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里那些关于动物疫病防治的现代知识遥远得如同隔世,这里没有现成的兽药。她唯一能依靠的,便是空间里的那些知识,以及这片山野本身。
“对人有效的草药,对猪是否一样?若有用,该用多少?”她自己是觉得人能有效果的,猪应该也差不多。但是直接拿她的四头宝贝猪试药,有点担心失手了,还是多问问别人靠谱点。
箬溪村附近几个村都没有兽医,连个固定的大夫都没有,就都是靠走方郎中或者去乡里、县里找坐堂大夫。
村里略通药性的,是住在村尾的乔婆婆。乔婆婆年轻时是这一带有名的产婆,接生过无数婴孩,也积攒了无数处理妇人小儿头疼脑热、常见小毛病的土方子,对山间草药的性子熟稔于心。
这天,林岁安特意去河边采了一篮最鲜嫩肥厚的马齿苋,仔细洗净了,才挎着走向村尾。
“乔婆婆,”她人未到声先到,嗓音清甜,“给您送点马齿苋,拌着吃清爽开胃哩!”
乔婆婆正坐在屋檐下拣豆子,闻声抬头,见是岁安,脸上笑开了菊花褶:“哎呦,是岁安丫头啊,快过来坐。这马齿苋水灵灵的,正好,婆婆我这几天嘴里正发苦呢。”
岁安挨着老人坐下,看乔婆婆翻捡着马齿苋,状似无意地问道:“乔婆婆,您懂得多。这马齿苋,人吃了若是拉肚子,能止泻。那……若是猪崽有点拉稀,能给它们喂点吗?”
乔婆婆拣豆子的手一顿,显然被这问题问住了。她眯着眼想了一会儿,才迟疑道:“猪啊……那牲口的肠胃,糙得很。人能吃的东西,它们大抵……也能吃一点吧?不过这量可说不准,牲口个头大,但也不是越大越能吃药的理儿。”她努力回忆着,
“好像记得以前老辈人说过,谁家的牛胀气了,憋得难受,还灌过点大黄水下去通便呢,还有那艾草,熏蚊子顶好,偶尔撒点干的在牛棚猪圈边上,好像那些小虫子也确实少些?”
乔婆婆的话零碎而模糊,充满了“大抵”、“好像”、“说不准”这样的词。但林岁安却听得极其认真,每一个字都嚼碎了咽下去。这至少印证了两点:一是人药确可兽用,二是剂量需极其谨慎,全靠经验摸索。
辞别乔婆婆,岁安心里有了底。她决定开始她的“实验”,首选最温和、猪也本就爱吃的鱼腥草。此草清热消炎,于人大有益处,她想知道少量添加能否助猪预防热病、稳固健康。
她将四头猪分作两组:
对照组:三号与四号。它们仍吃标准的日粮,煮熟的米糠野菜粥,不添任何别物。
实验组:一号与二号。每日的食料中,额外加入一小撮精心捣碎的新鲜鱼腥草泥。她特意选了最强壮的一号和原本最弱的二号,想看看不同体质的效果。
实验前,她仔细记录了四头猪的初始状态:估测的体重、毛色光泽、精神头、食欲强弱、粪便形态。
此后每日喂食,她都严格分开投喂。喂实验组时,小心翼翼地将那点绿茸茸的鱼腥草泥混入粥食最深处,仔细观察它们是否排斥。
头三两日,风平浪静。一号和二号吃得香甜,并未察觉食物中那一点微小的变化。
直到第七八日上,林岁安察觉出了点不一样的。
那日天气略显闷热,对照组的三号和四号吃食时有些懒洋洋,不如往日急切。而实验组的一号和二号却依旧将食槽拱得哐哐响,胃口丝毫未减。
更让她留神的是,原本体质稍弱的二号,这些时日下来,粪便始终成形良好,未曾再有半点软便的迹象。反倒是对照组的三号,在那次轻微软便后,虽自行恢复,但总不如二号的稳定。
