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从卡梅莉娅手中接过温热的茶杯,示意安全局长坐下,微微皱眉道:“局势怎么乱得这么快?”
“是‘青年意大利组织’,殿下。”拉瓦莱特道,“他们应该是得到了大量资助,突然四处煽动暴乱。”
约瑟夫之前听安全局汇报过相关消息,知道这是个意大利民族主义组织。不过在北意大利诸国政府的打压下,他们一直都只在暗中搞点儿小动作,这次胆子竟突然就大了起来。
拉瓦莱特继续道:“有迹象表明,对他们的资助大多来自于那不勒斯境内。不过,我也怀疑有北意大利邦国参与其中。”
约瑟夫嗅着茶香,略做思索,吩咐道:“您可以将调查重点放在撒丁。”
安全局长有些吃惊,感觉王太子殿下像是拍脑袋瞎猜的,但还是立刻应道:“是,殿下。我会让都灵分部全力收集线索。”
约瑟夫当然不是瞎猜的。
历史上,撒丁王室就是意大利统一运动的最大推手。后来的意大利王国其实就是撒丁的升级版。
而以目前北意大利诸国的体量来看,也就撒丁和威尼斯有推动统一的意愿——小国搞统一无异于把自己拆了,送给大国。
威尼斯一直处于“散装”的状态,自己能保持不分裂就已经很难得了,根本没有搞统一的能力。
所以,大概率就是撒丁了。
约瑟夫以前总觉得意大利民族主义浪潮至少要在十几年之后,才会爆发,没想到竟会比历史上早了这么多。
此时,他细想之下,应该是因为北意大利的市场统一,带来了各国在经济和文化上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让民族主义有了更快速传播的土壤。
不过,这一情况也并未对约瑟夫造成太多困扰,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还略松了口气。
如果意大利民族主义一直在暗中默默扩散,那才是最麻烦的。现在挑头的势力跳了出来,反倒有了明确的下手目标。
是的,对于法国来说,一群小国组成的“后院”要远比统一的大国更为有利。
而且,统一的意大利很快就会开始和法国争夺地中海和北非的控制权。后面的一个半世纪里,俾斯麦、小胡子更是反复利用意大利,从战略上牵制法国。
所以,约瑟夫要让意大利尽可能地保持目前的状态。
拉瓦莱特继续道:“殿下,米兰和热那亚的治安已经有失去控制的迹象。您看是否需要派军队协助他们维持稳定?”
约瑟夫深知“治安战”的危害,立刻抬手打断了他,而后向埃芒示意:“请让米拉波伯爵和塔列朗大主教立刻来见我。”
“是,殿下。”
不多时,两位大臣先后敲门而入。
约瑟夫先让拉瓦莱特向他们说明了北意大利的局势,而后吩咐道:“情况和我们预想中的不太一样,所以我决定提前实施计划。
“此外,还要增加对付‘青年意大利组织’的行动。这个由拉瓦莱特上校负责。”
米拉波有些为难道:“殿下,可我们的准备工作还需要三四个月,才能完成。现在几乎没有能投入运营的工厂。”
塔列朗也接道:“米兰、卢卡和佛罗伦萨也还未通过行会和贸易改革的法令……”
在两个多月前,米拉波提出了北意大利市场购买力低下的问题之后,约瑟夫便召开了共同市场成员国峰会,制订了一系列推动诸国经济发展的计划。
这原本应该在半年之后,开始正式实施,但此时约瑟夫准备用这个,来应对北意大利的乱局——
只要让那里的底层民众看到希望,绝大多数人就不会再参与暴乱,整体局势立刻就能得到改善。
而对于少数执意闹事的家伙,安全局特工配合各国军警,很快就能解决这些人。只要宣传方面配合得好,逮捕他们基本不会引发意大利人的抗议。
约瑟夫点头道:“将准备工作也当成增加意大利人收入的一部分就行。
“比如,正在修建的工厂,完全可以雇佣当地人搬运木料、挖掘土石。雇佣的人数比需要的多一倍都可以。
“培训学校没建成的话,就在广场进行授课。
