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晋封蜀王-《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692章 晋封蜀王

  就衝著竇轨杀了韦挺,李逸都要保他一下。

  东宫,

  正在试穿皇帝袞冕。

  天子服饰十四,袞冕是仅次於大裘冕的礼服。

  天子践降,便要穿袞冕。

  冕冠上有十二珍珠,袞服上有十二章纹。

  肩挑日月,背负星辰!

  玄衣,裳,

  黑中带赤的上衣,黄而兼赤色的裳,

  不是明黄的龙袍,

  十二章纹,八章在衣,四章在裳,

  金饰的袞冕,垂十二白珠。

  配素纱中单、白罗大带、黄蔽膝、赤等。

  另有黄、白、赤、玄、縹、绿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佩,金鉤、玉环。

  “无逸,你看孤穿这套可还得体合身”李世民一边打量著镜中的自己,一边问李逸。

  李逸看著李世民这身,跟平常穿著黄色、紫色圆领袍相比,真是威武霸气,极有气质。

  不愧是从先秦就流传下来的帝王服饰。

  充满了华夏的礼仪之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李世民真是这套服饰最好的模特了。

  “陛下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再配上这套袞冕,真是昊天上帝早就为我华夏亿兆子民选中的人皇。”

  二十四岁的李世民,

  正是一生最风华绝代之时。

  “哈哈哈。”李世民听了这夸讚,也忍不住大笑起来,谁都喜欢听好话,何况他也觉得这身天子袞冕,真的很合身。

  天子六冕,是周礼为天子適用於不同礼仪场合设计的,

  袞冕可谓是最华丽的了,尤其是夏季並不適合穿大裘冕。

  皇帝祭祀社稷、告宗庙、遣將出征、天子亲征、登基即位、冠礼、娶妻、正旦大朝等重要场合都穿袞冕。

  “孤看著镜中的自己,都认不出来了。”

  李逸笑著提醒,“现在开始,陛下当自称朕而不是孤,从今往后,您就是这万里江山的皇帝,

  是大唐的至尊!”

  “臣等臣工,以后也都要改口称陛下而不是殿下。”

  李世民笑笑,“待登基大典过后,再改口也来的及,你的礼服试过了没”

  大唐百官服饰比皇帝的各类还多,有二十二种。

  其中祭服、具服也都属於礼服,

  李逸官居一品,他也有跟皇帝袞冕配套的礼服,也称为袞冕,只不过他的是冠上九,衣裳上则是九章纹。

  服色自然也不能用上玄下,而是青衣絳裳,配白纱中单,絳纱蔽膝,白袜乌靴。

  二品官员穿冕;三品官员穿鑫冕;四品官员穿绣冕;五品官员穿玄冕。

  自天子而下用九、七、五、三,再往下弃服无。

  百官重大场合穿礼服,

  这些礼服造型庄重精美,色彩搭配和谐,彰显崇高威严,但也只有在盛大典礼中才能使用。

  置办这样一套礼服,那也是相当麻烦且费钱的。

  李逸这样官居一品的三公、郡王、宰相於一身的重臣,当然不需要他自己置办这身礼服。

  但一般官员,

  那可就跟拿告身一样,还得交钱,而且费用还不低,有些普通出身的官员,有时还得借钱来交。

  歷史上,

  到了中唐以后,官员就不再穿这种礼服了,免的尊卑相乱,同时也是一年穿不了几回,故此后来基本上就穿朝服或常服参加祭祀、典礼等了。

  就好比自唐高宗起,也基本不再穿大裘冕,重大场合全都穿袞冕了。

  “试了,挺合身。”

  “哈哈哈。”

  准皇帝笑的很灿烂,一口大白牙。

  “竇轨杀了韦云起和郭行方,还顺便杀了不少韦郭的子弟,包括从州获救回京路过益州的韦挺。”

  “甚”李世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等李逸再说了一遍,他眉头紧锁,“竇轨这是要做甚”

  竇轨以前就是支持李世民的,

  现在竇轨杀的是旧太子党,

  李世民虽然不满,可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置。

  李逸把政事堂合议的情况告诉了他,“先让竇轨暂留益州安抚局面,陛下选派官吏过去,等局面稳定,再把竇轨召回朝来。”

  “也只能如此了。”

  李世民嘆了一声气,“只怕宫府旧部,会以为竇轨是受我之意诛杀的韦郭等人。”

  这黑锅一下子扣到脑袋上,洗都洗不清了。

  “其实陛下也不必过於忧虑,如今大局已定,些许波折,也不影响大局了。”

  话虽如此,但这还是让李世民心里很不舒服,

  他请詔大赦天下,不究建成元吉余党姿態做的那么足,甚至连薛万彻、韦挺、王等人都要召回来重用,连李艺李幼良等也还加官晋阶,

  不还是想让宫变的影响降到最小嘛。

  他也很清楚自已確实得位不正,

  这才这么宽怀,

  可竇轨这一通乱砍,

  把他的苦心废了一半。

  “无逸觉得派谁去益州接任这个大都督合適”

