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四合院:躲进小楼成一统》

  王湘和易中海以前也都见过几次面,倒是还有些话题可说。

  只不过易中海是茂昌的老人,王湘是因为准备要进行公私合营,公方新进的人员。

  王湘来厂里没多久,易中海就被借调走了。

  所以也只能算是认识,但是又算不上熟悉。

  两个人能聊的话题也没那么多。

  基本上也就是说些厂子最近有啥变化,有什么人调动走了,又有什么人调动回来。

  要不然就是说说石景山那边儿的情况如何,易中海在那边儿的生活怎么样这些事情。

  易中海又不可能说,自己在那边儿养着小老婆的事儿。

  尬聊了一会儿,话题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到了王湘今天过来的目的。

  不出李想国的意外,王湘还真是为了几家今天搬家的事儿,过来协调的。

  说到这个,王湘和易中海之间的话题反倒多了起来。

  今天搬过来的一共有三家,全都是之前茂昌时期厂子里的老工人。

  说起来,易中海跟这些人共事的时间更长,对这些人也比王湘还熟悉。

  李想国也支棱着耳朵,在边儿上默默听着,最多也就是帮着添点水什么的。

  也想听听在易中海的嘴里,这些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家。

  这也是以后如何对待这几家人,很重要的一个考量。

  一家是准备搬到后院东厢房的刘海中家。

  这个,李想国自然熟悉了。

  毕竟大半小说都把人家的钳工工作,都给改成打铁的锻工了。

  还脑补出他不吃鸡蛋会死的结论……

  事实上,就算他是锻工,哪儿就亏了营养。

  看电视剧里他长得脑满肠肥的样子,那明显都营养过剩了好吗?

  王湘说,刘海中家原先是住在下关那边儿。

  不过他家老大秋天上初中,所以想着搬到城里来。

  刘光齐之前他就是在第三区中心国民小学上的学,所以秋天时候就去了五中。

  搬到这边儿他上班远了点儿,不过能更方便刘光齐上下学。

  更何况他家除了上初中的老大,家里还有两个小的,老二明后年也该上小学了。

  城里的教育条件,自然不是城外能比的。

  听说有这样的调整机会,他们就申请从下关那边儿搬过来。

  如果不是因为孩子要上学,刘海中是肯定不想搬过来的。

  他家在下关那里,住得离着厂子更近,还是独门独院的一进院子。

  上关的繁华也不是南锣鼓巷这边儿能比得了的。

  日常所需的各种东西不缺,也更便宜一些。

  不过找了一圈以后,最后也没有合适的院子跟他家置换。

  经过协商、实地看房之后,他家选择了后院的东厢房。

  虽然前院厢房比那个房子大一些,不过他说前院人来人往要打扰孩子学习,宁可房子小一点儿。

  而且孩子到时候找到工作,也可以等着单位分房子什么的。

  至于下关那边儿的房子,厂子承诺会按着市价差额补偿给他,刘海中也就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方案。

  家里怎么也是三个儿子。

  眼下两个还小,家里开销也不大,暂时经济方面肯定没什么问题。

  不过等着俩小的再大点儿,也都得上学,甚至以后还要结婚。

  钱是真的多少都不够用。

  有这么个机会置换一下,手头儿能存下来点钱也不错。

  要不然光靠他现在的工资,年吃年用肯定没问题。

  但是想再存下多少,那是真的没什么可能了。

  他家搬过来以后,下关那里空出来一整套的一进院子,也成了抢手货。

  很多人都想搬到那边儿。

  最后厂里安排了三家人搬过去。

  另外两家,一家姓杨一家姓李,分别被安置在前院的东厢房和西厢房。

  两家情况也都差不多。

  一家是家里老婆在西城那边儿上班,搬过来她上班能近一些。

  剩下一家是孩子要上小学,所以想着搬到城里,方便孩子读书。

  李想国坐在边上听着,心下也不由得暗自感慨。

  这孩子上学的事儿,从现在就开始卷起来了?

  说起来几千年的教育下来,别的都是鬼扯。

  只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才是刻入国人基因的东西。

  因为背后隐藏的是:读书能当官。

  只要有条件的,大半人家都不吝把孩子的教育当成家庭的头等大事来看。

  事实上建国以后,只有两个阶段,才是真正读书收益很好的阶段。

  一个是现在,另一个就得等到改革开放以后,大学扩招之前了。

  剩下的时段收益并不怎么样。

  甚至于到他穿越前,教育唯一能拯救的也只是教育事业罢了。

  甚至因为新生儿数量下降,外加经济下行,中小学教育事业开始垮塌式下行。

  读书无用论也才再度甚嚣尘上。

  反对者,往往也只能无力地辩白:读书明智、开阔眼界……

  都是些不知所云,不着四六儿的话。

  反正,评论区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也让李想国想起来评论区有个说法:阎埠贵家里就算女孩子都读书了,这很难得。

  其实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即便那个年代,有些学校,老师家里的孩子入学是免费的。

  所以他家孩子不读书才怪——你们这些老师家的孩子都不读书,你光想着骗我们家孩子去读书,你是何居心?

  类似的一些优惠政策,很多时候并没什么法律规定,都是约定俗成的。

  反倒后来讲求教育公平性,很多地区陆续出台相关规定。

  甚至取消教师孩子入学直通,全都按照当地入学政策执行。

  教师子女免费入学这样的条件,基本上也只有一些私立学校还在执行,反倒成了他们吸引优秀教师入职的优势。

  李想国不由得纳闷儿,这西厢房被占了,那以后三大爷一家住哪儿啊,莫非以后要住到后院或者倒座房?

  又或者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指不定阎埠贵家就不搬过来了呢。

  没看着就连一血达人许大茂都没挺过去嘛。

  想到这里,他也想起来一件事儿。

  貌似有不少的四合院小说里面,写的跨院就是着过火的。

  这要是结合起来看,要是自己没穿越过来,原身一个人过来,许大茂这把火是不是就真能烧起来。

  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被困在火场里,直接被烧死也很正常吧?

  没了亲属,厂里或者区里也就顺理成章地把他家的遗产全盘接收了。

  那些猪脚们,也才能从厂里或者街道领到这个跨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