“甚至供货的工坊可以提前签署合约,支付部分定金,让他们开始试生产。不过,这部分一定要让熟练工匠盯着,以免生产次品,造出浪费。”
米拉波忙道:“殿下,可这样会令支出大幅增加。”
约瑟夫摆了摆手:“反正是各国政府承担,增加给他们的贷款额度就行。告诉他们,这点儿支出远比暴乱造成的损失要小。”
他又看向塔列朗:“请您亲自去米兰、卢卡和佛罗伦萨,要求他们的政府必须在三天之内,签署相应的改革法令,否则我将怀疑他们是在纵容暴乱分子。
“哦,您可以带上税务局和商务部的人,帮他们修订法令。”
进行行会及税务改革本就是上次峰会敲定的事情。这两国之所以拖拖拉拉,估计是有内部既得利益集团在掣肘。
以法国在北意大利的影响力,动用外交手段施压,这些人是肯定不敢再叽叽歪歪的。
约瑟夫最后转向拉瓦莱特:“对于青年意大利组织,暂时先不要动他们,主要是进行舆论宣传方面的应对。就让舍勒尔男爵配合您吧。他在这方面非常擅长。
“等各地的抗议活动平息之后,对这个组织中有伤人、煽动暴乱的人进行逮捕,但注意一定要有确凿证据才行。”
逮捕这些民族主义领袖非常麻烦,搞不好反倒会为他们增加声望。
“是,殿下。”安全局长欠身,又重复了一遍,“一定先找到证据。”
次日下午。
随着凡尔赛宫的一系列指令由沙普信号塔,传至北意大利各地,大量法、意官员,以及法国安全局情报人员立刻忙碌起来。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佛罗伦萨王室——卡泰丽娜王后在看到巴黎的“电报”之后,不顾几名大臣的反对,立刻强行在行会及税务改革的法令上,签了字。
“是‘青年意大利组织’,殿下。”拉瓦莱特道,“他们应该是得到了大量资助,突然四处煽动暴乱。”
约瑟夫之前听安全局汇报过相关消息,知道这是个意大利民族主义组织。不过在北意大利诸国政府的打压下,他们一直都只在暗中搞点儿小动作,这次胆子竟突然就大了起来。
拉瓦莱特继续道:“有迹象表明,对他们的资助大多来自于那不勒斯境内。不过,我也怀疑有北意大利邦国参与其中。”
约瑟夫嗅着茶香,略做思索,吩咐道:“您可以将调查重点放在撒丁。”
安全局长有些吃惊,感觉王太子殿下像是拍脑袋瞎猜的,但还是立刻应道:“是,殿下。我会让都灵分部全力收集线索。”
约瑟夫当然不是瞎猜的。
历史上,撒丁王室就是意大利统一运动的最大推手。后来的意大利王国其实就是撒丁的升级版。
而以目前北意大利诸国的体量来看,也就撒丁和威尼斯有推动统一的意愿——小国搞统一无异于把自己拆了,送给大国。
威尼斯一直处于“散装”的状态,自己能保持不分裂就已经很难得了,根本没有搞统一的能力。
所以,大概率就是撒丁了。
约瑟夫以前总觉得意大利民族主义浪潮至少要在十几年之后,才会爆发,没想到竟会比历史上早了这么多。
此时,他细想之下,应该是因为北意大利的市场统一,带来了各国在经济和文化上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让民族主义有了更快速传播的土壤。
不过,这一情况也并未对约瑟夫造成太多困扰,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还略松了口气。
如果意大利民族主义一直在暗中默默扩散,那才是最麻烦的。现在挑头的势力跳了出来,反倒有了明确的下手目标。
是的,对于法国来说,一群小国组成的“后院”要远比统一的大国更为有利。
而且,统一的意大利很快就会开始和法国争夺地中海和北非的控制权。后面的一个半世纪里,俾斯麦、小胡子更是反复利用意大利,从战略上牵制法国。
所以,约瑟夫要让意大利尽可能地保持目前的状态。
拉瓦莱特继续道:“殿下,米兰和热那亚的治安已经有失去控制的迹象。您看是否需要派军队协助他们维持稳定?”
