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雷厉风行-《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接下来几天马钰哪里都没去,躲在家里思索如何为大明设计一套制度。

  之前最重要的事情,是立足,是获得朱元璋的信任。

  然后就是学习,毕竟不能光靠前世那点知识。

  况且,想改变一个时代,就必须要了解它,才知道从哪里入手,又要如何去改。

  现在他成功获得信任,被获准可以直接参与政策制定。

  自然也就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了。

  这一年多的时间,他将四书五经以及佛道法墨的部分典籍,通读了一遍。

  当然只是浅浅的通读,并没有深入去了解,即便如此收获也是巨大的。

  以前他只知道,古代华夏领先世界几千年,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但并不是很清楚为何会领先。

  当然,他也知道是文化方面的优越造成的,可我们的文化具体哪里优越?

  说不上来。

  读了先贤著作才知道原因所在。

  也正因为通读了一遍先贤著作,再回想明清历史。

  他才更加明白,满清对华夏文明的危害有多大。

  明朝虽然朱元璋不懂治国,弄出了一堆抽象的玩意儿。

  再加上儒家宗教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可华夏文明的长处就在于,它拥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自适应性。

  明朝皇室和儒家虽然抽象,可他们至少不会扼杀新思想,最多就是不采纳不理会。

  所以明朝依然诞生了很多真正的大学问家。

  他们基于现实情况,推演出了很多先进的学说。

  尤其是到了明末时期,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更是提出了虚君思想。

  可惜的是,这一切都被满清给打断了。

  连清风不识字都无法容忍,更何况是思想上的进步。

  通通铲除。

  越是了解先贤思想,越是了解华夏文明优秀所在,马钰就越是有一种使命感。

  当然,这只是他胡思乱想。

  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分封只是其中一个选择罢了。

  还能有更多的解决办法。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生产力。

  如果有生之年能开启工业化,那就更好了。

  不过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眼下最要紧的不是攀科技树,而是将思想文化制度方面理顺了。

  这些才是一切的基础。

  基础不打好,是没办法建立高楼大厦的。

  前世有句话说得好,思想错了,越努力越反动。

  他不只是想让华夏少走一些弯路,也想让百姓的日子稍微好过一点。

  这两个目的必须同步进行才行。

  如果弄到最后,百姓都成了流水线上的螺丝钉,那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作为一个古典帝国,最核心的问题有两个。

  其一,土地人口制度。

  其二,赋税。

  事实上,古代的地方衙门,也只有两个任务。

  其一,安民。

  其二,收税。

  所以马钰也是从这两点入手,来为大明设计国策的。

  针对古代官僚的职能,他也进行了一些扩展。

  不能再和之前那般只安民收税,也要负责一些工商业、基建等方面的事情。

  至少要对这两方面有所了解,不能是那种啥都不懂的人。

  这也是为以后激活工商业做铺垫。

  否则事到临头才去培养人才,赋予官吏新职能,他们也胜任不了啊。

  然后就是关于教育方面,马钰也有了一些想法。

  必须要把教育权从儒家手里夺回来,同时也要把算学纳入到蒙学中去。

  所有学生,都得学习算学。

  将来的官吏,必须得懂算学。

  否则就没办法将国家数据化,不能数据化,想搞工业化就得走弯路。

  马钰在家里忙活的时候,外面也没消停。

  朱元璋终于开始大刀阔斧的展开了变革。

  首先是打着重订历法的幌子,让刘伯温去收集历代气候变化信息。

  对这个命令,群臣有些奇怪,正常来说这事儿应该让钦天监来做啊。

  钦天监的邬秉让可是天文星象方面的高手,让刘伯温负责算什么事情?