不过总的来说四头猪皆活蹦乱跳,未见任何不适。这小小的成功,说明这条路是对的。
不过科学养猪并非一帆风顺。尽管预防措施到位,但猪毕竟是畜生,难免有个头疼脑热。
最先出现问题的是那头最壮实的一号。夏季闷热,它开始变得焦躁不安,经常在猪圈的墙壁上蹭来蹭去,甚至把皮肤都蹭破了皮,露出红疹,毛发也脱落了一小块。
林岁安观看了下觉得应该是长了寄生虫了,她按着书上写的去外面摘了些苦楝叶捣烂,加水大火熬煮,直到煮出一锅浓稠的、味道苦涩的深褐色汁水。
等药汤放温,亲自用一块软布蘸着药汁,小心翼翼地给一号擦拭患处,尤其是皮肤褶皱的地方。一号起初有些抗拒,但那药汁带来的清凉感似乎缓解了它的痒痛,很快就安静下来,甚至舒服地哼哼着。
林岁安坚持每天给大黑擦洗两次,并且将其暂时隔离开。几天后,奇迹发生了,一号不再蹭墙,红疹逐渐消退,皮肤开始结痂愈合!
这次成功的处理让林岁安信心大增,但也让她更加谨慎。她意识到,“按人的方式用药”只是一个起点和参考,牲畜与人体质、体重、耐受度终究不同。
她并没有因此就变成“赤脚兽医”。相反,她在册子上重重写下了新的备注:
切记:苦楝叶虽有驱虫之效,然其性毒,书中亦记载人畜误食过量可致呕泻乃至昏迷。此番外洗见效,幸而用量极微且未入口。日后用之,须较此次再减三分,尤为谨慎!万不可内服!
此后,面对猪崽们偶尔的小毛病,她依然恪守着那铁律:“先观察,再隔离,后用药;能外敷,不内服;剂量宁少勿多,记录宁繁勿简。”
那四头小猪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几乎从未生过大病,毛色日益光亮,体型也长得比村里任何人家的猪都要匀称结实。
“对人有效的草药,对猪是否一样?若有用,该用多少?”她自己是觉得人能有效果的,猪应该也差不多。但是直接拿她的四头宝贝猪试药,有点担心失手了,还是多问问别人靠谱点。
箬溪村附近几个村都没有兽医,连个固定的大夫都没有,就都是靠走方郎中或者去乡里、县里找坐堂大夫。
村里略通药性的,是住在村尾的乔婆婆。乔婆婆年轻时是这一带有名的产婆,接生过无数婴孩,也积攒了无数处理妇人小儿头疼脑热、常见小毛病的土方子,对山间草药的性子熟稔于心。
这天,林岁安特意去河边采了一篮最鲜嫩肥厚的马齿苋,仔细洗净了,才挎着走向村尾。
“乔婆婆,”她人未到声先到,嗓音清甜,“给您送点马齿苋,拌着吃清爽开胃哩!”
乔婆婆正坐在屋檐下拣豆子,闻声抬头,见是岁安,脸上笑开了菊花褶:“哎呦,是岁安丫头啊,快过来坐。这马齿苋水灵灵的,正好,婆婆我这几天嘴里正发苦呢。”
岁安挨着老人坐下,看乔婆婆翻捡着马齿苋,状似无意地问道:“乔婆婆,您懂得多。这马齿苋,人吃了若是拉肚子,能止泻。那……若是猪崽有点拉稀,能给它们喂点吗?”
乔婆婆拣豆子的手一顿,显然被这问题问住了。她眯着眼想了一会儿,才迟疑道:“猪啊……那牲口的肠胃,糙得很。人能吃的东西,它们大抵……也能吃一点吧?不过这量可说不准,牲口个头大,但也不是越大越能吃药的理儿。”她努力回忆着,
“好像记得以前老辈人说过,谁家的牛胀气了,憋得难受,还灌过点大黄水下去通便呢,还有那艾草,熏蚊子顶好,偶尔撒点干的在牛棚猪圈边上,好像那些小虫子也确实少些?”
