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水是十年前进烟厂的。他清楚记得,那天春日的阳光,像一层薄金,轻轻洒在太平卷烟厂的大门上。1988年3月5日,林秋水站在那扇斑驳的铁门前,心跳得比厂区锅炉的蒸汽还要急促。他穿着父亲特意为他买的黑尼子上衣,笔挺,合身,像是穿上了人生的第一套战袍。脚上是新买的皮鞋,鞋面锃亮,每走一步,都发出清脆的“嗒嗒”声,仿佛在向这座老厂宣告:我来了。
他手中拎着一个黑色提包,里面装着算盘、账本、钢笔,还有他在太平商贸学院四年苦读的全部心血。那算盘是他母亲亲手用红绳串的,珠子圆润,拨动时清脆如雨打芭蕉。他知道,这不只是一个出纳的工具,而是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工业会计世界大门的钥匙。
林秋水的父亲,林承贤,是林家庄公社企业站的书记兼站长。企业站就建在自家房子后头,与自留地只隔一道矮墙。小时候,他常跟着父亲去地里收割烟叶。那是一片金黄的世界,烟叶宽大厚实,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风一吹,整片烟田便如海浪般起伏,沙沙作响,像是大地在低语。
烟叶的气味并不好闻,浓烈、刺鼻,带着一股泥土与焦糖混合的苦香。可林秋水却莫名地喜欢。他喜欢看父亲蹲在地头,掐着烟叶检查成色;喜欢听父亲说:“这烟叶,晒干了,进了烟厂,就能变成一包‘梅花’,抽的人多了,咱们公社的日子也就红火了。”
那时,他不懂父亲话里的深意,只觉得烟叶香,烟厂远,而父亲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像一根撑起家乡的柱子。
如今,他竟真的走进了这座父亲口中“红火”的烟厂。
组织科在路西那栋老办公楼里,楼墙斑驳,窗框漆皮剥落,可门牌却擦得锃亮。郭科长是个转业军人,说话像打枪,干脆利落:“林秋水是吧?大学生,太平商贸学院财会专业,毕业后在太平市红星饭店当过半年多会计。各方面条件都符合烟厂招聘干部的条件。现在财务科正缺人,你直接去报到。银行出纳岗位,马上上岗。工龄从月初起算,按照干部待遇执行。其他事,我来办。”
林秋水还未来得及道谢,郭科长已低头批文件,仿佛送走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任务。
他不敢耽搁,拎着提包,快步穿过厂区。三月的风还带着寒意,吹得他额前的碎发微微颤动。他想起在饭店当会计的半年,每天核对饭票、算菜钱,简单,重复,像一潭死水。而这里,是奔流的河,是轰鸣的机器,是成千上万职工的生计所系。
财务科在路东办公楼一层。推开门,一股浓重的油墨味扑面而来。老式木桌一字排开,桌上堆满账本、单据、支票,像一座座小山。算盘声噼里啪啦,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茶杯里升腾着热气,混着纸张与茶香,织成一片忙碌的网。
“请问,哪位是李科长?”林秋水用浓重的乡音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声音一落,办公室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几双眼睛齐刷刷地望过来,有好奇,有打量,也有几分审视。
一位三十出头的女会计抬起头,格子衬衫洗得发白,头发扎得一丝不苟。她笑了笑:“你是新来的?李科长在里屋。”
林秋水点点头,心跳如鼓。他一步步走向里间,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推开那扇半掩的门,只见一位身材高挑的女人正伏案审阅凭证。她穿着深色职业装,短发利落,眼神锐利如刀,手指在纸页上轻轻滑动,红笔不时勾画,动作精准得像一台精密仪器。
这便是李金兰科长。
“您就是李科长吧?”林秋水站得笔直,双手紧握提包带,“我是林秋水,组织科让我来报到。”
李科长抬起头,目光如探照灯般将他上下打量一番,语速飞快:“多大了?哪毕业的?学什么专业?”
“二十二岁,太平商贸学院,财会专业。”
她嘴角微扬,略带调侃:“你这打扮,倒不像二十二,像三十二。”
话音未落,外屋传来一阵哄笑。一个清脆的女声笑道:“可不是嘛,像个刚当爹的!”
