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失联的南方-《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李明陛下的这封所谓“罪己诏”,除了名字带个“己”,其他和自己基本没有关系。

  其中的内容,可不是反省自己“不修德政、以致天罚”之类的封建迷信。

  当头第一句话,便是——

  “朕不修武德,未能屠灭倭岛,以致倭人作祟,华夏涂炭,此乃朕之过!”

  这就把整篇诏书的基调给定下了。

  全文都在“反省”大明没有奉行军国主义,花了太多钱在国计民生上,忽视了军队、尤其是海军的建设,没有全力开造大舰。

  以至于没能及时组织力量登陆倭岛,屠灭倭国。

  这才让倭酋留了一口气,可以趁虚而入、扒毁大堤,酿成如此灾祸。

  要是倭人早就绝种了,还会发生这种事?

  唉,还是怪朕太软弱了,没有尽早将毒蛇斩草除根啊!

  在此,朕特下“罪己诏”,恳请国民给朕一个亡羊补牢的机会,膺惩暴倭,为死难的同胞复仇,为华夏永绝后患。

  “呼……陛下还真是,一如既往地喜欢给人惊喜啊。”

  房玄龄收起这封名为“罪己诏”、实为“讨贼檄文”的诏书,轻轻抚着自己的心口。

  他的这颗老心脏,可经不起这么折腾。

  老实说,他是真的担心、乃至于害怕李明陛下会把天灾的责任,揽到自己头上。

  李明虽然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但莫名有股带头大哥的气质。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颇有高祖遗风,汉朝的那位。

  但又比亭长高祖讲义气得多。

  他是真的会把属下的锅,往自己头上扣的。

  “所以,这是你从国务衙门带来的?”

  房玄龄定了定神,问自己儿子。

  房遗则自然知道父亲是什么意思,回道:

  “长孙监国已经审阅过了……”

  果然,文章已经由长孙无忌把过关了,内容肯定是靠谱的。

  房遗则能反应到这一层,政治悟性还是不错的。

  但是,这小子是怎么说话的?

  “遗则,这是陛下写就的文书,长孙无忌和我等臣下应该叫‘拜读’,而不是‘审阅’。”

  房玄龄及时纠正了儿子政治不正确的用词。

  “你这样口不择言,将来是要吃大亏的。”

  人是会变的,今天的李明陛下不讲究上下尊卑,不代表以后也是如此。

  好兄弟好伙伴,迟早会蜕变成正常的君臣关系。

  在被人抓住把柄、秋后算账以前,当臣子的得自己多长几个心眼。

  “我知道了,父亲。”房遗则心悦诚服地点头道。

  房玄龄面色恢复如初,淡漠地说着:

  “当得知陛下没有将马周、张谦等人治罪时,我还担心来着……”

  房遗则面无表情地歪了歪脑袋,表达疑惑:

  “为属下遮风避雨,不正是一位好大哥应该具备的素质吗?”

  房玄龄嘴角勾起没有笑意的弧度,摸了摸好大儿的脑袋:

  “治国不是腌臜破落户的江湖义气。

  “国民需要的是稳固的皇位,而不是一个不由分说‘遮沙避风’的义军首领。”

  房遗则怀疑他老爹在用谐音梗阴阳怪气,但他没有证据。

  “所幸,是我多虑了。”房玄龄披上罗衫,从卧榻上起身。

  遇上如今这种困境,普通皇帝会选择献祭官员,二臂皇帝会选择献祭自己。

  而李明得单开一列。

  他全都要。

  既不牺牲自己的手下,当然也更不会牺牲自己。

  而是选择将烽火外引,把倭国当靶子立起来,吸引全天下的火力。

  一封罪己诏,不但让全国的积愤有了发泄的出口。

  同时还堵住了所有妄想借题发挥、借机批评皇权的悠悠之口——

  要是有谁不长眼,敢拿“天灾”来质疑大明的天命。

  直接一顶“通倭”的大帽子就扣下来了:

  都知道倭人才是罪魁祸首,你发表反动言论是出于什么目的?是谁指示你这么干的?你是不是收了倭人的好处了?

