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四合院:躲进小楼成一统》

  除此以外,长腿的那些不止要硬化堤坝,还得架设防逃围网。

  后世最常用的,自然也是性价比最高的塑料网片。

  放在这个年代,就更不是自己轻易能够弄到的。

  很多四合院小说里面,猪脚搞后勤就大举建农场修大棚,为了弄点儿塑料薄膜大显神通。

  这是真的不考虑自有国情啊。

  说到暖洞子或者温室大棚,就不得不提到四季青。

  要是长三角地区,听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是杭城的四季青服装市场。

  不过换成四九城人的第一反应,就成了四九城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的四季青农业生产合作社。

  就是五六十年代流行的那句“北方强盗有米丘林,我们有四季青李墨林”里面提到的四季青。

  可以说,整个五六十年代,四季青都是四九城最重要的蔬菜基地。

  最高峰时,四九城里的蔬菜有七分之一都来自四季青。

  这两年,四季青合作社应该也快成立了。

  不过就算他们,保护地栽培都只能使用昂贵的玻璃修建温室,而不是选择更轻巧的塑料布。

  你一穿越者真的能比市劳模,屡次被核心领导层接见的合作社负责人还牛逼?

  事实上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国内能找到的农用薄膜,也只有蓝绿色的塑料布——也就是聚氯乙烯薄膜。

  这东西不止分量重,价格贵,还有老化快,耐候性差的缺点。

  就这样数九寒天,聚氯乙烯薄膜会变硬变脆,甚至用手都能掰碎。

  就更不用说冬天大风吹着,雪压着,很容易就破了。

  另外就是暴露在阳光下,聚氯乙烯里面的塑化剂很容易析出,原本透明的塑料布就变成不透明的乳白色,透光率急速下降。

  这东西实在不算是保护地栽培的好选择,所以这个阶段国内的农用大棚真的寥寥,实验性质多过实用性质。

  实际上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外部的国际环境改善。

  引进了先进技术,这才生产出更好的农用薄膜,真正促进了保护地栽培的发展。

  到了八二年,全国塑料大棚的面积迅速突破两万亩。

  自此反季节蔬菜才真正地端上了普通人家的餐桌。

  想到这里,李想国也不由得叹息,看来真正的旱育稀植技术,也只能推迟到那时候再说了。

  就是不知道等到那时候,老家村里还剩几个知道自己的人。

  只怕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另外就是原来的发明人这时候应该也已经总结完经验了,自己还真能恬个逼脸去盗取别人的成果?

  估计之所以这时候推出,不排除也是受到农用薄膜不给力的拖累。

  人家劳模都不考虑塑料布,自己一屁孩子,就别惦记网片了。

  再想想别的穿越者,李想国都觉得心塞。

  人家动不动就能掏出火腿肠、要么就是棒棒糖。

  甚至,有些穿越者还在家里吃方便面。

  别的不说,就火车上泡面味道都能传出去几节车厢。

  就是不知道他们吃泡面的时候,有没有人敲门。

  “某某开门,我是你秦姐,我太可怜了……”

  “大孙子,我是你祖宗啊,你吃什么这么香?”

  “吃好东西都不给院里孩子、老人送一点,院儿里尊老爱幼的传统你是不是忘了,今年的文明大院称号还要不要了!”

  ……

  当然,你要说棒棒可能是木头、竹子、纸棒……

  塑料袋料包人家都收到空间里了……

  ……

  那随你高兴吧。

  毕竟除了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

  四合院小说里最不值钱,比厕纸出现次数还多的大白兔,冠生园都得提前十几年,常年给穿越者备上几万吨货存着。

  要不然,随便一个猪脚要么签到,要么商城,要么简单地去供销社,动动手指张张嘴就是几斤。

  没这么多货,那不是让外挂背锅,全都只能得个恶意差评吗?

  政务院召开紧急会议。

  粮食局领导:“别提了,昨天印刷厂给我们送来几万箱的粮票、肉票、面粉票,不知道这是干啥的。”

  商业局领导:“卧槽,我们昨儿也收到几万箱的工业券、自行车票、手表票……,到现在还没整理完呢。”

  政务院领导大怒:“哪个孙子瞎几把搞,这些东西是干啥用的?去查查,谁干的,要干啥!”

