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天,总带着几分潮湿的沉闷。雨水打湿了山野,也润泽了这片避世的桃源。叶长歌站在高地远眺,远处云层压境,树影婆娑,像极了旧时京都前夜的征兆。
他缓缓收回目光,转身对身边的随从江望川道:“时间不多了,我们得尽快把防御体系建起来。不然,一旦西南的流寇或者朝廷的余孽南下,这里必成首当其冲之地。”
江望川点头,递上一张新绘制的地形图:“这是苏姑娘和赵匠头勘察后的地形图。她建议在三处要道设关卡,分别以寨门、吊桥、壕沟为主。”
叶长歌接过图纸,目光锐利地扫过三处标记的红圈点:“不错。我们人手有限,只能集中精力筑三道‘伪防线’,重点放在‘诱敌’和‘延迟’。”
消息传开,整个村庄都沸腾了。
“叶公子要筑寨墙了!”
“听说还要训练民兵?咱也能当兵?”
“防御要做,长歌哥说了,以后这岭南就是我们自家的地盘!”
村中老少,原本只是自顾生存,如今却被一种叫“信任”的东西点燃了新的激情。哪怕只是运送石料,哪怕只是搬泥沙,大家都在拼尽全力,仿佛能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建立起真正的避风港。
苏锦瑟穿一袭月白轻袍,在村口搭建的临时指挥棚中翻阅账簿。她唇角一勾:“叶公子还是那般谨慎,一眼就看到最薄弱之处。”
旁边的赵匠头咧嘴笑道:“谨慎?我看是胆大包天!这山路不好修,寨墙更难筑。他还想着修地道、挖壕沟,不疯魔,不成活!”
苏锦瑟道:“你只管照图施工。所需的银子我会安排商会拨款。我已经与岭南商道议定,他们愿意资助十万贯,前提是叶公子能许他们来此设分舵。”
赵匠头眼睛一亮:“这倒好!那我们就有钱雇更多壮劳力了!”
苏锦瑟淡淡一笑,目光却越过山头,看向更远的地方。她心中有数,越是动荡之地,越是生意人的乐园。她看中的,不只是这里的安全,更是叶长歌那份逆势而上的魄力。
叶长歌没有马上开始筑墙,而是先将人手分三批:一批负责开荒挖沟,一批清理旧寨废墟,最后一批,是他亲自挑选的青年队伍。
“你们十五人,日后是咱们岭南寨的第一支民兵。”他站在晒谷场上,对那群面孔稚嫩却眼神坚定的年轻人道:“别想着打仗,先学防御、射箭、布哨、传信、野外求生……我们不是打天下,我们要守好家园。”
这支“先锋民兵”很快就体现了价值。
有一次,一队从北方来的商队误入林中迷路,哨岗队员火速通报,叶长歌赶到时,那支队伍几乎已陷入盗匪包围。若不是山林中布置的信号箭早早被点燃,后果不堪设想。
自那一日后,村中百姓真正信服了这个从北方来、满身旧伤却志气昂扬的“叶公子”。
寨墙建设正式开始。
寨墙不以砖石为主,而采用岭南当地的坚木、篾条与黄泥夯实,厚实可挡箭矢。叶长歌采用“内三重、外两层”设计:外围为带刺壕沟,次圈是高木围墙,最内是一道可滑动的木闸门,关键处还设置信鸽传哨台。
每日黄昏,村民便聚集在寨外观工,看着那一截截新立起的木桩,仿佛心头也多了根定海神针。
小孩们学着军中号子,一边搬砖一边高喊:“十年磨一剑,岭南我为先!”
