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大明第一杠精-《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回到皇宫,马皇后没有直接去找朱元璋,而是先去大善殿。

  这是朱元璋修建的藏书馆,也是他的书房,里面珍藏了他收集的各种书籍。

  命内侍将贾谊《新书》取来,她拿着去了一所房间。

  这是朱元璋的书房,只有他和马皇后才能随意出入。

  没有准许,其他人包括朱标都不能进。

  在间房的最里面,竖立着一面屏风,上面挂的是一副巨大的地图。

  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这是一副欧亚非三大洲地图,只是画的并不全。

  很多地方还是空白。

  其中,中、东亚部分相对比较齐全。

  中国沿海的大型岛屿,日本岛、吕宋、麻六甲等等全都有。

  西亚、欧、非则只画出了一少部分,大部分地区都是空白。

  这幅地图是朱元璋派人收集汇总而得,马皇后已经看过许多遍。

  所以她只是扫了一眼,并没有太过于留意。

  来到书桌前坐好,将《新书》中关于教育的十一篇文章找出阅读。

  发现确实如马钰所言,内容都不复杂,讲的道理也直来直去。

  就是告诉上位者要勤政、节俭、爱民等等。

  这更加印证了马钰的教育尺度理念。

  她心中不禁感慨,马钰家族的长辈真的是天才辈出啊。

  这样几篇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竟然就能总结出规律来。

  也难怪他们能将浩瀚如烟海的史书,梳理成一条条线。

  不过……随即她就被其中一篇文章吸引,《胎教》。

  当然,此胎教非彼胎教。

  贾谊说的胎教是,教育孩子要从为孩子挑选母亲开始。

  说白了就是从挑选太子妃或者皇后开始。

  大致就是,要看女孩子自己的学识、品行、样貌等是否合格。

  然后看她的家庭,不能出身于罪犯之家,家人必须要和睦等等。

  这样的女子,才能抚育好年幼的皇子。

  这妥妥的就是挑选太子妃、皇后的标准。

  关键是,完美符合马皇后选择儿媳妇的标准。

  可以说是写到她心缝里去了。

  她忍不住赞叹道:“贾谊不愧是先贤也。”

  这时朱元璋的声音响起:“贾谊主张刑不上大夫,要君主厚待礼遇士大夫。”

  “此举必会助涨贪腐不法之风,百姓受害。”

  “且,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也。”

  “他还过于强调仁义教化,对纲纪重视不够。”

  “他的思想多充斥浮躁、不顾现实之言。”

  “汉文帝不肯重用于他,乃明智之举。”

  “若真用了其法,恐怕汉朝立时就四分五裂了。”

  马皇后并不奇怪他的到来,听到他对贾谊的评价也没有反驳。

  她太了解朱元璋了,总喜欢和别人唱反调。

  打个比方,你要是说李世民是明君。

  他会反驳说李世民杀兄囚父,不会教育孩子,晚年喜好享乐逼反了蜀地蛮夷,算不得贤明。

  可你要是说,李世民不是明君。

  他同样会反驳你,李世民心胸开阔、善纳谏言、勤政爱民,开创贞观之治。

  虽然晚年逼反了蜀地蛮夷,却知错就改,立即就调整政策平息了矛盾。

  是史上少有的明君。

  总之,不论你说什么,他都得反驳几句。

  正因为了解他的这种习惯,马皇后才清楚怎么应对。

  这会儿他说贾谊不好,要是反驳,他会将贾谊贬的一无是处。

  最好的办法,是顺着他的话说:

  “那这般说来,贾谊的思想岂不是一无是处?”

  果不其然,朱元璋走到她身边坐下,说道:

  “非也,贾谊的思想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他提出铲除诸侯王,虽然不合时宜,但也直指西汉最大的弊端。”

  “为后来的景帝、武帝削藩,提供了方法。”

  “其认为秦亡于失民心,并提出民无不为本。”

  “此言可谓是一语中的,民安则国安矣。”

  “之前马钰给咱讲天命论,咱思考良久得出了一个道理。”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此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矣。”

  马皇后强忍笑意,说道:“这般说来,贾谊虽有缺点,但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朱元璋颔首说道:“是的,人都有缺点和优点。”

  “不能只看缺点忽视优点,但也不能只看优点而无视缺点。”

  “如此我们才能了解事情的全貌,扬长避短。”

  看着他好为人师的模样,马皇后差点没绷住笑出声来,干咳两声掩饰情绪,说道:

  “原来如此……上午去看钰儿,他给我说了一些他们家教育孩子的理念。”

  “我正在验证呢,被你方才那么一说,还以为他在骗我。”

  朱元璋眼睛一亮,顿时坐直身子追问道:

  “他怎么说的?”

