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高处不胜寒-《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674章 高处不胜寒

  “我们家现在总共有多少田地了”

  李逸问罗三娘,他只知道现在地很多,但到底有多少也並不清楚。

  “除去商屯那些,阿郎名下的田地,已过万顷。”

  嘶!

  李逸不由的惊讶,这土地兼併的速度未免太过了点。他发家这才五年多时间啊,居然就有万顷田地。

  一顷百亩,

  坐拥百万亩田地,

  还没算上用商號名义买、租等的商屯地,以及不算私田的祖坟田、家庙田等祭田,以及族学的学田,这些田地可也不少。

  另外用桥会、路会、学会等等所谓会会的名义,也买了不少田,虽名义上不属私有,可从出租到收益、分配等,通通也是李家说了算的。

  有土地,就能控制人。

  从佃户到奴隶,再到长工、短工,就能建立起人身依附关係,而土地集中起来,还能建立庄园,种植之外还能搞养殖,还能建立手工作坊,

  庄园还能搞放贷,放贷粮食、钱帛,甚至是做典当,

  那些世家豪门,正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

  李逸发家的速度,让他都有点惊心了。

  短短几年,赏赐、买卖,趁著王朝更替、大乱之后,土地便宜等条件,李家兼併了太多的地了。

  “地太多了。”

  “阿郎,地多不是好事吗”罗三娘以前是小户人家的女儿,家里从地主家佃了些稻地,平时一家人磨豆腐卖,对於土地那是最嚮往的。

  手里但凡有点余钱,那肯定是捨不得吃捨不得喝,也得攒著看能不能买上二亩地,有了田地,才有了立命安身的根本,否则做別人家的佃户,既要交租,还得经常给地主家免费干活,

  甚至说不租就不租了,一切得看人脸色。

  “过犹不及,我们家这几年地扩增的太多了,树大招风。”

  “可是这些既不是偷的也不是抢的,咱家可从没干过那巧取豪夺抢百姓田地的事啊,都是买来的”

  李逸笑了笑,“有时,过程並不重要,別人看的是结果,现在结果就是我们家田地万顷。

  这个数字有些惊人了,被有心人抓住,就会拿来做文章,成为攻击我们的把柄。”

  “那又怎样,阿郎现在可是代郡王,还是三公、宰相,是拥立太子的元谋首功大臣。”

  李逸听到罗三娘的话,微微皱眉。

  虽然她讲的也是事实,可如果李家人都是这种想法,那就有些危险了。

  高处不胜寒,

  越是功高,越得小心谨慎。

  一举一动,无数人盯著,哪怕是一点瑕疵也会被人放大无数倍。

  土地,

  在封建王朝,向来就是稀缺资源,自然也容易成为眾矢之的。

  “我们得调整一下,田地虽好,但也不能咱们都霸著,如今天下一统,田地价格也渐回升,

  尤其是京畿、中原的田地,不愁卖。

  慢慢的把一些零散的地,先卖了。

  每州、每县啊,不要留太多地,我们把地整合一下,留下一些规整些的良田,整合成庄园,发展庄园经济。”

  居安思危。

  如今的李逸,外人眼中风光无限,一举取代裴寂,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顶级新贵。

  可高处不胜寒,

  还不知道多少人盯著他呢。

  搞多元化的庄园经济,比起单纯的买地,把地佃租给百姓收租,李逸觉得要更有前景。

  適量的放出一些田地,转型庄园经济,他这个顶级新贵,也能做个好姿態,免的被人攻击大量兼併田地。

  武德朝,那是开国统一,顾不上內政。

  但如今李世民上位了,接下来肯定更多要转向內政,那么土地兼併问题,肯定也会是內政的主要矛盾之一。

  他得提前防范。

  三娘很是不舍,

  “如今还有许多人想把土地依附於我们名下呢。”

  “万万不可。”李逸严肃道,他知道这种操作,为了逃避赋役,有人寧愿不当朝廷的良民,

  不入籍就不是课户,不用缴租纳赋,哪怕如今的租庸调製度,看起来负担减轻了,落籍入户,还授分田地。

  可实际操作下来,

  中原內地,往往授田不足,土地大多在贵族豪强、地主们手里,朝廷可拿来授分的公田不足,不少公田还得做为公廨田、学职、官员职田,另外官员的永业田、將士的勛田,以及军府的府兵军田等等又要占不少,

