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会议结束后,刘子元与杨顺辉进行了一次私下交流。
在谈话中,刘子元意外地从杨顺辉那里得知,黄有为竟然是神秘人物黄伦的族人。
这个消息让刘子元恍然大悟,他脸上露出了一种“原来如此”的微笑。
刘子元心中暗自思忖:“原来如此,难怪黄有为在之前的行动中表现得如此出色,原来他背后还有这样一层关系。”
想到这里,刘子元对黄有为的能力和潜力有了更高的期待。
“看来,黄有为,大有可为啊!”刘子元不禁感叹道。
……
第二天,进攻衡阳城的计划也在如期推进。由黄有为和刘宇,各率一个团,在探子的引导下,分别从西南和东南两处城门,攻入衡阳城。
令人意外的是,进展比想象中的还要轻松许多。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战斗,元军的协防军就主动投降了宋军,并带领宋军迅速控制了衡阳城的重点区域。
控制住重点区域后,黄有为和刘宇分别派出信使,将这一好消息传递给城外的接应部队。
随后,他们以这些重点区域为控制点,有条不紊地向四周扩展,稳步推进,很快就将整个衡阳城纳入了掌控之中。
当全城都被成功控制后,黄有为和刘宇又分别派遣信使去通知刘子元和杨顺辉。
傍晚时分,刘子元和杨顺辉就率领着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衡阳城。
……
衡阳城作为湘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不仅地理位置关键,而且其管辖范围广阔,人口众多。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接管的,元军留下来的协防军规模相当可观,几乎可以整编为两个师。
面对如此庞大的兵力资源,刘子元深思熟虑后,果断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扩军。
他计划将原本的集团军进行扩充,使其规模扩大至两个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刘子元决定从原集团军抽调一部分精英力量,以此为基础组建一支全新的军队,即新一军。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严格筛选,新一军的军长人选最终确定为杨顺辉。而黄有为则因其卓越的才能和表现,被破格提拔为新一军的副军长,并兼任新一师的师长。
此外,黄大壮也因在之前的战斗中表现出色,由营长一职升任为新一师新一团的团长。
扩军工作顺利完成后,刘子元并未松懈,而是立即着手加强对新一军的军事训练。
他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不仅需要数量上的优势,更需要具备高素质的战斗能力。因此,他亲自监督训练过程,确保每一名士兵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与此同时,刘子元还意识到地方治理的重要性。他积极委任地方官员,加强对地方的管控,以确保后方的稳定和安全。
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敌情,他还派遣了一批精明能干的探子,前往衡阳至长沙的沿途展开侦察工作。
刘子元的目标非常明确,他要严格遵循黄伦的指示,在过年之前成功攻下长沙府和岳阳府,从而真正实现对长江以南区域的有效控制。
这虽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照他现在这支队伍的战力,问题不大。
……
中路的肖明,此时也攻下了抚州府和吉安府,他的情况,跟刘子元差不多。
同样是委任地方官员,发布休养生息政策。然后,改编和训练元军留下的协防军,也扩充了一个军。
还往长江边上的城市,江州府及周边地区,派了为数不少的探子。
……
东路的刘东汉,其扩军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短短时间内便已扩充了整整三个军!
再加上原本就有的一个军,如今他麾下的军队规模已然达到了惊人的四个军之多!
更为重要的是,刘东汉独具慧眼,他深知水路交通的重要性,于是果断地单独成立了一支水师。这支水师按照黄伦的提议,被正式命名为海军。
由于刘东汉所管辖的地域范围广阔,不仅有陆路,还有漫长的海路,因此尽管他已经拥有了四个军的兵力,但人手依旧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不过,幸运的是,刘东汉在之前的战斗中缴获了大量的钱财,这使得他在扩充军队时毫无压力可言。
根据黄伦的指示,刘东汉精心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规划。他决心在年前将军队规模进一步扩大至六个军,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完全掌控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还能以南京为核心,辐射并控制扬州等长江以北以及京杭大运河等沿河经济活跃的地区。
……
黄伦在三路大军和京都广州之间来回穿梭,在控制江南之前,他难免要多操心一点,掌握好整个北伐计划的进度。
在这个过程中,黄伦经常与文天祥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沟通,两人就当前的局势交换意见,共同探讨应对之策。
当收复失地的目标实现之后,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京都应该设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各种不同的声音。
大多数人认为,大宋的都城应该设在原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这样做可以显示出现在的朝廷有着收复旧河山的坚定决心,同时也能唤起人们对北宋时期辉煌历史的回忆。
然而,还有一部分人持不同意见,他们建议将京都设在南宋的旧都临安府(今杭州)。毕竟,临安在南宋时期已经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完善的基础设施。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提出了另一个选择——江宁府(今南京)。南京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将京都设在这里,有利于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
当然,黄伦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新的都城应该设在江夏(今武昌),并将其改名为武汉。
江夏地处华夏的中心地段,不仅水运发达,陆路也四通八达,这对于新朝廷来说,更便于对各地进行有效的管控。
黄伦曾经与文天祥详细地讨论过这个想法,他向文天祥阐述了江夏的优势以及将其作为京都的合理性。
文天祥也很赞同黄伦的观点,但是,在朝会上,他一直没有提过。
他知道,这件事,需要一个契机。