  李明陛下,不愧是玩弄舆论战的高手啊。

  抢先“罪己”,让别有用心之徒无人可罪,只能一起加入到对倭人口诛笔伐的事业之中。

  而倭人当上了靶子,也是罪有应得。

  等着承受华夏的怒火吧。

  “问题不在于打不打,而在于什么时候打,打多大。”

  房玄龄在房间里站定。

  房遗则跪坐在地上,抬头看看父亲。

  父亲看看还在状况之外的儿子,一语道破:

  “此事如何推进,在你。”

  “在我?”

  房遗则真正吃了一惊,平静的眼睛睁大了少许。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对倭战争不是应该由明哥……由陛下决定吗?”

  小房现在是很讲政治正确了,把这些烧脑的问题一股脑儿全推给领导。

  “不,就是在你。”老房定定地看着他。

  “战争,就是花钱。而现在,你也知道,花钱的地方愈多,可进项却愈少。”

  这是冰冷的事实,看房遗则越来越风凉的头顶就能看出来,大明的财政压力有多大。

  毕竟,国家遭了大灾。

  就算把全国的基建开销都停了,要收拾黄河改道的残局,也足够吃空一整座金山银山了。

  “事已至此,征倭是一定要征的,谁都无法劝阻陛下。

  “除了你。”

  房玄龄直视儿子的双眼:

  “如果你不愿意,如果你表示,国内财政吃紧、无力贸然发动战争,我相信陛下会听你的。

  “唯一的问题是,你自己怎么想?”

  “我……”房遗则心虚地移开了视线。

  大明的财政问题,也不是新问题了。

  拜某位信奉“赤字财政”的皇帝陛下所赐,凯恩斯的大手频频发力,国库基本上在“入不敷出”那条线上晃荡。

  这还是平时。

  现在的情况,懂的都懂。

  天降大灾,开销的地方只会更多,花钱的速度比洪水也不遑多让。

  要不是房遗则一直执行严格的财政纪律,事先在国库里存了一笔抗灾的准备金没有动用。

  大明连赈灾粮都怕是买不起了。

  “这仗,应该是……”

  房遗则刚张开口,眼前恍惚出现了一组数字。

  直接死于洪水者,五十五万。

  光滑州一地,便有死难者三十余万。

  毁灭良田近百万顷。

  这还是损失的小头。

  后续因为疫病、饥荒而引发的损失,只怕以十倍计!

  数字虽然是冰冷的,但这背后是五十五万起人间惨剧。

  房遗则虽然没有亲自去灾区看一看。

  但是惨绝人寰的景象,已经透过数字传递过来了。

  而这一切,都是拜倭人所赐!

  就为了那么一点点利益!

  百济新罗两国加起来,能有五十五万人吗?!

  说不出口啊!

  “不能打”轻飘飘三个字,却是牵动着黄淮、大明、整个华夏的仇怨,比泰山还重,实在说不出口啊!

  “应该,应该是……

  “钱就像时间,挤一挤,应该是有的。”

  房遗则改了口。

  房玄龄静静地看着好大儿,过了半晌,缓缓道:

  “这合乎理智吗?”

  “不合。应该徐而图之,待大灾的善后处理完毕。或者,就不该发动大军征倭,让细作将倭酋的项上人头带来便可。”房遗则果断摇头,话锋一转:

  “可是天下人横遭此难,我等岂能奢谈什么理智?

  “不让天下人出气,天下人就要拿我等发泄了。”

  噗嗤……房玄龄几乎忍不住笑出声。

  “你虽然面相酷似我,但内里却更像你的那位‘明哥’。

  “明明率性而为,又总是能为自己找一堆歪理。”

  房遗则挠挠头,嘘了一声:

  “父亲,慎言。”

  呵呵,轮到你来教训我了……被回旋镖的房玄龄没搭理这茬,问:

  “那你打算怎么腾挪,从何处‘挤’出战争经费呢?”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房遗则很快答道:

  “现在夏收,正是征税的季节。

  “只要南方的赋税一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儿子的回答,却是提醒了房玄龄。

  他仰着头,仔细回忆了一会儿:

  “南方……我好像已经有个把天,没有收到从南方诸州刺史寄来的折子了?”

  房遗则有些茫然:

  “是吗?父亲真是心细如发啊。”

  他只管财政,对于长孙无忌等大臣转交给父亲的公文,他都是无脑一键转发。

  光财政他都已经管不过来了,还管地方刺史有没有按时上奏折?这是越权好吧!