林秋水脸一红,却不敢笑。他知道,这是考验,是这间办公室对新人的“接风洗尘”。
李科长也笑了,语气却缓了下来:“王海霞怀孕了,反应大,好几天没来。你来得正好,直接上岗。没人带你,有不懂的问我。”
她指了指一张空桌,崭新的账本、空白支票、锃亮的算盘,静静等待着它的主人。
“我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领导信任!”林秋水声音坚定。
他坐下,深吸一口气,翻开账本。工业会计,与他在饭店做的商业会计截然不同。成本核算、生产流程、材料领用、车间报表……每一个科目都像一道陌生的门,等着他去推开。
而这天,财务科的人多得像赶集。原来王会计多日未上班,积压的业务全堆到了今天。有人排队领支票买原料,有人拿着厂领导批条来买烟,那时烟厂允许少量对外零售,但必须“有批条”。队伍从屋里排到院外,弯弯曲曲,像一条长龙。
“小林,先审单据,没问题就开票。”李科长递来一叠文件,“记住,金额、用途、审批人,一样都不能错。”
林秋水点头,立刻投入工作。他性子急,手脚麻利,一边核对,一边开票,算盘打得噼啪响。不到一小时,额头上已沁出细汗。
李金兰看在眼里,默默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一条新毛巾,轻轻放在他桌上:“擦擦汗。”又倒了杯温水,放在搪瓷杯里,推到他手边:“别光忙,记得喝水。”
林秋水一怔,心头一热。这细微的关怀,像一缕暖风,吹散了他初来乍到的紧张。他知道,这不只是一个科长对下属的关心,更像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照拂。
“谢谢李科长,我没事。”他低声说,眼眶微热。
“慢慢来,”李金兰拍拍他肩,“工业会计复杂,得懂生产。回头我让老会计给你讲讲咱们厂的核算流程。”
三天后,父亲来电:“长安区税务局同意调你去,手续都办好了。”
林秋水沉默片刻,坚定地说:“爹,我不想去税务局了。我觉得烟厂更适合我,我能学到东西。”
电话那头,父亲良久未语,最终只说了一句:“既然你决定了,就好好干。记住,做事要踏实,做人要清白。”
挂了电话,林秋水望着窗外。厂区大门外,工人们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铃声叮当,笑声不断。他知道,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不是为了安稳,而是为了成长。
接下来的日子,他晚饭后几乎钉在了财务科。
每月末,银行未达账项调节表要核对上百笔,金额动辄百万。白天办公室嘈杂,他只能晚上和周末加班。单身宿舍就在马路对面,简陋却干净。他常吃完饭就回来,坐在灯下,一笔一笔核对,对上一笔,就打一个对勾,生怕错行。
“这比饭店复杂多了,”他常自言自语,“可也更有意思。”
他年轻,精力旺盛,从不喊累。遇到不懂的,就翻上月的凭证,现学现用。两个月后,他已能独立处理成本核算,连老会计遇到陈年旧账,也会问他:“小林,这笔分录是怎么做的?”
