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南边的消息,陈从进心中一动,高骈此人,属于年老昏聩,早晚是自寻死路的下场。
这些杂乱的消息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长安缺粮。
陈从进怎么也想不清楚,黄巢的脑子究竟是怎么想的,打下长安后,就知道待在皇宫里,一点战略部署都没有。
没了粮食,黄巢根本不可能在长安城中待下去,看来,黄巢败亡之日,已经不远了。
六月底,陈从进尚在回师的路上,圣人的旨意,从蜀中,千里迢迢的送到幽州。
旨意内容很长,简略来说,便是先夸一段陈从进屡平奚胡契丹,随后又敲打陈从进,让其不要擅自挑起边隙云云。
然后又说陈从进要聚兵南下为国平贼,忠勇可嘉,但是朝廷平灭巢贼,易如反掌,幽州远离关中,出兵不易,就不用南下了,而最重要的是,朝廷授予陈从进为武清郡王。
接了圣旨后,陈从进的位置,又涨了一截,看着内侍送来的王服,佩饰,印信,陈从进心中感慨,真是有钱人随便怎么折腾,钱都会越变越多。
自己当初想当个都尉都担心目标是不是定的太高了,现在自己什么都没干,连打黄巢都没打过,朝廷就巴巴的给自己封个郡王的头衔,这世道,上哪说理去。
七月初,陈从进回返幽州,刚回幽州,还没喘口气,魏博节度使韩简就给陈从进送来书信。
对此人,陈从进真有些无语了,写信写上瘾了,隔三差五就来一封信,一天到晚不是劝自己去打义昌,要不就是劝自己出兵帮他一同去打天平。
陈从进都不知道此人的脸皮怎会如此之厚,自己早就拒绝了,他竟如此不知羞,一封又一封的把信送过来,要不是无处告状,陈从进真想告他骚扰。
展开书信一看,果不其然,还是劝说陈从进出兵的内容,唯一不同的是,韩简现在又改变了目标,信中意思是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刚刚上任河阳,镇内混乱,此时出兵,正是大好时机云云。
陈从进看着书信,想了想,提笔写道:“韩帅所谋,实是上策,诸葛爽初至,镇内未宁,此时进兵,必如摧枯拉朽,魏博甲士之锐,岂容小视?此役若举,必能一鼓而定,韩帅之英名,必然四海闻名,值此盛举,陈某闻之,亦心向往之。
然陈谋心中,实有难言之隐,不得不告知韩帅,瀛州新定兵乱,疮痍未复,民待安辑,且北境契丹,奚胡,近日也隐有异动。
某若轻离,恐生内变,更兼粮储不足,若无食则难以为战,此实非某不愿,乃有心而无力也。
韩帅切勿忧虑,魏博雄师在手,号令一出,谁敢撄其锋?河阳蕞尔之地,凭公神武,指日可下,若真事有不协,某定举兵以助韩帅声势。”
耽误了自己半天的功夫,陈从进写完回信后,便将此事抛之脑后,韩简爱打就去打,他现在肯定不会在南面白费力气。
大同,河东,才是自己的目标,既然选定了目标,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瞎改,朝令夕改,是为人主之大忌。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陈从进可以想象到,一旦中原兼并开始,那么战争将会是旷日持久的。
这个时间段,也许是幽州镇最后可以休养生息的时候,所以,在这最后一两年和平的岁月里,陈从进要全力储蓄粮草,军械,以供应未来的战争。
陈从进坐镇幽州四年多的时间,威望素著,人心依附,威名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关键时刻,却是可以发挥大作用的。
以自己如今的威望,陈从进觉得,自己就算是败个一两次,也不算是什么大事,当然,如果实在倒霉,实力不济,连败个四五次,那再高的威望,也会被消耗殆尽。
