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锁长庚
第十二章 星耀蓝途
长庚蓝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消息,像长庚山的风一样,吹遍了周边村镇,甚至传到了省农科院。初秋刚过,省农科院的考察组就沿着新修的蓝花大道来了,领头的是研究药用植物的赵研究员,车刚停稳,他就直奔温室大棚,蹲在“长庚雪蓝”跟前,手里的放大镜几乎贴到了花瓣上。
“花瓣厚实度比普通品种高15%,有效成分含量更是超出预期,”赵研究员翻着检测报告,抬头时眼里满是惊喜,“你们这培育成果,完全能作为北方药用花卉的标杆案例!”林砚青递过刚泡好的蓝花茶,笑着说:“这都是大家一起拼出来的,从李薇团队扎根基地,到街坊们搭棚护苗,少了谁都不行。”
考察组在镇上待了三天,不仅详细记录了“长庚雪蓝”的种植技术,还跟工坊敲定了合作——省农科院会帮工坊升级精油提取设备,还会推荐长庚蓝系列产品进入省级中医药采购目录。消息传到广场时,陈建军当即敲着铜锣绕了三圈,嘴里唱的新词引得街坊们跟着拍手:“蓝花成了地理标,设备升级技术高,中药采购把咱要,长庚日子更红火!”
设备升级那阵子,工坊里天天热闹得像过节。省农科院派来的工程师带着工人调试机器,李薇也天天泡在工坊,跟工程师讨论如何在提取过程中保留更多有效成分。王顺则琢磨着新的包装——他用本地的核桃木做精油盒,盒盖雕上“长庚雪蓝”的图案,还在角落刻上小小的地理标志logo,拿到工坊一试,连工程师都夸:“这包装跟产品一样,满是匠心。”
新设备投产那天,第一批升级后的蓝花精油刚流进玻璃瓶,就被县中医院的采购车拉走了。送精油的路上,张敬山坐在副驾上,手里捧着精油瓶,像护着宝贝似的:“咱长庚的花,现在能治病救人了,这可是积德的事。”林砚青看着窗外掠过的蓝花大道,心里突然想起父亲笔记里的另一句话:“土地不会辜负用心待它的人。”
没过多久,长庚镇又迎来了新客人——一群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是县城中学组织的“乡村振兴实践团”。孩子们跟着小石头去蓝花田,听他讲如何辨别长庚蓝的品种;在工坊里,看着工人操作新设备,眼睛里满是好奇。有个戴眼镜的小姑娘,拿着笔记本问李薇:“姐姐,我以后也想研究植物,像你一样帮家乡做事,需要学什么呀?”李薇蹲下来,指着笔记本上的“长庚雪蓝”图案:“先爱上一株植物,再慢慢去了解它,就像我们对长庚蓝这样。”
实践团离开时,每个孩子都带走了一小瓶蓝花精油和一张干花标本。带队老师说,回去后要在学校办“长庚蓝主题展”,让更多孩子知道这个藏在山里的“蓝色奇迹”。小石头站在村口送他们,挥着手里的蓝星灯喊:“明年蓝花节,你们一定要来呀!”
入冬前,工坊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来自边疆的一家援疆企业,想采购一批“长庚雪蓝”的花苗,在边疆的戈壁滩上试种。林砚青和李薇特意去了趟边疆,实地考察土壤和气候。看到戈壁滩上成片的防护林时,李薇突然说:“说不定长庚蓝也能在这里扎根,既能当药用植物,还能改善土壤。”
他们带着边疆的土壤样本回到长庚镇,李薇团队立刻开始试验,调整花苗的培育方案。街坊们也跟着忙活,张磊收拾了几箱蓝花软糖和花茶,说要让援疆的工作人员尝尝长庚的味道;王顺雕了个“蓝花扎根”的木牌,让林砚青带去边疆。出发那天,广场上站满了人,陈建军敲着铜锣送了一程又一程:“把咱长庚的蓝,种到边疆去,让全国都看见!”
