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乔迁宴-《知青下乡:从当赤脚医生治疗中风开始》

  “哇!排骨?!”

  “真的假的?逸尘你也太够意思了!”

  “太好了!我都有小半年没沾过荤腥了!”

  一听到排骨两个字,在场的所有知青眼睛都亮了,发出一阵惊喜的欢呼。

  这年头,肉可是稀罕物,逢年过节才能见着点油星,更别提排骨了。

  连几个本来还有些犹豫,觉得凑份子出东西有点心疼的知青,这会儿也变得眉开眼笑,积极性空前高涨。

  毕竟,这可是实打实的肉啊!能跟着解解馋,出点东西也值了!

  江小满见周逸尘这么大方,脸上也露出了与有荣焉的笑容,她拍了拍胸脯,豪气干云地说道:“逸尘都拿出排骨了,那我就出一块腊肉,给大家伙儿再添个硬菜!”

  她这么说,自然是为了给周逸尘撑场面,让他这个乔迁宴办得风风光光的。

  周逸尘闻言,笑呵呵地看了江小满一眼。

  这丫头,关键时刻是真仗义!

  见周逸尘和江小满这两个新来的都这么大方,一个出排骨,一个出腊肉,其他知青们脸上也有些挂不住了。

  他们要是再抠抠搜搜的,只拿点烂菜叶子出来凑数,那自个儿面子上也过不去啊!

  “小满同志都出腊肉了,那我贡献两个大白萝卜!”

  “我那还有点粉条,也拿过来!”

  “我那儿有瓶瓜干酒,今天正好开了!”赵卫国也推了推眼镜,难得地大方了一回。

  “我……我这儿有几个鸡蛋!”林晓月细声细气地说道,白净的脸颊微微有些泛红。

  一时之间,小院里的气氛变得无比热烈。

  大家纷纷行动起来,热情高涨。

  有的动作麻利,转身就往知青点走,说是回去拿粮食。

  有的则吆喝着,要去扛些柴火过来,人多,灶膛里的火可不能断。

  还有的想得更周到,高声喊着:“逸尘这儿家伙事儿肯定不全,咱们把吃饭的家伙,桌子板凳都凑凑!”

  周逸尘这新分的小院,家徒四壁都算是夸奖了。

  除了原本留下的几样简单家具,锅碗瓢盆都是他自己买的。

  大家都是一个锅里搅马勺的,自然明白这窘境,纷纷主动提出回知青点搬运。

  江小满一挥手,颇有大姐头风范:“行了行了,男的都去搬东西!我们女的留下,帮逸尘收拾厨房,准备做饭!”

  几个手脚勤快的女知青,包括林晓月在内,便跟着江小满进了那小小的厨房。

  一时间,不大的厨房里叮叮当当,充满了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姑娘们的说笑声。

  周逸尘站在院子中央,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果然,这世道就是这么现实。

  当你自身拥有了足够的价值,当你能够为他人带来好处的时候,你身边自然而然就会围绕着笑脸和善意。

  他想起刚下乡那天,知青点里那几个老知青对他们不冷不热,甚至有些排斥的态度。

  如今呢?一个个都热情洋溢,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

  对此,周逸尘倒也能理解。

  毕竟,那些老知青在知青点住得好好的,突然来了新人,要跟他们抢本就紧张的资源和空间,心里不痛快也是人之常情。

  更何况,他现在是向阳大队的卫生员,掌握着一手医术,这在缺医少药的农村,是实打实的本事。

  人家现在对他热情,也是有所求,或者说,是为了以后行个方便。

  周逸尘两世为人,心性早已磨砺得通透,自然不会去计较那些曾经的冷淡。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不就是价值的互换么。

  没过多久,去知青点搬东西的男知青们便陆陆续续回来了。

  有的扛着方桌,有的抱着板凳,还有的拎着大家一起贡献出来的粮食和菜。

  作为今天名义上的主人家,周逸尘自然是忙前忙后地招呼着。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总算是把第五生产队的所有知青都认全了。

  除了他和江小满,还有同批的赵卫国和林晓月这四个新来的。

  剩下的七位老知青,他也一一记住了。

  四个男知青,除了点长李卫东以外,还有长得比较壮的王强;名字透着一股子建设热情的刘建华;国字脸,不苟言笑的张国庆。

  三个女知青,则是梳着两条麻花辫,脸上有几颗雀斑的孙芳;身材略显丰腴,说话带着点爽利劲儿的钱红霞;以及相对文静些,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高美丽。

  这些人里,下乡时间短的也就几个月,长的如王强、孙芳他们,已经待了一年多。

  而知青点的点长李卫东,更是在这片土地上熬了整整三个年头,皮肤晒得黝黑,眼神里也多了几分乡下人的沧桑。

  一番手忙脚乱,厨房里炊烟袅袅,香气四溢。

  简陋的土坯房里,七拼八凑的桌椅板凳勉强围成一圈。

  桌上摆着冒着热气的排骨炖白菜,喷香的腊肉炒萝卜干,还有醋溜土豆丝,炒鸡蛋,粉条炖菜,虽然比不上城里馆子的精致,但在这缺衣少食的年代,已经是难得的丰盛。

  昏黄的煤油灯下,一群年轻人围坐在一起,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期待。

  “来来来,都别客气,动筷子!”李卫东作为老大哥,率先举起了筷子。

  “逸尘,小满,晓月,还有卫国,这杯酒,算是我们大家伙儿给你们接风,也祝贺逸尘乔迁之喜!”赵卫国端起盛着瓜干酒的粗瓷碗,提议道。

  “对对对!干了!”众人纷纷响应。

  周逸尘端起碗,和大家碰了一下,笑道:“谢谢大家,以后都是一个队的同志了,还请大家多多关照!”

  江小满也举起碗,娃娃脸上满是笑意:“谢谢大家,我跟逸尘敬各位一杯!”

  几杯瓜干酒下肚,气氛越发热烈起来。

  大家喝酒的喝酒,吃菜的吃菜,说话的说话,拘谨渐渐散去,话匣子也打开了。

  老知青们开始谈论起乡下的生活。

  王强叹了口气:“这乡下的日子啊,真是熬人。天不亮就得下地,累死累活一天,也就挣那几个工分。”

  “可不是嘛,”钱红霞接过话头,“最怕的就是生病,一点小毛病都得扛着,去公社卫生院太远了,队里又没个正经大夫。现在好了,逸尘来了,咱们可算有了主心骨!”

  这话一出,众人纷纷点头,看向周逸尘的目光里又多了几分热切。

  李卫东抿了口酒,眼神有些悠远:“说不想家是假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城里的爹娘兄弟姐妹,心里就跟猫爪子挠似的。”

  他的话勾起了不少人的乡愁,席间的气氛略微有些低沉。

  周逸尘静静地听着,偶尔插上一两句话。

  这些老知青的谈话,让他对这个时代的农村生活,对知青这个特殊的群体,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

  艰苦,迷茫,却也带着一丝丝对未来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