而陈从进能有如今的威望,来源于战场上的胜利,奚人契丹的臣服,百姓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
民心的认可,在五代乱世中,好像是用处不大,但实际上,无论什么时候,民心依附,其隐形带来的好处,那是数不胜数。
在回到幽州后,刘小乙给陈从进报告了一件事,言整个卢龙镇中,有僧侣五千众,大大小小的寺庙有四百多座,大庙僧侣多则数百人,小庙有的才三五僧侣。
而这些寺庙的寺田,粗略估算,有近六千顷地,庄户两千余户,当然,这些寺田,大部分是属于大寺庙,是属于那些神通广大的法师们。
比较惨的小寺庙有的才几十亩田,靠租佃,偶尔还得出门化缘,来勉强过活。
陈从进听后,忍不住皱起眉头,他一直很少注意到寺庙的事,现在突然知道这个消息,陈从进心中有一种感觉,佛门好像偷了自己挺多钱粮。
于是,第二天,陈从进召集藩府官吏,商讨寺田征税一事。
诸官吏听后,面面相觑,大帅,啊不,大王真是想一出是一出,前脚刚刚给佛主镀金身,又翻新了平安寺,后脚就要把僧侣赖以生存的饭碗给踢了。
和尚收税,这事,在国朝中,倒也是有的,不算是陈从进一拍脑门自己想出来的,在武宗朝时,没被还俗的和尚那都是要交税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交税的情况越来越少了,这些年,藩镇军头的压力太大了,不止是节度使,大将需要一些心灵上的寄托,还有这些人的家眷,基本上都很崇佛。
比如,就连陈从进的妻子,李芳霏也时不时的要去平安寺祈福上香,当然,幽州寺庙不交税的时间那就长了,早在大中年间,就已经没交了。
而陈从进提出的意见,更细致,不是统一征收,而是一座寺庙名下只有五十亩地的,不用征税,三百亩以下,按正常缴税,但是一旦达到三百亩以上,则缴纳的比例,也逐渐增多。
(鼓噪兵变一事,还请诸位,切勿再言,因为我有牙兵卫护,他们忠心耿耿,绝不会叛变的^O^)
这些杂乱的消息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长安缺粮。
陈从进怎么也想不清楚,黄巢的脑子究竟是怎么想的,打下长安后,就知道待在皇宫里,一点战略部署都没有。
没了粮食,黄巢根本不可能在长安城中待下去,看来,黄巢败亡之日,已经不远了。
六月底,陈从进尚在回师的路上,圣人的旨意,从蜀中,千里迢迢的送到幽州。
旨意内容很长,简略来说,便是先夸一段陈从进屡平奚胡契丹,随后又敲打陈从进,让其不要擅自挑起边隙云云。
然后又说陈从进要聚兵南下为国平贼,忠勇可嘉,但是朝廷平灭巢贼,易如反掌,幽州远离关中,出兵不易,就不用南下了,而最重要的是,朝廷授予陈从进为武清郡王。
接了圣旨后,陈从进的位置,又涨了一截,看着内侍送来的王服,佩饰,印信,陈从进心中感慨,真是有钱人随便怎么折腾,钱都会越变越多。
自己当初想当个都尉都担心目标是不是定的太高了,现在自己什么都没干,连打黄巢都没打过,朝廷就巴巴的给自己封个郡王的头衔,这世道,上哪说理去。
七月初,陈从进回返幽州,刚回幽州,还没喘口气,魏博节度使韩简就给陈从进送来书信。
对此人,陈从进真有些无语了,写信写上瘾了,隔三差五就来一封信,一天到晚不是劝自己去打义昌,要不就是劝自己出兵帮他一同去打天平。
陈从进都不知道此人的脸皮怎会如此之厚,自己早就拒绝了,他竟如此不知羞,一封又一封的把信送过来,要不是无处告状,陈从进真想告他骚扰。
展开书信一看,果不其然,还是劝说陈从进出兵的内容,唯一不同的是,韩简现在又改变了目标,信中意思是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刚刚上任河阳,镇内混乱,此时出兵,正是大好时机云云。