林砚青和李薇在边疆待了半个月,手把手教当地农户种植“长庚雪蓝”。当第一株花苗在戈壁滩上冒出嫩芽时,农户们围着苗床,笑得比阳光还灿烂。援疆企业的负责人握着林砚青的手说:“等明年花开了,我们就办‘边疆蓝花节’,到时候请你们来做客!”
第十三章 蓝脉延绵
第二年春天,长庚镇的蓝花大道第一次迎来了边疆的客人——援疆企业的代表带着戈壁滩上“长庚雪蓝”的照片,来参加第二届蓝花采摘节。照片里,蓝色的花瓣在戈壁的阳光下绽放,旁边站着满脸笑容的农户,看得街坊们都红了眼眶。
采摘节比去年更热闹了。县文旅局不仅邀请了周边城市的旅行社,还开通了“长庚蓝研学专线”,每天都有大巴车拉着游客来镇上。蓝花田里,游客们跟着孩子们学采摘;工坊里,大家排队体验手工制作香囊;王顺的木雕摊位前,挤满了想要定制“蓝花扎根”木牌的人;张磊的民宿推出了“边疆蓝花主题餐”,用蓝花和边疆的葡萄干做甜点,引得游客们纷纷拍照发朋友圈。
采摘节期间,最热闹的要数“长庚蓝故事会”。林砚青站在广场的舞台上,给游客们讲从守护矿洞到培育蓝花的故事;李薇拿着戈壁滩花苗的照片,讲长庚蓝如何在边疆扎根;边疆来的代表则讲农户们种蓝花时的趣事。台下的游客们听得入迷,有个老太太擦着眼泪说:“这么好的花,这么好的人,长庚镇真是个好地方。”
故事会结束后,有个做电商的游客找到林砚青,想帮工坊把长庚蓝产品卖到国外。“现在国外都喜欢天然产品,你们的精油和花茶,肯定能受欢迎,”他指着手机里的海外电商平台,“我可以帮你们做跨境物流,还能找国外的博主推荐。”林砚青和街坊们商量后,决定试试——他们不仅想让长庚蓝走进全国,还想让它走出国门。
跨境电商的手续比想象中复杂,光是产品认证就跑了好几个月。李薇帮着整理检测报告,王顺重新设计符合国际标准的包装,张磊则跟着林砚青去省城参加跨境电商培训。有次培训到深夜,两人在街边吃面条,张磊说:“以前总觉得咱这山坳里的东西走不出去,现在才知道,只要肯干,啥都能做到。”
终于,第一批长庚蓝精油通过跨境电商发往了欧洲。物流信息更新那天,工坊里的人都围着电脑看,当看到“包裹已签收”的提示时,大家都欢呼起来。没过多久,国外的客户发来反馈,说精油的香味很特别,用着很舒服,还想再订一批。林砚青把反馈读给街坊们听,陈建军敲着铜锣唱道:“长庚蓝,飘出国,老外夸咱好货色,跨境电商通四海,幸福日子更红火!”