  至于真的用棉线织网,李想国是真不做考虑。

  一则是他是真的不会织。

  二则就是手工织网太慢,造价太高,又不耐久。

  性价比真的不行。

  像传统的那种浸泡猪血防腐的法子,还可能吸引螃蟹撕扯,那也是没事给自己找事儿做。

  他能想到,有可行性的就是——用竹篾或者是芦苇编成围网。

  虽然一样可能有耐久性等问题,但是挺上几个月差了点,但也不是不能考虑。

  就是得等着空间栽种的竹子、芦苇有产出,自己再学着编制就能解决了。

  当然,现在自己连这些东西在哪儿都不知道,考虑这些显然是杞人忧天。

  超前程度的话,差不多就是傻柱给秦淮茹送了个饭盒,连跟她并骨的墓穴都选好了。

  现在空间里能养的就那么一点儿河虾,就连给它们吃啥自己都没考虑好。

  眼下最重要的是先也还是先把水稻的问题解决了再说别的。

  没有收割机,就靠着手工收割呗。

  这空间又不会刮风下雨的,最多就是收得晚了,会掉几粒稻子,别的问题应该不大。

  没有脱谷机或者戽桶也不怕。

  大不了晒干以后,找块空地,弄块苫布接着,直接往地上摔打就是了。

  至于后面怎么加工成大米,这两年李想国还真不怎么担心。

  现在大半的粮食加工作坊还没公私合营,四九城也不乏水稻种植的。

  自己到时候打听,找地儿去加工就行了。

  这个阶段自己加工大米?

  他是真的没考虑过。

  除非自己真的要饿死了,要不然他是真不想自己动手。

  明明花点小钱就能解决的问题,还要自己解决,那不是脑残嘛!

  解决不了,还可以花钱买米买面。

  空间里的玉米、麦子不含黄曲霉,吃了能成仙?

  那出去加工,吃了也照样能霞举飞升。

  现在自己能对付着加工少量粮食的,就只前面买的那么一个小石磨。

  本来也没指望用它来干这个,只是想着用来给调料打粉。

  更何况石磨也不适合加工水稻、谷子这些需要脱壳的粮食。

  最多只能加工小麦、玉米和高粱这些,加工点儿面粉、玉米面和高粱面。

  只要磨碎以后,再过筛去掉碎粒和麸皮就行了。

  至于真的公私合营了。

  自己想办法去做个砻来给稻谷脱壳,之后再弄套工具来碾米或者舂米。

  至于碾子,甚至只是再大些的石磨,是真的没办法弄到空间里。

  毕竟碾磙或者大点的磨扇动辄就是一两百斤重,大点的碾盘甚至可能有几吨重。

  自己搬不动就没法弄到空间里。

  最多也就是真的弄到院子里,以后在院子里加工。

  只是这法子肯定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麻烦。

  自己是来过日子的,可不是来驯禽的。

  剩下就是用电或者烧油的机器,倒是可以想办法拆卸以后再到空间里组装。

  就是这个年代,只怕也没那么容易搞到手就是了。

  还得考虑动力能源的问题。

  只怕到时候最差也得自己手搓一个锅驼机,又或者是斯特林发动机什么的。

  那缺的东西就更多了。

  只能徐徐图之,再做考虑。

  当然还有另一个选择,就是趁着这几年自由经济时期,把后面短缺的米面粮油全都搞定。

  不过算算时间,起码得存够二三十年的量,还真没那么容易搞定。

  普通人一年都得两三百斤大米,自己这还有空间加速,晚上空间里忙活着,总得额外多吃几顿,那吃的就更多了。

  一年搞不好最少也得消耗一吨大米,那起码就得存上几万斤才行。

  这是真的很恐怖的一个量。

  后世城市超市,一般买米最大的也只二十斤一袋,哪怕只存一万斤,这一下子就得五百袋。

  自己也不知道空间里一亩地产量如何。

  搞不好这几年还真的要生命不息种田不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