苏锦瑟笑着立于高处,眼底的光温柔了几分:“他真的变了,比起当年那个自恃风流、只看京城云烟的世家公子……”
她话未说完,江望川从旁道:“他未曾变,他只是终于找到了一个真正愿意守护的地方。”
第三周,第一道寨墙告竣。
正午阳光正烈,叶长歌让民兵列队站于新墙之下,亲自一一发放竹制佩牌,每人编号、刻名,上刻八字:“誓守岭南,死亦无憾。”
众人跪拜。
一名少年哽咽道:“叶公子,我娘说我能穿这身衣服,是祖宗保佑。”
叶长歌拍了拍他肩:“不,是你自己争气。”
他望向远处苍山:“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
与此同时,苏锦瑟也没有闲着。
她利用商会在岭南的人脉,将沿路村寨、渡口、集市的粮草买卖与货运调度重新做了划分。任何曾勾结过流寇或走私兵器的商户,立即列入黑名单,实施封锁;反之,愿意配合他们建设岭南安全通道的商家,苏家出资为其筑仓、供地。
“我们不打仗,但要让敌人一无所获。”她在新商会会议上宣布,“经济上的断流,往往比刀枪更能伤人。”
她一面封锁外敌资源,一面重建内部贸易网,引来许多精明商人主动靠拢。
甚至连原本不太搭理叶长歌的岭南望族“邱家”,也主动送来百余担粮草与五十名壮丁相助。
有人嘲讽他们抱大腿,邱老爷却回得利落:“你看他建的是寨墙,我看他筑的是根基。”
傍晚时分,叶长歌站在刚筑起的望台上,身后是已完成初步防御的村落,前方是层层密林与远方的天光。他深知,这只是开始。
他沉声道:“把这片山谷建成一座堡垒。未来,任何风雨,都要从我们这道墙前退去。”
江望川躬身一礼:“是。”
山风猎猎,旌旗招展。这片岭南的土地,在动荡中开始焕发出新的力量。
山脚下的晨雾尚未散尽,薄雾中,村民们早已开始忙碌。他们肩挑背扛,搬运石料、劈柴、编竹篱,有序地投入到一场不亚于战役的防御工事建设之中。
而在村口的丘陵高地上,叶长歌站在一张绘着简易军事地图的木案前,眉头紧蹙。他的目光时而望向远方的山林,时而落在那张地图上。他明白,真正的考验还没有来临。现在的防御体系虽然初见雏形,但一旦真有流寇或外敌来犯,能否顶住冲击仍是未知之数。
“叶大人,您画的这个‘三重防御线’,我们是不是分组实施?若等全部图纸做好再动手,只怕会耽误时机。”苏锦瑟捧着一摞来自商会援助的契约书走上前来,脸上带着几分尘土与汗水,但目光依旧锐利干练。
叶长歌点头:“你说得对。内圈先行,守住村中粮仓与水源,外圈延迟两日启动,优先加固南面与东面隘口。西面是断崖,有天然屏障,可以稍缓。”
苏锦瑟抬头望着山腰上的庙宇旧址:“那里我们可以设个烽火台。一旦有敌来袭,点火便可示警。”
“好。”叶长歌立即在图纸上做下记号,“再增两条哨线,安排轮值。用你的商会人手熟悉地形的优势,选几个稳妥些的商户子弟负责传讯。”
她笑了:“你总算愿意信我们商人不是只会赚银子。”
叶长歌也笑了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何况这次,我们不但要守村,更要稳住民心。你带来的盐、茶、麻布、灯油,已经解了不少村中困局。”
苏锦瑟轻声:“可你也要知道,我们这是在赌。”
“我知道。”叶长歌神情沉稳,“你赌我能守住这里,我赌你商会不会临阵倒戈。”
这一刻,两人的目光交汇,一种近乎战友的默契油然而生。
村里三十来户人家,此时却宛如一支组织严密的队伍。老村长陈老三带着几个年岁大的匠人负责木栅栏的修缮,小孩们协助挑水搬砖,妇人们则一边照顾饮食,一边缝制简易的军袍与布鞋。
更有几个胆子大的青壮,自愿组成巡夜小队。他们带着由铁匠打造的简易叉戟,分三班守夜,沿着叶长歌布设的内环哨线巡逻。
“你说我们这些人,真能守住一座村子?”赵二牛一边擦着额上的汗一边问。
李小满眯着眼望远:“咱们不是打仗,是守家。只要不是千军万马碾压,拼着命也能挡几天。”
“要是挡不住呢?”赵二牛声音低了几分。
“就算挡不住,也得让他们知道,这地方不是砧板上的鱼。”李小满眼神倔强。