  “这不对劲,现在黄淮一片乱,正是需要南方各道援助的时候。

  “他们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撂挑子?”

  房玄龄的脸色变得尤其严肃。

  “难道,他们贼心不死?仍对大明不服,在关键时刻落井下石?”

  房遗则摇摇头:

  “我觉得不至于。”

  晋阳之战旱地行舟,那一战之威可不是盖的。

  南方各州脑子坏掉了,在这个最招仇恨的时候搞事情?

  而且他们搞事情是为了什么?

  大唐已经亡了啊,几位皇帝都在唐州一起包饺子呢,南方州县是做给谁看呢?

  总不至于想自立门户,重演一遍南北朝吧?不会吧不会吧?

  “许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房玄龄心怀忧虑,下意识地向窗外望去。

  该说父亲是太敏锐呢,还是太敏感呢……房遗则暗自腹诽。

  却听得门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哒哒哒……

  “有人在府中骑马?”

  房玄龄眉头皱起,平淡的脸上浮起疑惑。

  有谁这么胆大包天,敢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府上,纵马奔驰?

  府上的下人是不可能有这个狗胆的,朝中同僚更不可能。

  至于房遗则的两位不成才的哥哥,房遗爱和房遗直……

  这两人自打来了唐州,就一直夹紧尾巴做人,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嚣张了。

  难道说……

  父子两人互视一眼,脸色骤变。

  说时迟那时快,房间门被猛然推开。

  门外站着一位面色普通、身形中等、丢在人海里都找不到的大众脸。

  一个普普通通的陌生人,出现在了不普通的场合,就注定了他的真实身份也不会普通。

  房遗则脸色煞白。

  房玄龄还算镇定自若,冷静地发问:

  “来者何人,敢擅闯相府?”

  来者草草拱了拱手,用不高不低的声音喝道:

  “房相公、房计相,来俊臣总管有急事与二位相商。”

  来俊臣……这名字让两人倒吸一口凉气。

  天下第一变态(划掉)第一酷吏的鼎鼎大名,官场上又谁人不知?

  只要被那位猥琐少年盯上,一番全身心的酷刑招呼下来,就算是一块顽石,也只得乖乖开口,想让它交代什么就交代什么。

  作为李明的黑手套、官场的戒尺,来俊臣一直游走在光与影之间,为百官所忌惮、害怕、痛恨着。

  可是,现如今国难当头、陛下南巡,来狗的爪牙怎么伸进了相府?

  是因为你刚才诽谤陛下爱讲歪理吗——房遗则用眼神质问父亲。

  现世报哪有这么快的,而且你确定不是因为你平时一口一个“明哥”得罪了陛下——房玄龄用眼神反驳。

  这是陛下的意旨,还是有谁在借机玩政治清算那一套老把戏?

  在短短的一瞬间,老房小房的脑子里闪过无数个念头。

  然后,就见相府的老管家气喘吁吁地跑上前,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断断续续地禀告:

  “报告相公……这位使者,有一封来俊臣总管的亲笔信,要带给您……”

  亲笔信?

  原来是送信来的?

  房玄龄心中稍稍轻松了一些,但仍然没有放松警惕,喝问道:

  “既然你是来送信的,交由下人代传即可,为何要在庭中奔驰?”

  那位使者回道:

  “因为事关机密,所以必须由我亲手交给相公。

  “因为事态紧急,时间紧迫,而相府又比皇宫还打,所以我不得不纵马驰骋,还望见谅。”

  这家伙回答得有理有据,还不忘阴阳房首相一嘴,同时手里功夫也没落下,手指一弹,精准而有些失礼地将怀中密信“弹”进了房玄龄手里。

  高效、冷酷、桀骜,是这伙特务的行事风格没错了。

  “来总管怎么会寄信给老夫?有什么事,不应该向陛下报告么……”

  房玄龄心中纳闷,将信封拆开。

  信纸是用宣城纸写就的,质感十分独特,和北方的纸张触感迥异。

  “宣州,在大江之南。

  “来总管在南方?!”

  房玄龄意识到了什么,焦急地将信展开。

  瞳孔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