约瑟夫深知“治安战”的危害,立刻抬手打断了他,而后向埃芒示意:“请让米拉波伯爵和塔列朗大主教立刻来见我。”
“是,殿下。”
不多时,两位大臣先后敲门而入。
约瑟夫先让拉瓦莱特向他们说明了北意大利的局势,而后吩咐道:“情况和我们预想中的不太一样,所以我决定提前实施计划。
“此外,还要增加对付‘青年意大利组织’的行动。这个由拉瓦莱特上校负责。”
米拉波有些为难道:“殿下,可我们的准备工作还需要三四个月,才能完成。现在几乎没有能投入运营的工厂。”
塔列朗也接道:“米兰、卢卡和佛罗伦萨也还未通过行会和贸易改革的法令……”
在两个多月前,米拉波提出了北意大利市场购买力低下的问题之后,约瑟夫便召开了共同市场成员国峰会,制订了一系列推动诸国经济发展的计划。
这原本应该在半年之后,开始正式实施,但此时约瑟夫准备用这个,来应对北意大利的乱局——
只要让那里的底层民众看到希望,绝大多数人就不会再参与暴乱,整体局势立刻就能得到改善。
而对于少数执意闹事的家伙,安全局特工配合各国军警,很快就能解决这些人。只要宣传方面配合得好,逮捕他们基本不会引发意大利人的抗议。
约瑟夫点头道:“将准备工作也当成增加意大利人收入的一部分就行。
“比如,正在修建的工厂,完全可以雇佣当地人搬运木料、挖掘土石。雇佣的人数比需要的多一倍都可以。
“培训学校没建成的话,就在广场进行授课。
“甚至供货的工坊可以提前签署合约,支付部分定金,让他们开始试生产。不过,这部分一定要让熟练工匠盯着,以免生产次品,造出浪费。”
米拉波忙道:“殿下,可这样会令支出大幅增加。”
约瑟夫摆了摆手:“反正是各国政府承担,增加给他们的贷款额度就行。告诉他们,这点儿支出远比暴乱造成的损失要小。”
他又看向塔列朗:“请您亲自去米兰、卢卡和佛罗伦萨,要求他们的政府必须在三天之内,签署相应的改革法令,否则我将怀疑他们是在纵容暴乱分子。
“哦,您可以带上税务局和商务部的人,帮他们修订法令。”
进行行会及税务改革本就是上次峰会敲定的事情。这两国之所以拖拖拉拉,估计是有内部既得利益集团在掣肘。
以法国在北意大利的影响力,动用外交手段施压,这些人是肯定不敢再叽叽歪歪的。
约瑟夫最后转向拉瓦莱特:“对于青年意大利组织,暂时先不要动他们,主要是进行舆论宣传方面的应对。就让舍勒尔男爵配合您吧。他在这方面非常擅长。
“等各地的抗议活动平息之后,对这个组织中有伤人、煽动暴乱的人进行逮捕,但注意一定要有确凿证据才行。”
逮捕这些民族主义领袖非常麻烦,搞不好反倒会为他们增加声望。
“是,殿下。”安全局长欠身,又重复了一遍,“一定先找到证据。”
次日下午。
随着凡尔赛宫的一系列指令由沙普信号塔,传至北意大利各地,大量法、意官员,以及法国安全局情报人员立刻忙碌起来。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佛罗伦萨王室——卡泰丽娜王后在看到巴黎的“电报”之后,不顾几名大臣的反对,立刻强行在行会及税务改革的法令上,签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