此话传到叶长歌耳中时,他正好巡视到二人巡逻的地段。他心中一震,拍了拍两人的肩膀:“说得好。你们若有这股气,敌人就不敢轻视。”
然而,就在村中如火如荼地建设防御体系时,一股暗流也悄然接近。
临近边界的雷公寨,一伙手持长刀的地痞头目正围在火堆前听报告。
“叶长歌那个狗官,果真跑到岭南来了。”为首的赤面大汉冷笑,“还组织起村民筑墙修路,像真能守住似的。”
旁边瘦子凑上来:“老大,我们现在动手?他们手里的商会物资不少,若是抢来,咱们这些兄弟就有酒有肉咯。”
“再等等。”赤面大汉用刀尖挑起一块烤肉,“等他们快修好,我们再来,杀他个措手不及。让他们亲手筑起的墙,变成自己的坟。”
此话一出,火堆旁的众人齐声哄笑,杀意腾腾。
几日后,叶长歌所训练的第一批民兵正式成军。他们身着麻布缝制的简易军衣,手持长矛与盾,列队于村中空地之上。每人皆神情严肃,目光坚定。
“今日起,你们不是散兵游勇,而是这岭南最先的盾。”叶长歌一身军袍,站于队伍前方,“我不强求你们英勇无畏,但求你们明白:若我们不守,家人便无立锥之地。”
“我们守!”“誓死不退!”队伍齐声应道,声如雷震。
苏锦瑟站在远处,望着这一幕,忽然感觉胸口微热。她从未想过,一个来自北地的落魄“书生”,竟能在短短十日之内,凝聚起如此士气。
她忍不住自语:“若此人真能在岭南站稳脚跟,或许,岭南的乱局真有改写的机会。”
防御系统初步建立,叶长歌并未松懈。他开始着手推行下一阶段计划:水源保护、道路管控、粮食储备以及更长远的物资补给点建设。
他在村南建起一座简易粮仓,并在附近挖掘蓄水池,同时命人在村头设立贸易检查口。所有入村商旅,必须登记身份与货品,必要时还需抽查。
苏锦瑟对此颇为欣赏:“你虽不是商人,思路却比不少老狐狸还老辣。”
叶长歌回以一笑:“不是我老辣,是这个世道逼得我不得不未雨绸缪。”
而就在此时,来自南方边境的一名斥候骑快马赶来,低声禀告:“主公,雷公寨有异动。他们正在集结兵马,估计三日内南下劫掠。”
叶长歌眸光一凝:“告诉村中,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通知所有民兵队,今晚起全面夜巡。”
他转身望向高地上的烽火台,冷声道:“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岭南不是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他缓缓收回目光,转身对身边的随从江望川道:“时间不多了,我们得尽快把防御体系建起来。不然,一旦西南的流寇或者朝廷的余孽南下,这里必成首当其冲之地。”
江望川点头,递上一张新绘制的地形图:“这是苏姑娘和赵匠头勘察后的地形图。她建议在三处要道设关卡,分别以寨门、吊桥、壕沟为主。”
叶长歌接过图纸,目光锐利地扫过三处标记的红圈点:“不错。我们人手有限,只能集中精力筑三道‘伪防线’,重点放在‘诱敌’和‘延迟’。”
消息传开,整个村庄都沸腾了。
“叶公子要筑寨墙了!”
“听说还要训练民兵?咱也能当兵?”
“防御要做,长歌哥说了,以后这岭南就是我们自家的地盘!”
村中老少,原本只是自顾生存,如今却被一种叫“信任”的东西点燃了新的激情。哪怕只是运送石料,哪怕只是搬泥沙,大家都在拼尽全力,仿佛能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建立起真正的避风港。
苏锦瑟穿一袭月白轻袍,在村口搭建的临时指挥棚中翻阅账簿。她唇角一勾:“叶公子还是那般谨慎,一眼就看到最薄弱之处。”
旁边的赵匠头咧嘴笑道:“谨慎?我看是胆大包天!这山路不好修,寨墙更难筑。他还想着修地道、挖壕沟,不疯魔,不成活!”
苏锦瑟道:“你只管照图施工。所需的银子我会安排商会拨款。我已经与岭南商道议定,他们愿意资助十万贯,前提是叶公子能许他们来此设分舵。”
赵匠头眼睛一亮:“这倒好!那我们就有钱雇更多壮劳力了!”