  马皇后就将马钰说的话,详细的讲了一遍,并特意强调了:

  “先明是非,再教权衡。”

  听完之后,朱元璋的脸色顿时就变得难看起来。

  这不就是在打咱的脸吗?

  好好好,咱都不在,你小子都要蛐蛐我,真当咱是泥捏的。

  你给咱等着。

  马皇后一点都不担心,别看这会儿朱元璋很生气,但只要说的真有道理,他最终还是会采纳的。

  正如马钰说天命观一样,那是贴脸嘲讽,他不还是接受了。

  更何况这事儿关系着子女教育问题,以他对子女的重视,肯定不会弃之不用的。

  事实也确实如她所想,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说道:

  “是有几分道理,但也不能就此认定他说的是对的。”

  “教育孩子事关大明未来,咱不能轻信他的话。”

  这一点马皇后也是认同的:“事关重大慎重点是应该的。”

  “不过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做,不如就借这次开设大本堂的机会验证一下。”

  朱元璋颔首道:“也可,宋濂的能力是值得信任的,将孩子交给他咱也放心。”

  “天德那边应该很快就会有捷报传来,咱准备去一趟大都。”

  “本来咱还想等回来再开大本堂,如此也好亲自盯着。”

  “现在看来也不用拖了,这就开吧。”

  “等咱从大都回来,正好可以检验他的教育成果。”

  “也看看马钰的法子是否可行。”

  马皇后眉头微皱,说道:“教书育人需要经年累月才会有效果,你去大都一趟最多不过月余,恐怕看不出什么来。”

  朱元璋笑道:“这个道理咱岂会不知。”

  “咱就是想看看,没有咱的干涉,孩子们会有哪些变化。”

  “只要不变的更差,咱就能放心了。”

  马皇后释然道:“如此便好。”

  想了想,她又说道:“我想让马钰教自然之理,你意下如何?”

  朱元璋断然否决:“不行,此举太过儿戏。”

  接着他又解释道:“咱承认他很有才,但对他的具体才能了解还是太少,岂能让他插手大本堂。”

  “更何况,以他的年龄若真让他为师,群臣也不会同意。”

  “到时候闹将起来,对他也非好事。”

  马皇后说道:“是我欠考虑了……你看这样行不行,让樉儿跟着他学习一段时间看看效果如何。”

  她岂能不知道,以马钰的年龄不可能去大本堂当讲师。

  之所以还提这个建议,不过是为后面朱樉的事情。

  朱元璋也不禁犹豫起来,他自然不想拿自己儿子冒险。

  但也确实眼馋马钰那一身学问。

  不说能全部学到手,哪怕只是能学到一部分呢。

  关键是,如果能将他学习的方法摸清楚,对皇家教育来说可就太重要了。

  可以说能惠及子子孙孙。

  想到这里,他一咬牙,老二啊,委屈你了。

  “如此也好,他与樉儿最熟悉,就让樉儿跟着他一起学习吧。”

  -----------------

  皇后带着大包小包亲自去看马钰,还在那里待了大半天才出来,很快就传遍了应天府。

  这态度就更加明确了。

  大家哪还能坐得住,再次派人前去送礼。

  身份够高的派管家去,身份不够的亲自过去。

  极短时间,门口就排起了长队。

  马钰也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在门口悬挂了两条咸鱼。

  这是以羊续悬鱼的典故,来表面自己的志向。

  说白了,我不收礼。

  但依然无法阻止那些人的热心,门口排队的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一直在增加。

  这时,新任管家袁朗找到他建议,这样一直拒绝也不是办法。

  况且以后你还要在朝堂立足的,不能一直这么孤立自己。

  “礼可以不要,但可以将礼单和名帖留下。”

  马钰毕竟是穿越者,不懂这些门道,此时听管家解释才明白原来还可以这样。

  其实大家过来送礼,倒也不能说就是要巴结讨好他。

  而是一种认可的表示。

  我们认可了你的存在,并对你表示出应有的敬意。

  他将礼单和名帖留下,则表示你们的情谊我领了。只是大家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还是带回去吧。

  如此大家里子面子都顾全了。

  啧,古代人做事就是讲究啊。

  此时想想,当初马八爷来者不拒,恐怕大家私底下不知道怎么嘲笑他呢。

  之后的事情也果如袁朗所说。

  那些送礼的人见他将礼单和名帖收下,也没有再磨蹭,带着礼品高高兴兴的就回去了。

  门口的长队迅速缩小,没多久就消失了。

  后续送礼的人依然会大包小包的过来,然后留下名帖和礼单,再带着大包小包返回。

  让马钰再次感叹,果然啥事情都有套路啊。

  不懂的人是真的抓瞎还丢人,懂了就觉得一切是那么简单。

  袁朗的表现还不只是如此。

  等晚上,马钰正在书房学习,他拿着厚厚一本册子过来。

  上面记录着所有送礼人的信息。

  他还按照地位高低,职务轻重,加入大明的早晚等,对这些人进行了分类。

  与马皇后有直接关联的,更是被重点标注出来。

  而且他只是将这些标出来,然后交给马钰观看,却没有指手画脚说该如何如何做。

  只有马钰主动询问的时候,他才会稍稍说几句。

  而且每次提过建议之后,都必然会加一句:

  “这只是我的一点浅见,希望能给公子参考。”

  这觉悟和情商,马钰都不禁暗赞,当个管家屈才了啊。

  于是他就好奇的问道:“袁管家也是有才之人,就没有想过出仕?”