夏天的时候,长庚希望小学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边疆援疆企业寄来的“戈壁蓝花种子”,还附了封信,说希望孩子们能种出属于自己的边疆蓝花。孩子们在校园里开辟了“蓝花友谊田”,每天放学都去浇水、松土。小石头说:“等种子发芽了,我要给边疆的小朋友寄照片,告诉他们,我们的蓝花也在长大。”
秋天,长庚镇又有了新变化——镇政府在蓝花大道旁建了“长庚蓝文化馆”,里面陈列着从矿洞笔记到蓝花培育的各种资料,还有王顺的木雕、工坊的产品样品。文化馆开馆那天,县领导来了,边疆的代表也来了,连省农科院的赵研究员都特意赶来。林砚青站在文化馆的展厅里,看着墙上“从矿洞到花海”的照片展,心里满是感慨——长庚镇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纪念馆”。
文化馆开馆后,成了长庚镇的新地标。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听讲解员讲长庚蓝的故事。有次,林砚青在文化馆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拿着一张老照片,说自己年轻时在长庚山当过矿工,看到现在的长庚镇,眼泪都流了下来:“以前这山里只有矿洞,现在满是蓝花,变化太大了,太好了。”
入冬前,林砚青收到了小雨的信。小雨说,她考上了省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专业,以后也要像李薇姐姐一样,研究植物,帮家乡做事。信里还夹着一张照片,是小雨在大学门口拍的,手里拿着一株小小的蓝花苗。林砚青把照片贴在文化馆的“蓝花梦想墙”上,旁边写着:“从长庚镇走出的孩子,带着蓝花的梦想,走向更远的地方。”
这年的冬天,长庚镇下了场大雪。雪后的蓝花田像撒了层碎银子,温室大棚里的“长庚雪蓝”开得正艳,文化馆里暖融融的,游客们围着讲解员听故事,工坊里的机器还在运转,准备发往国外的订单。林砚青站在广场上,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看着眼前热闹的长庚镇,心里格外踏实。
他想起刚回长庚镇的时候,面对的是废弃的矿洞和荒芜的山坡,而现在,这里有满镇的蓝花,有忙碌的工坊,有热闹的文化馆,有来来往往的游客,还有一群为了梦想努力的街坊。他知道,长庚蓝的故事还在继续,长庚镇的未来还会有更多惊喜。
晚风拂过广场,带来长庚蓝的清香,也带来了孩子们的笑声。小石头和妞妞在广场上堆雪人,雪人手里拿着一盏蓝星灯;王顺在文化馆里雕刻新的木雕,准备送给边疆的朋友;张磊在民宿里忙着给游客准备蓝花粥;陈建军则敲着铜锣,唱起了那首熟悉的歌:“长庚蓝,蓝又蓝,长庚镇,笑开颜;好日子,天天有,幸福生活万万年!”
林砚青望着天上的长庚星,觉得它比任何时候都亮。他知道,只要大家一起坚守,一起努力,长庚镇的蓝花会开得更艳,长庚镇的故事会长得更远,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会永远拥有幸福而温暖的日子。
喜欢大陆第一邪修
第十二章 星耀蓝途
长庚蓝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消息,像长庚山的风一样,吹遍了周边村镇,甚至传到了省农科院。初秋刚过,省农科院的考察组就沿着新修的蓝花大道来了,领头的是研究药用植物的赵研究员,车刚停稳,他就直奔温室大棚,蹲在“长庚雪蓝”跟前,手里的放大镜几乎贴到了花瓣上。
“花瓣厚实度比普通品种高15%,有效成分含量更是超出预期,”赵研究员翻着检测报告,抬头时眼里满是惊喜,“你们这培育成果,完全能作为北方药用花卉的标杆案例!”林砚青递过刚泡好的蓝花茶,笑着说:“这都是大家一起拼出来的,从李薇团队扎根基地,到街坊们搭棚护苗,少了谁都不行。”
考察组在镇上待了三天,不仅详细记录了“长庚雪蓝”的种植技术,还跟工坊敲定了合作——省农科院会帮工坊升级精油提取设备,还会推荐长庚蓝系列产品进入省级中医药采购目录。消息传到广场时,陈建军当即敲着铜锣绕了三圈,嘴里唱的新词引得街坊们跟着拍手:“蓝花成了地理标,设备升级技术高,中药采购把咱要,长庚日子更红火!”