苏锦瑟淡淡一笑,目光却越过山头,看向更远的地方。她心中有数,越是动荡之地,越是生意人的乐园。她看中的,不只是这里的安全,更是叶长歌那份逆势而上的魄力。
叶长歌没有马上开始筑墙,而是先将人手分三批:一批负责开荒挖沟,一批清理旧寨废墟,最后一批,是他亲自挑选的青年队伍。
“你们十五人,日后是咱们岭南寨的第一支民兵。”他站在晒谷场上,对那群面孔稚嫩却眼神坚定的年轻人道:“别想着打仗,先学防御、射箭、布哨、传信、野外求生……我们不是打天下,我们要守好家园。”
这支“先锋民兵”很快就体现了价值。
有一次,一队从北方来的商队误入林中迷路,哨岗队员火速通报,叶长歌赶到时,那支队伍几乎已陷入盗匪包围。若不是山林中布置的信号箭早早被点燃,后果不堪设想。
自那一日后,村中百姓真正信服了这个从北方来、满身旧伤却志气昂扬的“叶公子”。
寨墙建设正式开始。
寨墙不以砖石为主,而采用岭南当地的坚木、篾条与黄泥夯实,厚实可挡箭矢。叶长歌采用“内三重、外两层”设计:外围为带刺壕沟,次圈是高木围墙,最内是一道可滑动的木闸门,关键处还设置信鸽传哨台。
每日黄昏,村民便聚集在寨外观工,看着那一截截新立起的木桩,仿佛心头也多了根定海神针。
小孩们学着军中号子,一边搬砖一边高喊:“十年磨一剑,岭南我为先!”
苏锦瑟笑着立于高处,眼底的光温柔了几分:“他真的变了,比起当年那个自恃风流、只看京城云烟的世家公子……”
她话未说完,江望川从旁道:“他未曾变,他只是终于找到了一个真正愿意守护的地方。”
第三周,第一道寨墙告竣。
正午阳光正烈,叶长歌让民兵列队站于新墙之下,亲自一一发放竹制佩牌,每人编号、刻名,上刻八字:“誓守岭南,死亦无憾。”
众人跪拜。
一名少年哽咽道:“叶公子,我娘说我能穿这身衣服,是祖宗保佑。”
叶长歌拍了拍他肩:“不,是你自己争气。”
他望向远处苍山:“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
与此同时,苏锦瑟也没有闲着。
她利用商会在岭南的人脉,将沿路村寨、渡口、集市的粮草买卖与货运调度重新做了划分。任何曾勾结过流寇或走私兵器的商户,立即列入黑名单,实施封锁;反之,愿意配合他们建设岭南安全通道的商家,苏家出资为其筑仓、供地。
“我们不打仗,但要让敌人一无所获。”她在新商会会议上宣布,“经济上的断流,往往比刀枪更能伤人。”
她一面封锁外敌资源,一面重建内部贸易网,引来许多精明商人主动靠拢。
甚至连原本不太搭理叶长歌的岭南望族“邱家”,也主动送来百余担粮草与五十名壮丁相助。
有人嘲讽他们抱大腿,邱老爷却回得利落:“你看他建的是寨墙,我看他筑的是根基。”
傍晚时分,叶长歌站在刚筑起的望台上,身后是已完成初步防御的村落,前方是层层密林与远方的天光。他深知,这只是开始。
他沉声道:“把这片山谷建成一座堡垒。未来,任何风雨,都要从我们这道墙前退去。”
江望川躬身一礼:“是。”
山风猎猎,旌旗招展。这片岭南的土地,在动荡中开始焕发出新的力量。
山脚下的晨雾尚未散尽,薄雾中,村民们早已开始忙碌。他们肩挑背扛,搬运石料、劈柴、编竹篱,有序地投入到一场不亚于战役的防御工事建设之中。
而在村口的丘陵高地上,叶长歌站在一张绘着简易军事地图的木案前,眉头紧蹙。他的目光时而望向远方的山林,时而落在那张地图上。他明白,真正的考验还没有来临。现在的防御体系虽然初见雏形,但一旦真有流寇或外敌来犯,能否顶住冲击仍是未知之数。
“叶大人,您画的这个‘三重防御线’,我们是不是分组实施?若等全部图纸做好再动手,只怕会耽误时机。”苏锦瑟捧着一摞来自商会援助的契约书走上前来,脸上带着几分尘土与汗水,但目光依旧锐利干练。
叶长歌点头:“你说得对。内圈先行,守住村中粮仓与水源,外圈延迟两日启动,优先加固南面与东面隘口。西面是断崖,有天然屏障,可以稍缓。”
