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调兵遣将-《复山河》

  安南都护府。

  “侯爷,这是新招募的人员名单资料,您请过目。”

  兰林杰开口汇报道。

  从入仕到担任两广总督,李牧麾下都没有几个文官。

  不是没人投奔,更不是他不想打造班底,纯粹是为了避嫌。

  一名武将跑去建立文官班子,相当于把野心写在了脸上。

  露出这么明显的破绽,别说是平步青云,能保住小命都算幸运的。

  班底是早上招募的,人是下午进的诏狱,次日就被判斩立决。

  在文官集团强势时期,武将们都得夹着尾巴做人。

  即便是后期勋贵系崛起,该遵守的规矩,还是要遵守,不然就是给政敌递刀子。

  勋贵系几大巨头,麾下都只有几名幕僚。

  现在可以放开手脚招人,那是获得了朝廷的允许。

  倒不是朝廷放松对武将的监管,主要是吏部无官可派。

  寒窗苦读,考中进士不容易。

  人家都是奔着光宗耀祖的,而不是去穷乡僻壤吃土。

  吏部先后动员数十名官员,硬是没有一个人愿意过来任职。

  强行挑选了几个倒霉蛋,人还没出京师,就纷纷病倒。

  强咬的瓜不甜,这种赶鸭子上架的任命,也没法让人家甘心卖命。

  一度想降低标准,从秀才举人中选官,结果又遭到了百官的集体反对。

  宁可让位置空着,也不能打破规矩。

  理论上来说,举人也有做官资格,可那都是老黄历了。

  到了现在这种时候,举人想要做官,必须获得三品以上大员举荐。

  至于秀才想要做官,那必须先捐纳监生功名,再获得三品以上大员推荐,才有资格做官。

  设定这么多限制,自然是为了利益。

  规矩这玩意儿,只要被打破一次,就会有无数次。

  既然安南缺官,可以破格任用,那么同样缺官的广西、云贵等地,是否也要效仿。

  一旦游戏规则改变,那么就会有大量的举人秀才走入仕途。

  量变引起质变,只要入仕的举人秀才足够多,早晚都会有人因功升迁到高位。

  举人秀才直接入仕,那么他们这些进士老爷的地位,该如何进行保障?

  往后大家再想招幕僚,也没这么容易了。

  只要能获得举人功名,经济压力就不复存在。

  单纯为了几两碎银,想要人家卖命,那是不可能的。

  放着好好的举人老爷不当,跑出去给别人打工卖命。

  要么是为了积累政务经验,要么是想博取一个入仕的机会。

  在这一过程中,师爷和恩主是绑定在一起的,双方一荣俱荣。

  一旦有别的路出现,双方就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就算继续干活,也不会那么卖力。

  除此之外,户部还要损失一大笔捐纳监生的收入。

  有这么多弊端,既得利益者们,自然要强烈反对。

  吏部选派不了人员,那就只能放权,让都护府自行解决缺人的问题。

  没有在吏部备案,李牧现在招募的官员,相当于临时工。

  干出了成绩,可以被举荐为朝廷的正式官员。

  不过这种推荐,是有名额限制的。

  没有获得朝廷正式任命前,他们的人事编制,属于都护府吏员。

  走的晋升渠道,也是吏员晋升。

  发展上限低不说,出了安南都护府,外面都不会承认他们是官。

  当然,为了招募人才,这些事情肯定不会明说。

  如果让大家知道,千里迢迢跑到安南发展,居然是做不入流的吏员,估摸着人都要跑干净。

  “先安排他们培训三个月,到时候本侯会亲自考核,再决定他们的职位。”

  扫视了一眼名单资料,李牧淡定的说道。

  甭管是哄是骗,人只要过来了,那就要留下用。

  文官任命吏部卡的死,他没有能力左右吏部的决策。

  可武官任命就不一样了,绕开兵部之后,都督府那是自己人,不会驳他的面子。

  若是有能力,他不会吝啬官职。

  虽然文武泾渭分明,但安南都护府天高皇帝远。

  只要做好保密工作,下面的人一时半会儿,也发现不了其中的区别。

  等干上一阵子后,大家确定安南不是穷乡僻壤,就算是知道编制有问题,这些人也不会跑路。

  虽然社会风气是文贵武贱,但明面上文武待遇都是一样的。

  对没有门路,又考不中进士的人来说,能做官就是光宗耀祖。

  甭管怎么样,武官的政治地位,都比捐官强的多。

  “学生下去就安排。”

  “侯爷,舞阳侯那边发来公文,要征调两广水师运送灾民。

  您看怎么回复?”