设备升级那阵子,工坊里天天热闹得像过节。省农科院派来的工程师带着工人调试机器,李薇也天天泡在工坊,跟工程师讨论如何在提取过程中保留更多有效成分。王顺则琢磨着新的包装——他用本地的核桃木做精油盒,盒盖雕上“长庚雪蓝”的图案,还在角落刻上小小的地理标志logo,拿到工坊一试,连工程师都夸:“这包装跟产品一样,满是匠心。”
新设备投产那天,第一批升级后的蓝花精油刚流进玻璃瓶,就被县中医院的采购车拉走了。送精油的路上,张敬山坐在副驾上,手里捧着精油瓶,像护着宝贝似的:“咱长庚的花,现在能治病救人了,这可是积德的事。”林砚青看着窗外掠过的蓝花大道,心里突然想起父亲笔记里的另一句话:“土地不会辜负用心待它的人。”
没过多久,长庚镇又迎来了新客人——一群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是县城中学组织的“乡村振兴实践团”。孩子们跟着小石头去蓝花田,听他讲如何辨别长庚蓝的品种;在工坊里,看着工人操作新设备,眼睛里满是好奇。有个戴眼镜的小姑娘,拿着笔记本问李薇:“姐姐,我以后也想研究植物,像你一样帮家乡做事,需要学什么呀?”李薇蹲下来,指着笔记本上的“长庚雪蓝”图案:“先爱上一株植物,再慢慢去了解它,就像我们对长庚蓝这样。”
实践团离开时,每个孩子都带走了一小瓶蓝花精油和一张干花标本。带队老师说,回去后要在学校办“长庚蓝主题展”,让更多孩子知道这个藏在山里的“蓝色奇迹”。小石头站在村口送他们,挥着手里的蓝星灯喊:“明年蓝花节,你们一定要来呀!”
入冬前,工坊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来自边疆的一家援疆企业,想采购一批“长庚雪蓝”的花苗,在边疆的戈壁滩上试种。林砚青和李薇特意去了趟边疆,实地考察土壤和气候。看到戈壁滩上成片的防护林时,李薇突然说:“说不定长庚蓝也能在这里扎根,既能当药用植物,还能改善土壤。”
他们带着边疆的土壤样本回到长庚镇,李薇团队立刻开始试验,调整花苗的培育方案。街坊们也跟着忙活,张磊收拾了几箱蓝花软糖和花茶,说要让援疆的工作人员尝尝长庚的味道;王顺雕了个“蓝花扎根”的木牌,让林砚青带去边疆。出发那天,广场上站满了人,陈建军敲着铜锣送了一程又一程:“把咱长庚的蓝,种到边疆去,让全国都看见!”
林砚青和李薇在边疆待了半个月,手把手教当地农户种植“长庚雪蓝”。当第一株花苗在戈壁滩上冒出嫩芽时,农户们围着苗床,笑得比阳光还灿烂。援疆企业的负责人握着林砚青的手说:“等明年花开了,我们就办‘边疆蓝花节’,到时候请你们来做客!”
第十三章 蓝脉延绵
第二年春天,长庚镇的蓝花大道第一次迎来了边疆的客人——援疆企业的代表带着戈壁滩上“长庚雪蓝”的照片,来参加第二届蓝花采摘节。照片里,蓝色的花瓣在戈壁的阳光下绽放,旁边站着满脸笑容的农户,看得街坊们都红了眼眶。
采摘节比去年更热闹了。县文旅局不仅邀请了周边城市的旅行社,还开通了“长庚蓝研学专线”,每天都有大巴车拉着游客来镇上。蓝花田里,游客们跟着孩子们学采摘;工坊里,大家排队体验手工制作香囊;王顺的木雕摊位前,挤满了想要定制“蓝花扎根”木牌的人;张磊的民宿推出了“边疆蓝花主题餐”,用蓝花和边疆的葡萄干做甜点,引得游客们纷纷拍照发朋友圈。
采摘节期间,最热闹的要数“长庚蓝故事会”。林砚青站在广场的舞台上,给游客们讲从守护矿洞到培育蓝花的故事;李薇拿着戈壁滩花苗的照片,讲长庚蓝如何在边疆扎根;边疆来的代表则讲农户们种蓝花时的趣事。台下的游客们听得入迷,有个老太太擦着眼泪说:“这么好的花,这么好的人,长庚镇真是个好地方。”
故事会结束后,有个做电商的游客找到林砚青,想帮工坊把长庚蓝产品卖到国外。“现在国外都喜欢天然产品,你们的精油和花茶,肯定能受欢迎,”他指着手机里的海外电商平台,“我可以帮你们做跨境物流,还能找国外的博主推荐。”林砚青和街坊们商量后,决定试试——他们不仅想让长庚蓝走进全国,还想让它走出国门。
跨境电商的手续比想象中复杂,光是产品认证就跑了好几个月。李薇帮着整理检测报告,王顺重新设计符合国际标准的包装,张磊则跟着林砚青去省城参加跨境电商培训。有次培训到深夜,两人在街边吃面条,张磊说:“以前总觉得咱这山坳里的东西走不出去,现在才知道,只要肯干,啥都能做到。”
终于,第一批长庚蓝精油通过跨境电商发往了欧洲。物流信息更新那天,工坊里的人都围着电脑看,当看到“包裹已签收”的提示时,大家都欢呼起来。没过多久,国外的客户发来反馈,说精油的香味很特别,用着很舒服,还想再订一批。林砚青把反馈读给街坊们听,陈建军敲着铜锣唱道:“长庚蓝,飘出国,老外夸咱好货色,跨境电商通四海,幸福日子更红火!”