  关中平原,前几年授田分地,

  一户往往也只能分到三四十亩地,不是一个壮丁分到那么多,而是一家人只能分到这么多,其中半口分半永业。

  地狭人多,没那么多田可授,而且越往后,可分的地越少。

  可不管能分到多少亩地,朝廷的租庸调製却是不变的,是按丁来征的,这意味著一家如果丁多地少,那税赋负担就很重。

  刚经歷乱世,许多百姓一贫如洗,分到个几十亩地,也缺牛少犁。因此有些人寧愿不入籍,不成为良民,也就不是课户,不用承担赋役。

  而有些人自己有地,可能不多,但好歹也是个自耕农,结果他们也不想为朝廷缴赋服役,於是就钻漏洞。

  把自己的土地献给贵族豪强,或是寺庙,当然並不是真的就白送。

  一般就是把自己田地寄名別人名下,地自己仍然种,但得给別人好处费,比如约定每年田地收成的一两成收穫或者是多少。

  豪强白得了一份租子,百姓则不用服役纳赋,坑的是朝廷。

  以前寺庙就最喜欢玩这套,

  百姓把地捐献给寺庙,然后成为寺庙佃户,寺庙名义上拥有这些田地、佃民,却是一点税赋都不用交,那些百姓也逃避了赋役。

  一座座寺庙,名下田连阡陌,佃户无数,但有很大一部份都是这种有猫腻的。

  如今,

  代王府,

  也成为了许多眼里的一棵大树,有许多人也想依附於李家之下,

  自愿把田地甚至是作坊、商铺等附於李家名下,交保护费,然后就能逃避国家赋役税收了。

  “大家都这么干的,我算过,若是我们接受这些人的投附寄名,名下增加个千顷田地,就算一亩只收一二斗的租子,那一年也能多收一两万石租粮。”

  “阿郎你如今真封食邑一千八百户,已经是功臣中最多的了,每户真封食三丁之租调。

  而食邑三分法,食邑封丁三分之一租调是上缴国家,只三分之二归封家。

  算下来,实则是每年可得三千六百丁的租调,按律,课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两石为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为调。

  这真封食邑每年得租七千二百石粟,一千八百匹绢,和一千八屯绵。”

  罗三娘心算很快。

  “阿郎一年的真封食邑收得,还不如这寄名田粮的租子多。”

  “帐不是你这么算的,可別钻进钱眼里去了。”

  听到李逸这么说,罗三娘突然眼眶一红。

  “怎么了,跟你开玩笑,並没有责怪你的意思,你管家里帐目也挺辛苦了。

  不过別家是別家,咱家不能玩投附、寄名这套,这是挖朝廷墙角,我们树大招风,没必要。

  就是咱自家的地,也慢慢的要转出去一些。

  我先提几条吧,

  给咱家做事的管家、管事、庄头、掌柜、家將,族学的老师等等,可以让他们优先买咱家地,还可以价格適当优惠一些,

  甚至一时钱不足的,也可以分期还嘛,也算是给咱自家人的一点优待。

  再然后乡邻、亲戚,也可以把一部份地售卖给他们”

  罗三娘抹了抹眼睛,低头道:“妾都听阿郎的,不过妾建议,也拿一些地出来,以路会、桥会、学会等名义,建会置地,这地成为公田,不再是我们家名下,

  但实际这田地不管出佃还是收租、借贷,所有还都是我们所控制。

  这些我们控制的路会桥会学会等,我们用这会田收益,拿来修桥铺路办学等,也能帮助百姓,为咱家贏得名望。”

  李逸点头,

  “这个可以,各地办点小学堂、医馆药铺,也可再办点孤儿院、漏泽园,用来收养孤儿、弃婴,安葬贫苦者骸骨。”

  “育婴堂、孤儿院可以多办几个,既是积德行善,將来也能为自家培养人手。”

  罗三娘把李逸的话都记下了。

  “別的勛戚贵族,甚至皇族宗室都在拼命买田置地,也就咱家,居然还要把地卖出去。

  尤其是这京畿的田地,多少人都盯著的抢手货。”

  李逸哈哈一笑,“这就是格局,你家里要是也想买地,正好可以优先买点。”

  “不过这田地啊,虽是好东西,但儘量在自己能力范围內,別买太多了。

  以前乡下人不是有句老话嘛,家有三件宝,丑妻薄田烂夹袄。

  人生三大忌,家贫而妻美,无权而多財,势弱而早慧。”

  “你两个兄长,如今虽说也立了些军功,有了六七品的武职,可在京畿,六品算不得什么。

  买上千八百亩的地就行了,置几个庄子,好好用心经营,不要贪多。贪多就容易让眼红,如人妒忌。”

  罗三娘道:“在京畿六品武职確实不算什么,不过不是有你这个一品的妹夫么”

  “哈哈哈,千万別打我招牌,我这树大招风呢。”

  “等忙完这阵,回御宿乡去住些天,好久没回去了。”李逸感嘆。

  罗三娘笑著告诉他,“无极堡现在可大变了样,过了滈河桥头,就是热闹的街市,罗家堡、郭家庄、碾弯村、三家村、冯家堡还有高家堡,全都已经连成一片了,

  咱罗家堡原来那十八户百姓,这几年跟著咱家,可都是已经富起来了,男人女人都在咱家田庄或作坊、商铺里做著管事,谁家名下都有百八十亩地,自己不种,都交给人佃种,或是招了长工来做,

  小的孩子放在无极学堂里读书,大些的进作坊学手艺,日子啊是一天比一天好。”

  “那就好,圣贤说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能把本村乡邻们先带动起来,让他们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很好。”李逸真恨不得现在就去御宿乡,看看他刚来时的那片地方。

  当初的那个小村子,

  如今成了一个集镇,甚至罗家堡和周边的村子,有几十个青壮当上了府兵,甚至隨同李逸东征西討立功受勛,甚至是当上了武官。

  如三娘的两个兄长大富大贵,现在就成了六七品的武官。

  刘黑子更是已经封了开国子爵,成为五品驃骑將军。连当初赏赐给李逸的羌奴李存孝四人,现在都是一县侯三子爵,都是四五品的武將了。

  神禾塬下不仅走出了个李逸,也带出了一大群乡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