  益州大都督府,原是益州总管府,后升格为行台,最盛时行台下辖六个总管府,不仅是巴蜀,

  还包括了长安西部的原会诸州,堪称是西部大军区。

  武德四年初置总管府时,管辖益、绵等十七州,益州则辖成都等十三县。

  到如今,罢行台,置都督府,督益、绵等十州,並督鄢州、南寧州、会州、利州、遂州都督府,兼领戎州、南金州都督府。

  实际上益州大都督府,总管督领三十八个州军政。

  真正的西北第一大政区。

  虽然现在陇右、京西的府州不再归益州大都督府管,但仍然还是极地盘大、权力大的都督府,

  偏蜀中富饶,与外交通不便,相对隔绝,獠蛮又多,

  最不好控制,

  要是一不小心,隨时可能失控。

  这大都督品级又高,还是个从二品的实职。

  “要不,你来兼领益州大都督,你之前也兼过益州行台僕射。”李世民道。

  李逸不知道这是不是皇帝的试探,还是说只是真这样想,但他可没打算去蜀地,

  兼职遥领就更没啥意义,当即马上拒绝了。

  “臣以为,陛下可以让皇子为大都督,遥领此职。然后再精选几位能臣干吏前往,

  另外,虽罢撤了益州行台,但如今的大都督府还是有些过大,臣建议把利州、遂州都督府划出来,

  鄢州都督府、南寧州都督府、会州都督府,还有戎州都督府、南金州都督府,其实也可以不再由益州大都督府兼领。”

  益州大都督府,只督十州。

  其余的中、下都督府,各自督自己的州。

  益州大都督府和其它中下都督府,不再是上下隶属的关係。

  皇子遥领大都督,

  实际大都督府事务,就是长史和司马一同主持了,现在前御史大夫皇甫无逸已经去益州赴任长史了,

  现在还差个司马。

  当然,李逸建议,把益州大都督府拆分一下,再缩小一点,只管直辖的十州,其余的几个中下都督府就別兼管了,

  让各都督自己管去。

  这样一来,

  把益州这个大盘子拆分后,一来好管一点,二来真要出事,危害也没那么大。

  各都督府,可以相互牵制。

  “你推荐几个人。”李世民觉得李逸这建议不错。

  “太府卿李袭誉是汉中人,对蜀地情况相对了解,他也曾担任过路州总管,可以做大都督府司马,或是遂、利、会等的都督。”

  “还有人选吗”

  “那原刑部尚书,现太僕卿刘德威,也可以。”

  刘德威出身彭城刘氏,隋朝將领,大业末隨裴仁基上的瓦岗,跟秦琼那是老战友,后来归唐,

  李渊还把侄女嫁给了他,娶了平寿县主为续弦,他还曾出任过李元吉的并州总管府司马。

  后来入朝为官,做到刑部尚书,也是能文能武,又还是李家的侄女婿。

  “三郎长沙郡王李恪,杨氏所生,如今五岁,英武果敢,待朕登基后,晋封其为蜀王,遥领益州大都督如何”

  李逸记得歷史上的李恪有些悲剧,

  听说是个挺不错的贤王,但他生母是隋煬帝杨广的女儿,他又只是庶出的老三,

  跟嫡长子李承乾和嫡出的老四李泰,根本爭不过,最后被李承乾李泰哥俩的亲娘舅长孙无忌,

  给弄了个谋反案,给弄死了。

  现在才五岁,跟李逸大儿子李琮差不多大。

  这个年纪,

  不管是封蜀王,还是拜益州大都督,其实没啥实际意义。

  就是占了这个从二品的位置,

  李逸自然不反对。

  “那就皇甫无逸为大都督府长史,刘德威为大都督府司马。

  李袭誉为遂州都督,李寿为利州都督。”

  “至於竇轨,”

  李世民犹豫了一会,“到时就召他回朝,授他右卫大將军吧。”

  右卫大將军正三品,而益州大都督是从二品,最重要的是,十二卫的大將军在京师,很多时候是没有实权的。

  不过终究是自己人,

  哪怕他在蜀地残暴,甚至这次直接把韦云起郭行方两人给斩杀,李世民也並没有想过就要怎么处置他。

  说到底,

  竇轨杀他们两人,虽有一直以来的矛盾,但这次诛杀的理由,还是二人是建成党羽,不奉詔。

  “来人,召內侍监韦庆植来。”

  韦庆植,曾任秦王府司马,如今是內侍监。他是前国子监祭酒韦澄之子,跟韦云起是同祖父的堂兄弟。

  韦云起就这么被杀了,

  这对京兆韦氏,尤其是彭城公房来说,必然是难以接受的。

  得安抚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