“铁算盘”的外号,就这样传开了。
“林会计,你这算盘打得,比计算机还准!”同事惊叹。
他只是笑笑。他知道,那不是天赋,而是无数个夜晚的苦练,在宿舍,在灯下,在算盘珠子的噼啪声中,一点点磨出来的。
李金兰在一次例会上说:“小林来才两个月,就能独立做成本分析,很少出错。咱们科就需要这样肯钻的年轻人。”
林秋水低头听着,心中没有骄傲,只有感激。他知道,这座老厂,正用它的方式接纳他,自己要靠本事,而不是靠关系来立足。
夜深人静,他常站在宿舍窗前,望着厂区。锅炉的蒸汽在夜色中升腾,像一条白色的龙。他知道,父亲当年在修造站熬夜画图纸时,心里想的,大概也是这样的光景。
而如今,这光景,已成了他的日常。
他想起父亲的那句话:“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而不是靠好烟招待客人。”
在这里,他不是靠关系进来的“关系户”,而是一个靠算盘和账本说话的会计。他用自己的双手,一笔一划,写下属于他的篇章。
他知道,太平烟厂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而他,正站在赛道的开头,笔尖悬在纸上,等待着,写下第一个字。
他手中拎着一个黑色提包,里面装着算盘、账本、钢笔,还有他在太平商贸学院四年苦读的全部心血。那算盘是他母亲亲手用红绳串的,珠子圆润,拨动时清脆如雨打芭蕉。他知道,这不只是一个出纳的工具,而是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工业会计世界大门的钥匙。
林秋水的父亲,林承贤,是林家庄公社企业站的书记兼站长。企业站就建在自家房子后头,与自留地只隔一道矮墙。小时候,他常跟着父亲去地里收割烟叶。那是一片金黄的世界,烟叶宽大厚实,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风一吹,整片烟田便如海浪般起伏,沙沙作响,像是大地在低语。
烟叶的气味并不好闻,浓烈、刺鼻,带着一股泥土与焦糖混合的苦香。可林秋水却莫名地喜欢。他喜欢看父亲蹲在地头,掐着烟叶检查成色;喜欢听父亲说:“这烟叶,晒干了,进了烟厂,就能变成一包‘梅花’,抽的人多了,咱们公社的日子也就红火了。”
那时,他不懂父亲话里的深意,只觉得烟叶香,烟厂远,而父亲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像一根撑起家乡的柱子。
如今,他竟真的走进了这座父亲口中“红火”的烟厂。
组织科在路西那栋老办公楼里,楼墙斑驳,窗框漆皮剥落,可门牌却擦得锃亮。郭科长是个转业军人,说话像打枪,干脆利落:“林秋水是吧?大学生,太平商贸学院财会专业,毕业后在太平市红星饭店当过半年多会计。各方面条件都符合烟厂招聘干部的条件。现在财务科正缺人,你直接去报到。银行出纳岗位,马上上岗。工龄从月初起算,按照干部待遇执行。其他事,我来办。”
林秋水还未来得及道谢,郭科长已低头批文件,仿佛送走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任务。
他不敢耽搁,拎着提包,快步穿过厂区。三月的风还带着寒意,吹得他额前的碎发微微颤动。他想起在饭店当会计的半年,每天核对饭票、算菜钱,简单,重复,像一潭死水。而这里,是奔流的河,是轰鸣的机器,是成千上万职工的生计所系。
财务科在路东办公楼一层。推开门,一股浓重的油墨味扑面而来。老式木桌一字排开,桌上堆满账本、单据、支票,像一座座小山。算盘声噼里啪啦,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茶杯里升腾着热气,混着纸张与茶香,织成一片忙碌的网。
“请问,哪位是李科长?”林秋水用浓重的乡音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声音一落,办公室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几双眼睛齐刷刷地望过来,有好奇,有打量,也有几分审视。
一位三十出头的女会计抬起头,格子衬衫洗得发白,头发扎得一丝不苟。她笑了笑:“你是新来的?李科长在里屋。”
林秋水点点头,心跳如鼓。他一步步走向里间,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推开那扇半掩的门,只见一位身材高挑的女人正伏案审阅凭证。她穿着深色职业装,短发利落,眼神锐利如刀,手指在纸页上轻轻滑动,红笔不时勾画,动作精准得像一台精密仪器。
这便是李金兰科长。
“您就是李科长吧?”林秋水站得笔直,双手紧握提包带,“我是林秋水,组织科让我来报到。”
李科长抬起头,目光如探照灯般将他上下打量一番,语速飞快:“多大了?哪毕业的?学什么专业?”
“二十二岁,太平商贸学院,财会专业。”
她嘴角微扬,略带调侃:“你这打扮,倒不像二十二,像三十二。”
话音未落,外屋传来一阵哄笑。一个清脆的女声笑道:“可不是嘛,像个刚当爹的!”
