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卖国无门-《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尉迟大总管,恳请您再替在下打听打听。陛下这……到底是何意呀?”

  被李明陛下称为“旅店”的鸿胪寺别馆,专供外国使节下榻的客房内。

  一位老翁向一位意气风发的黑炭头深深地拱手。

  老翁儒雅随和,汉语说得几乎听不出口音,身上穿的绸缎料子也很考究,脖颈处围了一圈貂,平添了一丝异国的气息。

  他便是代表新罗和百济两国国主出使、请求大明把自己国家吞了的使者,同时也是百济国的宰相,扶余比流。

  老翁还有一层身份,那便是尉迟循毓的下线,大明埋在半岛上的最高级别细作。

  “在下自从有幸踏上贵地,双手呈奉国书以后,已经过去好几日了。

  “这几日里,未能承蒙陛下召唤。

  “不知在下哪里做得不到位,或者新、百两韩哪里侍奉大国不勤?还望大总管不吝赐教!”

  扶余比流的态度很是谦卑,但是不解和焦虑也是写在脸上的。

  我们带国来投了啊,免费白送的领土啊!

  怎么上面的态度这么冷淡呢?

  尉迟循毓满脸尴尬,挠着脑袋:

  “那个,应该是明……陛下最近比较忙。

  “你知道的嘛,打倭人啊,搞水利啊,还有洪灾的扫尾啊什么的……”

  这借口找的,尉迟循毓自己都不信。

  莫非明哥还想敲打敲打韩人,再多榨一点好处?

  可人家都已经把自己国家都献出来了,都躺平任搞了。

  还能再榨点什么东西出来?

  一滴也没有了啊……

  “加入大明,乃是全体韩人的悲愿。

  “请总管阁下务必……”

  扶余比流再次深深地弯腰。

  “不……不必这样……”

  尉迟循毓心虚地扶起老登。

  他也是很尴尬的啊,脚趾都快把鞋底给抠穿了。

  自己的下线,终于完成了最高难度的工作,把国家都双手送上了。

  结果这边却已读不回,就这么钓着人家。

  万一把翘嘴都给放跑了怎么办啊!

  李明那厮在搞什么啊!

  开疆不积极,思想有问题啊!

  “我……我今天一定要当面和他说说,问个明白,他到底什么意思!”

  尉迟循毓一跺脚。

  敢在四处都是耳朵的衙门里对神皇陛下这么大不敬,充分说明了他作为陛下心腹的地位。

  “不不不,都是在下的不是。请切莫为了我等韩夷的一点小事,耽误了大明的军国大事……”

  扶余比流在一旁很绿茶地劝解尉迟心腹道。

  就在这时,门外响起一个义愤填膺的声音:

  “让我看看是谁敢在背后对圣人不敬!”

  门开了,一张古板的山羊胡子脸探了进来,不苟言笑,完美符合一名中年官僚的刻板印象。

  这位官僚的目光短暂地停留在了室内的黑炭头上,微微愣了愣。

  但他旋即又恢复了一本正经的表情,整个人挤进了房门,严肃地捻着胡须:

  “即使贵如尉迟公,亦不得犯忌!”

  是鸿胪寺卿唐俭啊……尉迟循毓撇了撇嘴,黑脸愈发黑了。

  唐俭这人死板得很,在前朝就是一个“犯颜直谏”专业户了。

  屡次把时任皇帝的李世民陛下喷得恼羞成怒,差点动刀剁了他。

  和他一比,魏征都显得温文尔雅了。

  能让这位仁兄没有停止新陈代谢,甚至还能继续在衙门里当官,老李家父子的器量确实都是杠杠的。

  这位爷既然敢喷皇帝,那皇帝麾下的喽啰们,自然也是难逃其毒舌的。

  “我把话先放在前头,《大明律》可没有什么大不敬之罪嗷!”尉迟循毓做好舌战的准备,先给自己套层甲。

  “所以我说犯忌,又没说犯法,对陛下总得敬重……算了,我不是来说这个的。”

  唐俭这次罕见地没有较真,只是口头批评了一下,便转向了尉迟循毓身旁的百济使者。

  扶余比流眼睛一眯,当即躬身道:

  “唐公,在下借居京城的这几日,多有叨扰。”

  外交部长在这时候突然来访,多半是有重要的事项要传达,绝不敢懈怠。

  他表面沉静,心脏却是跳得飞快。

  百济、新罗两国的命运,就在此举!

  “咳咳,这个……”

  唐俭古板的脸上,居然也闪过了尴尬的表情,为难地假咳几声,道:

  “关于阁下呈交的国书,陛下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觉得……”

  这一开场,就让扶余比流的心凉了大半。

  “觉得此事的时机,恐怕尚不成熟。

  “阁下觉得呢?”

  说得比较委婉,但也明确表达了上头的态度——

  想并入大明?没门儿!