  袁朗笑道:“出仕哪有给公子当管家有前途。”

  马钰先是一愣,然后叹道:“袁管家真是个妙人,也是难得的明白人啊。”

  袁朗是在拍马屁?不,他说的就是实打实的真话。

  每个人擅长的点不一样,情商高能将一家管好,不代表就能治民,就能将一府一县治好。

  而且,情商太高太喜欢权衡,当官也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很容易就把自己给玩死了。

  给达官显贵当管家,看起来身份卑微,然而宰相门前七品官。

  外地的知府、县令见了他,都得客客气气的。

  他还能借助主家的地位,照顾自己背后的家族,培养家族子弟。

  都不需要干什么违法犯罪的事情,只要他在那站着,家族就能跟着受益。

  但聪明人和有才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屈居人下。

  很多人明知不可为,也希望出仕做官。

  袁朗却没有,他选择了当管家这条路。

  正因为想通了这些,马钰才会说,袁朗是个妙人,也是个真正的聪明人。

  难怪马皇后会让他来给自己当管家。

  接着,马钰在袁朗的帮助下,一一了解了这份名单上的人。

  做到了心中有数。

  不光要了解谁来送礼,也要了解谁没来送。

  这些人都是什么身份,平时的表现如何。

  如果平时就比较正直,只与相熟的人往来,那他不送礼是正常的。

  如果这个人经常与别人礼尚往来,这次却没有送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比如,李善长和数十名‘吴王’时期的人,就毫无动静。

  李善长是丞相,他不送礼还勉强能说得过去,可另外那些人不送就只有一种可能了。

  难怪他私下调动拱卫司这么敏感的事情,朱元璋都能忍的下来。

  不光是以往的情分,李善长所代表的势力,也让他这个当皇帝的投鼠忌器。

  毕竟现在大明还没有真的得天下,他还不敢掀桌子。

  有了这个认识,马钰就知道,接下来自己和李善长怕是还有的拉扯。

  不过嘛,这事儿倒也不怕。

  若李善长就此作罢,两家互不相干也就罢了。

  如果他还敢找自己的麻烦,那也别怪自己给他找麻烦。

  别的不说,杨宪和李善长的仇,可是写在史书上的。

  而杨宪是标准的小人、酷吏,这种人最难以对付。

  自己只需要稍稍加把火,就够李善长喝一壶的了。

  总而言之,这份礼单确实让马钰大开眼界,

  不禁感叹,送礼真是一门学问啊。

  -----------------

  朱元璋这一波也是雷厉风行,第二天就宣布要建大本堂供太子学习之用。

  并让宋濂负责此事。

  对此儒生们自然非常高兴,谁掌握了太子,谁就掌握了未来啊。

  接着朱元璋又下令,从国子监和翰林院,抽调了几名算学、史学名家为讲师。

  此举不出意外,遭到了儒生们的反对。

  他们倒不是反对读史,而是反对算学。

  太子只需要学习圣贤之意,必然能使天下大治,何必分心去学算学这种无用的东西。

  朱元璋的反应就很轻描淡写了:“孔子说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尔等却说算学无用,岂不是在指责圣人之学无用?”

  “朝廷容不下尔等欺师灭祖之辈。”

  于是将这些人全部罢官永不录用。

  然后再也没有人敢说算学无用,也没有人敢反对太子学算学了。

  马钰听闻此事,那自然是举手称快。

  这些人,活该。

  原本的历史上,儒生就一直在针对算学。

  朱元璋身强体壮的时候,还能将这种意见压下去。

  后来随着一系列变故,再加上他年老体衰,已经无法兼顾全局了。

  最终在洪武三十年,不得不坐视儒生将算学逐出国子监。

  从此大明失去了培养计官的体系,导致财政、税务系统一团乱麻。

  而算学失去了国家的支持,发展脚步也基本停滞不前。

  可以说,中国在理科方面全面落后于西方,不是一件两件事情造成的。

  而是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这一世,势必不能再让这种情况发生。

  他默默的想道。

  -----------------

  就在朝堂注意力都被大本堂吸引的时候,一艘船沿着大运河南下,停靠在了应天城外的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