林秋水脸一红,却不敢笑。他知道,这是考验,是这间办公室对新人的“接风洗尘”。
李科长也笑了,语气却缓了下来:“王海霞怀孕了,反应大,好几天没来。你来得正好,直接上岗。没人带你,有不懂的问我。”
她指了指一张空桌,崭新的账本、空白支票、锃亮的算盘,静静等待着它的主人。
“我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领导信任!”林秋水声音坚定。
他坐下,深吸一口气,翻开账本。工业会计,与他在饭店做的商业会计截然不同。成本核算、生产流程、材料领用、车间报表……每一个科目都像一道陌生的门,等着他去推开。
而这天,财务科的人多得像赶集。原来王会计多日未上班,积压的业务全堆到了今天。有人排队领支票买原料,有人拿着厂领导批条来买烟,那时烟厂允许少量对外零售,但必须“有批条”。队伍从屋里排到院外,弯弯曲曲,像一条长龙。
“小林,先审单据,没问题就开票。”李科长递来一叠文件,“记住,金额、用途、审批人,一样都不能错。”
林秋水点头,立刻投入工作。他性子急,手脚麻利,一边核对,一边开票,算盘打得噼啪响。不到一小时,额头上已沁出细汗。
李金兰看在眼里,默默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一条新毛巾,轻轻放在他桌上:“擦擦汗。”又倒了杯温水,放在搪瓷杯里,推到他手边:“别光忙,记得喝水。”
林秋水一怔,心头一热。这细微的关怀,像一缕暖风,吹散了他初来乍到的紧张。他知道,这不只是一个科长对下属的关心,更像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照拂。
“谢谢李科长,我没事。”他低声说,眼眶微热。
“慢慢来,”李金兰拍拍他肩,“工业会计复杂,得懂生产。回头我让老会计给你讲讲咱们厂的核算流程。”
三天后,父亲来电:“长安区税务局同意调你去,手续都办好了。”
林秋水沉默片刻,坚定地说:“爹,我不想去税务局了。我觉得烟厂更适合我,我能学到东西。”
电话那头,父亲良久未语,最终只说了一句:“既然你决定了,就好好干。记住,做事要踏实,做人要清白。”
挂了电话,林秋水望着窗外。厂区大门外,工人们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铃声叮当,笑声不断。他知道,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不是为了安稳,而是为了成长。
接下来的日子,他晚饭后几乎钉在了财务科。
每月末,银行未达账项调节表要核对上百笔,金额动辄百万。白天办公室嘈杂,他只能晚上和周末加班。单身宿舍就在马路对面,简陋却干净。他常吃完饭就回来,坐在灯下,一笔一笔核对,对上一笔,就打一个对勾,生怕错行。
“这比饭店复杂多了,”他常自言自语,“可也更有意思。”
他年轻,精力旺盛,从不喊累。遇到不懂的,就翻上月的凭证,现学现用。两个月后,他已能独立处理成本核算,连老会计遇到陈年旧账,也会问他:“小林,这笔分录是怎么做的?”
“铁算盘”的外号,就这样传开了。
“林会计,你这算盘打得,比计算机还准!”同事惊叹。
他只是笑笑。他知道,那不是天赋,而是无数个夜晚的苦练,在宿舍,在灯下,在算盘珠子的噼啪声中,一点点磨出来的。
李金兰在一次例会上说:“小林来才两个月,就能独立做成本分析,很少出错。咱们科就需要这样肯钻的年轻人。”
林秋水低头听着,心中没有骄傲,只有感激。他知道,这座老厂,正用它的方式接纳他,自己要靠本事,而不是靠关系来立足。
夜深人静,他常站在宿舍窗前,望着厂区。锅炉的蒸汽在夜色中升腾,像一条白色的龙。他知道,父亲当年在修造站熬夜画图纸时,心里想的,大概也是这样的光景。
而如今,这光景,已成了他的日常。
他想起父亲的那句话:“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而不是靠好烟招待客人。”
在这里,他不是靠关系进来的“关系户”,而是一个靠算盘和账本说话的会计。他用自己的双手,一笔一划,写下属于他的篇章。
他知道,太平烟厂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而他,正站在赛道的开头,笔尖悬在纸上,等待着,写下第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