  我能觉得什么呢,我难道还能拗过神皇的大腿不成……扶余比流的脑子一片空白,痴痴地呆立在原地,竟不知该作何回答。

  不仅是他,连向他宣布这条消息的唐俭,也同样是脑子空空。

  他实在想不明白,人家都把国家给白送上门了。

  为什么要拒绝?

  难道百济、新罗是什么鞭长莫及的边远之地吗?

  是,也不是。

  对以前的华夏王朝来说,燕山以外基本就是实际控制的边界了,半岛实属天涯海角。

  但对大明来说,辽东正是龙兴之地,东北才是大后方,两韩就是家门口的两位邻居,出平壤城往南也就一脚油门的事情。

  地方不远,习俗差不多,物产虽然说不上多丰饶,但能住人、能种地、能挖矿,也不能说是负资产吧!

  搞不懂,搞不懂……

  “这……不对吧?”尉迟循毓迷惘地挠着头皮。

  送上来的国土不要?

  这还是“我全都要”的那个饕餮……不是,明哥吗?

  “一定是奸臣从中作梗!我要亲自见他!”

  黑炭头丢下目瞪口呆的百济使臣,气呼呼地就冲出房门了。

  临行前还不忘恶狠狠地瞪唐俭一眼。

  别瞪我啊,我只是一个无辜的传声筒……唐俭转过脸去,不搭理他。

  “哼!”

  尉迟循毓风风火火地走了。

  房间里只剩下鸿胪寺卿和百济宰相,两个不太熟的中老年,在那儿大眼瞪小眼。

  尉迟总管真是,一如既往地莽撞……唐俭心里吐槽,目光转向房间里的客人。

  “咳哼!那个……”

  他组织着语言,不太确定地向对方说道:

  “应该……恭喜吗?”

  按照正常的外交逻辑,国家保住了,没有失去独立国格,这总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吧?

  然而,原本长袖善舞的百济宰相,现在就像整个人的魂灵儿被抽空了似的,仍然目光虚浮地傻站着。

  这幅犹如丧家之犬的可怜模样,让唐俭都不由得起了恻隐之心。

  “陛下的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并没有。

  “事情还没有定论,阁下先……再等一会儿通知吧。”

  说完便匆匆离开了。

  走的时候还在心里直纳闷儿:

  这世道到底怎么了?

  一个白送不要,一个卖国无门。

  说好的以利益核心的外交呢?

  一个个都学孔融,谦让起来了是吧!

  “这活儿不好干,这活儿不好干啊……”唐俭愤愤不平地嘀咕着。

  …………

  送走了两位客人,扶余比流整个人都是麻的。

  同时身兼百济宰相和大明细作,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是二五仔。

  相反,他觉得自己才是百济真正的爱国者。

  两韩蜷缩在半岛南端,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就这么在一亩三分地过家家是没有前途的。

  要想有所发展,必须彻底融入华夏大陆!

  就是为了践行自己的理想,他才以皇族宰相之尊,甘愿屈居尉迟循毓之下,当一个小小的线人。

  不然他图什么,图那点活动经费吗?

  而这一路的经历也证明了他策略的正确性。

  跪舔大明以后,钱有了、米有了,甚至普通百姓偶尔还能吃点肉了。

  这是过去根本想都不敢想的神仙日子啊!

  这就给两韩人民打下了思想钢印——

  跟着大明混,有肉吃!

  而更坚定两国人民“投明”的契机,莫过于这次倭人入侵了。

  倭人登陆,一开始确实所向披靡,杀得韩人哭爹喊娘。

  所幸韩人攒够了皇恩,召唤出一记皇恩碎地拳,直接把倭人砸得碎了一地(物理)。

  有这么一根文能富国、武能定邦的粗壮大腿,没有人比他更懂做狗的韩人,能不紧紧抱住吗?

  而什么样的抱大腿,能比“直接加入大腿”本身更忠诚、更彻底呢?

  只要加入了大明,直接泡在皇恩里了,到时候谁还敢欺负咱啊!

  “都没了,都没了……

  “呵,呵呵!”

  老宰相凄苦地一笑。

  他恍然感到,长久以来支持着他的信念,开始轰然崩塌了。

  …………

  “问题是,后勤补给要怎么运上岛去。”

  夕阳西下,到了理论上的下班时间。

  可国务衙门依旧忙碌。

  最上层的书房里,李明正在和两位首相就出兵倭国的后勤问题激烈地讨论着。

  “征倭的关键不在战场——你们二位也看到了,倭人的战斗力稀烂,根本不是我大明天兵的对手。

  “可是征倭也难,难就难在后勤。

  “倭国是岛国,又贫瘠多山,因粮于敌是不可能的。

  “我们必须保证后勤供应充足,要把粮食和装备,足额实时地运到岛上去!”

  李明唾沫横飞地说着大道理。

  粮食和装备,对大明来说从来不是问题。

  问题是怎么把这些后勤物资运送到前线去。

  而在交通基本靠走的古代,民夫是唯一可以依赖的运输手段。

  因此,李明最后强调道:

  “因此,我们必须往半岛和倭岛同时征调大量民夫。

  “谁赞成,谁反对?”