喜欢穿越时空的超级旅行
在谈话中,刘子元意外地从杨顺辉那里得知,黄有为竟然是神秘人物黄伦的族人。
这个消息让刘子元恍然大悟,他脸上露出了一种“原来如此”的微笑。
刘子元心中暗自思忖:“原来如此,难怪黄有为在之前的行动中表现得如此出色,原来他背后还有这样一层关系。”
想到这里,刘子元对黄有为的能力和潜力有了更高的期待。
“看来,黄有为,大有可为啊!”刘子元不禁感叹道。
……
第二天,进攻衡阳城的计划也在如期推进。由黄有为和刘宇,各率一个团,在探子的引导下,分别从西南和东南两处城门,攻入衡阳城。
令人意外的是,进展比想象中的还要轻松许多。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战斗,元军的协防军就主动投降了宋军,并带领宋军迅速控制了衡阳城的重点区域。
控制住重点区域后,黄有为和刘宇分别派出信使,将这一好消息传递给城外的接应部队。
随后,他们以这些重点区域为控制点,有条不紊地向四周扩展,稳步推进,很快就将整个衡阳城纳入了掌控之中。
当全城都被成功控制后,黄有为和刘宇又分别派遣信使去通知刘子元和杨顺辉。
傍晚时分,刘子元和杨顺辉就率领着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衡阳城。
……
衡阳城作为湘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不仅地理位置关键,而且其管辖范围广阔,人口众多。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接管的,元军留下来的协防军规模相当可观,几乎可以整编为两个师。
面对如此庞大的兵力资源,刘子元深思熟虑后,果断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扩军。
他计划将原本的集团军进行扩充,使其规模扩大至两个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刘子元决定从原集团军抽调一部分精英力量,以此为基础组建一支全新的军队,即新一军。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严格筛选,新一军的军长人选最终确定为杨顺辉。而黄有为则因其卓越的才能和表现,被破格提拔为新一军的副军长,并兼任新一师的师长。
此外,黄大壮也因在之前的战斗中表现出色,由营长一职升任为新一师新一团的团长。
扩军工作顺利完成后,刘子元并未松懈,而是立即着手加强对新一军的军事训练。
他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不仅需要数量上的优势,更需要具备高素质的战斗能力。因此,他亲自监督训练过程,确保每一名士兵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与此同时,刘子元还意识到地方治理的重要性。他积极委任地方官员,加强对地方的管控,以确保后方的稳定和安全。
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敌情,他还派遣了一批精明能干的探子,前往衡阳至长沙的沿途展开侦察工作。
刘子元的目标非常明确,他要严格遵循黄伦的指示,在过年之前成功攻下长沙府和岳阳府,从而真正实现对长江以南区域的有效控制。
这虽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照他现在这支队伍的战力,问题不大。
……
中路的肖明,此时也攻下了抚州府和吉安府,他的情况,跟刘子元差不多。
同样是委任地方官员,发布休养生息政策。然后,改编和训练元军留下的协防军,也扩充了一个军。
还往长江边上的城市,江州府及周边地区,派了为数不少的探子。
……
东路的刘东汉,其扩军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短短时间内便已扩充了整整三个军!
再加上原本就有的一个军,如今他麾下的军队规模已然达到了惊人的四个军之多!
更为重要的是,刘东汉独具慧眼,他深知水路交通的重要性,于是果断地单独成立了一支水师。这支水师按照黄伦的提议,被正式命名为海军。
由于刘东汉所管辖的地域范围广阔,不仅有陆路,还有漫长的海路,因此尽管他已经拥有了四个军的兵力,但人手依旧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不过,幸运的是,刘东汉在之前的战斗中缴获了大量的钱财,这使得他在扩充军队时毫无压力可言。
根据黄伦的指示,刘东汉精心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规划。他决心在年前将军队规模进一步扩大至六个军,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完全掌控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还能以南京为核心,辐射并控制扬州等长江以北以及京杭大运河等沿河经济活跃的地区。
……
黄伦在三路大军和京都广州之间来回穿梭,在控制江南之前,他难免要多操心一点,掌握好整个北伐计划的进度。
在这个过程中,黄伦经常与文天祥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沟通,两人就当前的局势交换意见,共同探讨应对之策。
当收复失地的目标实现之后,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京都应该设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各种不同的声音。
大多数人认为,大宋的都城应该设在原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这样做可以显示出现在的朝廷有着收复旧河山的坚定决心,同时也能唤起人们对北宋时期辉煌历史的回忆。
然而,还有一部分人持不同意见,他们建议将京都设在南宋的旧都临安府(今杭州)。毕竟,临安在南宋时期已经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完善的基础设施。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提出了另一个选择——江宁府(今南京)。南京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将京都设在这里,有利于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
当然,黄伦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新的都城应该设在江夏(今武昌),并将其改名为武汉。
江夏地处华夏的中心地段,不仅水运发达,陆路也四通八达,这对于新朝廷来说,更便于对各地进行有效的管控。
黄伦曾经与文天祥详细地讨论过这个想法,他向文天祥阐述了江夏的优势以及将其作为京都的合理性。
文天祥也很赞同黄伦的观点,但是,在朝会上,他一直没有提过。
他知道,这件事,需要一个契机。
喜欢穿越时空的超级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