陈从进看着书信,想了想,提笔写道:“韩帅所谋,实是上策,诸葛爽初至,镇内未宁,此时进兵,必如摧枯拉朽,魏博甲士之锐,岂容小视?此役若举,必能一鼓而定,韩帅之英名,必然四海闻名,值此盛举,陈某闻之,亦心向往之。
然陈谋心中,实有难言之隐,不得不告知韩帅,瀛州新定兵乱,疮痍未复,民待安辑,且北境契丹,奚胡,近日也隐有异动。
某若轻离,恐生内变,更兼粮储不足,若无食则难以为战,此实非某不愿,乃有心而无力也。
韩帅切勿忧虑,魏博雄师在手,号令一出,谁敢撄其锋?河阳蕞尔之地,凭公神武,指日可下,若真事有不协,某定举兵以助韩帅声势。”
耽误了自己半天的功夫,陈从进写完回信后,便将此事抛之脑后,韩简爱打就去打,他现在肯定不会在南面白费力气。
大同,河东,才是自己的目标,既然选定了目标,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瞎改,朝令夕改,是为人主之大忌。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陈从进可以想象到,一旦中原兼并开始,那么战争将会是旷日持久的。
这个时间段,也许是幽州镇最后可以休养生息的时候,所以,在这最后一两年和平的岁月里,陈从进要全力储蓄粮草,军械,以供应未来的战争。
陈从进坐镇幽州四年多的时间,威望素著,人心依附,威名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关键时刻,却是可以发挥大作用的。
以自己如今的威望,陈从进觉得,自己就算是败个一两次,也不算是什么大事,当然,如果实在倒霉,实力不济,连败个四五次,那再高的威望,也会被消耗殆尽。
而陈从进能有如今的威望,来源于战场上的胜利,奚人契丹的臣服,百姓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
民心的认可,在五代乱世中,好像是用处不大,但实际上,无论什么时候,民心依附,其隐形带来的好处,那是数不胜数。
在回到幽州后,刘小乙给陈从进报告了一件事,言整个卢龙镇中,有僧侣五千众,大大小小的寺庙有四百多座,大庙僧侣多则数百人,小庙有的才三五僧侣。
而这些寺庙的寺田,粗略估算,有近六千顷地,庄户两千余户,当然,这些寺田,大部分是属于大寺庙,是属于那些神通广大的法师们。
比较惨的小寺庙有的才几十亩田,靠租佃,偶尔还得出门化缘,来勉强过活。
陈从进听后,忍不住皱起眉头,他一直很少注意到寺庙的事,现在突然知道这个消息,陈从进心中有一种感觉,佛门好像偷了自己挺多钱粮。
于是,第二天,陈从进召集藩府官吏,商讨寺田征税一事。
诸官吏听后,面面相觑,大帅,啊不,大王真是想一出是一出,前脚刚刚给佛主镀金身,又翻新了平安寺,后脚就要把僧侣赖以生存的饭碗给踢了。
和尚收税,这事,在国朝中,倒也是有的,不算是陈从进一拍脑门自己想出来的,在武宗朝时,没被还俗的和尚那都是要交税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交税的情况越来越少了,这些年,藩镇军头的压力太大了,不止是节度使,大将需要一些心灵上的寄托,还有这些人的家眷,基本上都很崇佛。
比如,就连陈从进的妻子,李芳霏也时不时的要去平安寺祈福上香,当然,幽州寺庙不交税的时间那就长了,早在大中年间,就已经没交了。
而陈从进提出的意见,更细致,不是统一征收,而是一座寺庙名下只有五十亩地的,不用征税,三百亩以下,按正常缴税,但是一旦达到三百亩以上,则缴纳的比例,也逐渐增多。
(鼓噪兵变一事,还请诸位,切勿再言,因为我有牙兵卫护,他们忠心耿耿,绝不会叛变的^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