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刘海中收下武清河-《四合院:我就是何雨柱》

  武大民跟着人到了第三车间,把人交给了车间主任后就离开了。

  车间主任看到武清河瘦弱的样子,直皱眉。

  这么瘦来车间里面能做啥,但没有办法只能接受,毕竟人家是李怀德介绍来的。

  只是要给一点面子的,只是一时不知道给谁做徒弟了。

  就在这时候,刘海中走了过来。

  刚刚刘海中在看到武大民的时候就好奇,这时走过来也没有想着收徒的意思。

  也就想看看热闹罢了。

  武大民立刻打招呼喊道:“二大爷,你也在这个车间,真的太好了。”

  “二大爷?”车间主任疑惑地问道。

  武大民点头解释道:“是的,我是他们隔壁院的,二大爷就是街道办任命管理大院的。”

  “哦,原来是这样,没想到你们还是老熟人,那刘师傅这人就交给你带了。”车间主任顺势说道。

  武大民急忙说道:“二大爷,以后还要您多多照顾我家这小子了。”

  “师傅好。”武清河也顺势就叫了师傅。

  刘海中只能无奈地点头答应了,只是他一个高级钳工是不可能从基础教武清河东西的。

  “行了吧,师傅先别叫,你跟在我后面看看,如果你表现不错,我可以收下你。”刘海中无奈点头说道。

  可是武清河还是叫道:“好的,师傅,我肯定好好表现早日拜入您门下。”

  “你现在太瘦了,做我们钳工即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你回家要好好补补,不然零件都搬不动的。”刘海中伸手在武清河的胳膊上捏了捏,皱眉说道。

  武大民连连点头说道:“会的,二大爷谢谢您了。”

  “客气,都是是几十年的邻居了,客气的话就别说了,但我丑话要说在前面,你要是不听话,我可要动手收拾你的。”刘海中还是先把规矩给说了一遍。

  武大民连连点头说道:“二大爷,只要他不听话,你揍过他回家我还要在揍他,以后清河就麻烦你了。”

  聊了一会后,车间主任就让他们先回去了,后天来上班就好了。

  和刘海中打了招呼,武大民就带着武清河往大门口走去,路上父子两兴奋的脸都通红。

  从现在起,自已就是轧钢厂的工人了,以后就按月领取工资了,以后娶媳妇生孩子啥的,也都没有问题了。

  到了大门口就看到了牛芳芳已经在等着他们了。

  “怎么,办理好了好了吗?”牛芳芳见面,立刻追问道。

  武大民连连点头说道:“办好了,而且还跟了隔壁院的刘海中了,也是太巧了。”

  “这么顺利,刘师傅确定收清河为徒了?”牛芳芳着急地问道。

  武大民摆手说道:“现在还没,说先跟身边看看清河表现,我估计应该差不多了吧。”

  “那就好,走我们回家去,买点酒和糕点晚上给隔壁刘海中送去。”武大民催促道。

  牛芳芳连连点头说道,一家三口就急忙往供销社走去。

  这些票还是何雨柱昨天和入职表一起给的,就是为了让武大民他们今天用的。

  中午轧钢厂食堂。

  刘海中和易中海他们在食堂相遇了,院里的几个人就开始聊天了。

  “老刘,我看到武大民他们父子两个去你们车间,你看没,他们来做什么的?”易中海好奇地问道。

  刘海中点头说道:“见到了,武大民家的大小子武清河来轧钢厂报道的,以后就在我们车间上班了,主任见我们认识就安排我先带一下。”

  “哦,来我们厂上班了,这可不容易,现在厂里可不招人,你知道他们工作从那来的吗?”易中海地问道。

  其实这就是为边上贾东旭问的,来食堂的路上贾东旭一直问个不停,把易中海给烦个半死。

  刘海中摆手说道:“我问人家这个干嘛,现在工作还能从那来,除了花钱卖,就只有街道办分了。”

  “他们哪有钱购买工作,要是有一家人也不至于瘦成这样。”贾东旭立刻说道。

  语气中可是全是嫉妒和羡慕。

  贾东旭已经跑了不知道多少次街道办了,就想给媳妇找一份工作,哪怕是临时工也行。

  一个月拿十几块钱也能买点粮食回来,让家里日子好过一些。

  可每次街道办都说不行,秦淮茹户口是农村的,不符合招工标准,现在四九城困难人太多了。

  这些人都安排不过来,哪还有多余的岗位给他们。

  而且每次去贾东旭都被人说一遍,五五年时候,让你们把户口转到城里,好安排工作,可是就是不干。

  想占国家的便宜,现在好了,日子过不下去,那就回农村去,按照规定他们就应该被清回去的。

  贾东旭最近也不敢去了,因为现在确实不少人在城里没有户口的,都已经被动员回去了。

  他们也来贾东旭家了,每次贾张氏都说考虑一下,或者月底什么的,就这么拖到了现在。

  “那肯定就是街道办看他们家生活实在太困难了,这才给安排的。”刘海中随意地说道。

  贾东旭问道:“我们家也困难,为啥不给我们家安排,我走找了这么多次了。”

  “人家武家户口都是四九城的,你们家只有你一个,怎么给你介绍工作?”刘海中不耐烦地说道。

  这谁都知道的事情,还好意思问。

  贾东旭只能无奈地低头吃饭,一句话也不在说了。

  易中海见贾东旭这样,也很无奈,自已该说的都已经说了,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做了,也没了办法了。

  “师兄,要是不行,就让你家婶子先回农村过段时间,说不定过几个月就好了。”贾东旭的三师弟劝道。

  另外一个师弟也点头说道:“是啊,师兄,现在城里和农村都差不多,大家都吃不饱。”

  “还不如让婶子和嫂子他们带着孩子先回去,你在城里拿钱还能接济一下,日子怎么着也比现在要好多了。”

  这些师弟也是为了贾东旭好,现在那个院里没有人回农村。

  这么做的又不是只有你一家,不少老人都是自已要求回去的,还有的是媳妇主动带着孩子回家的。

  也没有人说闲话的。