  朱元璋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更何况大明也确实需要重新制定属于自己的历法。

  于是就顺带的,让邬秉让带着团队加入了刘伯温的团队。

  只不过两人负责的工作不同。

  邬秉让是真正核定历法之人,刘伯温只是负责提供各种帮助,比如翻阅资料。

  拿到权力之后,刘伯温立即给翰林院下达了命令。

  让他们翻阅全部在册的古籍,找到所有关于气候变化的记录。

  他还下发了一个标准,比如动植物分布和气温的关系,比如南方植物被冻死等等。

  凡是此类记录,也全部摘抄下来。

  翰林院虽然觉得他有些小题大做,但这可是制定历法,没人敢不配合。

  接着,刘伯温又给各府县下达命令。

  将所有地方志、族谱、民间流传书籍里面,关于气候变化的记录,全部摘录上报朝廷。

  非但如此,他还张贴布告,向民间征集此类信息。

  他对此事的积极性,不出意外的引起了群臣的好奇。

  毕竟大家都知道,刘伯温不想介入朝廷纷争,一直想着要辞官。

  因此对工作的积极性很低。

  这次一反常态,属实有点让人意外。

  莫非他想通了?想要立功争一争?

  浙东派和元朝降臣自然是最高兴的,刘伯温可是他们的代表。

  他肯振奋起来,大家的日子就能好过很多。

  然而当他们去联络刘伯温,表达利益诉求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

  不过这次刘伯温没有直接拒绝,而是说道:

  “因为之前的某些事情,陛下对我有所不满。”

  “这次重修历法,是我挽回胜券的最好机会。”

  “在历法修成之前,我不宜过多的干预朝堂纷争,诸位且等我将此事完成再说。”

  那些人压根就没有任何怀疑,轻易就被忽悠住了。

  纷纷表示,这是应该的。

  我们怎么能让你孤军奋斗呢,回去就发动各自的力量,帮助你收集相关资料。

  也让皇上看看,我们这些人的能力。

  目送这些人离开,刘伯温眼神里浮出一丝愧疚和不忍,但迅即就隐去。

  我做这些都是为了天下万民,问心无愧。

  以后你们若肯忠君为民,咱们就是同僚,我自会补偿你们。

  若你们贪赃不法,那就是老夫的敌人。

  老夫就更不会对你们这等人,产生愧疚之心了。

  马钰听说了此事,心下自然也非常高兴。

  老刘终于重新找回自己了。

  有他出马,很多事情真的会好办很多。

  除了重修历法,朱元璋还颁布了许多政令。

  比如,要求各地官吏,详细汇报当地的情况。

  人口、土地,有多少荒地,有多少熟地。

  有多少水浇地,上田下田各有多少,主要的农作物是什么。

  除此之外,还重新向民间征辟人才。

  这次征辟的标准非常简单,只要懂算学即可。

  这一下可谓是触碰到了儒生们的逆鳞,纷纷上奏反对。

  他们的说辞还是老一套,用人首先用德,征辟人才应该首先看德行。

  至于怎么考察德行,除了地方官吏的评价,还有就是对圣贤之学的掌握。

  连圣贤之学都不懂,也配当官?

  朱元璋这次没有惯着他们,直接就说:

  “不懂算学如何掌握人口土地变动?如何掌握赋税情况?”

  “以后新征辟的官员,懂算学者优先任用。”

  “老官员也要考核算学技艺,对算学一窍不通者全部免官,什么时候学会了什么时候重新授官。”

  这一下约等于是在要这些人的老命,纷纷上书反对。

  然而朱元璋这次可没迁就他们。

  孔子提倡六艺,朱熹也认为读书人当通过学习六艺成为君子。

  以前你们穷,没那个条件学习六艺。

  现在都当官了,学学六艺怎么了?

  还是说,你们根本就不想成为君子,只是将儒学当成敲门砖了?