  兰林杰继续询问道。

  安南地区缺人不假,可这个人口是要有序增长。

  一下子涌入大量灾民,同样是巨大的负担。

  最大问题不是钱粮物资,而是缺少医疗资源。

  前面从两广移民,气候差距不算大,还是有不少人病倒。

  换成了黄河以北的难民,水土不服的情况只会更加严重。

  “黄河决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朝廷无力赈济。

  灾民留在原地,那就是等死。

  到了安南都护府治下,总会有一条生路。

  此事我和舞阳侯沟通过,让两广水师过去听命便是。

  租赁一些闲置商船,过去帮忙运输。

  通知下去,让各地卫所做好接收灾民的准备工作。

  两广卫所迁移之后,还有大量的空置房屋,也可以安排一些灾民过去居住。

  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让各地卫所递交转业名单。

  凡年满三十岁未上总旗者,年满三十五岁未上百户者,一律转入地方任职。

  以往那些退役的伤兵,身体恢复过来的,稍加培训之后,安排他们到基层任职。

  让军中将领做好下面官兵的思想工作,不要闹出乱子来。”

  李牧略显伤感的说道。

  他预想过各种移民方式,唯独没有想到,黄河决堤给他带大量移民。

  不过事已至此,现在能够做的就是善后。

  至于移民过程中的损耗,直接被无视掉了。

  移民之路再怎么艰难,好歹有人提供吃喝,总比留在原地易子而食的强。

  为了安置移民,李牧甚至提前启动了退役制度。

  按照最初的计划,退役制度应该在明年提出,然后逐步在军中推广。

  事实上,在维护地方稳定上,军管制度是最高效的手段。

  不过军队始终都是军队,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民生上。

  自从采取分地措施后,安南百姓都变成了大虞百姓。

  加上前面的打击士绅措施,帮当地百姓完成了物理清账,让他们弯了一辈子的腰直了起来。

  获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以往那些隐藏在民间的反虞力量,纷纷暴露出来。

  经过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原本忠于安南王的力量被清空,地方治安大为好转。

  现在已经具备了,让地方恢复正常的条件。

  “侯爷,地方治理是文官的活儿。

  让军官转业到地方任职也就罢了,士兵也安排到地方上,怕是容易出乱子。”

  兰林杰委婉的提醒道。

  活了这么多年,他都没见过这种操作,就连史书上也找不到先例。

  如此超出认知的改革,他着实无法判断前景如何。

  “放心好了,不会出乱子的。

  军中最讲究的就是秩序,他们或许不是合格的施政者,却是合格的执行者。

  只要能够执行都护府的命令,确保地方上的稳定,本侯就满足了。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治理地方,那些都是理想状态。

  我大虞朝那么多官员,个个都饱读诗书,还不是把地方治理的一团糟!”

  李牧不屑的说道。

  如果让这些转业军人发展地方经济,那大概率会搞的一团糟。

  可单纯只让他们维护地方秩序,传达都护府的政令,那就不一样了。

  思维机械不要紧,不知变通也没关系,李牧要的是执行力。

  ……

  养心殿。

  “河南巡抚传来急报,叛军围困了开封府。

  诸位爱卿,可有见解?”