乔婆婆的话零碎而模糊,充满了“大抵”、“好像”、“说不准”这样的词。但林岁安却听得极其认真,每一个字都嚼碎了咽下去。这至少印证了两点:一是人药确可兽用,二是剂量需极其谨慎,全靠经验摸索。
辞别乔婆婆,岁安心里有了底。她决定开始她的“实验”,首选最温和、猪也本就爱吃的鱼腥草。此草清热消炎,于人大有益处,她想知道少量添加能否助猪预防热病、稳固健康。
她将四头猪分作两组:
对照组:三号与四号。它们仍吃标准的日粮,煮熟的米糠野菜粥,不添任何别物。
实验组:一号与二号。每日的食料中,额外加入一小撮精心捣碎的新鲜鱼腥草泥。她特意选了最强壮的一号和原本最弱的二号,想看看不同体质的效果。
实验前,她仔细记录了四头猪的初始状态:估测的体重、毛色光泽、精神头、食欲强弱、粪便形态。
此后每日喂食,她都严格分开投喂。喂实验组时,小心翼翼地将那点绿茸茸的鱼腥草泥混入粥食最深处,仔细观察它们是否排斥。
头三两日,风平浪静。一号和二号吃得香甜,并未察觉食物中那一点微小的变化。
直到第七八日上,林岁安察觉出了点不一样的。
那日天气略显闷热,对照组的三号和四号吃食时有些懒洋洋,不如往日急切。而实验组的一号和二号却依旧将食槽拱得哐哐响,胃口丝毫未减。
更让她留神的是,原本体质稍弱的二号,这些时日下来,粪便始终成形良好,未曾再有半点软便的迹象。反倒是对照组的三号,在那次轻微软便后,虽自行恢复,但总不如二号的稳定。
不过总的来说四头猪皆活蹦乱跳,未见任何不适。这小小的成功,说明这条路是对的。
不过科学养猪并非一帆风顺。尽管预防措施到位,但猪毕竟是畜生,难免有个头疼脑热。
最先出现问题的是那头最壮实的一号。夏季闷热,它开始变得焦躁不安,经常在猪圈的墙壁上蹭来蹭去,甚至把皮肤都蹭破了皮,露出红疹,毛发也脱落了一小块。
林岁安观看了下觉得应该是长了寄生虫了,她按着书上写的去外面摘了些苦楝叶捣烂,加水大火熬煮,直到煮出一锅浓稠的、味道苦涩的深褐色汁水。
等药汤放温,亲自用一块软布蘸着药汁,小心翼翼地给一号擦拭患处,尤其是皮肤褶皱的地方。一号起初有些抗拒,但那药汁带来的清凉感似乎缓解了它的痒痛,很快就安静下来,甚至舒服地哼哼着。
林岁安坚持每天给大黑擦洗两次,并且将其暂时隔离开。几天后,奇迹发生了,一号不再蹭墙,红疹逐渐消退,皮肤开始结痂愈合!
这次成功的处理让林岁安信心大增,但也让她更加谨慎。她意识到,“按人的方式用药”只是一个起点和参考,牲畜与人体质、体重、耐受度终究不同。
她并没有因此就变成“赤脚兽医”。相反,她在册子上重重写下了新的备注:
切记:苦楝叶虽有驱虫之效,然其性毒,书中亦记载人畜误食过量可致呕泻乃至昏迷。此番外洗见效,幸而用量极微且未入口。日后用之,须较此次再减三分,尤为谨慎!万不可内服!
此后,面对猪崽们偶尔的小毛病,她依然恪守着那铁律:“先观察,再隔离,后用药;能外敷,不内服;剂量宁少勿多,记录宁繁勿简。”
那四头小猪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几乎从未生过大病,毛色日益光亮,体型也长得比村里任何人家的猪都要匀称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