苏锦瑟抬头望着山腰上的庙宇旧址:“那里我们可以设个烽火台。一旦有敌来袭,点火便可示警。”
“好。”叶长歌立即在图纸上做下记号,“再增两条哨线,安排轮值。用你的商会人手熟悉地形的优势,选几个稳妥些的商户子弟负责传讯。”
她笑了:“你总算愿意信我们商人不是只会赚银子。”
叶长歌也笑了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何况这次,我们不但要守村,更要稳住民心。你带来的盐、茶、麻布、灯油,已经解了不少村中困局。”
苏锦瑟轻声:“可你也要知道,我们这是在赌。”
“我知道。”叶长歌神情沉稳,“你赌我能守住这里,我赌你商会不会临阵倒戈。”
这一刻,两人的目光交汇,一种近乎战友的默契油然而生。
村里三十来户人家,此时却宛如一支组织严密的队伍。老村长陈老三带着几个年岁大的匠人负责木栅栏的修缮,小孩们协助挑水搬砖,妇人们则一边照顾饮食,一边缝制简易的军袍与布鞋。
更有几个胆子大的青壮,自愿组成巡夜小队。他们带着由铁匠打造的简易叉戟,分三班守夜,沿着叶长歌布设的内环哨线巡逻。
“你说我们这些人,真能守住一座村子?”赵二牛一边擦着额上的汗一边问。
李小满眯着眼望远:“咱们不是打仗,是守家。只要不是千军万马碾压,拼着命也能挡几天。”
“要是挡不住呢?”赵二牛声音低了几分。
“就算挡不住,也得让他们知道,这地方不是砧板上的鱼。”李小满眼神倔强。
此话传到叶长歌耳中时,他正好巡视到二人巡逻的地段。他心中一震,拍了拍两人的肩膀:“说得好。你们若有这股气,敌人就不敢轻视。”
然而,就在村中如火如荼地建设防御体系时,一股暗流也悄然接近。
临近边界的雷公寨,一伙手持长刀的地痞头目正围在火堆前听报告。
“叶长歌那个狗官,果真跑到岭南来了。”为首的赤面大汉冷笑,“还组织起村民筑墙修路,像真能守住似的。”
旁边瘦子凑上来:“老大,我们现在动手?他们手里的商会物资不少,若是抢来,咱们这些兄弟就有酒有肉咯。”
“再等等。”赤面大汉用刀尖挑起一块烤肉,“等他们快修好,我们再来,杀他个措手不及。让他们亲手筑起的墙,变成自己的坟。”
此话一出,火堆旁的众人齐声哄笑,杀意腾腾。
几日后,叶长歌所训练的第一批民兵正式成军。他们身着麻布缝制的简易军衣,手持长矛与盾,列队于村中空地之上。每人皆神情严肃,目光坚定。
“今日起,你们不是散兵游勇,而是这岭南最先的盾。”叶长歌一身军袍,站于队伍前方,“我不强求你们英勇无畏,但求你们明白:若我们不守,家人便无立锥之地。”
“我们守!”“誓死不退!”队伍齐声应道,声如雷震。
苏锦瑟站在远处,望着这一幕,忽然感觉胸口微热。她从未想过,一个来自北地的落魄“书生”,竟能在短短十日之内,凝聚起如此士气。
她忍不住自语:“若此人真能在岭南站稳脚跟,或许,岭南的乱局真有改写的机会。”
防御系统初步建立,叶长歌并未松懈。他开始着手推行下一阶段计划:水源保护、道路管控、粮食储备以及更长远的物资补给点建设。
他在村南建起一座简易粮仓,并在附近挖掘蓄水池,同时命人在村头设立贸易检查口。所有入村商旅,必须登记身份与货品,必要时还需抽查。
苏锦瑟对此颇为欣赏:“你虽不是商人,思路却比不少老狐狸还老辣。”
叶长歌回以一笑:“不是我老辣,是这个世道逼得我不得不未雨绸缪。”
而就在此时,来自南方边境的一名斥候骑快马赶来,低声禀告:“主公,雷公寨有异动。他们正在集结兵马,估计三日内南下劫掠。”
叶长歌眸光一凝:“告诉村中,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通知所有民兵队,今晚起全面夜巡。”
他转身望向高地上的烽火台,冷声道:“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岭南不是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