夏天的时候,长庚希望小学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边疆援疆企业寄来的“戈壁蓝花种子”,还附了封信,说希望孩子们能种出属于自己的边疆蓝花。孩子们在校园里开辟了“蓝花友谊田”,每天放学都去浇水、松土。小石头说:“等种子发芽了,我要给边疆的小朋友寄照片,告诉他们,我们的蓝花也在长大。”
秋天,长庚镇又有了新变化——镇政府在蓝花大道旁建了“长庚蓝文化馆”,里面陈列着从矿洞笔记到蓝花培育的各种资料,还有王顺的木雕、工坊的产品样品。文化馆开馆那天,县领导来了,边疆的代表也来了,连省农科院的赵研究员都特意赶来。林砚青站在文化馆的展厅里,看着墙上“从矿洞到花海”的照片展,心里满是感慨——长庚镇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纪念馆”。
文化馆开馆后,成了长庚镇的新地标。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听讲解员讲长庚蓝的故事。有次,林砚青在文化馆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拿着一张老照片,说自己年轻时在长庚山当过矿工,看到现在的长庚镇,眼泪都流了下来:“以前这山里只有矿洞,现在满是蓝花,变化太大了,太好了。”
入冬前,林砚青收到了小雨的信。小雨说,她考上了省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专业,以后也要像李薇姐姐一样,研究植物,帮家乡做事。信里还夹着一张照片,是小雨在大学门口拍的,手里拿着一株小小的蓝花苗。林砚青把照片贴在文化馆的“蓝花梦想墙”上,旁边写着:“从长庚镇走出的孩子,带着蓝花的梦想,走向更远的地方。”
这年的冬天,长庚镇下了场大雪。雪后的蓝花田像撒了层碎银子,温室大棚里的“长庚雪蓝”开得正艳,文化馆里暖融融的,游客们围着讲解员听故事,工坊里的机器还在运转,准备发往国外的订单。林砚青站在广场上,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看着眼前热闹的长庚镇,心里格外踏实。
他想起刚回长庚镇的时候,面对的是废弃的矿洞和荒芜的山坡,而现在,这里有满镇的蓝花,有忙碌的工坊,有热闹的文化馆,有来来往往的游客,还有一群为了梦想努力的街坊。他知道,长庚蓝的故事还在继续,长庚镇的未来还会有更多惊喜。
晚风拂过广场,带来长庚蓝的清香,也带来了孩子们的笑声。小石头和妞妞在广场上堆雪人,雪人手里拿着一盏蓝星灯;王顺在文化馆里雕刻新的木雕,准备送给边疆的朋友;张磊在民宿里忙着给游客准备蓝花粥;陈建军则敲着铜锣,唱起了那首熟悉的歌:“长庚蓝,蓝又蓝,长庚镇,笑开颜;好日子,天天有,幸福生活万万年!”
林砚青望着天上的长庚星,觉得它比任何时候都亮。他知道,只要大家一起坚守,一起努力,长庚镇的蓝花会开得更艳,长庚镇的故事会长得更远,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会永远拥有幸福而温暖的日子。
喜欢大陆第一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