  房玄龄面无表情道:

  “臣反对。”

  李明眼角一挑。

  “说出你的理由。”

  “很简单,没人,没钱。”房玄龄两手一摊。

  “全国不是只有征倭一件事,尤其是今年冬季。

  “让大河重回故道,这也是一件劳力伤财的大事。

  “如果将大量民夫抽调上半岛,那么国内的水利工程,谁来建呢?”

  李明反问:

  “就不能多征募些民夫吗?”

  “恐怕不能。”长孙无忌接话道:

  “今年——请恕臣直言——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上半年战事频频,下半年又天灾不断。

  “重建需要人力,战争需要人力,而民间需要休养了,陛下。”

  房玄龄微微点头,表示对同僚的同意。

  一旦牵涉到“人”的问题,成本就低不了。

  但李明不干了:

  “那你们说,应该怎么办?

  “没有民夫,谁来给军队运粮?难道让天兵也像倭人蛮子一样吃草吗?”

  对陛下意料之中的反问,房玄龄早就想好了答案。

  “我们可以放弃半岛,在扬州、青州建立仓库,以那里的港口为出发点。

  “虽然距离倭岛的距离比半岛远一些,但胜在靠近人口腹地,可以就近征调人员,避免长途的人力物资消耗,成本低。”

  长孙无忌附和:

  “臣附议。”

  李明敲了敲地图:

  “这两地离倭岛主战场还很远,运送补给来得及吗?

  “战争首要考虑的应该是怎么保打赢!”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寸步不让:

  “可是经济问题也必须考虑进去,否则容易让国力透支,国民不得生息啊陛下!”

  就这个后勤补给基地位置的问题,两边针锋相对。

  就在相持不下的时候,敲门声响了。

  一张古板的山羊胡子脸探了进来。

  “陛下,您要交待的事情,臣已经告知了百济使臣。”

  是唐俭,他来复命了。

  然后,他就看见皇帝和两位首相缓缓转过脑袋,就这么一言不发地盯着他。

  盯得他瘆得慌。

  自己好像来得不是时候……

  “哦。”

  李明最后点点头,就当是知道了。

  而两位首相对此也没有什么表示。

  韩人嘛,能闹出多大点事?

  水利、重建、征南蛮、征东倭……哪个不比那俩犄角旮旯的附庸重要。

  国家一大,摊子就大,事情就多。

  尤其是现在,正是讨论征倭策略的关键时刻。

  他们实在顾不上韩人了。

  无非是让鸿胪寺卿传个话而已,能惹出什么乱子来呢?

  “那,恕臣告辞!”

  唐俭如释重负,转身就要走。

  前脚还没离开,后脚尉迟循毓就冲了进来。

  “不好啦!百济使臣寻短见上吊啦!”

  阿西巴……李明在心里骂了一声。。

  传个话,都能整出幺蛾子?

  “他人怎么样?”

  长孙无忌有些紧张地问。

  大家虽然平时看不起两韩之地,但韩人的宰相要是死在大明衙门的地盘上,那还是能算一桩大事的。

  这可真是黄泥拉裤兜,有理说不清,指不定还会平白吸引新、百两国的仇恨。

  值此征倭时刻,韩人如果在腹背反水,那还是挺麻烦的。

  “所幸发现及时,把那使者从绳子上放了下来,他无事。”尉迟循毓心有余悸道。

  大明作为特务统治的样板(正面)国家,其招待别国使者的鸿胪寺别馆完全处于谍报机构的监视之中,是十分正常的。

  里面的密探细作都扎堆了。

  这是为什么尉迟循毓能第一时间发现百济使者自残。

  也是为什么来汇报此事的是尉迟循毓。

  李明瞪了唐俭一眼。

  “你怎么和他说的?”

  唐俭很是冤枉:

  “不是……我只是很礼貌、很客气地向他转达了陛下的意思啊!

  “尉迟大总管可以为我作证!别馆里安插的钉子也可以为我作证!”

  他也是急坏了。

  不管那使者有没有把自己搞死,他这口“破坏两国关系”的锅是背定了……

  “行罢,请唐公一会儿随我一道去探望那使者,给他压压惊。”

  长孙无忌挥挥手,要把那唐俭打发走。

  “啧!手头上的事儿已经够多了,现在又平白生出一桩事来……”

  唐俭低着头站在一旁,活像挨训的小学生。

  李明眼睛一眯,忽然想到了什么,嘴角勾勒。

  长孙无忌凑了上去。

  “陛下有妙计?”

  “有。不就是腾不出民夫吗?这事儿好办。”

  李明指了指傻站着的唐俭。

  “前线的劳力,不有的是吗?”

  唐俭愣了愣,傻傻地指着自己:

  “我吗?把臣流放到新罗去扛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