  这一下大部分官吏都不敢说话了。

  但依然有少部分不服气,一直唠叨个没完。

  可朱元璋这大明第一杠精,岂是浪得虚名。

  朝堂之上一个一个驳斥,将所有人都辩的哑口无言。

  而且他还严厉惩治了几个老顽固,以震慑群臣。

  这一招确实很管用,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了。

  不过就在那些文臣担心怎么过关的时候,朱元璋却话锋一转:

  “大明草创百废待兴,处处都需要人才,咱也不能将标准定的太高。”

  “五年,五年后征辟官吏,必须要考算学。”

  “尔等也要学习算学,五年后凡是不懂算学者一律贬谪。”

  群臣总算是松了口气,五年足够了。

  但这时有人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考核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用九章算术作为标准,恐怕大部分人都考不过啊。

  群臣心中再一惊,虽然他们没学过算学,却也知道九章算术等算学著作很高深。

  不是随便就能学会的。

  朱元璋显然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只见他将目光转向宋濂,说道:

  “宋卿,马钰编写的算学书如何?你以为可能当标准?”

  马钰编写的教材?群臣一片哗然。

  他们自然知道马钰不简单,宋濂在人前对马钰可是极尽赞美之词,皇帝还把二皇子送过去给他教导。

  而且他编写的算学教材,大本堂也在同步更新学习。

  就连国子监都在私下流传。

  很多关注他的人,都进行过了解。

  大部分人都知道,他在算学这一块造诣很深。

  可将他编写的教材作为考核官吏的标准,还是太过惊世骇俗了。

  毕竟,他才多大啊。

  宋濂自然也是研究过的马氏算学的。

  非常的简单易懂,普通人也能学得会。

  用来作为教材和考核标准,是非常合适的,但他也有疑虑。

  “马公子的算学释义自然是极为高明的,只是还未编写完成。”

  “如果后续太过深奥,恐怕群臣也很难学会。”

  朱元璋笑道:“此事简单,你去与马钰协商一二,确定难度即可。”

  宋濂自然不会有意见,就将这个事儿给揽了下来。

  而且他也想借着这个机会,再和马钰进行一番交流。

  这样的大才走上歧路,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时站在人群后面的两名官吏相互看了一眼,同时站出来说道:

  “陛下,臣略懂算学,或许能起到一些作用,斗胆请求一起去拜访马公子。”

  看到这两人,朱元璋哭笑不得。

  全都是大本堂的算学老师,说是大明算学的泰山北斗都不为过。

  他们要还只是略懂的话,就没人懂算学了。

  两人的小心思他自然也能猜的到,借机去见马钰。

  说起来,马钰编写的算学教材传入大本堂之后,最激动的就是两人了,几次想要去拜访。

  只是当时朱元璋还在调查马钰的底细,不愿意他和太多官吏接触,就拒绝了。

  之后两人就再没有提过。

  但私下一直在收集相关资料,当得知马钰在小组织传授算学的时候。

  他们立即就将自家的孩子送了过去。

  但两人也没有藏私,自己学到了新知识,就私下传给了国子监算学班的学生。

  为啥是私下传?

  因为国子监的教材是朝廷规定的,不允许随意更换。

  为此还有人弹劾过二人。

  只不过大本堂使用的算学教材就是这个,再加上朱元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事儿就算是过去了。

  两人想要拜访马钰的心思一直都没断,这次的机会自然不愿意错过。

  而且朝廷制定算学考核标准,也确实绕不开他们两个。

  所以朱元璋这次没有再拒绝,批准了两人的请求。

  这可把两人高兴坏了,一个劲儿的谢恩。

  马钰虽然在闭关,但一直有通过朱樉了解外面的情况。

  当天中午他就知道了朝堂上发生了什么。

  即便他对朱元璋有成见,内心也不禁为这一波操作鼓掌。

  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算学问题。

  他太懂这些士人了,只要将算学列入必考科目,就算再难他们也会去学的。

  接下来,将算学纳入蒙学必修课,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对官吏的考核标准,他其实早就有了想法。

  不需要多深,前世初一的数学水平就行。

  当然,如果想当计官,那就必须要系统学习更高深的算学知识。

  还得参加算科考试才行。

  不过先从基础的来,把初一数学弄出来再说。

  宋濂等人也没有磨蹭,当天下午就来登门拜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