和这些尖端仪器……就有可能!我们可以先在实验室模拟小尺度能量场,测试不同材料组合和符纹对特定频率磁场、次声波的引导效率,找出最优解!然后再进行小范围实地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