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 章 水淹七军-《接替韩复榘保卫山东》

  真不知道这个空间,还有什么神奇的功能。

  向北并没有匆忙地返回港口,而是选择在一艘渔船上歇息,这一待便是整整两天。

  在这段时间里,向北一边等身体恢复,一边研究起了空间的新功能。

  两天后,在夕阳映照下,陈向北宛如一尊神灵降临世间,脚踏虚空,缓缓冲上千米高空。

  向北将空间里的10亿立方米海水,如同倾泻天河一般,从空间中释放出来。

  刹那间,天空仿佛被撕裂开一道口子,无尽的银河之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仿佛整个宇宙都在这一刻被颠覆。

  那景象,就如同平静的湖面突然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几十米高的海啸。

  发出的巨响犹如核爆一般,远远地传播出去,几十公里外都能清晰可闻。

  “我去,这不会是惹出什么大祸来了吧?本来只是想稍稍玩一下而已,怎么会引发海啸呢?”

  向北心中暗自叫苦不迭。

  要知道,他仅仅动用了四分之一的空间来储存这些海水。

  根本未曾料到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也许是因为自己飞得太高了吧。

  不过,当他想到这里时,嘴角却又不由自主地泛起了一丝狡黠的笑容。

  这招自创的“水淹七军”,效果好像强的有点离谱。

  将来在战场上用上这招水淹七军,这会节省多少弹药啊?

  这要将空间全部装上海水,再飞到东京上空,其破坏力估计比核弹还要强。

  向北现在都有一种,把漂亮国踩在脚下蹂躏的冲动。

  然而,意识到自己必须保持冷静点,现在还不是飘的时候。

  毕竟,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迅速提升同盟军的海军实力。

  尽管他陈向北个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每次都亲自出马去应对各种挑战。

  摆在眼前的当务之急,便是如何充分利用手中现有的舰艇。

  首先,他需要为这些舰艇的来源找到一个合理,且令人信服的借口。

  对于德国人来说向北并不畏惧,反正失败者没有发言权。

  但对于漂亮国,暂时还是需要有所忌惮。

  毕竟,从漂亮国那里顺走这么多舰艇,即使在实力上能够压制对方,也绝不能在道义上失去优势。

  毕竟同盟军要想在海军实力上压制对方,估计还相差上千艘军舰,现在就飘确实是早点。

  再说,向北心中真正觊觎的大杀器其实是还有航母。

  然而,以同盟军目前的制造能力来看,想要独立制造航母,即使乐观的估计也要30年以后。

  虽然同盟军制造航母和潜艇,目前还无法实现,但是演一场戏还是完全可行的。

  这次向北回到山东后,立刻就办了好几件大事。

  第一时间就将所有的枪支、弹药、粮食、药品等物资,下发到同盟军旗下的10个集团军里。

  现在就将这些物资下发到军队,也会对部队的后勤造成压力。

  但这些都是向北提前计划好的,虽然暂时会对后勤造成一点压力。

  比起向北万一遭遇不测而损失这批物资,这点压力好像就不算什么了。

  虽说同盟军表面上武力强大,但很多都是在向北利用空间作弊的情况下才实现的。

  这不是向北花费巨资,打造这支队伍的目的。

  如今,同盟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百万之众。

  其战斗力更是远超山城,但只有向北明白,如果离开向北在背后火力支持。

  同盟军对比日军在战损上,能做到1:1已经是万幸了。

  自家的孩子,自己明白,没有谁比陈向北更了解同盟军的实力。

  同盟军的士兵,单兵作战能力是没问题的,武器火力也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各级指挥军官,大多都不是科班出身。

  缺少李云龙那种,在战场上的军事指挥与战略规划能力,和那所谓的亮剑精神。

  当然向北也没有将所有的物资,都给后勤部门。

  对于那些容易变质的食物,如鱼类和肉类,向北还是选择将它们留在空间里。

  毕竟这几个月,向北可是积攒了上百万吨的海鲜。

  至于黄金珠宝和大量的财产,向北这次也下了决心,甚至连南迁的文物,他也考虑将其从空间里拿出来。

  无论如何,向北绝不允许这些财物出现任何损失。

  因为这些财富不仅是他个人的财产,更是同盟军建国的基石。

  要知道,即使到现在来说,山东的税收和香北集团的利润。

  都不足以维持同盟军的庞大开支,这些也和向北的任性有直接的关系。

  向北不但是对辖区百姓免除了赋税,又对普通士兵的薪资做了大幅的提升。

  同盟军普通士兵的薪酬,基本上是国军的两倍,光是伙食待遇,就顶得上国军一个月的薪酬。

  还有同盟军对阵亡家属的补贴,也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现在这部分的支出比例,还不算太高,那是因为目前同盟军阵亡的人数太少。

  日后随着对整个东北发起总攻,士兵阵亡数字会迅速上升。

  这还不包括,对东南亚的登陆作战。

  目前来说,向北每个月都要在个人的钱包里,拿出上千万大洋来补贴同盟军。

  当然向北这些钱也没有白花,即使在大灾之年,上千万的河南灾民流入山东,山东境内也没有发生一个,因为饥饿死亡的个例。

  这其中很大的原因,虽说是向北最初的货币改革,率先将法币从山东地区驱逐出去。

  也和对百姓的税收免除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对军队实行高薪策略,又在国外购进大批粮食。

  这所有的一切手段,才促成了在大灾之年,才有山东这种稳定发展的局势。

  当然向北也才会轻易的完成了,同盟军40万的优质兵源的征兵工作。

  总之来说这钱也没白花,当兵的之所以死心塌地跟着同盟军干,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即使阵亡了,家人依然有人养。

  所以向北的这个小金库,是决定这个队伍散不散的唯一原因。

  这时候向北也明白了,山城为什么拼命的印制法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