  永宁帝一脸疲惫的询问道。

  赈灾的钦差还没出京,地方上又出事了。

  灾民和叛军搅合到了一起,在河南攻城略地,直接打到了开封城下。

  “陛下,臣这位赈灾钦差,怕是要变成平叛钦差了。

  叛军能兵围开封,显然是大势已成,光靠河南官军无法收拾烂摊子。

  原来在山西围剿叛军的各路官军,也纷纷损失惨重。

  整个北方除九边之外的军事力量,全部遭到重创。

  考虑到北虏随时可能入寇,现在唯有从江南总督和闽浙总督麾下抽调部队,组织围剿大军入河南平叛。”

  谷嘉熙自嘲道。

  人都没动身,就先背上了赈灾不利的锅。

  赈灾钦差变平叛钦差,这绝不是什么夸奖的词。

  沾上了这个污点,未来史书上他的历史评价,直接下降一个档次。

  喊冤没有意义,既然到了位置上,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谷阁老,想要从两地调兵也不容易。

  舞阳侯上奏,南直隶的受灾人数已过百万。

  为了维护地方稳定,已经调集了三镇兵马进入灾区。

  江南总督治下,一共就五镇兵马。

  白莲教叛军刚被剿灭,地方上还有残余力量,大军不可倾巢而出。

  最多抽调一镇兵马过来帮忙,闽浙总督那边倒是可以抽调两到三镇兵马参战。

  看似兵力充沛,实际上这次情况不同寻常。

  大军在发起围剿的同时,还要承担赈灾重任。

  某种意义上来说,此时的河南大地,用粮食比用军队更能瓦解叛军。

  为了确保叛军不向山东、陕西、山西扩散,上述地区也要派兵驻守。”

  武乡侯的话音落地,大殿内的气氛一下子凝重了起来。

  大虞朝的军队,居然又一次不够用了。

  这让此前嚷嚷着裁军的一众大员,很是尴尬。

  幸好朝廷没批准裁军,不然面对现在的困境,就只能抓瞎了。

  “从京营中抽调四镇,分别进驻山东和山西,以遏制叛军向两地流窜。

  至于陕西那边,只要扼守好潼关,想来不会出大问题。”

  兵部尚书罗泽风当即给出了方案。

  只不过这一次,群臣都犹豫了。

  京营的力量,早就不复巅峰时期。

  上一次北虏入侵,给京营造成的损失,至今都没有恢复过来。

  倒不是勋贵系不重视京营,主要是事有轻重缓急。

  朝廷的财政,优先支持九边,南方平叛的经费都是自筹。

  连带着京营的拨款,也受到了影响。

  一直到战争结束,朝廷财政好转,京营重建工作才提上日程。

  偏偏勋贵系几位大佬都不在,剩下人威望不够。

  在具体执行上,内部经常扯皮,进度非常缓慢。

  现在只能说恢复了人数,至于战斗力几何,谁也说不清楚。

  在北虏随时可能入寇的当下,一下子抽调四镇兵马离开,京师的防务怎么保障。

  有了上一次的前车之鉴,可没有人敢打包票说——北虏打不进来。

  同以往一样,遇上棘手的难题,大家总是习惯性的抛给皇帝。

  “如果诸位爱卿没有不同意见的话,那么就这么办吧!”

  永宁帝想了想说道。

  相比群臣,他是最乐观的。

  倒不是心态强大,主要是下面的人喜欢报喜不报忧。

  在永宁帝眼中,帝国现在的局势总体向好,河南叛军只是皮癣之患,翻不起大浪来。

  长城防线早就修复完成,足以把北虏挡在长城之外。

  上一次北虏打进来只是意外,现在边军做好了准备,敌人过来只会撞的头破血流。

  可在有识之士眼中,情况却是截然相反。

  防线看似修复了,可那只是下面人上报的,具体情况谁也不清楚。

  要知道在防线修复过程中,户部的拨款不光打了折扣,拨款也不及时。

  在这种背景下,前线的官员能按时修复防线,要么才华横溢,要么就是豆腐渣工程。

  倒不是这些不知后果的严重性,恰恰相反正是他们太清楚后果,才会选择搞豆腐渣工程。

  朝廷限期修复防线,完不成任务是要获罪的。

  上面克扣经费,那是系统性的贪腐。

  掀开盖子,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左右都要倒霉,不如干脆赌一把。

  防线那么长,只要北虏不从自己负责的区域突破,那么这一关就算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